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40853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同轴连接器,更特定地涉及组装于手机等移动体通信装置来进行信号路径的切换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作为现有的与同轴连接器有关的发明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附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图10是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附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500的分解立体图。
[0003]附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500具备:绝缘基板502、固定端子504、506、弹性体508、可动端子510以及外部端子512。绝缘基板502呈长方形形状。四个固定端子504设置为沿着绝缘基板502的一方的长边并排。四个固定端子506设置为沿着绝缘基板502的另一方的长边并排。
[0004]弹性体508载置在绝缘基板502上。四个可动端子510分别设置于弹性体508,并对固定端子504与固定端子506进行连接。外部端子512设置有长孔,并载置在弹性体508上。可动端子510经由长孔朝外部露出。
[0005]在以上的附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500中,通常,可动端子510对固定端子504与固定端子506进行连接。而且,若通过中心接点(contact)(未图示)将可动端子510按下,则弹性体508变形,从而可动端子510从固定端子504分离。由此,固定端子504与固定端子506的连接被切断,中心接点与固定端子506相连接,信号路径被切换。
[0006]然而,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附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500中,存在难易独立地切换各信号路径的问题。更详细而言,多个可动端子510设置在弹性体508上。因此,若通过中心接点将可动端子510的任一个按下,则弹性体508变形,从而导致与该可动端子510邻接的可动端子510也被按下。其结果,导致被中心接点按下的可动端子510以及与该可动端子510邻接的可动端子510从对应的固定端子504分离。即,导致除了欲进行切换的信号路径之外,连与该信号路径邻接的信号路径也被切换。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81179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8]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独立地进行多个信号路径的切换的同轴连接器。
[0009]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其形成有供探针朝向下方插入的多个孔;固定端子,其固定于上述主体;以及可动端子,其包含固定于上述主体的可动端子固定部、以及从该可动端子固定部朝向上述固定端子延伸并且以中央部朝上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并被该固定端子朝下方按压同时在前端与该主体接触的板簧部,上述板簧部通过上述探针而朝下方位移,从上述固定端子分离,多组上述固定端子以及上述可动端子设置为与上述多个孔对应,上述多个可动端子相互分离。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独立地进行多个信号路径的切换。
【附图说明】
[0011]图la、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0012]图2是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13]图3是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14]图4是在下壳体上安装有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0015]图5是在上壳体上安装有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0016]图6是未安装有对象方同轴连接器时的同轴连接器的XZ平面的剖面构造图。
[0017]图7是安装有对象方同轴连接器时的同轴连接器的XZ平面的剖面构造图。
[0018]图8a、图8b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0019]图9a、图9b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0020]图10是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附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进行说明。
[0022](同轴连接器的构造)
[0023]图la、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10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2以及图3是同轴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以下,对该同轴连接器(同轴插座)10的详细进行说明。在图1a至图3中,将外部端子14、上壳体16以及下壳体18重叠的方向设为ζ轴方向。ζ轴方向的正方向是从下壳体18朝向外部端子14的方向。另外,将可动端子20-1以及固定端子22-1并排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和ζ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X轴方向的正方向是从可动端子20-1朝向固定端子22-1的方向。
[0024]如图la、图1b以及图2所示,同轴连接器10具备:主体12、金属制造(例如,SUS301的不锈钢)的可动端子20-1、20-2以及固定端子22_1、22_2,并具有2mmX3.4mmX0.9mm的大小。另外,如图2所示,主体12构成为将金属制造的外部端子14、树脂制造的上壳体16以及下壳体18按从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朝负方向侧的顺序重叠。
[0025]如图2所示,下壳体18呈矩形状,并在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面具有用于对上壳体16进行定位的突起52a、52b、52c。突起52a、52c在下壳体18沿着位于y轴方向的两端的短边并沿X轴方向延伸。突起52b在下壳体18且在突起52a、52c之间沿x轴方向延伸。
[0026]另外,如图2所示,在下壳体18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长边设置有切口 54-1、54-2。切口 54-1设置于突起52a与突起52b之间。切口 54_2设置于突起52b与突起52c之间。另外,在下壳体18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长边设置有切口 55-1、55-2。切口 55_1设置于突起52a与突起52b之间。切口 55-2设置于突起52b与突起52c之间。在切口部
54-1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设置有用于对可动端子20-1进行固定的固定面57-1。在切口部54-2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设置有用于对可动端子20-2进行固定的固定面57-2。另一方面,在切口部55-1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设置有用于对固定端子22-1进行固定的固定面58-1。在切口部55-2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设置有用于对固定端子22-2进行固定的固定面58-2。
[0027]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上壳体16具备筒部34以及罩部35a?35d。筒部34在从Z轴方向俯视观察时,呈椭圆状,且是沿Z轴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在筒部34设置有孔34a-l、34a_2。孔34a_l、34a_2按从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朝负方向侧的顺序并排,并构成为在筒部34的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面呈研钵状形成有开口。孔34a-l、34a-2沿ζ轴方向贯通上壳体16。从研钵状开口侧将对象方同轴连接器的探针插入孔34a-l、34a-2。
[0028]如图2以及图3所示,罩部35a、35c是具有沿着突起52a、52b的外形的板状部件,并嵌入突起52a、52b之间。罩部35a在从ζ轴方向俯视观察时,从筒部34的ζ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朝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突出。罩部35c在从ζ轴方向俯视观察时,从筒部34的ζ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突出。罩部35b、35d是具有沿着突起52b、52c的外形的板状部件,嵌入突起52b、52c之间。罩部35b在从ζ轴方向俯视观察时,从筒部34的ζ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朝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突出。罩部35d在从ζ轴方向俯视观察时,从筒部34的ζ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突出。
[0029]另外,如图3所示,罩部35a的ζ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是用于对可动端子20_1进行固定的固定面37-1。在组装同轴连接器10时,固定面37-1与固定面57-1 —同夹持可动端子20-1而对其进行固定。相同地,罩部35c的ζ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是用于对固定端子22-1进行固定的固定面39-1。在组装同轴连接器10时,固定面39-1与固定面58-1一同夹持固定端子22-1而对其进行固定。
[0030]另外,如图3所示,罩部35b的ζ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是用于对可动端子20-2进行固定的固定面37-2。在组装同轴连接器10时,固定面37-2与固定面57_2 —同夹持可动端子20-2而对其进行固定。相同地,罩部35d的ζ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是用于对固定端子22-2进行固定的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