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缆固定的尼龙固定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6620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用于电缆固定的尼龙固定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尼龙制品技术领域,具体为用于电缆固定的尼龙固定座。



背景技术:

尼龙固定座复合材料制品广泛应用于本公司航空、航天行业中的线缆、电缆的紧固固定产品的辅助安装,在该行业中,对产品的使用温度,强度,重量,等性能要求较高,非其他产品所能替代,传统航空、航天的线缆、电缆的紧固固定,质量重,加工工艺、安装工艺复杂,这对产品使用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现有用于电缆的尼龙固定座中,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调节固定座的高度,尼龙底座磨损较大,影响电缆的平衡,容易导致电缆晃动,并且在晃动过程中容易破坏电缆外衣,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电缆固定的尼龙固定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无法调节固定座的高度,尼龙底座磨损较大,容易导致电缆晃动和容易破坏电缆的保护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用于电缆固定的尼龙固定座,包括金属块、尼龙底座、尼龙盖、卡扣、海绵、卡槽、双头螺栓、固定螺母和水平仪,所述尼龙底座的顶部连接有尼龙盖,且尼龙盖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卡扣,所述海绵分别设在尼龙底座与尼龙盖的内侧,所述卡槽设在尼龙底座的一端,所述金属块与尼龙底座之间通过双头螺栓相连接,且双头螺栓的外侧均连接有固定螺母,所述水平仪固定镶嵌在尼龙底座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尼龙盖为可旋转装置,且尼龙盖的旋转范围为0-90°。

优选的,所述金属块与尼龙底座上均设有开孔,且开孔内侧设有与双头螺栓相匹配的内螺纹。

优选的,所述尼龙底座与尼龙盖均为凹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双头螺栓设有四组,所述四组双头螺栓均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上部为正螺纹、下部为反螺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电缆固定的尼龙固定座设有金属块,可有效的防止尼龙底座的磨损,使用寿命长,连接有双头螺栓,可对尼龙固定座的高度进行调节,镶嵌有水平仪,可对固定座进行快速调平,安装有海绵,在晃动过程中对电缆的电缆外衣进行保护,防止因摩擦系数过大而损坏电缆外衣,造成漏电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金属块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双头螺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金属块,2、尼龙底座,3、尼龙盖,4、卡扣,5、海绵,6、卡槽,7、双头螺栓,8、固定螺母,9、水平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3-4,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用于电缆固定的尼龙固定座,包括金属块1、尼龙底座2、尼龙盖3、卡扣4、海绵5、卡槽6、双头螺栓7、固定螺母8和水平仪9,尼龙底座2的顶部连接有尼龙盖3,且尼龙盖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卡扣4,尼龙盖3为可旋转装置,且尼龙盖3的旋转范围为0-90°,可转动尼龙盖对电缆进行固定和调整,海绵5分别设在尼龙底座2与尼龙盖3的内侧,在晃动过程中对电缆的电缆外衣进行保护,防止因摩擦过大而损坏电缆外衣,造成漏电现象,尼龙底座2与尼龙盖3均为凹形结构,能有的卡住电缆,对电缆进行固定,卡槽6设在尼龙底座2的一端,金属块1与尼龙底座2之间通过双头螺栓7相连接,且双头螺栓7的外侧均连接有固定螺母8,金属块1与尼龙底座2上均设有开孔,且开孔内侧设有与双头螺栓7相匹配的内螺纹,可通过开孔内部的内螺纹与双头螺栓进行连接,防止尼龙底座的磨损,双头螺栓7设有四组,四组双头螺栓7均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上部为正螺纹、下部为反螺纹,可转动螺栓对尼龙固定座的高度进行调节,同时方便四组螺栓的连接,水平仪9固定镶嵌在尼龙底座2的外侧,通过镶嵌在尼龙底座2外侧的水平仪9对固定座进行调平。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用于电缆固定的尼龙固定座时,首先需对整个用于电缆固定的尼龙固定座有一个结构上的了解,能够更加便捷的进行使用,将电缆放在尼龙底座2的凹槽中,转动尼龙盖3并通过卡扣4和卡槽6将尼龙盖3与尼龙底座2固定在一起,然后将依次四组双头螺栓7的上部拧进尼龙底座2中,并用固定螺母8进行固定,之后再依次把双头螺栓7的下部依次拧进金属块1中,对尼龙底座2的高度进行调节,并用固定螺母8进行固定,通过镶嵌在尼龙底座2外侧的水平仪9对固定座进行调平,金属块1能有效的防止尼龙底座2的磨损,增加本发明尼龙固定座的使用寿命。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