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速电机的稳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723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高速电机的稳定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机辅助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高速电机的稳定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对新能源的日益重视,电动设备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由于电动设备驱动系统的电动机和传动燃油设备的发动机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现有的燃油设备的发动机支架并不适用于电动设备驱动系统的电动机。而目前没有针对小型高速电机的专业稳定支架,导致不同电动设备上的电动机稳定性不高,大大降低其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高速电机的稳定支架,解决目前没有针对小型高速电机的专业稳定支架,导致不同电动设备上的电动机稳定性不高,大大降低其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高速电机的稳定支架,包括底部托板,所述的底部托板正面左侧、正面右侧、背面左侧和背面右侧均开设有装配内螺孔,所述的底部托板正面左侧和正面右侧均设置有向后弯曲的前置侧支架,所述的底部托板背面左侧和背面右侧均设置有向前弯曲的后置侧支架,所述的前置侧支架正面下端和后置侧支架背面下端均开设有内置固定螺栓的装配槽,所述的前置侧支架和后置侧支架通过装配槽内的固定螺栓旋入装配内螺孔与底部托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前置侧支架正面上端和后置侧支架背面上端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的安装槽内壁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微型电动伸缩机构的安装盲孔,所述的安装盲孔内底面上开设有用于挤压抗震管和微型震动传感器的工作通孔,所述的底部托板上表面具有高度从前、后两侧到中部逐渐降低的弧形装配面,所述的弧形装配面上表面近前置侧支架和后置侧支架连接端位置均横向开设有底部减震槽,所述的底部减震槽内部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减震条。

进一步的,所述的前置侧支架和后置侧支架大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的安装盲孔内孔径大小大于工作通孔内孔径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的前置侧支架后置弧形面和后置侧支架前置弧形面上均固定连接有侧向防滑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用于高速电机的稳定支架通过在具有弧形装配面的底部托板前、后端分别螺栓固定连接向内弯曲的侧支架,利用侧支架上端的安装盲孔安装微型电动伸缩机构,然后配合工作通孔内部的挤压抗震管和微型震动传感器来对内部装配电动机采取主动减震操作,还通过弧形装配面上的橡胶减震条和侧向防滑面提升电动机的被动减震性能,从而大大提升高速电机的稳定性、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底部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部托板,2.装配内螺孔,3.前置侧支架,4.后置侧支架,5.固定螺栓,6.装配槽,7.安装槽,8.安装盲孔,9.工作通孔,10.弧形装配面,11.底部减震槽,12.橡胶减震条,13.侧向防滑面。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用于高速电机的稳定支架,包括底部托板1,底部托板1正面左侧、正面右侧、背面左侧和背面右侧均开设有装配内螺孔2,底部托板1正面左侧和正面右侧均设置有向后弯曲的前置侧支架3,底部托板1背面左侧和背面右侧均设置有向前弯曲的后置侧支架4,前置侧支架3正面下端和后置侧支架4背面下端均开设有内置固定螺栓5的装配槽6,前置侧支架3和后置侧支架4通过装配槽6内的固定螺栓5旋入装配内螺孔2与底部托板1固定连接,前置侧支架3正面上端和后置侧支架4背面上端均开设有安装槽7,安装槽7内壁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微型电动伸缩机构的安装盲孔8,安装盲孔8内底面上开设有用于挤压抗震管和微型震动传感器的工作通孔9,底部托板1上表面具有高度从前、后两侧到中部逐渐降低的弧形装配面10,弧形装配面10上表面近前置侧支架3和后置侧支架4连接端位置均横向开设有底部减震槽11,底部减震槽11内部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减震条12。

进一步的,前置侧支架3和后置侧支架4大小相同,进一步的,安装盲孔8内孔径大小大于工作通孔9内孔径大小,进一步的,前置侧支架3后置弧形面和后置侧支架4前置弧形面上均固定连接有侧向防滑面13,本发明的一种用于高速电机的稳定支架通过在具有弧形装配面10的底部托板1前、后端分别螺栓固定连接向内弯曲的侧支架,利用侧支架上端的安装盲孔8安装微型电动伸缩机构,然后配合工作通孔9内部的挤压抗震管和微型震动传感器来对内部装配电动机采取主动减震操作,还通过弧形装配面10上的橡胶减震条12和侧向防滑面13提升电动机的被动减震性能,从而大大提升高速电机的稳定性、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