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出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进出线结构及具有该进出线结构的漂浮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汇流箱,大都是进出线在同一侧或者一侧进线一侧出线,一旦确定了结构,就只能限定在某个方向出线。因此出线方向单一,安装不灵活,无法满足漂浮电站汇流箱的进出线方向多样性的要求,造成进线和出线大量的弯曲和缠绕,使得原本就不大的浮体空间更加拥挤。而且线缆在弯曲和缠绕的过程中造成损坏,由于弯曲半径不够也无法使用大线径的铝线电缆。随着水上鱼光互补电站的兴起,一种用于水上漂浮电站的汇流箱应运而生。在以往的普通汇流箱中,汇流箱的进出线方向相对单一,造成了接线的极不方便和大量缠绕问题,同时由于弯曲半径不够无法使用大线径铝线缆,无法满足水上漂浮电站进出线多样性需求。而漂浮电站汇流箱受到浮体位置和安装空间的影响比较大,从而需要考虑多方向进出线及维护方便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不改变任何结构件的前提下,实现了漂浮电站汇流箱、组串式逆变器多方位进出线,出线后可以多方位接入组串式逆变器,省时省力,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进出线结构及具有该进出线结构的漂浮电子设备(如漂浮电站汇流箱、组串式逆变器)。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进出线结构,其包括转接铜排一、绝缘件一、转接铜排二、绝缘件二;两个转接铜排分别从待进出线设备的输出器件的同一侧电性引出,绝缘件一与绝缘件二设置在转接铜排一的同一侧,且绝缘件二设置在转接铜排二远离转接铜排一的一侧;从两个转接铜排能分别电性引出两个线缆且分别通过绝缘件一与绝缘件二的支撑与导向从待进出线设备的一侧出线,出线方向与两个转接铜排的引出方向呈90度。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绝缘件一与绝缘件二错位布局。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绝缘件一与绝缘件二设置在转接铜排二的相对两侧,或绝缘件一也设置在转接铜排二远离转接铜排一的一侧上。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该进出线结构还包括绝缘件三、绝缘件四;绝缘件三与绝缘件四设置在转接铜排二的同一侧,且绝缘件四设置在转接铜排一远离转接铜排二的一侧;从两个转接铜排还能分别电性引出另外两个线缆且分别通过绝缘件三、绝缘件四的支撑与导向从待进出线设备的另一侧出线,出线方向与两个转接铜排的引出方向也呈90度。进一步地,绝缘件三与绝缘件四错位布局。进一步地,绝缘件三与绝缘件四设置在转接铜排二的相对两侧,或绝缘件三也设置在转接铜排二远离转接铜排一的一侧上。进一步对,绝缘件一与绝缘件四位于同一直线上,绝缘件二与绝缘件三位于同一直线上。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个绝缘件支撑相应线缆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槽,线缆通过定位槽的定位由相应绝缘件支撑与导向。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该进出线结构还包括若干防水端子,待进出线设备的每个线缆的出线处设置有一个该防水端子。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漂浮电子设备,其为漂浮电站汇流箱或组串式逆变器,该漂浮电子设备内部设置有输出器件上述任意进出线结构,该进出线结构的两个转接铜排分别从输出器件的同一侧电性引出,从两个转接铜排能分别电性引出两个线缆且分别通过该进出线结构的绝缘件一、绝缘件二的支撑与导向从该漂浮电子设备的一侧出线,出线方向与两个转接铜排的引出方向呈90度。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设计开发了漂浮电站汇流箱、组串式逆变器的进出线结构,可以实现多方位进出线,使得走线美观,简单。而且能多方位接入组串式逆变器,由于出线方向的可选性,所以组串式逆变器可以放在汇流箱的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个方向。同时输入、输出电缆成90度角,便于电站施工、走线和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进出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进出线结构的另一种使用方式图。图3是图1中进出线结构的又一种使用方式图。图4是图1中进出线结构的再一种使用方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进出线结构应用于待进出线设备中,主要应用于漂浮电子设备中,如漂浮电站汇流箱、组串式逆变器等等待进出线设备。在下列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待进出线设备以漂浮电子设备的漂浮电站汇流箱为例进行举例说明。请参阅图1及图2,漂浮电站汇流箱17内部设置有输出器件15及进出线结构。输出器件15可以是断路器、负荷开关、空气开关,在本实施例中,以断路器举例说明。漂浮电站汇流箱17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接口18。线缆从断路器引出从漂浮电站汇流箱17出线。该进出线结构包括转接铜排一2、转接铜排二6、绝缘件一3、绝缘件二7、绝缘件三13、绝缘件四10、若干防水端子4与8。两个转接铜排2、6分别从断路器的同一侧电性引出,两个绝缘件37错位设置(也可以不错位设置)且设置在转接铜排二6的相对两侧,并绝缘件一3设置在两个转接铜排2、6之间。从两个转接铜排2、6能分别电性引出的两个线缆1、5分别通过两个绝缘件3、7的支撑与导向从该漂浮电站汇流箱的一侧出线,如图1所示。同时可以将漂浮电站汇流箱旋转180°使进线方向可选,如图3所示。出线方向与两个转接铜排2、6的引出方向呈90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绝缘件一3与绝缘件二7还可设置在转接铜排一2的同一侧,且绝缘件二7设置在转接铜排二6远离转接铜排一2的一侧。如,绝缘件一3也设置在转接铜排二6远离转接铜排一2的一侧上,只要能保证:从两个转接铜排2、6分别电性引出的两个线缆1、5分别通过绝缘件一3与绝缘件二7的支撑与导向从待进出线设备的一侧出线,出线方向与两个转接铜排2、6的引出方向呈90度。每个绝缘件支撑相应线缆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槽16,线缆通过定位槽16的定位由相应绝缘件支撑与导向。该漂浮电站汇流箱的每个出线处可设置有一个该防水端子,当然也可以采用防水胶填充的方式密封起到完全隔离防水的功能。每个转接铜排可为90度转接铜排。绝缘件三13与绝缘件四10错位设置(也可以不错位设置)且设置在转接铜排一2的相对两侧,绝缘件三13设置在两个转接铜排2、6之间。从两个转接铜排2、6还能分别电性引出的另外两个线缆12、9分别通过绝缘件三13、绝缘件四10的支撑与导向从该漂浮电站汇流箱的另一侧出线,如图2所示。同时可以将漂浮电站汇流箱旋转180°使进线方向可选,如图4所示。出线方向与两个转接铜排2、6的引出方向也呈90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绝缘件三13与绝缘件四10也可设置在转接铜排二6的同一侧,且绝缘件四10设置在转接铜排一2远离转接铜排二6的一侧。如,绝缘件三13也设置在转接铜排二6远离转接铜排一2的一侧上。只要保证:从两个转接铜排2、6分别电性引出的另外两个线缆12、9分别通过绝缘件三13、绝缘件四10的支撑与导向从待进出线设备的另一侧出线,出线方向与两个转接铜排2、6的引出方向也呈90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绝缘件一3与绝缘件二7分为一组,将绝缘件三13与绝缘件四10分为另一组,在两组中选择一组设置,这样漂浮电站汇流箱的出线方式肯定少了。综上所述,由于浮体的左侧、右侧是悬空的,所以在选用大线径铝线缆的时候只能从上方或者下方进出线,所以90°进出线角度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电池板矩阵位于汇流箱左侧的时候。当选择后方出线的时候如图1,线缆1装在转接铜排一2上,经过绝缘件一3的支撑和导向,最终经过防水端子4引出箱体外部。线缆5装在转接铜排二6上,经过绝缘件二7的支撑和导向,最终经过防水端子8引出箱体外部。从而达到了汇流箱的后出线;当选择前方出线的时候如图2,线缆9装在转接铜排一2上,经过绝缘件四10的支撑和导向,最终经过防水端子11引出箱体外部。线缆12装在转接铜排二6上,经过绝缘件三13的支撑和导向,最终经过防水端子14引出箱体外部。从而达到了汇流箱的前出线。电池板矩阵位于汇流箱右侧的时候。当选择前方出线的时候如图3,线缆1装在转接铜排一2上,经过绝缘件一3的支撑和导向,最终经过防水端子4引出箱体外部。线缆5装在转接铜排二6上,经过绝缘件二7的支撑和导向,最终经过防水端子8引出箱体外部,从而达到了汇流箱的前方出线。当选择后方出线的时候如图4,线缆9装在转接铜排一2上,经过绝缘件四10的支撑和导向,最终经过防水端子11引出箱体外部。线缆12装在转接铜排二6上,经过绝缘件三13的支撑和导向,最终经过防水端子14引出箱体外部,从而达到了汇流箱的后出线。绝缘件一3优选位于断路器与绝缘件四10之间;绝缘件一3可与绝缘件四10位于同一直线上;绝缘件二7与绝缘件三13位于同一直线上,本实用新型使用非常灵活,利于推广与应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进出线结构,其中间转接可以实现不同出线方向的结构,断路器输出后必须经过中间结转件即两个转接铜排2、6接入输出线缆1、5、12、11,从而实现进出线90°旋转。线缆接入中间转接件后,可以通过两个绝缘件3、7,或两个绝缘件10、13的支撑导向和相应防水端子的连接实现出线方向可选。同时可以将箱体旋转180°使进线方向可选。通过调整实现了出线分别在机箱的左前,右前,左后右后方向出线。因此,由于出线的可以有四个方向,进而可以在四个不同的方向接入组串式逆变器。故,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1)、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多方位进出线。可以满足由于主浮体和负浮体摆放位置不同而造成的进线方向不同,使得走线美观,简单;(2)、可以实现漂浮电站汇流箱多方位接入组串式逆变器;(3)、输入、输出电缆成90度角,输出端子方向两侧可选,对于电站施工走线更合理,维护更方便。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