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放电切换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5181阅读:1109来源:国知局
充放电切换电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系统领域,特别涉及充放电切换电路。



背景技术:

在智能控制领域,产品大多采用一路受电接口接收对产品本身的供电,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现场供电位置、形式等条件的限制,产品原本设计的受电方式可能不太适合在现场实际使用。

目前产品受电接口一般都是单纯接收电源供电使用,无法支持对其他设备的电源使用需求,在临时需求条件下无法实现和其他设备的电源共享。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实现供电和受电之间进行切换的充放电切换电路。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放电切换电路,包括转换电路,所述转换电路的第一端口与传输电路的第一端口相连,所述转换电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传输电路的第二端口相连,所述转换电路的第一端口还与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口相连,所述转换电路的第二端口还与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口相连,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口与负载电路的第一端口相连,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口与负载电路的第二端口相连;

其中,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第一单侧转换电路以及第二单侧转换电路。

可选的,所述第一单侧转换电路中设有三极管Q1,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W1、电阻R2以及二极管D1,三极管Q1的发射极并联有电阻丝F1,电阻丝F1连接有可控硅T1。

可选的,所述第二单侧转换电路中设有三极管Q2,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W2、电阻R4、以及二极管D2,三极管D2的发射极并联有电阻丝F2,电阻丝F2连接有可控硅T2。

可选的,所述传输电路包括第一传输电路和第二传输电路。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传输电路中设有负载Load1,在所述第二传输电路中设有负载Load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在模式转换电路将接口电路的供电、受电关系进行调整,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受电借口只能从电源接受电能的局限性,使得在临时条件下能够与其他设备实现电源共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放电切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1‐转换电路、2‐切换电路、3‐负载电路、4‐传输电路、11‐第一单侧转换电路、12‐第二单侧转换电路、41‐第一传输电路、42‐第二传输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能够实现供受电切换的充放电切换电路,包括转换电路1,所述转换电路1的第一端口与传输电路4的第一端口相连,所述转换电路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传输电路4的第二端口相连,所述转换电路1的第一端口还与切换电路2的第一输入端口相连,所述转换电路1的第二端口还与切换电路2的第二输入端口相连,所述切换电路2的第一输出端口与负载电路3的第一端口相连,所述切换电路2的第二输出端口与负载电路3的第二端口相连;

其中,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第一单侧转换电路以及第二单侧转换电路。

在实施中,该充放电切换电路具体包括转换电路1、切换电路2、负载电路3、传输电路4、第一传输电路41以及第二传输电路42。

如图1所示,在第一单侧转换电路11中设有三极管Q1,在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W1、电阻R2以及二极管D1,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并联有电阻丝F1,在电阻丝F1的一端连接有可控硅T1。

在第二单侧转换电路12中设有三极管Q2,在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W2、电阻R4以及二极管D2,在三极管Q2的发射极并联有电阻丝F2,在电阻丝F2的一端连接有可控硅T2。

第一单侧转换电路11和第二单侧转换电路12主要由单向开关导通功率器件、负载连接检测电路和短路保护器件等三部分组成。图1所示的实施例电路中,在由第一传输电路41连接的电源给第二传输电路42连接的负载供电的单向供电电路中,由Q1、DW1、R1、R2、D1组成负载连接检测电路,由可控硅T1作为开关导通功率器件、保险丝F1作为短路保护器件。当受电接线端口B连接负载Load2时,受电接线端口A连接的电源通过Q1的EB极、DW1、R2、D1和Load2形成一个电流导通回路促使Q1三极管导通,Q1导通后通过R1给可控硅T1输出导通触发信号,T1导通后,受电接线端口A连接的电源就通过由F1和T1组成的主供电回路对受电接线端口B连接的负载Load2进行供电。而这时候Load2端电压接近受电接线端口A连接的电源电压,因此从受电接线端口B到受电接线端口A的单向供电电路中的负载检测电路(由Q2、DW2、R3、R4、D2组成)没有电流通过,因此受电接线端口B到受电接线端口A的单向供电电路无法导通,确保不产生异常干扰。此外当Load2负载被拆除后,通过可控硅T1的电流变为零,可控硅T1自动切断,进入关闭状态。因此当受电接线端口B重新连接电源后,不会出现受电接线端口A和受电接线端口B之间电源的倒灌现象。

当第二传输电路42连接的负载Load2处于短路损坏状态时,单向供电电路中短路保护器件F1就会熔断,保护受电接线端口A的电源不被影响,进而确保负载电路3的供电不受影响。

当第一传输电路41,以及第二传输电路42都连接供电电源时,通过合理选择DW1和DW2的参数可以确保第一传输电路41到第二传输电路42的单向供电电路以及第二传输电路42到第一传输电路41的单向供电电路中的负载连接检测电路度不会导通,从而确保第一传输电路41和第二传输电路42上连接的电源不会因为转换电路1的单向供电电路出现倒灌现象。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电路中只是表明了二个受电接口情况下的转换电路1和切换电路2的连接方式,在有更多受电接口情况下只要根据此原理增加相同的电路即可,此处不再复述。

另外,当传输电路4中的受电接线端口同时向外供电时,可以实现电源供应的冗余备份。即其中的一个供电端口作为主供电端口,其余的供电端口作为备用供电端口。当主供电端口断电时,通过切换备用供电端口内的单侧转换电路,实现备用供电,从而起到后备电源无缝切换供应,达到供电不间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充放电切换电路,包括转换电路、切换电路、负载电路以及至少两个传输电路,转换电路设置在相邻的两个传输电路之间,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传输电路的输入端相连,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相邻的两个传输电路的输出端相连。通过设置在转换电路将传输电路的供电、受电关系进行调整,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受电借口只能从电源接受电能的局限性,使得在临时条件下能够与其他设备实现电源共享。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各部件的组装或使用过程中的先后顺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