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力检修时挂设接地线的辅助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2119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力检修时挂设接地线的辅助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电力检修时挂设接地线的辅助设备,属于电力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接地线挂设是电力检修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工种,其操作过程是将三根用电缆线相互连接的不同相的接地操作杆分别挂设到待检测线路上进行检测,正常地形下挂设接地线难度不大,但是一旦遇到挂设地点的高度超过电缆线相互汇聚端的长度时,挂设困难就明显增加。难度主要在于:接地线的挂设需要分相进行,操作人在进行第一相地线挂设时,另外两相是悬空放置或放置在地面。这样,当接地线挂设地点的高度过高时,操作人员则需要承担整副接线装置的重量反复上下扶梯进行操作。整副接线装置的重量不仅包括接地线操作杆的重量,也包括电缆线的重量,加之受到挂设高度、空间狭窄等因素的影响,人员使用扶梯操作过程中极易发生跌落且易碰触导线。

以上问题均给接地线的挂设带来了相当大的不安全因素。因此,传统在此类地线的挂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其他人员帮忙握持剩下的两根操作杆,使得一个挂设工作需要二人或三人配合才可以完成、工作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用于电力检修时挂设接地线的辅助设备,降低挂设接地线时的人工成本。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电力检修时挂设接地线的辅助设备,包括接地线挂设用的操作杆组件,操作杆组件包括第一相操作杆、第二相操作杆、第三相操作杆,第一相操作杆、第二相操作杆、第三相操作杆分别用电缆线相互汇合,还包括用于装载所述第一相操作杆、第二相操作杆、第三相操作杆的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上设有升降杆,第一相操作杆、第二相操作杆、第三相操作杆的电缆线相互汇合成三相合一端,所述升降杆上设有用于挂载所述三相合一端的挂钩。

本实用新型中的挂设接地线的辅助设备,首先本辅助设置包括装载所述第一相操作杆、第二相操作杆、第三相操作杆的固定平台,操作人员在进行挂设工作时,可以将第一相操作杆、第二相操作杆、第三相操作杆先固定放在固定平台上,不会造成凌乱,三根操作杆之间不会换错,能避免重复挂设同一个根操作杆的问题。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平台上设有升降杆,第一相操作杆、第二相操作杆、第三相操作杆的电缆线相互汇合成三相合一端,所述升降杆上设有用于挂载所述三相合一端的挂钩,当挂设高度较高时,操作人员可以将升降杆的高度升高,从而使得三相合一端的高度也相应升高,比如当操作人员需要挂设第一相操作杆时,将三相合一端的高度升高,有助于缩小挂设点与三项合一端之间的距离,保证第一相操作杆与三相合一端之间的电缆线处于松弛状态不受力,故在挂设时,操作人员不需要承担其他两个操作杆的重量和电缆线的重量,操作更省力、方便,而且保证了安全性,不用额外增配人员帮挂设人员握持剩下的两根操作杆,减少了人工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平台包括底座,底座上固定有上固定板,上固定板上设有用于插放所述操作杆组件的插孔。

作为优选,所述上固定板通过空心立柱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插孔的位置与空心立柱的内腔位置对应。

作为优选,所述插孔包括用于插放所述第一相操作杆的第一插孔、插放第二相操作杆的第二插孔、插放第三相操作杆的第三插孔,所述空心立柱包括对应设置在第一插孔下方的第一立柱、对应设置在第二插孔下方的第二立柱、对应设置在第三插孔下方的第三立柱。

作为优选,所述上固定板侧壁上至少设有一个用于临时固定所述操作杆组件的快拆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快拆机构包括两片弹性夹片,两片弹性夹片形成用于固定操作杆组件的夹持空腔,该夹持空腔设有开口,所述弹性夹片在开口处设有滚轮。

作为优选,所述上固定板和底座之间设有下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上也设有所述快拆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上固定板和/或下固定板为弧形板。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平台下方设有支撑脚和万向轮。

作为优选,所述上固定板上设有推杆扶手。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平台安装操作杆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操作人员操作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至4,本实施例为一种用于电力检修时挂设接地线的辅助设备,包括接地线挂设用的操作杆组件,操作杆组件包括第一相操作杆11、第二相操作杆12、第三相操作杆13,第一相操作杆11、第二相操作杆12、第三相操作杆13分别用电缆线相互汇合形成通路,挂设时,第一相操作杆11、第二相操作杆12、第三相操作杆13分别单独挂设到待检测的线路上,当其中一根操作杆挂设时,另外两根操作杆不需要挂设,待检测线路高度不高时,另外两根操作杆可直接放置在地上,但是一旦待检测线路过高时,另外两根操作杆则需要被拎至悬空状态,从而对操作人员增加负重,而且也不安全,一旦触碰到悬空的电缆线,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故传统的挂设工作,都需要配备其他人帮忙握持另外的操作杆。

本实施例中,增设了固定平台,所述第一相操作杆11、第二相操作杆12、第三相操作杆13可提前装载到固定平台上,操作人员在进行挂设工作时,可以将第一相操作杆11、第二相操作杆12、第三相操作杆13先固定放在固定平台上,不会造成凌乱,三根操作杆之间不会换错,能避免重复挂设同一个根操作杆的问题。

所述固定平台上设有升降杆2,第一相操作杆11、第二相操作杆12、第三相操作杆13的电缆线相互汇合成三相合一端101,所述升降杆2上设有用于挂载所述三相合一端101的挂钩21。本实施例中的升降杆2包括外管201和设在外管内的内管202,外管201的侧壁上设有用于锁紧内管202的锁紧螺钉203。

本实施例中的挂钩21实则为一个带缺口的圆环,圆环固定在升降杆2的顶部,具体而言是固定在内管202的顶部,带缺口的圆环这种设计对电缆线的限位效果更好。

使用时,当挂设高度较高时,操作人员可以将升降杆2的高度升高,从而使得三相合一端101的高度也相应升高,比如当操作人员需要挂设第一相操作杆11时,将三相合一端101的高度升高,有助于缩小挂设点与三相合一端101之间的距离,保证第一相操作杆11与三相合一端101之间的电缆线处于松弛状态不受力,故在挂设时,操作人员不需要承担其他两个操作杆的重量和电缆线的重量,操作更省力、方便,而且保证了安全性,不用额外增配人员帮挂设人员握持剩下的两根操作杆,减少了人工成本。

具体的结构:所述固定平台包括底座3,底座3上固定有上固定板4,上固定板4为弧形板,上固定板4上设有用于插放所述操作杆组件的插孔41,插放的方式,拿取比较方便。插孔41具体包括:用于插放所述第一相操作杆11的第一插孔411、插放第二相操作杆12的第二插孔412、插放第三相操作杆13的第三插孔413。由于一般操作杆均为圆柱形的杆,故本实施例中第一插孔411、第二插孔412、第三插孔413均为圆孔。

所述上固定板4通过空心立柱5固定在所述底座3上,所述插孔41的位置与空心立柱5的内腔位置对应,具体而言,所述空心立柱5包括对应设置在第一插孔411下方的第一立柱51、对应设置在第二插孔412下方的第二立柱52、对应设置在第三插孔413下方的第三立柱53。本实施例中的空心立柱5起到两个作用,其一,是用于将上固定板4固定在底座3上,起到一个连接固定的作用,其二,空心立柱5利用其内部空心的结构,使得操作杆从插孔41插入后,可稳定容置在空心立柱5的内部,防止操作杆发生晃动。用一个空心立柱5同时完成两个作用,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也相对较低。

由于操作杆的长度较长,有时候操作人员将操作杆从空心立柱5内整个抽出时较为繁琐,为了进一步简化操作,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固定板4侧壁上至少设有一个用于临时固定所述操作杆组件的快拆机构,本实施例中的快拆机构有三个,均匀设在上固定板4的侧壁上。

本实施例中的快拆机构包括两片弹性夹片42,弹性夹片42一端固定在上固定板4的侧壁上,两片弹性夹片42形成用于固定操作杆组件的夹持空腔43,该夹持空腔43设有开口,所述弹性夹片42在开口处设有滚轮44,固定操作杆时,操作杆从开口处卡入,利用滚轮的滚动效果,操作杆可以轻松卡入到夹持空腔43内,当然,在取出时,也可以从开口处轻松取出,非常方便,不用将操作杆整个从空心立柱5中抽出。

为了让快拆机构能更稳定地固定操作杆,所述上固定板4和底座3之间设有下固定板6,所述下固定板6上也设有所述快拆机构,而且下固定板6上的快拆机构也相应设置三个。本实施例中下固定板6也为弧形板,与上固定板4形状保持一致,外观上更具整体性。

本实施例中,为了更方便的移动整个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下方设有支撑脚71和万向轮72,本实施例中支撑脚71和万向轮72位于不同侧,支撑脚71的支撑效果好,不至于随便滑动,万向轮72的可移动效果好,当用户需要移动时,只需要将底座3倾斜翘起,就能利用万向轮72进行移动,而在不需要移动时,利用支撑脚71与地面接触,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的万向轮72采用带锁定效果的万向轮72,这种万向轮72在市面上较为常见,结构不作过多阐述,另外,为了方便移动,所述上固定板4上设有推杆扶手45,方便操作人员推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