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纺织机械的负压散热配电柜。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纺织行业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纺织机械,为了提升所有纺织机械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方便后期检测维修,需要设立专门的配电柜,长时间,高功率的用电量会导致配电柜内部产生大量的热能,而且配电柜所处的环境会存在大量的粉尘漂浮物,对配电柜的密封性要求跟高,传统的配电柜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无法兼顾散热性和密封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纺织机械的负压散热配电柜,解决传统的配电柜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无法兼顾散热性和密封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纺织机械的负压散热配电柜,包括主柜体,所述的主柜体上表面开设有顶置散热口,所述的主柜体上表面对应顶置散热口位置固定连接有条形散热机构,所述的散热机构包括固定在顶置散热口上端的负压发生盒、固定在负压发生盒左侧的出气盒和固定在负压发生盒右侧的抽气盒,所述的负压发生盒左侧、右侧和下端均设有开口,所述的负压发生盒通过左侧开口与出气盒右侧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的负压发生盒通过右侧开口与抽气盒左侧出气口相连通,所述的出气盒左侧面开设有左低右高的左侧斜面,所述的抽气盒右侧面开设有右低左高的右侧斜面,所述的左侧斜面和右侧斜面上均开设有内置金属防尘网的过滤口,所述的出气盒内部固定连接有用于将空气从负压发生盒向外抽出的第一真空抽气泵,所述的抽气盒内部固定连接有用于将空气从外部抽入负压发生盒的第二真空抽气泵,所述左侧斜面和右侧斜面上的金属防尘网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用于测量流量和温度的空气流量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的负压发生盒正面固定连接有用于显示不同位置空气流量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背光显示屏。
进一步地,所述的主柜体内顶面上具有从边缘位置往顶置散热口逐渐升高的导热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主柜体正面设置有柜门。
进一步地,所述的出气盒和抽气盒大小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纺织机械的负压散热配电柜通过在主柜体顶部开口位置安装具有负压发生盒、出气盒和抽气盒的散热装置,而且利用在两侧斜面上设置具有空气流量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金属防尘网,从而可以在提升内部防尘密封性的同时散热性能,而且可以实时监控内部空气流量和温度,使其同时兼备密封性和主动散热性,安全性性能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散热机构的剖视图。
图中:1.主柜体,2.顶置散热口,3.散热机构,4.负压发生盒,5.出气盒,6.抽气盒,7.左侧斜面,8.右侧斜面,9.金属防尘网,10.第一真空抽气泵,11.第二真空抽气泵,12.空气流量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4.背光显示屏,15.导热面,16.柜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用于纺织机械的负压散热配电柜,包括主柜体1,主柜体1上表面开设有顶置散热口2,主柜体1上表面对应顶置散热口2位置固定连接有条形散热机构3,散热机构3包括固定在顶置散热口2上端的负压发生盒4、固定在负压发生盒4左侧的出气盒5和固定在负压发生盒4右侧的抽气盒6,负压发生盒4左侧、右侧和下端均设有开口,负压发生盒4通过左侧开口与出气盒5右侧进气口相连通,负压发生盒4通过右侧开口与抽气盒6左侧出气口相连通,出气盒5左侧面开设有左低右高的左侧斜面7,抽气盒6右侧面开设有右低左高的右侧斜面8,左侧斜面7和右侧斜面8上均开设有内置金属防尘网9的过滤口,出气盒5内部固定连接有用于将空气从负压发生盒4向外抽出的第一真空抽气泵10,抽气盒6内部固定连接有用于将空气从外部抽入负压发生盒4的第二真空抽气泵11,左侧斜面7和右侧斜面8上的金属防尘网9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用于测量流量和温度的空气流量传感器12和温度传感器13,负压发生盒4正面固定连接有用于显示不同位置空气流量传感器12和温度传感器13的背光显示屏14。
进一步地,主柜体1内顶面上具有从边缘位置往顶置散热口逐渐升高的导热面15,进一步地,主柜体1正面设置有柜门16,进一步地,出气盒5和抽气盒6大小相同,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纺织机械的负压散热配电柜通过在主柜体1顶部开口位置安装具有负压发生盒4、出气盒5和抽气盒6的散热装置,而且利用在两侧斜面上设置具有空气流量传感器12和温度传感器13的金属防尘网9,从而可以在提升内部防尘密封性的同时散热性能,而且可以实时监控内部空气流量和温度,使其同时兼备密封性和主动散热性,安全性性能大大提升。
第一真空抽气泵10、第二真空抽气泵11和背光显示屏14通过配电箱内部电源供电,随着配电箱内部设备启动同步启动。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