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网开关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7745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网开关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环网开关柜。



背景技术:

环网开关柜的核心部分采用负荷开关和熔断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价格低、可提高供电参数和性能以及供电安全等优点。它被广泛使用于城市住宅小区、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工厂企业等负荷中心的配电站以及箱式变电站中。环网柜的工作原理,即供电干线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供电电源向这个环形干线供电,从干线上再一路一路地通过高压开关向外配电。这样的好处是,每一个配电支路既可以同它的左侧干线取电源,又可以由它右侧干线取电源。当左侧干线出了故障,它就从右侧干线继续得到供电,而当右侧干线出了故障,它就从左侧干线继续得到供电,这样一来,尽管总电源是单路供电的,但从每一个配电支路来说却得到类似于双路供电的实惠,从而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是为了实现线路互供,即不同的线路从不同的变电站出来后,互相拉手,正常情况下联络断开,各自运行,但一旦某个变电站停电,就可以把停电的变电站的由变电站线路断开,把联络合上,让另一个变电站带原本由原变电站带的负荷。或者某个线路或变电站带负荷过高,而另一个带负荷过低,则可以有选择性的从某个联络点断开,由负荷较低的线路或变电站来带分担一部分负荷,这样既保证了供电的可靠性,也保证了电网的稳定运行。但是现有的环网开关柜内部分区不足,不足以科学地利用内部空间,柜门利用也不足;并且现有的大型开关柜因为体积较大,一般都是用吊车进行吊运,但是在一些空间比较紧凑的地方,吊车无法稳定吊装,从而使开关柜的搬运变得很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环网开关柜,解决了现有环网开关柜分区少、柜门利用不足、搬运困难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环网开关柜,包括柜体、柜门,所述柜体为中空框架结构,所述柜门包括依次从上到下设置于柜体上的第一柜门、第二柜门、第三柜门,所述第一柜门、第二柜门、第三柜门将柜体从上到下依次分为第一柜体、第二柜体、第三柜体,所述第一柜门对应第一柜体,所述第二柜门对应第二柜体,所述第三柜门对应第三柜体,将柜体一分为三,合理的对柜体内部空间进行利用,每个柜体分别对应一扇柜门,使用方便,所述第一柜门上设高压带电指示器、运行灯、警报灯、锁,所述第二柜门上设第一观察窗、控制面板,所述第三柜门上设第二观察窗、灯光开关,每扇柜门上均设置对运行有用的配件,充分利用柜门空间;所述第三柜体的两侧板内对称设有第一安装条、第二安装条,所述第一安装条上活动设第一支撑条、第一固定条,所述第二安装条上活动设第二支撑条、第二固定条,第一支撑条的顶端铰接于第一安装条上,第二支撑条的顶端铰接于第二安装条上,所述第一支撑条的底端、第二支撑条的底端之间设转轴,所述转轴上设运输板,所述运输板底部等间距设有若干滑轮;第一固定条的顶端铰接于第一安装条上,第一固定条的底端活动连接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上设有配合固定第一固定条的第一固定槽,第二固定条的顶端铰接于第二安装条上,第二固定条的底端活动连接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二支撑条上设有配合固定第二固定条的第二固定槽;第一支撑条上活动设第三固定条,第二支撑条上活动设第四固定条,第三固定条的顶端铰接于第一支撑条内侧,第三固定条的底端活动连接运输板,所述运输板上设配合固定第三固定条的第三固定槽,第四固定条的顶端铰接于第二支撑条内侧,第四固定条的底端活动连接运输板,所述运输板上设配合固定第四固定条的第四固定槽。

进一步地,所述柜体两侧板外设有把手。把手方便操作人员落手进行搬运。

通过上述公开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①将柜体一分为三,合理的对柜体内部空间进行利用,每个柜体分别对应一扇柜门,使用方便;

②每扇柜门上均设置对运行有用的配件,充分利用柜门空间;

③将柜体倾斜,将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条、第二支撑条放下,将第一固定条的底端放置进第一固定槽,将第二固定条的底端放置进第二固定槽,将第三固定条的底端放置进第三固定槽,将第四固定条的底端放置进第四固定槽,则第一支撑条、第二支撑条、第一固定条、第二固定条、第三固定条、第四固定条、运输板形成一个整体稳定的结构,即可通过运输板底部的滑轮搬运环网开关柜,而不需要传统的模式,使用吊车,降低了操作成本且简单易操作;

④将环网开关柜搬运至目的地后,分别将第一固定条的底端从第一固定槽取出,将第二固定条的底端从第二固定槽取出,将第三固定条的底端从第三固定槽取出,将第四固定条15的底端从第四固定槽取出,然后将第一支撑条、第二支撑条、第一固定条、第二固定条、第三固定条、第四固定条、运输板均向内翻折,收回第三柜体内,结构简单、方便收纳且不占空间;

⑤第一安装条、第一支撑条、第一固定条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对称设置的第二安装条、第二支撑条、第二固定条同样形成三星形的稳定结构,第一支撑条、第三固定条、运输板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第二支撑条、第四固定条、运输板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即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柜体内拥有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能够保证运输、使用状态下的安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柜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环网开关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环网开关柜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柜体内结构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

1第一柜门,1a高压带电指示器,1b运行灯,1c警报灯,2第二柜门,2a第一观察窗,2b控制面板,3第三柜门,3a第二观察窗,3b灯光开关,4第三柜体,5第一安装条,6第二安装条,7第一支撑条,7a第一固定槽,8第一固定条,9第二支撑条,10第二固定条,11转轴,12运输板,12a第三固定槽,13滑轮,14第三固定条,15第四固定条,1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4所示,一种环网开关柜,包括柜体、柜门,所述柜体为中空框架结构,所述柜体两侧板外设有把手16,所述柜门包括依次从上到下设置于柜体上的第一柜门1、第二柜门2、第三柜门3,所述第一柜门1、第二柜门2、第三柜门3将柜体从上到下依次分为第一柜体、第二柜体、第三柜体4,所述第一柜门1对应第一柜体,所述第二柜门2对应第二柜体,所述第三柜门3对应第三柜体4,所述第一柜门1上设高压带电指示器1a、运行灯1b、警报灯1c、锁1d,所述第二柜门2上设第一观察窗2a、控制面板2b,所述第三柜门3上设第二观察窗3a、灯光开关3b。如此设置,分区合理,也充分利用了各柜门的空间,做到了节约空间。

所述第三柜体4的两侧板内对称设有第一安装条5、第二安装条6,所述第一安装条5上活动设第一支撑条7、第一固定条8,所述第二安装条6上关于第一支撑条7对称且活动设第二支撑条9,第二安装条6上关于第一固定条8对称且活动设第二固定条10,第一支撑条7的顶端铰接于第一安装条5上,第二支撑条9的顶端铰接于第二安装条6上,所述第一支撑条7的底端、第二支撑条9的底端之间设转轴11,所述转轴11上设运输板12,所述运输板12底部等间距设有若干滑轮13。

第一固定条8的顶端铰接于第一安装条5上,第一固定条8的底端活动连接第一支撑条7,所述第一支撑条7上设有配合固定第一固定条8的第一固定槽7a,第二固定条10的顶端铰接于第二安装条6上,第二固定条10的底端活动连接第二支撑条9,所述第二支撑条9上设有配合固定第二固定条10的第二固定槽。

第一支撑条7上活动设第三固定条14,第二支撑条9上活动设第四固定条15,第三固定条14的顶端铰接于第一支撑条7内侧,第三固定条14的底端活动连接运输板12,所述运输板12上设配合固定第三固定条14的第三固定槽12a,第四固定条15的顶端铰接于第二支撑条9内侧,第四固定条15的底端活动连接运输板12,所述运输板12上设配合固定第四固定条15的第四固定槽。

综合图3-4,将柜体倾斜,将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条7、第二支撑条9放下,将第一固定条8的底端放置进第一固定槽7a,将第二固定条10的底端放置进第二固定槽,将第三固定条14的底端放置进第三固定槽12a,将第四固定条15的底端放置进第四固定槽,则第一支撑条7、第二支撑条9、第一固定条8、第二固定条10、第三固定条14、第四固定条15、运输板12形成一个整体稳定的结构,即可通过运输板12底部的滑轮13搬运环网开关柜,而不需要传统的模式,使用吊车,降低了操作成本且简单易操作;将环网开关柜搬运至目的地后,参见图1,分别将第一固定条8的底端从第一固定槽7a取出,将第二固定条10的底端从第二固定槽取出,将第三固定条14的底端从第三固定槽12a取出,将第四固定条15的底端从第四固定槽取出,然后将第一支撑条7、第二支撑条9、第一固定条8、第二固定条10、第三固定条14、第四固定条15、运输板12均向内翻折,收回第三柜体4内,结构简单、方便收纳且不占空间。

第一安装条5、第一支撑条7、第一固定条8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对称设置的第二安装条6、第二支撑条9、第二固定条10同样形成三星形的稳定结构,第一支撑条7、第三固定条14、运输板12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第二支撑条9、第四固定条15、运输板12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即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柜体4内拥有4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能够保证运输、使用状态下的安全、稳定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