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定子松动的微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1020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定子松动的微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防定子松动的微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永磁直流电机的广泛应用,永磁直流电机中组成定子的磁钢传统采用胶水固定于电机壳体内,再利用磁钢的磁性,使得磁钢一般能紧紧的吸附电机壳体上,但是由于电机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工作时长的加大,例如高温环境下工作时,胶水的粘贴强度会下降;在湿度较大的梅雨天气和雨天工作时难免有水或水分进入,电机机壳久而久之会生锈,生锈的铁锈在磁钢和电机壳体之间膨胀,撑开磁钢,这些都会导致胶水失去应有的作用,仅依靠磁力将磁钢吸附在电机壳体上,在颠簸以及转子磁场力的冲击作用下,磁钢就会移位甚至脱落,导致电机的性能下降甚至死机。故,急需一种新的可解决上述问题中固定磁钢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定子松动的微电机,在电机壳体上及电机壳体内设置有压紧磁钢的固定结构,从而限制磁钢松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定子松动的微电机,包括电机壳体和多个安装于电机壳体内侧以组成定子的磁钢,所述电机壳体的端面上设有多个由外至内方向经压凸形成以抵触磁钢侧壁的定位凸柱;于所述电机壳体内安装有抵触磁钢顶面的固定环,穿设所述电机壳体侧壁和固定环有用于限制磁钢轴向移动的定位插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在电机壳体内的磁钢组成定子,作为电机的重要元件,在电机壳体的端面上设置定位凸柱,经定位凸柱抵触磁钢的侧壁,从而限制磁钢在电机壳体内沿电机壳体内壁周向转动,且设置固定环,配合电机壳体的端面夹持磁钢的底面和顶面,且设置定位插件定位固定环在电机壳体内安装的位置,从而限制磁钢在电机壳体内轴向运动,因此限制磁钢松动,避免定子随转子运动,而影响电机的正常运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电机壳体设有两个与定位凸柱一一对应配合以夹紧磁钢的定位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定位片,从而减少定位凸柱的设置,即减少对电机壳体端面的压凸工艺,确保端面的平整,利用电机壳体的侧壁限制磁钢的周向转动,避免仅依靠电机壳体的端面限制磁钢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固定环具有置于相邻两个磁钢之间的间隙内以限制间隙大小发生变化的抵撑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环具有抵撑板,从而使得抵撑板位于两个磁钢之间,从而限制两个磁钢相互靠近,从磁钢之间的间距限制磁钢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抵撑板的端部开设有供定位凸柱插入的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插槽,从而使得抵撑板与定位凸柱相互配合连为一体,在定位凸柱的配合下,避免抵撑板受挤压而的损坏,且避免磁钢因轴向上受力不同而造成扭曲。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电机壳体和固定环开设有相通的插孔,且所述定位插件包括插入插孔内的插板以及与电机壳体固定的连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插孔,定位插件的插板插入插孔中,且定位插件的连接板与电机壳体固定连接,从而增加固定环定位的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定位插件和抵撑板分别开设有沿插板和抵撑板长度方向且相通的第一通风腔和第二通风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通风腔与第二通风腔相通,从而便于电机壳体内外空气的流通,加快电机的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定位片由电机壳体外侧壁至电机壳体内侧壁方向经切舌而成且对应形成散热狭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散热狭缝,使得磁钢上的热量传递至定位片,经散热狭缝的散热效果,从而加快磁钢的降温。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电机壳体的端面上设有由外至内方向经压凸形成以抵触磁钢底面的内凹定位点,所述内凹定位点的深度小于定位凸柱的深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内凹定位点,避免将磁钢压入电机壳体内时,对电机壳体的端面造成压痕。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电机壳体一端安装有电机端盖,所述电机端盖设有定位凸块,且所述电机壳体的侧壁紧贴开口处开设有供定位凸块插入的定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定位凸块和定位槽,定位凸块插入定位槽内,从而实现电机端盖安装的快速定位且电机端盖随电机转轴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电机壳体和电机端盖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散热孔,提高电机运行后的散热效果,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电机壳体的端面上设置定位凸柱,经定位凸柱抵触磁钢的侧壁,从而限制磁钢在电机壳体内沿电机壳体内壁周向转动,且设置固定环,配合电机壳体的端面夹持磁钢的底面和顶面,且设置定位插件定位固定环在电机壳体内安装的位置,从而限制磁钢在电机壳体内轴向运动,因此限制磁钢松动,避免磁钢随转子磁性的影响而运动,而影响电机的正常运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去电机端盖后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中,1、电机壳体;11、定位槽;12、定位片;121、散热狭缝;13、定位凸柱;14、内凹定位点;2、电机端盖;21、定位凸块;3、磁钢;4、固定环;41、抵撑板;411、插槽;42、第二通风腔;5、定位插件;51、插板;52、连接板;53、第一通风腔;6、插孔;7、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防定子松动的微电机,包括电机壳体1,电机壳体1大体由冲压拉伸制成,电机壳体1内安装有定子、转子和电机转轴,且定子由两个磁钢3构成,经磁钢3的磁性将定子固定在电机壳体1的侧壁上。电机壳体1的一端为开口,开口用于固定电机端盖2,电机壳体1的侧壁设置有三个定位槽11,且定位槽11设置于开口处,电机端盖2具有伸入电机壳体1内的侧壁,侧壁上设有一个定位凸块21,定位凸块21插入任意定位槽11内,从而实现电机端盖2安装的快速定位且电机端盖2随电机转轴旋转。

电机壳体1的侧壁上经切舌工艺形成两个定位片12,切舌是将材料沿敞开轮廓局部而不是完全分离的一种冲压工序,被局部分离的材料,具有工件所要求的一定位置,不再位于分离前所处的平面上,定位片12由电机壳侧壁外至内方向经切舌内电机壳体1内部弯折,两个定位片12分别抵触两个磁钢3的一侧。两个定位片12因切舌工艺与电机壳体1形成散热狭缝121,使得磁钢3上的热量传递至定位片12,经散热狭缝121的散热效果,从而加快磁钢3的降温。

结合图3和图4所示,电机壳体1远离电机端盖2的一端面设有两个定位凸柱13,定位凸柱13由电机壳体1端面外至内方向经压凸形成,且定位凸柱13的底面呈圆锥台状,经定位凸柱13与定位片12的一一配合,从而在电机壳体1的周向上定位安装磁钢3,且夹紧磁钢3,即磁钢3置于定位凸柱13与定位片12之间。

电机壳体1内安装有固定环4,固定环4紧贴电机壳体1的内侧壁且位于磁钢3与电机端盖2之间,即固定环4抵触磁钢3顶面。电机壳体1的侧壁和固定环4均开设有相通的插孔6,且在插孔6内安装有定位插件5,从而限制固定环4及磁钢3在电机壳体1的轴向上移动。定位插件5包括插板51和连接板52,连接板52置于电机壳体1外,且经螺栓将连接板52与电机壳体1固定,使定位插件5固定在电机壳体1上,插板51插入插孔6内,定位安装固定环4,使得固定环4压紧磁钢3的顶面。

固定环4具有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抵撑板41,抵撑板41设于固定环4上插孔6所在处,且抵撑板41紧贴电机壳体1的内壁,抵撑板41插入两个磁钢3之间的间隙中。抵撑板41的端部开设有两个供定位凸柱13插入的插槽411,插槽411开设于抵撑板紧贴磁钢3的侧面,从而使得抵撑板41与定位凸柱13共同限制磁钢3的周向运动,且限制两个磁钢3之间的间隙大小发生变化,从而避免两个磁钢3松动。

定位插件5开设有沿插板51长度方向的第一通风腔53,第一通风腔53贯穿于连接板52与插板51。抵撑板41与电机壳体1的端面之间留有空隙,抵撑板41内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且与插孔6相通的第二通风腔42,第一通风腔53与第二通风腔42相通,从而便于电机壳体1内外空气的流通,加快电机的散热。

参照图1所示,电机壳体1的端面上设有两个内凹定位点14,内凹定位点14由电机壳体1的外侧向内侧方向经压凸形成,内凹定位点14位于定位凸柱13与定位片12之间,且内凹定位点14的深度小于定位凸柱13的深度,用于抵触磁钢3的底面,避免将磁钢3压入电机壳体1内时,对电机壳体1的端面造成压痕。

参照图1和图3所示,电机壳体1的端面和电机端盖2均开设有四个散热孔7,提高电机运行后的散热效果,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安装本实用新型时,将磁钢3在定位凸柱13与定位片12之间压入电机壳体1内,将抵撑板41插入两个磁钢3之间的间隙,从而安装固定环4,在固定环4和电机壳体1的插孔6中插入定位插件5,经螺栓固定后即可,从而限制磁钢3轴向直线运动和周向旋转运动,防止磁钢3松动,经定位槽11和定位凸块21的配合定位安装电机端盖2即可。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