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视觉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9473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视觉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化视觉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提出使用可持续使用、绿色环保的新能源,太阳能就是新能源中重要的组成,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太阳能电池组件已相当普及,太阳能电池组件已成高质量化发展,人们对太阳能电池片或硅片外观有了更高要求。

现今的设备检测电池片时经常有检测不出或跳色的情况,极大的影响了电池片的检测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自动化视觉检测设备,以减少乃至杜绝检测电池片时经常有检测不出或跳色的情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自动化视觉检测设备,包括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传送带、光源罩以及相机;相机沿传送带用于运载待检测件一面的法向设置,光源罩被架设在相机与传送带之间,并与相机同轴设置;光源罩包括半球形上盖、环形侧围和光源环形固定板,半球形上盖同轴固定在环形侧围靠近相机一端,且半球形上盖沿环形侧围轴线开有通孔;光源环形固定板的主体呈圆台周面状,并同轴固定在环形侧围靠近传送带一侧;光源罩内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观测腔,光源均匀安装在光源环形固定板内侧,半球形上盖内壁涂抹有漫反射层。

进一步的,所述传送带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传送皮带,两条传送皮带间形成有预留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环形固定板的主体半径较大的一端沿轴向延伸形成有套环,套环套设在环形侧围外。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侧围包括侧围本体以及铰接在侧围本体上的拉门,环形侧围在拉门与侧围本体铰接的另一侧设有锁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锁门组件包括固接在拉门上的Z型件,以及固接侧围本体上的U型件;Z型件包括间板,以及分别从间板两端沿法向相背延伸的第一垂板和第二垂板;第一垂板固定拉门上,间板沿拉门径向设置;U型件包括端板,以及分别从端板两端沿法向同向延伸的两块侧板,两块侧板均与侧围本体固接;第二垂板当拉门闭合时贴合在端板上,并通过螺栓和端板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罩距传送带用于运载待检测件一面10-15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机壳在预留空间内设有接近传感器,接近传感器与相机同轴设置,并朝向传送带用于运载待检测件一面。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侧围靠近光源环形固定板一端固接有多个用于与机壳固接的支脚。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正面检测装置和背面检测装置;正面检测的相机位于传送带的正上方,并使用传送带的上表面运载待检测件;而反面检测的相机位于传送带的正下方,利用鼓风机吸气装置将电池片紧紧吸附在传送皮带的下表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化视觉检测设备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化视觉检测设备,针对现有问题增设灯源罩;现今的设备检测电池片时经常有检测不出或跳色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光源均匀度不够好,而且时有光源衰减的现象;因此通过灯源罩具有积分效果的半球面内壁,均匀反射从底部360度发射出的光线,使整个图像照度十分均匀。此结构是根据相机与电池片的相对位置进行设计,如仅用半球形罩需提供很大的空间位置来满足要求,但此结构加上圆柱型结构大大缩小了空间占用面积,同时提高相机拍照供给光源的均匀性,使设备更加高效,精准。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片被传送到光源罩下面可能是弯曲的,弯曲高度有十几毫米,而最好的成像效果是与电池片齐平,但齐平的话电池片无法传进来,因此灯源罩距传送带10-15毫米。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自动化视觉检测设置外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自动化视觉检测设置内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灯源罩示意图;

图4是为显示锁门组件结构所作的图3中A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灯源罩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检测装置;11、机壳;111、开口;12、传送带;121、传送皮带;13、光源罩;131、球形上盖;1311、通孔;132、环形侧围;1321、侧围本体;1322、拉门;133、光源环形固定板;1331、主体;1332、套环;134、观测腔;135、支脚;14、相机;15、LED灯板;2、预留空间;3、锁门组件;31、Z型件;311、间板;312、第一垂板;313、第二垂板;32、U型件;321、端板;322、侧板;4、接近传感器;5、待检测件;6、正面检测装置;7、背面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自动化视觉检测设备,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检测装置1。检测装置1均包括机壳11、传送带12、光源罩13以及相机14。

传送带12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传送皮带121,两条传送皮带121间形成有预留空间2,作为待检测件5的太阳能片或硅片两侧分别放置在两条传送皮带121上。

机壳11两端开有一个供两条传送皮带121穿入、穿出的开口111,而相机14和光源罩13均安装在机壳11上。相机14沿传送皮带121用于运载待检测件5一面的法向设置,且相机14的镜头朝向两条传送皮带121的中心位置。

光源罩13被架设在相机14与两条传送皮带121之间。结合图3所示,光源罩13包括半球形上盖131、环形侧围132和光源环形固定板133。半球形上盖131与环形侧围132的半径一致,并同轴固定在环形侧围132靠近相机14一端。且半球形上盖131沿环形侧围132轴线开有圆形通孔1311。

结合图5所示,光源环形固定板133的主体1331呈圆台周面状,主体1331半径较大的一端沿轴向向外延伸形成有套环1332,套环1332同轴套设在环形侧围132靠近传送带12一侧外,且光源环形固定板133与环形侧围132固接。从而,光源罩13内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观测腔134。作为光源的多个LED灯板15,均匀安装在光源环形固定板133内侧。半球形上盖131内壁涂抹有漫反射层,从而具有积分效果,均匀反射从底部360度发射出的光线,使相机14的整个图像照度十分均匀。

环形侧围132靠近光源环形固定板133一端固接有四组支脚135。支脚135为角钢,沿环形侧围132周面均匀分布,并机壳11内壁上的角钢固定。从而保证光源罩13距传送皮带121用于运载待检测件5一面10-15毫米,并与相机14同轴设置,在不影响传送皮带121运载待检测件5的同时,尽可能接近待检测件5,以保证光源充足。

结合图3和图4所示,环形侧围132包括侧围本体1321以及铰接在侧围本体1321上的拉门1322。环形侧围132在拉门1322与侧围本体1321铰接的另一侧设有锁门组件3。锁门组件3包括固接在拉门1322上的Z型件31,以及固接侧围本体1321上的U型件32。Z型件31包括间板311,以及分别从间板311两端沿法向相背延伸的第一垂板312和第二垂板313。第一垂板312短于第二垂板313,并焊接拉门1322上,使间板311沿拉门1322径向设置。U型件32包括端板321,以及分别从端板321两端沿法向同向延伸的两块侧板322,两块侧板322均与侧围本体1321固接。当拉门1322闭合时,第二垂板313贴合在端板321上,并通过螺栓固定第二垂板313和端板321,从而固定拉门1322。

如图2所示,机壳11在预留空间2内设有接近传感器4,接近传感器4与相机14同轴设置,并朝向传送皮带121用于运载待检测件5一面。

检测装置1共有两个,分别为正面检测6和背面检测7。正面检测装置6的相机14位于传送带12的正上方,并使用传送带12的上表面运载待检测件5;而反面检测装置7的相机14位于传送带12的正下方,并利用鼓风机吸气装置将电池片紧紧吸附在传送皮带121的下表面。正面检测装置61和背面检测装置71均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当工作时,待检测件5被两条传送皮带121运输至相机14和接近传感器4之间,接近传感器4感应待检测件5被传送至灯源罩的中央时,相机14进行照射。由于光源罩13中光线均匀,且少有光源衰减的现象,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杜绝检测电池片时经常有检测不出或跳色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