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传递机构及风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7701发布日期:2019-04-03 04:34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旋转传递机构及风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驱动轮的旋转传递到从动轮的旋转传递机构及风门装置。



背景技术:

电冰箱的冷气通路等所用的风门装置例如通过具有马达及齿轮组的挡板驱动机构来驱动挡板,从而对形成于框架的开口部进行开闭。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风门装置。专利文献1的风门装置使马达旋转并朝开方向驱动挡板。并且,使马达反向旋转朝闭方向驱动挡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30697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风门装置等中,在使马达朝两个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由于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变得复杂,因而导致成本增加。因此,本发明的申请人提出了一种基于马达朝向一个方向旋转来开闭挡板的风门装置。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104121的风门装置具有驱动轮和从动轮以作为将马达的旋转传递到挡板的旋转传递机构,所述驱动轮的驱动齿形成为阶梯状,所述从动轮的从动齿形成为阶梯状。从动轮被朝向闭方向对挡板进行施力的弹簧施力,驱动轮具有供从动齿滑动的凸轮面。因此,在打开挡板时,呈阶梯状形成的从动齿与驱动齿依次啮合,从而驱动轮的旋转被传递到从动轮,并逆着弹簧的作用力使挡板及从动轮旋转。另一方面,如果旋转到驱动齿与从动齿的啮合结束的位置,则之后从动齿在驱动轮的凸轮面滑动,因此从动轮通过弹簧的作用力,朝向挡板关闭的方向旋转。因此,能够通过马达朝一个方向的旋转来开闭挡板。

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104121的旋转传递机构在多个从动齿依次在凸轮面上滑动时,其转速变化。在此,当在凸轮面上滑动的从动齿切换时,从动轮的转速变化。并且,由于驱动轮对抗对从动轮施力的弹簧的作用力而旋转,因此当与凸轮面接触的从动齿切换时,驱动轮的旋转产生紊乱。例如,引起驱动轮瞬间反向旋转这样的动作。并且,该动作从驱动轮向驱动力的传递路径的上游侧传递并产生噪声。例如,当位于最靠上游侧的蜗杆以在轴向上摆动的方式被安装时,一旦驱动轮的旋转紊乱被传递,则蜗杆就会在轴向上摆动从而与轴向上的两侧的零件碰撞并产生碰撞声。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旋转传递机构及风门装置,所述旋转传递机构的驱动轮与从动轮具有多个啮合部,且通过施力构件朝向与驱动轮所形成的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对从动轮施力,在这样的旋转传递机构中能够减小驱动轮与从动轮的接触部位切换时形成的转速变化而引起的噪声。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传递来自驱动源的动力的旋转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旋转传递部件,多个所述旋转传递部件包括驱动轮及从动轮;以及施力构件,其将所述从动轮朝向与所述驱动源的动力所形成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所述驱动轮与所述从动轮包括将所述驱动轮的旋转传递到所述从动轮的啮合部,所述驱动轮具有凸轮面形成部,其在所述啮合部不啮合的旋转位置处供所述啮合部的所述从动轮一侧的部位滑动,在传递所述驱动源的动力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在比所述从动轮靠所述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的、包含所述驱动轮的范围内配置有产生旋转载荷的制动部件。

根据本发明,驱动轮与从动轮具有啮合部,且驱动轮具有供啮合部的从动轮一侧的部位滑动的凸轮面形成部。因此,在啮合部啮合的旋转位置,旋转被从驱动轮传递到从动轮。并且,在啮合被解除的旋转位置,由于从动轮侧的啮合部在驱动轮的凸轮面形成部滑动,因此通过施力构件的作用力,从动轮向与旋转被从驱动轮传递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使用只提供朝向一侧旋转的驱动源,能够使从动轮往复旋转。并且,这种驱动轮及从动轮以往在驱动轮与从动轮接触的部位发生切换时,存在有驱动轮的旋转产生紊乱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产生旋转载荷的制动部件配置在比从动轮靠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的、包括驱动轮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抑制旋转的紊乱在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被传递到驱动源侧。因此能够抑制因驱动轮的旋转紊乱引起的噪声。

在本发明中,所述驱动源为马达,且在多个所述旋转传递部件包括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的蜗杆的情况下,所述制动部件设置在比所述蜗杆靠所述动力传递路径的下游侧的位置即可。这样一来,能够抑制旋转的紊乱被传递到蜗杆。因此,能够抑制蜗杆在轴向上摆动而与轴向上两侧的零件碰撞导致的噪声(蜗杆的撞击声)。而且,由于靠近蜗杆的上游侧的旋转传递部件的旋转转矩小,因此所需的旋转载荷小。因此,通过在蜗杆的附近设置制动部件,能够将制动部件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在多个所述旋转传递部件包括与所述蜗杆啮合的一号齿轮以及在所述动力传递路径上配置在所述一号齿轮与所述驱动轮之间的二号齿轮的情况下,优选所述制动部件构成为给所述二号齿轮施加旋转载荷。这样一来,所需的旋转载荷比给驱动轮施加旋转载荷的情况小。因此,与给驱动轮施加旋转载荷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制动部件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制动部件为弹性部件。这样一来,容易使旋转传递部件与制动部件接触来施加旋转载荷。而且,能够消除旋转传递部件的晃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制动部件与多个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中的被施加了旋转载荷的被载荷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或另一侧的端面接触。这样一来,能够消除旋转传递部件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晃动。并且,在将制动部件配置在旋转传递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或另一侧的情况下,不需改变旋转传递机构的平面配置。因此能够减少用于增加制动部件的设计变更。

例如,优选所述制动部件为弹簧垫圈。这样一来,由于在安装旋转传递部件的同时安装弹簧垫圈即可,因此能够简单地组装制动部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凸轮面形成部包括多个凸轮面,所述啮合部的所述从动轮一侧的部位随着所述驱动轮的旋转而依次相对于多个所述凸轮面滑动。这样一来,在与从动轮接触的凸轮面依次发生切换时,即使驱动轮的旋转产生紊乱,也能够抑制驱动轮的旋转紊乱传递到驱动源侧。

在本发明中,所述驱动轮与所述从动轮具有多个所述啮合部,多个所述啮合部形成于所述驱动轮及所述从动轮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这样一来,如果依次使多个啮合部啮合来驱动从动轮,之后再解除驱动轮与从动轮的啮合,则通过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能够使多个啮合部的从动轮一侧的部位分别在对应的凸轮面上滑动,并使从动轮反向旋转。因此,使用仅提供朝向一侧旋转的驱动源,能够使从动轮往复旋转。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在所述驱动轮,呈阶梯状配置的多个驱动齿设置于所述驱动轮的外周面,在所述从动轮,随着所述驱动轮的旋转而依次与多个所述驱动齿啮合的多个从动齿呈阶梯状设置于所述从动轮的外周面,所述啮合部由成对的所述驱动齿和所述从动齿构成。这样一来,如果使驱动齿与从动齿依次啮合来驱动从动轮,之后,驱动轮与从动轮的啮合再被解除,则能够通过施力构件的作用力,使从动轮向反方向旋转。因此使用仅提供朝向一侧旋转的驱动源,能够使从动轮往复旋转。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多个所述凸轮面的外径从周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缩小,且对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凸轮面,这些凸轮面的外径在周向上的减少率不同。这样一来,在通过施力构件的作用力使从动轮旋转时,对应于供从动轮滑动的凸轮面依次发生切换,能够改变从动轮的转速。因此,例如能够在最初使从动轮缓慢地旋转,再逐渐提高转速。另外,即使给予这样的速度变化,也能够抑制在从动轮的转速改变时因驱动轮的旋转紊乱引起的噪声。

在本发明中,所述从动轮从所述从动轮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为扇形。在本发明中,只要从动轮的形成有啮合部的部分相对于驱动轮往复旋转即可,因此能够通过形成为扇形而省略不需要的部分。因此,能够将从动轮小型化,并节省空间。

接下来,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旋转传递机构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有开口部的框架;驱动所述驱动轮的马达;以及接受所述从动轮的旋转的传递来开闭所述开闭部的挡板。这样一来,通过使用本发明的旋转传递机构,即使改变挡板在关闭时的速度,也能够抑制因驱动轮与从动轮所接触的部位发生切换而引起的噪声。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这样的结构:所述马达只能够输出使所述驱动轮向一侧驱动的旋转驱动力。由此,使用便宜的马达就能通过挡板来开闭开口部。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所述施力构件通过对所述挡板向相对于所开口部的开方向或闭方向施力,来借助所述挡板对所述从动轮施力。这样一来,由于不需将施力构件组装于旋转传递机构,因此能够将旋转传递机构小型化。而且,能够利用挡板周围的空位置来设置施力构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具有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将多个所述旋转传递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旋转支承部,所述制动部件配置在所述壳体与多个所述旋转传递部件间的至少一处。这样一来,能够在组装旋转传递部件时将制动部件组装到壳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驱动轮与从动轮具有多个啮合部,且驱动轮具有供啮合部的从动轮一侧的部位滑动的凸轮面形成部。因此,在啮合部啮合的旋转位置,旋转被从驱动轮传递到从动轮。并且,在啮合解除的旋转位置,由于从动轮侧的啮合部在驱动轮的凸轮面形成部滑动,因此从动轮通过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向旋转从驱动轮传递时的反方向旋转。因此,使用仅提供朝向一侧旋转的驱动源,能够使从动轮往复旋转。此外,这种驱动轮及从动轮以往在驱动轮与从动轮所接触的部位发生切换时,存在有驱动轮的旋转产生紊乱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产生旋转载荷的制动部件配置在比从动轮靠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的、包括驱动轮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抑制旋转的紊乱在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传递到驱动源侧。因此能够抑制因驱动轮的旋转紊乱引起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了本发明的风门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省略框架后的风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外罩及挡板驱动机构的平面图。

图4为挡板、旋转传递机构及位置检测器的立体图。

图5为从凸轮面形成部侧观察驱动轮及从动轮时的立体图。

图6为从驱动齿及从动齿侧观察驱动轮及从动轮时的立体图。

图7为示出驱动轮及从动轮的平面结构的说明图。

图8为示出驱动轮的角度位置与挡板的开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为制动部件的安装结构的说明图。

图10为外罩、导线、位置检测器、马达及蜗杆的平面图。

图11为制动部件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门装置、1a…齿轮马达、2…框架、3…外罩(壳体)、4…挡板、4a…闭姿势、4b…开姿势、5…挡板驱动机构、6…驱动轮、7…从动轮、8…施力构件、9…位置检测器、10…下游侧旋转传递机构、20…开口部、21…筒部、22…隔壁(壳体)、23…密封部、24…凸部、31…底部、32…第一壁、33…第二壁、34…第三壁、35…第四壁、36…配线出口、37…缺口、38…分隔壁、41…开闭板、42…弹性部件、43…卡合部、45、46…轴部、50…马达、51…输出轴、52…蜗杆、53、53a…制动部件、55…旋转传递机构、56…蜗轮(一号齿轮)、57…复合齿轮(二号齿轮、被载荷部件)、59…导线、61…圆盘部、62…第一主体部、63…第二主体部、64、65…轴部、66…驱动齿(啮合部)、67…凸轮面、74、75…轴部、76…从动齿(啮合部)、81…线圈部、82…一侧端部、83…另一侧端部、91…旋转杆、92…开关、93…扭转线圈弹簧、94…开关基板、95…基板保持部、97…弹簧支承壁、221…轴孔(旋转支承部)、451…嵌合凹部、461…凸部、501…马达端子、502…马达后端面、561…小径齿轮、571…大径齿轮、572…小径齿轮、573…轴孔、574…凸部、581…第一旋转支承部、582…第二旋转支承部、583…第三旋转支承部、584…第四旋转支承部、585…轴部、610…齿轮、630…传感器用凸轮面、631…小径部、632…大径部、634…扩径部、635…缩径部、660…驱动齿形成部、661…第一驱动齿、662…第二驱动齿、663…第三驱动齿、664…第四驱动齿、670…凸轮面形成部、671…第一凸轮面、672…第二凸轮面、673…第三凸轮面、674…第四凸轮面、675…第五凸轮面、760…从动齿形成部、761…第一从动齿、762…第二从动齿、763…第三从动齿、764…第四从动齿、765…最终从动齿、910…轴部、911…第一臂部、912…第二臂部、913…第一抵接部、914…第二抵接部、931…一侧端部、932…另一侧端部、l…旋转中心轴线、l1…第一轴线、l1a…一侧、l1b…另一侧、l2…第二轴线、l2a…一侧、l2b…另一侧、l3…第三轴线、l3a…一侧、l3b…另一侧、s1、s2…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旋转传递机构、冰箱用的风门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风门装置不限于用于冰箱,也可用于开闭流体的入口来调节流量的各种装置。

(整体结构)

图1为应用了本发明的风门装置1的立体图,图2为省略框架2后的风门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在本说明书中,符号l为挡板4的旋转中心轴线。并且,第一轴线l1为对挡板4进行驱动的挡板驱动机构5的驱动轮6的旋转中心轴线,第二轴线l2为从动轮7的旋转中心轴线。并以沿旋转中心轴线l的方向为x方向,以与旋转中心轴线l交叉的方向(冷空气的流动方向)为z方向,以与x方向及z方向交叉的方向为y方向。并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

如图1及图2所示,风门装置1整体为x方向长的长方体状,且包括:形成有矩形的开口部20的框架2;用于开闭开口部20的挡板4;以及对挡板4进行驱动的挡板驱动机构5。在框架2的长边方向(x方向)上的一端侧安装有容纳挡板驱动机构5的外罩3。框架2及外罩3由树脂制成。框架2具有在z方向的两侧开口的长方形截面的筒部21,且将筒部21的内侧与配置有挡板驱动机构5的空间隔开的隔壁22一体地形成于筒部21的长边方向的一侧(x1方向)。外罩3通过未图示的钩机构与框架2卡合。

在筒部21的内侧形成有框状的密封部23,其相对于z方向及y方向倾斜,且密封部23的内侧成为开口部20。在筒部21的内侧,挡板4被框架2支承为能够绕在x方向上延伸的旋转中心轴线l旋转。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挡板4与密封部23抵接,并处于封闭开口部20的闭姿势4a。如果挡板驱动机构5自该状态驱动挡板4朝向绕旋转中心轴线l的一侧lcw旋转,从而使挡板4与密封部23分离,则挡板4处于打开开口部20的开姿势4b。

在本实施方式中,挡板4具有:开闭板41,其尺寸大于开口部20;以及片状的弹性部件42(参照图2),其由贴在开闭板41的开口部20侧的面的泡沫聚氨脂等形成,且弹性部件42与开口部20的周围(密封部23)抵接来封闭开口部20。冷空气从相对于开口部20配置有挡板4的一侧(z方向上的一侧z1)的相反侧(在z方向上的另一侧z2),经由开口部20流向z方向上的一侧z1。或者也可是这样的情况:冷空气从相对于开口部20配置有挡板4的一侧(z方向上的一侧z1),经由开口部20流向z方向上的另一侧z2。

(挡板驱动机构)

图3为外罩3及挡板驱动机构5的平面图。如图2及图3所示,挡板驱动机构5具有:马达50;以及用于将马达50的旋转传递到挡板4的旋转传递机构55。风门装置1具有使挡板4旋转的齿轮马达1a,齿轮马达1a被构成为:将挡板驱动机构5容纳于挡板3与隔壁22之间,并连接导线59。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2的隔壁22与外罩3构成容纳挡板驱动机构5的壳体。旋转传递机构55具有:形成于马达50的输出轴51的蜗杆52;与蜗杆52啮合的蜗轮56;具有与形成于蜗轮56的小径齿轮561啮合的大径齿轮571的复合齿轮57;以及借助复合齿轮57的小径齿轮572传递复合齿轮57的旋转的下游侧旋转传递机构10,旋转从下游侧旋转传递机构10传递到挡板4。

马达50可使用各种马达。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dc(直流)马达作为马达50,因此容易控制。马达50只输出朝向绕马达轴线的一个方向的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50使挡板4只朝向绕旋转中心轴线l的一侧lcw(开方向)旋转的方向旋转。即,马达50只输出使后述的驱动轮6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驱动的旋转驱动力。

如图2、图3所示,下游侧旋转传递机构10包括:驱动轮6,其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其中,第一轴线l1与挡板4的旋转中心轴线l平行地在x方向上延伸;从动轮7,其被驱动轮6驱动,并朝向绕与第一轴线l1平行的第二轴线l2的一侧l2cw旋转;以及施力构件8,其为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对从动轮7进行施力的施力构件。此外,下游侧旋转传递机构10具有监测驱动轮6或从动轮7(挡板4)的角度位置的位置检测器9。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轮7与挡板4连接。因此,从动轮7的旋转中心轴线(第二轴线l2)与挡板4的旋转中心轴线l一致。在下游侧旋转传递机构10,如果驱动轮6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则从动轮7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一侧l2cw旋转,挡板4朝向绕旋转中心轴线l的一侧lcw旋转,因此挡板4处于开姿势4b。相反,如果驱动轮6即使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由驱动轮6驱动从动轮7的旋转停止,则从动轮7通过施力构件8的作用力,也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旋转。因此,挡板4朝向绕旋转中心轴线l的另一侧lccw旋转,并处于闭姿势4a,且通过设置于框架2的止挡器等阻止继续朝向绕旋转中心轴线l的另一侧lccw旋转。

如图1、图2所示,施力构件8配置在挡板4与框架2之间。施力构件8为扭转螺旋弹簧,且具有线圈部81和从线圈部81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端部82、83。施力构件8的一个端部82被保持于设置在筒部21的内表面的卡合部(省略图示),另一个端部83被保持于设置在挡板4的开闭板41的背面侧(与弹性部件42相反的一侧)的卡合部43。施力构件8通过朝向绕旋转中心轴线l的另一侧lccw(关闭方向)对挡板4进行施力,而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对从动轮7进行施力。

图4为挡板4、下游侧旋转传递机构10及位置检测器9的立体图。如图2、图4所示,从动轮7具有用于连接挡板4的轴部75。轴部75经由贯通框架2的隔壁22的贯通部向筒部21的内侧突出,并与挡板4连接。在挡板4的靠旋转中心轴线l侧的边缘,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两端形成有轴部45、46。轴部75与形成于一侧的轴部45的嵌合凹部451(参照图4)嵌合。在另一侧的轴部46的前端形成有圆柱状的凸部461(参照图2)。凸部461可旋转地保持于形成于框架2的筒部21的保持孔(省略图示)中。

(制动部件)

旋转传递机构55具有蜗杆52及蜗轮56(1号齿轮)、复合齿轮57(2号齿轮)、驱动轮6及从动轮7,作为构成将马达50的动力传递到挡板4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多个旋转传递部件。并且,旋转传递机构55具有制动部件53,其使设置于比从动轮7靠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的旋转传递部件产生旋转载荷。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部件53为弹簧垫圈,且配置在复合齿轮57与框架2的隔壁22之间。后面将会叙述制动部件53的细节。

(驱动轮及从动轮)

图5为从凸轮面形成部670侧观察驱动轮6及从动轮7的立体图,

图6为从驱动齿66及从动齿76侧观察驱动轮6及从动轮7的立体图。并且,图7为示出驱动轮6及从动轮7的平面结构的说明图,图7(a)示出挡板4处于闭姿势4a的状态,图7(b)示出挡板4处于开姿势4b的状态。

如图5、图6所示,驱动轮6具有:圆盘部61,在所述圆盘部61的外周面形成有齿轮610;圆柱状的第一主体部62,其从圆盘部61的中央朝向第一轴线l1的方向的一侧l1a突出;圆柱状的第二主体部63,其从第一主体部62的中央朝向第一轴线l1方向的一侧l1a突出;以及圆柱状的轴部64,其从第二主体部63的中央朝向第一轴线l1方向的一侧l1a突出。并且,驱动轮6具有轴部65(参照图2、图3),其从圆盘部61的中央朝向第一轴线l1方向的另一侧l1b突出,该轴部64、65被框架2的隔壁22支承为能够旋转。如图2、图3所示,形成于驱动轮6的齿轮610与复合齿轮57的小径齿轮572啮合。

驱动齿形成部660与凸轮面形成部670以在周向上相邻的方式设置于驱动轮6,在所述驱动齿形成部660的周向配置有驱动从动轮7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一侧l2cw旋转的多个驱动齿66,所述凸轮面形成部670在从动轮7通过施力构件8的作用力而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旋转时供从动轮7滑动。

在从动轮7设有从动齿形成部760,在所述从动齿形成部760的周向设有在驱动轮6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时,供驱动齿66依次抵接的多个从动齿76。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轮7为扇形齿轮,并由外周面构成从动齿形成部760。从动轮7中,在扇形的中心形成有朝向第二轴线l2方向的一侧l2a突出的轴部74和朝向第二轴线l2方向的另一侧l2b突出的轴部75,该轴部74、75被框架2的隔壁22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驱动轮6中,多个驱动齿66分别配置在第一轴线l1方向上不同的位置,且沿着第一轴线l1方向形成为多级。对应于这种结构,多个从动齿76分别设置于第二轴线l2方向上不同的位置,且沿着第二轴线l2的方向形成为多级。

如果下游侧旋转传递机构10的驱动轮6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则驱动齿66借助从动齿76使从动轮7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一侧l2cw驱动,如果此后驱动齿66与从动齿76之间的啮合被解除,则从动轮7通过施力构件8的作用力,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旋转。此时,从动轮7在设置于驱动轮6的凸轮面形成部670滑动。因此,即使在只朝向绕驱动轮6的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驱动从动轮7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一侧l2cw旋转,且能够使从动轮7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旋转。

(驱动轮)

如图6所示,驱动轮6中共计沿第一轴线l1方向呈多级形成有四个驱动齿66(第一驱动齿661、第二驱动齿662、第三驱动齿663及第四驱动齿664)。四个驱动齿66在第一轴线l1方向上的各位置各形成有一个,且从第一轴线l1方向观察时,四个驱动齿66以等角度间隔形成(参照图7)。

四个驱动齿66中,形成于第一轴线l1方向的最靠一侧l1a的位置的第一驱动齿661配置于绕第一轴线l1的最靠另一侧l1cw的位置,相对于第一驱动齿661沿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依次配置有第二驱动齿662、第三驱动齿663及第四驱动齿664。因此,四个驱动齿66中,形成于第一轴线l1方向的最靠另一侧l1b的位置的第四驱动齿664位于绕第一轴线l1的最靠一侧l1ccw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驱动齿66中,位于第一轴线l1方向上的一侧l1a的驱动齿66比位于第一轴线l1方向上的另一侧l1b的驱动齿66靠绕第一轴线l1的另一侧l1cw。

在此,只在驱动轮6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时,驱动齿66才驱动从动轮7。因此,如图7所示,四个驱动齿66的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的表面成为具有渐开线曲线的齿面,且从四个驱动齿66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齿顶)向绕第一轴线l1的另一侧l1cw呈从四个驱动齿66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续地延伸的圆周面(参照图6)。

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驱动齿66中,第二驱动齿662、第三驱动齿663及第四驱动齿664的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的表面成为单纯的具有渐开线曲线的齿面。而第一驱动齿661的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的表面以渐开线曲线为基础增大径向外侧的端部的曲率半径。因此,当进行后述的动作时,能够顺利地实施从即将全开位置向全开位置的转换。此外,由于力的施加方向不会急剧地变化,因此能够减小瞬间的碰撞声等。

(从动轮)

如图6所示,从动轮7中,合计沿第二轴线l2方向呈多级形成有四个从动齿76(第一从动齿761、第二从动齿762、第三从动齿763及第四从动齿764)。四个从动齿76(第一从动齿761、第二从动齿762、第三从动齿763及第四从动齿764)各自形成在与四个驱动齿66(第一驱动齿661、第二驱动齿662、第三驱动齿663及第四驱动齿664)对应的位置。四个从动齿76分别在第二轴线l2方向的各位置各形成有一个,从第二轴线l2方向观察时,四个从动齿76以等角度间隔形成(参照图7)。

四个从动齿76中,形成于第二轴线l2方向的最靠一侧l2a的位置的第一从动齿761配置于绕第二轴线l2的最靠另一侧l2ccw的位置,自第一从动齿761向绕第二轴线l2的一侧l2cw依次配置有第二从动齿762、第三从动齿763及第四从动齿764。因此,四个从动齿76中,形成于第二轴线l2方向的最靠另一侧l2b的位置的第四从动齿764位于绕第二轴线l2的最靠一侧l2cw的位置。因此,在多个从动齿76中,位于第二轴线l2方向的一侧l2a的从动齿76比位于第二轴线l2方向的另一侧l2b的从动齿76靠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的位置。

在此,驱动齿66只从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与从动齿76抵接。因此,四个从动齿76的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的表面成为具有渐开线曲线的齿面,从四个从动齿76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齿顶)向绕第二轴线l2的一侧l2cw成为从四个从动齿76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续地延伸的圆周面(参照图6)。

并且,在从动轮7的从动齿形成部760中,在比多个从动齿76靠绕第二轴线l2的一侧l2cw的位置,当驱动轮6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时,驱动齿66不抵接的最终从动齿765设置在比多个从动齿76靠第二轴线l2方向的另一侧l2b的位置。

在此,四个从动齿76(第一从动齿761、第二从动齿762、第三从动齿763及第四从动齿764)的各间距相等。另一方面,位于绕第二轴线l2的最靠一侧l2cw的第四从动齿764与最终从动齿765之间的间距比四个从动齿76间的间距宽。例如,第四从动齿764与最终从动齿765之间的间距是多个从动齿76间的间距的1.1倍至1.8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从动齿764与最终从动齿765间的间距是多个从动齿76间的间距的1.25倍。

(凸轮面形成部)

在驱动轮6中,相对于驱动齿形成部660形成于绕第一轴线l1的另一侧l1cw的圆周面构成有凸轮面形成部670。在凸轮面形成部670,当从动齿7通过施力构件8的作用力而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旋转时,依次供多个从动齿76滑动的多个凸轮面67配置在第一轴线l1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多个凸轮面67沿着第一轴线l1方向形成为多级。

在凸轮面形成部670,对应于四个从动齿76而形成有四个凸轮面67(第一凸轮面671、第二凸轮面672、第三凸轮面673及第四凸轮面674)。此外,在凸轮面形成部670设有供从动轮7的最终从动齿765抵接的最终凸轮面675。因此,在凸轮面形成部670共计形成有五个凸轮面67。

五个凸轮面67中的形成于第一轴线l1方向的最靠一侧l1a的第一凸轮面671配置在绕第一轴线l1的最靠一侧l1ccw的位置,相对于第一凸轮面671,沿绕第一轴线l1的另一侧l1cw依次配置有第二凸轮面672、第三凸轮面673、第四凸轮面674及最终凸轮面675。因此,五个凸轮面67中的形成于第一轴线l1方向的最靠另一侧l1b的最终凸轮面675位于绕第一轴线l1的最靠另一侧l1cw的位置。因此,在多个凸轮面67中,位于第一轴线l1方向的最靠一侧l1a的凸轮面67比位于第一轴线l1方向的另一侧l1b的凸轮面67靠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的位置。

五个凸轮面67均由从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呈圆弧状向另一侧l1cw延伸的圆弧面形成,从动齿76在上述凸轮面67的周向的一部分滑动。因此,五个凸轮面67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凸轮面彼此均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面671从第一驱动齿66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沿周向延伸。另外,多个凸轮面67中的绕第一轴线l1最靠一侧l1ccw的端部均位于比在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相邻的凸轮面67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五个凸轮面67的直径均从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向另一侧l1cw缩小,并到达从驱动齿66的齿底向绕第一轴线l1的另一侧l1cw连续地延伸的第一主体部62的外周面。此外,最终凸轮面675相比于其它凸轮面67(第一凸轮面671、第二凸轮面672、第三凸轮面673及第四凸轮面674),位于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的部分的外径在周向上的减少率小,位于绕第一轴线l1的另一侧l1cw的部分的外径在周向上的减少率大。并且,第二凸轮面672相比于在绕第一轴线l1的另一侧l1cw设置的凸轮面67(第三凸轮面673、第四凸轮面674以及最终凸轮面675),绕第一轴线l1的最靠一侧l1ccw的端部位于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在进行后述的动作时,相比于第二从动齿762,后级的第三从动齿763、第四从动齿764及最终从动齿765不与从第二凸轮面672向第一轴线l1方向的另一侧l1b延伸的部分干涉。

此外,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在多个从动齿76相对于多个凸轮面67依次滑动的各区间之间,在当前区间的从动齿76与凸轮面抵接的期间,下一区间的从动齿76或最终从动齿765与凸轮面67接触。

(位置检测器)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下游侧旋转传递机构10设有位置检测器9,其用于监测驱动轮6或从动轮7(挡板4)的角度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置检测器9构成为对驱动轮6的角度位置进行监测。此外,位置检测器9为轻触式开关机构。

位置检测器9具有旋转杆91和开关92,所述旋转杆91通过设置于驱动轮6的第二主体部63的传感器用凸轮面630进行移位,所述开关92通过旋转杆91的移位来切换状态。传感器用凸轮面630沿第一轴线l1的另一侧l1cw设有小径部631、扩径部634、大径部632及缩径部635。

开关92例如为轻触式开关,且通过旋转杆91的移位实施导通、断开。另外,开关92也可是除轻触式开关之外的其他类型的开关。例如,可以使用通过电压的变化来读取旋转杆91的移位等的变化量的电位计。旋转杆91包括:轴部910,其被形成于外罩3的圆筒状的杆保持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臂部911,其从轴部910向驱动轮6的传感器用凸轮面630突出;以及第二臂部912,其从轴部910向开关92突出。在第一臂部911的前端设有沿传感器用凸轮面630滑动的圆形的第一抵接部913,在第二臂部912的前端设有与开关92抵接的第二抵接部914。

被外罩3支承的作为施力构件的扭转螺旋弹簧93设置于旋转杆91。扭转螺旋弹簧93的一个端部931被形成于外罩3的弹簧支承壁97支承(参照图10),扭转螺旋弹簧93的另一个端部932被设置于旋转杆91的第二臂部912的前端的第二抵接部914支承。因此,第二臂部912被扭转螺旋弹簧93朝向开关92施力。因此,在设置于第一臂部911的前端的第一抵接部913与传感器用凸轮面630的小径部631抵接的区间,第二臂部912的第二抵接部914按压开关92,而在设置于第一臂部911的前端的第一抵接部913与传感器用凸轮面630的大径部632抵接的区间,第二臂部912的第二抵接部914与开关92分离。因此,如果对开关92的接通、断开进行监测,则能够检测到驱动轮6的角度位置,由此能够监测到从动轮7及挡板4的角度位置。

如后面参照图8所述那样,位置检测器9在从动轮7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最靠一侧l2cw旋转后,在停止的第一区间的中途位置,来自开关92的输出被切换,并在从动轮7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最靠另一侧l2ccw旋转后,在停止的第二区间的中途位置,开关92的输出被切换。由于以在从动轮7停止的区间的中途位置,开关92的输出被切换的方式构成,因此即使驱动轮6的旋转位置因零件的尺寸误差等而存在一些出入,也能够检测出从动轮7(挡板4)的正确的角度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挡板驱动机构5的动作不良。

(旋转传递机构的动作)

图8为示出驱动轮6的角度位置与挡板4的开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8中,用实线表示挡板4的开度,用点划线表示来自位置检测器9的开关92的输出变化。以下,参照图7、图8,对下游侧旋转传递机构1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7(a)所示,在挡板4处于闭姿势4a的状态下,从动轮7在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最靠另一侧l2ccw旋转后,处于停止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挡板4被施力构件8朝向闭方向(lccw)施力,但通过针对于挡板4等设置的止挡部件,使挡板4不会继续向闭方向(lccw)旋转。

如果从图7(a)的状态开始马达50的动作,则驱动轮6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在驱动轮6的第四驱动齿664与从动轮7的第四从动齿764抵接前的区间(图8所示的区间a),从动轮7及挡板4处于停止的状态。并且,在旋转杆91的第一抵接部913与传感器用凸轮面630的大径部632抵接的区间,来自位置检测器9的开关92的输出呈断开。

如果驱动轮6的第四驱动齿664与从动轮7的第四从动齿764抵接,则从动轮7与施力构件8的作用力对抗,开始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一侧l2cw旋转。由此,挡板4开始朝向绕旋转中心轴线l的一侧lcw(开方向)旋转。如果驱动轮6继续旋转,则从动轮7也继续旋转,且第三驱动齿663与从动轮7的第三从动齿763抵接,接下来,第二驱动齿662与从动轮7的第二从动齿762抵接,进而第一驱动齿661与从动轮7的第一从动齿761抵接,之后旋转到第一驱动齿661的齿顶跃过从动轮7的第一从动齿761的齿顶。由此,挡板4处于开姿势4b。

接下来,如果驱动轮6继续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则驱动轮6的第一驱动齿661与从动轮7的第一从动齿761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因此从动轮7欲通过施力构件8的作用力,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旋转。然而,由于第一从动齿761与第一凸轮面671抵接,因此阻止了从动轮7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旋转,并保持停止在绕第二轴线l2的最靠一侧l2cw的状态(图8所示的区间b)。因此,挡板4也以开姿势4b的状态停止,第一从动齿761在第一凸轮面671上滑动。

图7(b)示出第一从动齿761在第一凸轮面671滑动的中途的状态。在第一从动齿761在第一凸轮面671的绕第一轴线l1的另一侧l1cw的部分处到达第一凸轮面671缩径的部分之前,从动轮7及挡板4都以开姿势4b的状态停止。并且,在停止区间(图8所示的区间b)的中途,位置检测器9中,旋转杆91的第一抵接部913从传感器用凸轮面630的大径部632穿过缩径部635向小径部631移动。因此,开关92的输出从断开切换到接通。图7(b)示出旋转杆91的第一抵接部913向传感器用凸轮面630的小径部631移动的中途的状态。

如果第一从动齿761在第一凸轮面671的绕第一轴线l1的另一侧l1cw的部分处到达第一凸轮面671缩径的部分,则从动轮7通过施力构件8的作用力,开始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旋转。因此,挡板4开始朝向绕旋转中心轴线l的另一侧lccw(闭方向)旋转。

如果驱动轮6继续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则在第一从动齿761与第一凸轮面671接触的状态下,第二从动齿762与第二凸轮面672接触。然后,第二从动齿762在第二凸轮面672上滑动。接下来,在第一从动齿761从第一凸轮面671离开,第二从动齿762与第二凸轮面672接触的状态下,第三从动齿763与第三凸轮面673接触,且第三从动齿763在第三凸轮面673上滑动。然后,在第二从动齿762从第二凸轮面672离开,第三从动齿763与第三凸轮面673接触的状态下,第四从动齿764与第四凸轮面674接触,且第四从动齿764在第四凸轮面674上滑动。进而,在第三从动齿763从第三凸轮面673离开,第四从动齿764与第四凸轮面674接触的状态下,最终从动齿765与最终凸轮面675接触,且最终从动齿765在最终凸轮面675上滑动。

在最终从动齿765离开最终凸轮面675之前,从动轮7通过施力构件8的作用力,朝向绕第二轴线l2的另一侧l2ccw旋转,之后停止。因此,挡板4在闭姿势4a的状态下停止。在此期间,即使驱动轮6继续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从动轮7及挡板4都在第四驱动齿664与第四从动齿764抵接之前停止(图8所示的区间a)。然后,在停止区间的中途,用于位置检测器9的旋转杆91的第一抵接部913从传感器用凸轮面630的小径部631穿过大径部634向大径部632移动。因此,来自开关92的输出被从接通切换到断开。

此后,如果驱动轮6继续朝向绕第一轴线l1的一侧l1ccw旋转,则重复进行上述动作。

(制动部件实施的噪声抑制)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轮6与对从动轮7施力的施力构件8的作用力对抗而旋转,因此与驱动轮6的凸轮面67接触的从动齿76在切换时,驱动轮6欲瞬时反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驱动轮6的旋转紊乱传递到配置于传递马达50的动力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最上游侧的蜗杆52而引起的噪声,而通过制动部件53,在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施加旋转载荷。制动部件53应配置的范围是从驱动轮6到蜗轮56(一号齿轮)的范围,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复合齿轮57(二号齿轮)施加旋转载荷。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复合齿轮57为被载荷部件。

图9为制动部件53的安装结构的说明图,且为图3中的a-a位置的局部剖视图。旋转传递机构55组装于框架2与外罩3之间,在与框架2的隔壁22相向的外罩3的底部31设有支承旋转传递机构55的多个旋转支承部。即,在外罩3的底部31设有支承蜗轮56的第一旋转支承部581、支承复合齿轮57的第二旋转支承部582、支承驱动轮6的第三旋转支承部583、以及支承从动轮7的第四旋转支承部584(参照图10)。并且,在与外罩3的底部31相向的隔壁22(壳体)设有与这四个旋转支承部相向的轴孔等旋转支承部。

如图9所示,复合齿轮57以与第一轴线l1及第二轴线l2平行的第三轴线l3(旋转轴线)为中心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复合齿轮57中,轴孔573形成于第三轴线l3方向的一侧l3a(外罩3侧)的端面的中央,凸部574形成于第三轴线l3方向的另一侧l3b(隔壁22侧)的端面的中央。从第二旋转支承部582的前端中央突出的轴部585插入到轴孔573中,凸部574插入到形成于框架2的隔壁22的轴孔221(旋转支承部)中。由此,复合齿轮57被支承为能够绕第三轴线l3旋转。

制动部件53为弹簧垫圈,且能够在第三轴线l3方向上弹性变形。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垫圈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折加工制造而成,并具有将环状的金属板的径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朝向相同方向弯折的形状。制动部件53以压缩状态配置在复合齿轮57的第三轴线l3方向上的另一侧l3b的端面与框架2的隔壁22之间。因此,当复合齿轮57旋转时,制动部件53与隔壁22及复合齿轮57滑动接触,由此旋转载荷被施加到复合齿轮57。另外,由于制动部件53的作用力,复合齿轮57以第三轴线l3方向上的一侧l3a的端面在第三轴线l3方向上与第二旋转支承部582的端面抵接的方式被定位。

(导线的配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挡板驱动机构5组装到框架2与外罩3(壳体)之间时,首先如图2、图3所示,向外罩3的内侧组装挡板驱动机构5,然后使框架2与外罩3卡合进行固定。外罩3具有:矩形的底部31;从底部31的靠y方向上的一侧y1的边缘竖起的第一壁32及从另一侧的边缘y2的边缘竖起的第二壁33;以及从底部31的靠z方向的一侧z1的边缘竖起的第三壁34及从另一侧z2的边缘竖起的第四壁35。

如图1所示,在框架2与外罩3之间形成有用于从外罩3的内侧引出导线59的配线出口36。导线59在配线出口36处被保持于外罩3与框架2之间。配线出口36形成于将外罩3的第二壁33向x方向的一侧x1切削而形成的缺口37与从框架2朝向缺口37突出并与缺口37的开口部嵌合的凸部24的前端之间。配线出口36供三根导线59通过,其中一根与马达50连接。另两根与位置检测器9连接。

图10为外罩3、导线59、位置检测器9、马达50及蜗杆52的平面图。马达50以外罩3的长边方向(y方向)与马达轴线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且配置在外罩3的第二壁33与第三壁34交叉的角部。在外罩3的底部31以包围马达50的方式形成有分隔壁38。分隔壁38与外罩3的第一壁32及第四壁35之间的空间成为配置旋转传递机构55、位置检测器9的空间。安装于马达50的输出轴51的蜗杆52向分隔壁38与第一壁32之间突出。连接有导线59的马达端子501在马达轴线方向上与蜗杆52相反的一侧设置于与外罩3的第二壁33相向的马达后端面502。

位置检测器9配置在第一壁32与第四壁35连接的角部。位置检测器9为具有开关92的轻触式开关机构,该开关92装设于被外罩3保持的开关基板94。在外罩3的第一壁32与第四壁35连接的角部形成有具有用于保持开关基板94的保持槽的基板保持部95。开关基板94的固定有开关92的面以朝向外罩3的对角线方向的方式配置。穿过配线出口36的两根导线59与开关基板94连接。另外,从开关基板94向马达50引出一根导线59。

在外罩3的底部31的四个部位形成有支承构成旋转传递机构55的齿轮的旋转支承部。首先,在分隔壁38与第一壁32之间配置有支承蜗轮56的第一旋转支承部581,在第一旋转支承部581与位置检测器9之间配置有支承复合齿轮57的第二旋转支承部582。另外,支承驱动轮6的第三旋转支承部583以及支承从动轮7的第四旋转支承部584依次配置在第二旋转支承部582与第二壁33之间。

如图10所示,三根导线59从形成于第二壁33的配线出口36穿过第四旋转支承部584与第四壁35之间的间隙。其中一根导线59被卷绕于第四旋转支承部584的外周,并被朝向分隔壁38与第二壁33之间的间隙s2引导,再从间隙s2向马达后端面502引导并与马达端子501连接。由于分隔壁38与第二壁33不连接,因此能够在分隔壁38的端部与第二壁33之间形成间隙s2,该间隙s2成为导线59的保持部。当导线59穿过分隔壁38与第二壁33之间的间隙s2时,由分隔壁38限制与马达后端面502的外周缘的接触角度。因此,减小了导线59被马达后端表面502的外周缘的边割断的可能性。

从配线出口36通向第四旋转支承部584与第四壁35之间的间隙的三根导线59中的另两根导线59穿过第三旋转支承部583与位置检测器9的旋转杆91之间,并与位置检测器9的开关基板94连接。将开关基板94与马达50连接的导线59从开关基板94沿着第一壁32引导,并保持于第一壁32与第一旋转支承部581之间,再向分隔壁38与第三壁34之间的间隙s1引导。然后,沿着第三壁34向马达后端面502引导并与马达端子501连接。

如图10所示,马达50以覆盖于将开关基板94与马达50连接的导线59的沿着第三壁34引导的部分的方式安装。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50与外罩3的底部31之间设有从马达50的输出轴51侧向马达后端面502侧引导的导线59的配线空间。因此,当从输出轴51侧向马达后端面502引导导线59时,导线59也可不在马达50上方通过。因此,在将框架2固定到组装有挡板驱动机构5的外罩3时,通过将导线59深入到外罩3与框架2之间来减小导线59被压坏的可能性。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具有旋转传递机构55,其将来自作为驱动源的马达50的动力(旋转)传递到挡板4,旋转传递机构55的构成动力传递路径的下游侧部分的驱动轮6与从动轮7具有多个啮合部(驱动齿66与从动齿76),且驱动轮6具有供从动齿76(啮合部的从动轮7侧的部位)滑动的凸轮面67。因此,在啮合部(驱动齿66与从动齿76)啮合的旋转位置,旋转从驱动轮6传递到从动轮7。另外,在啮合解除的旋转位置,由于从动齿76在凸轮面67上滑动,因此从动轮7通过施力构件8的作用力,而朝向与马达50的动力所形成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使用仅提供朝向一个方向旋转的马达50,能够使从动轮7往复旋转。此外,这种驱动轮6及从动轮7以往在驱动轮6与从动轮7相接触的部位切换时,存在有驱动轮6的旋转产生紊乱的情况,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从动轮7靠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包含驱动轮6的范围内配置有产生旋转载荷的制动部件53。因此,能够抑制旋转的紊乱在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被传递到马达50侧,由此能够抑制因驱动轮6的旋转紊乱而引起的噪声。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驱动源为马达,且旋转传递机构55包括与马达50的输出轴51连接的蜗杆52,因此制动部件53设置在比蜗杆52靠动力传递路径的下游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旋转的紊乱传递到蜗杆52,从而能够抑制因蜗杆52在轴向上摆动而与轴向两侧的零件碰撞引起的噪声(蜗杆52的撞击声)。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制动部件53的弹簧垫圈安装于相对于驱动轮6位于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的作为旋转传递部件的复合齿轮57(二号齿轮),从而施加旋转载荷。在不给驱动轮6而是给驱动轮6的上游侧的齿轮施加旋转载荷时,与给驱动轮6施加旋转载荷的情况相比,所需的旋转载荷减小。因此,能够将制动部件53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弹性部件即弹簧垫圈作为制动部件53。通过使用弹性部件,能够容易地使复合齿轮57与制动部件53接触来施加旋转载荷。因此,能够抑制噪声。此外,制动部件53与复合齿轮57(被载荷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即第三轴线l3方向上的另一侧l3b的端面接触,因此能够消除复合齿轮57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晃动。此外,在将挡板驱动机构5组装于外罩3时,能够与复合齿轮57一起组装制动部件53(弹簧垫圈),在此之后,只覆盖框架2,就能够将制动部件53组装到风门装置1中。因此,能够简单地组装制动部件53。进而,将制动部件53配置在复合齿轮57与框架2所相向的部位,因此不需改变旋转传递机构55的平面配置。因此能够减少用于追加制动部件53的设计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轮6中,呈阶梯状配置的多个驱动齿66设置于驱动轮6的外周面,在从动轮7中,随着驱动轮6的旋转与多个驱动齿66依次啮合的多个从动齿76呈阶梯状设置于从动轮7的外周面。因此,如果依次使驱动齿66与从动齿76啮合来驱动从动轮7,之后再解除驱动齿66与从动齿76之间的啮合,则能够使从动轮7向反方向旋转。因此,使用仅提供朝向一侧旋转的马达,能够使从动轮7往复旋转。此外,由于从动轮7的形成有作为啮合部的从动齿76的部分相对于驱动轮6往复旋转即可,因此通过形成为扇形,可省略不必要的部分。因此,能够将从动轮7小型化,并节省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供多个从动齿76依次滑动的多个凸轮面67,多个凸轮面67的外径从周向的一侧向另一侧缩小,且对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凸轮面67,凸轮面67的外径在周向上的减少率不同。因此,能够改变从动轮7的转速,例如,最初使从动轮7缓慢地旋转,再逐渐提高转速。并且,即使施加这样的速度变化的情况,也能够抑制在从动轮7的转速变化时由驱动轮6的旋转的紊乱引起的噪声。

(第一变形例)

也可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制动部件53。图11为制动部件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图11的实施方式中,变形例的制动部件53a为o形环。制动部件53a被安装于复合齿轮57的靠第三轴线l3方向的一侧l3a的端面与第二旋转支承部582的端面之间。另外,o形环也可配置在隔壁22与复合齿轮57之间。此外,也可将弹簧垫圈配置在复合齿轮57与第二旋转支承部582的端面之间。

(第二变形例)

也可使用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弹簧垫圈作为制动部件53。例如,尽管图3所示的弹簧垫圈为将环形的金属板的径向一侧及另一侧的两个部分朝向同一侧挠曲的形状,但还可使用将环状的金属板的外周缘整周呈锥形倾斜的形状的弹簧垫圈。此外,还可使用这样的扭转形状的弹簧垫圈:环状的部件的周向的一处被切断,且使切断部位的两侧的端部在轴线方向上错开变形。另外,弹簧垫圈的材质也可不是金属。例如,可以由树脂制成。

(第三变形例)

通过制动部件施加旋转载荷的齿轮也可是驱动轮6或蜗轮56。在给蜗轮56施加旋转载荷时,由于给最靠近蜗杆52的齿轮施加旋转载荷,因此所需的旋转载荷最小。因此能够将制动部件53小型化。另外,还能够将制动部件配置在旋转传递机构55的多个部位,并给多个部位施加旋转载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