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功率器件驱动负压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0462发布日期:2019-04-29 12:13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功率器件驱动负压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路设计领域,涉及一种在功率器件驱动电源瞬间提供大电流输出时电压过冲和短时抖动问题的一种稳压技术。



背景技术:

小型电源芯片在小型应用时只要求输入和输出旁路电容等少量元件即可构成完整的应用方案。由于采用线性调节原理,其输出噪声和纹波很小,一般适合于输入输出电压差较小的场合,很适合于对噪声敏感的系统应用中。另外,具有体积小、应用简单的特点,因此在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成为电子系统电源管理必不可少的模块之一。

但是在开关驱动电路的场合,小型电源芯片由于增益带宽积和压摆率SR的限制,输出电压无法瞬态跟踪负载电流的快速变化。对外表现出的现象是:输出电源随后面负载电流的瞬时变化,而且输出电压还会出现过冲和短时振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电源芯片系统中负载瞬时变化而引起的输出电压振荡及过冲现象,提供了一种输出外部电路,可以在小型电源芯片应用场合有效减小输出电压震荡及过冲现象。

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功率器件驱动负压电源电路,包括电源芯片、第一续流二极管D1、防护二极管D2,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续流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至电源芯片的输入端引脚,第一续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至电源芯片的输出端引脚;

在电源芯片的输出端引脚和比较引脚之间设置第一匹配电阻R1,在电源芯片的比较引脚和地之间设置第二匹配电阻R2;

防护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至电源芯片的输入端引脚,其正极连接至放电电容C1的一端,放电电容C1的另一端与地连接;

滤波电容C2并联在防护二极管D2与放电电容C2串联支路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在电源芯片的输出端引脚和地之间连接瞬变二极管D3。

在瞬变二极管D3的两端并联整流二极管D4,整流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电源芯片的输出端引脚,其正极与地相连。

在电源芯片的输入端引脚和地之间连接稳压电容C3。

所述电源芯片的输入15V直流电压,输出4V直流电压。

所述滤波电容C2为10uF-100uF。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防护器件简单易获取,改进成本低。

可解决多数电源芯片输出瞬态响应问题,对电源芯片指标要求放宽,采购压力小。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用于功率器件驱动负压电源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功率器件驱动负压电源电路原理图,所述用于功率器件驱动负压电源电路包括包括电源芯片、第一续流二极管D1、防护二极管D2。所述第一续流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至电源芯片的输入端引脚,第一续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至电源芯片的输出端引脚;在电源芯片的输出端引脚和比较引脚之间设置第一匹配电阻R1,在电源芯片的比较引脚和地之间设置第二匹配电阻R2;防护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至电源芯片的输入端引脚,其正极连接至放电电容C1的一端,放电电容C1的另一端与地连接;滤波电容C2并联在防护二极管D2与放电电容C2串联支路的两端,其中所述滤波电容C2为10uF-100uF。

在电源芯片的输出端引脚和地之间连接瞬变二极管D3。在瞬变二极管D3的两端并联整流二极管D4,整流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电源芯片的输出端引脚,其正极与地相连。在电源芯片的输入端引脚和地之间连接稳压电容C3。所述电源芯片的输入15V直流电压,输出4V直流电压。

实例中使用TI公司生产的一款LDO型号为LM317的芯片作为输入15V输出4V的电压变换。15V输入电源经过C3电容器稳压后接入U1(LM317)输入端引脚3。输出2脚对3脚放置一颗续流二极管D1。根据输出电压要求输出脚2对比较脚1脚及1脚对地放置匹配电阻。输出2脚输出增加防护二极管当输出与地发生短路时快速为C70放电,防止U1过载工作。输出端防止C2一颗10uF电容作输出滤波使用。此时LDO芯片LM317能够正常输出。输出电压为DC4.2V,作为MOSFET元件Q1、Q2的源极电压。Q1、Q2的驱动信号为0V-15V驱动信号,为确保Q1、Q2在关断可靠,因此采用Q1、Q2源极电压高于关断电压0V的设计。为防止LDO芯片输出的VE电平在后级MOSFET元件动作时出现VE跌落或者过冲的情况,造成Q1、Q2不能正确动作。在输出对地增加5V瞬变二极管D2型号为SMBJ5V0CA,及一颗整流二极管D4。当LDO电源输出出现输出电压过冲和短时振荡时5V瞬变二极管D3型号为SMBJ5V0CA保护动作将输出电压稳定在5V以下。对于短时振荡的负向输出电压,整流二极管D4会将地电流导入电源输出端,减小负向振荡幅度,确保输出电压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案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开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