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流向散热通道的变流器柜及柜体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2775发布日期:2019-05-15 23:1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双流向散热通道的变流器柜及柜体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运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双流向散热通道的变流器柜及柜体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变流器是使电源系统的电压、频率、相数和其他电量或特性发生变化的电器设备。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总和用电量及用电频率大幅上升,其中包括有工业用电、居民用电以及特种用电等。因此对于变流器柜——特别是柜体的散热性能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现行常规的变流器柜主要用于安全存放各类电器设备,保障其功能性连接和运转。但现有变流器柜空间率固定且较小,且大多采用封闭式安装,散热装置或者结构复杂、制造和运营成本高昂,或者结构过于简单、无法有效散热,上述散热装置的整体散热性能均较差、散热效率较低,特别是遇到用电高峰期时,容易造成柜体内大量集热,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布局紧密,便于布线及设计管路,安装及运行维护均简单易行的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变流器柜及散热辅助装置,以使变流器柜体能够应对当前大负荷用电需求的散热要求,利于保养及维修变流器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双流向散热通道的变流器柜及柜体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流器柜为方形柜体,柜体前面设有门体,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件,该连接件设置在相邻两个柜体之间,用于连接、固定该两柜体;

所述柜体的两个侧面底部设有通风区,两个侧面的通风区高度和宽度均相同,多个柜体通过侧面相对、门体向前的方式排列在一起,连接件覆盖在其两端、柜体侧面的通风区上,使多个柜体间相连互通;

所述连接件包括方筒,该方筒的高度和宽度均分别大于柜体侧面通风区的高度和宽度;

所述方筒两端的口沿部均设有安装板,该安装板垂直于方筒并向外延伸,安装板上设有多个安装孔;

所述安装板与相邻的两个柜体的侧面贴合,且该侧面设有与安装板的安装孔相对应的通孔,并采用螺栓贯穿柜体侧面的通孔及安装板上的安装孔,将柜体与连接件装配在一起;

所述柜体顶部设有通风区,通风区上设风扇仓,风扇仓内设有通风扇,风扇仓通过通风扇向柜体内吹风或从柜体内吸风;风扇仓上设有引风管;

所述相连在一起的多个柜体上的多个风扇仓的引风管通过送风管相连在一起,送风管与外部的送风设备相连,以同时向柜体风送风、散热;

所述相连在一起的多个柜体最外侧端的连接件上设有排风管,以将柜体内的热风排出。

所述变流器柜设有空气冷却装置,所述送风管和排风管均与该空气冷却装置相连通,形成循环风道;

所述空气冷却装置用于在所述循环风道上吸收并冷却热风、输送冷风。

所述空气冷却装置设有空气过滤装置和/或空气净化装置和/或除静电装置和/或空气干燥装置,以向柜体内输送洁净、干燥、不带静电的冷风空气。

以空气冷却装置为起始点,最靠近起始点的柜体为首位柜体,其他柜体均依次与首位柜体相连、且逐渐远离起始点;距离起始点最远端的柜体为末位柜体,如果柜体数量为奇数,则末位柜体为奇末柜体,如果柜体数量为偶数,则末位柜体为偶末柜体;

所述首位柜体和末位柜体、以及二者之间的中间柜体依次排列,以首位柜体为起点,位于奇数位的柜体为奇位柜体,位于偶数位的柜体为偶位柜体;

所述首位柜体靠近起始点一侧的连接件为近端风口,所述末位柜体远离起始点一侧的连接件为远端风口;

所述送风管与奇位柜体上风扇仓的引风管相连通,且该奇位柜体上风扇仓内的风扇向下吹风,给奇位柜体内由上向下送风;

所述排风管与偶位柜体上风扇仓的引风管相连通,且该偶位柜体上风扇仓内的风扇向上吸风,给偶位柜体内由下向上吸风;

所述近端风口与排风管相连通;如果末位柜体为奇末柜体时,远端风口与排风管相连通;如果末位柜体为偶末柜体时,远端风口与送风管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连接件连接两柜体,连接件起到紧固、连接柜体的作用,同时连接件与柜体的侧板形成封闭的导风风道,由此,柜体与连接件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循环散热风道,实现对变流器柜、或类似柜体的散热功能。

附图说明

附图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奇数个柜体相连情况下气流循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偶数个柜体相连情况下气流循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柜体 2门体 3通风区

4风扇仓 41通风扇 42引风管

5连接件 51方筒 52安装板 53安装孔 54近端风口 55远端风口

6送风管 7排风管 8空气冷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一种具有双流向散热通道的变流器柜及柜体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柜为方形柜体,柜体前面设有门体,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件,该连接件设置在相邻两个柜体之间,用于连接、固定该两柜体;所述柜体的两个侧面底部设有通风区,两个侧面的通风区高度和宽度均相同,多个柜体通过侧面相对、门体向前的方式排列在一起,连接件覆盖在其两端、柜体侧面的通风区上,使多个柜体间相连互通;根据柜体所安装电力设备的不同,按照上述道理,还可以将相邻两柜体相互靠近的两侧面上的通风区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上,以调整散热风道,使某些发热更高的电力设备优先得到或较多获得通风量,以加强其散热效果。此外,还可以保留、增加柜体侧面两底角和/或两顶角上的连接件的连接功能,以保障相邻柜体间的连接强度。

所述连接件包括方筒,该方筒的高度和宽度均分别大于柜体侧面通风区的高度和宽度;所述方筒两端的口沿部均设有安装板,该安装板垂直于方筒并向外延伸,安装板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板与相邻的两个柜体的侧面贴合,且该侧面设有与安装板的安装孔相对应的通孔,并采用螺栓贯穿柜体侧面的通孔及安装板上的安装孔,将柜体与连接件装配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特别是安装板的外尺寸,即连接件的整体高度和宽度,可以与柜体侧面的尺寸、轮廓相匹配,以使连接件上的安装板与柜体侧面位置的刚性结构、框架相对应,使连接件固定在柜体的刚性框架上,以增加连接稳固性。

所述柜体顶部设有通风区,通风区上设风扇仓,风扇仓内设有通风扇,风扇仓通过通风扇向柜体内吹风或从柜体内吸风;风扇仓上设有引风管;所述相连在一起的多个柜体上的多个风扇仓的引风管通过送风管相连在一起,送风管与外部的送风设备相连,以同时向柜体风送风、散热;所述相连在一起的多个柜体最外侧端的连接件上设有排风管,以将柜体内的热风排出,该排风管可以是多个,并分别连接在所述相连在一起的多个柜体最外侧端的连接件上,以分别排风;也可以通过总管、支管的设计,将多柜体最外侧端连接件上的排风管汇总,集中排风,以便控制、管理。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所述变流器柜设有空气冷却装置,所述送风管和排风管均与该空气冷却装置相连通,形成循环风道;所述空气冷却装置用于在所述循环风道上吸收并冷却热风、输送冷风。所述送风管将空气冷却装置所产生的冷风分别输送至各个柜体上端的风扇仓,风扇仓通过通风扇将冷风自上而下吹入柜体内,以便柜体内电力设备的散热。冷风被吹至柜体底部时,从柜体两侧的通风区排出,并经排风管输送至空气冷却装置,形成散热循环。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所述空气冷却装置设有空气过滤装置和/或空气净化装置和/或除静电装置和/或空气干燥装置,以向柜体内输送洁净、干燥、不带静电的冷风空气。所述空气过滤装置用于过滤空气内毛絮、尘埃、微粒等杂质,才免柜体内设备积尘;空气净化装置用于杀菌消毒、降尘除霾、祛除有害装修残留以及异味等;除静电装置如离子风机、静电加湿机等设备消除空气中的静电,以防止静电对设备的损害;空气干燥装置用于将风道内的空气干燥。上述空气冷却装置、空气过滤装置、空气净化装置、除静电装置、空气干燥装置均可采用现有的任何已知的技术方案、成型设备等,其原理已大量公开、采用,产品完善,可按本实施例的需求加以配合使用,且使用方法均系常规技术,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如图2、3、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以所述空气冷却装置为起始点(以图2、3、4所示位置关系为参照),最靠近起始点的柜体为首位柜体,其他柜体均依次与首位柜体相连、且逐渐远离起始点;距离起始点最远端的柜体为末位柜体,如果柜体数量为奇数,则末位柜体为奇末柜体,如果柜体数量为偶数,则末位柜体为偶末柜体;

所述首位柜体和末位柜体、以及二者之间的中间柜体依次排列,以首位柜体为起点,位于奇数位的柜体为奇位柜体,位于偶数位的柜体为偶位柜体;

所述首位柜体靠近起始点一侧的连接件为近端风口,所述末位柜体远离起始点一侧的连接件为远端风口;

所述送风管与奇位柜体上风扇仓的引风管相连通,且该奇位柜体上风扇仓内的风扇向下吹风,给奇位柜体内由上向下送风;

所述排风管与偶位柜体上风扇仓的引风管相连通,且该偶位柜体上风扇仓内的风扇向上吸风,给偶位柜体内由下向上吸风;

所述近端风口与排风管相连通;如果末位柜体为奇末柜体时,远端风口与排风管相连通;如果末位柜体为偶末柜体时,远端风口与送风管相连通。

本实施例所述双流向、双通道的解决方案,能够避免上述实施例中所存在的柜体内统一向下排风、相邻柜体底部之间气流紊乱的问题,使位于中间位置的柜体,特别是偶位柜体能够从其底部两侧的通风区得到相邻柜体吹过来的冷风,且该冷风只流经一个柜体,还具有一定的散热能力,特别是本实施例所述方案能够在各个柜体内形成流畅的气流通道,空气流动速度快,整体循环也加快,使所有柜体内的温度趋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机柜环境。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特别指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