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电气穿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使建筑美观或者使线路不影响人们的生活,人们大都会将线图从管道或者地下穿过,由于地下或者管道空间狭小,长度又长,在穿线时都会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也就是穿线器,帮助人们穿线。
目前的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大都是采用人工将引导线插进管道,再用人工推动引导线,由于管道常年未使用,或者管道内部已有网线,造成管道堵塞,不方便穿线,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大都是采用人工将引导线插进管道,再用人工推动引导线,由于管道常年未使用,或者管道内部已有网线,造成管道堵塞,不方便穿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包括线圈架、行走轮和支撑架,所述线圈架的内部设置有转轴,且转轴的外侧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有固定套,且固定套的外侧上方设置有外固定圈,并且固定套的内侧下方设置有内固定圈,所述行走轮设置在线圈架的左侧下方,且线圈架的右侧下方设置有腿座,所述固定套的内部安装有穿线导体,所述支撑架设置在线圈架的右侧上方,且支撑架的顶端安装有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电机,且电机的顶端连接有辊轴,所述辊轴的外侧包裹有传送带,且传送带的外侧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顶端连接有橡胶垫,且连接柱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端连接有夹爪。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等角度设置在转轴的外侧,且支撑杆与固定套构成一体化结构。
优选的,所述固定套的横截面呈椭圆结构,且固定套单体之间分别通过外固定圈和内固定圈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对称设置有2个,且传送带分别位于穿线导体的上下两侧,并且传送带通过连接柱和夹爪与穿线导体构成传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等间距设置在传送带的外侧,且连接柱呈“t”型结构,并且连接柱通过弹簧与夹爪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夹爪呈弧形结构,且夹爪的直径等于穿线导体的直径,并且夹爪与橡胶垫为不接触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借助电机的动能将引导线导出,人工在将引导线与管道连接,节省人力,提高穿线效率;
1.设置了固定套,固定套便于将穿线导体有规律的固定,并将穿线导体固定成为一个叫稳定的形态,便于穿线导体的移动,方便传送带带动穿线导体的转动;
2.设置了传送带和连接柱,连接柱等间距设置在传送带上,传送带设置有2组,且传送带同步运行转动,连接柱的横截面呈“t”型,能够增大连接柱与传送带之间的连接,还方便连接柱在传送带的拐角转动;
3.设置了夹爪,夹爪呈弧形结构,且夹爪的直径与穿线导体的直径相等,在传送带同步转动时,夹爪单体之间相互卡合,便于带动穿线导体的移动,且夹爪与连接柱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便于夹爪之间的碾压,增大与穿线导体的摩擦,便于穿线导体的移动,节省人工,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穿线导体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柱与夹爪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轴、支撑杆和固定套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线圈架;2、行走轮;3、腿座;4、转轴;5、支撑杆;6、固定套;7、外固定圈;8、内固定圈;9、穿线导体;10、支撑架;11、外壳;12、电机;13、辊轴;14、传送带;15、连接柱;16、弹簧;17、橡胶垫;18、夹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包括线圈架1、行走轮2、腿座3、转轴4、支撑杆5、固定套6、外固定圈7、内固定圈8、穿线导体9、支撑架10、外壳11、电机12、辊轴13、传送带14、连接柱15、弹簧16、橡胶垫17和夹爪18,线圈架1的内部设置有转轴4,且转轴4的外侧连接有支撑杆5,支撑杆5的顶端设置有固定套6,且固定套6的外侧上方设置有外固定圈7,并且固定套6的内侧下方设置有内固定圈8,行走轮2设置在线圈架1的左侧下方,且线圈架1的右侧下方设置有腿座3,固定套6的内部安装有穿线导体9,支撑架10设置在线圈架1的右侧上方,且支撑架10的顶端安装有外壳11,外壳11的内部安装有电机12,且电机12的顶端连接有辊轴13,辊轴13的外侧包裹有传送带14,且传送带14的外侧设置有连接柱15,连接柱15的顶端连接有橡胶垫17,且连接柱15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弹簧16,弹簧16的顶端连接有夹爪18。
如图1、4和5中支撑杆5等角度设置在转轴4的外侧,且支撑杆5与固定套6构成一体化结构,方便固定套6的转动,便于穿线导体9的移动,固定套6的横截面呈椭圆结构,且固定套6单体之间分别通过外固定圈7和内固定圈8连接,便于将穿线导体9锁死固定,避免穿线导体9散乱,方便穿线导体9的移动,传送带14对称设置有2个,且传送带14分别位于穿线导体9的上下两侧,并且传送带14通过连接柱15和夹爪18与穿线导体9构成传动结构,便于传送带14带动夹爪18旋转,为穿线导体9的移动提供动能。
如图1、2和3中连接柱15等间距设置在传送带14的外侧,且连接柱15呈“t”型结构,并且连接柱15通过弹簧16与夹爪18固定连接,便于减少连接柱15与夹爪18的接触,增大底面稳定性,同时方便夹爪18在拐弯处于穿线导体9贴合,夹爪18呈弧形结构,且夹爪18的直径等于穿线导体9的直径,并且夹爪18与橡胶垫17为不接触设置,便于夹爪18卡合锁死穿线导体9,方便穿线导体9的移动。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时,首先将该装置运输到指定的工作地点,推动线圈架1,线圈架1带动行走轮2旋转,将该装置移动到一个叫平整的地方,在借助腿座3将该装置固定,将穿线导体9的顶端从固定套6中抽出,再将穿线导体9的顶端穿进外壳11的内部,使得穿线导体9位于2个传送带14之间,启动型号为ihss57-36-20的电机12,电机12带动传送带14同步运作,使得传送带14带动连接柱15移动,将穿线导体9的顶端对准夹爪18,放在夹爪18上,传送带14的转动使得夹爪18移动,将穿线导体9的顶端卡合锁死,并带动穿线导体9的移动,直至将穿线导体9的顶端转出,在穿线导体9转动时,穿线导体9带动固定套6移动,使得支撑杆5绕转轴4转动,而支撑杆5的转动,方便穿线导体9的移动,固定套6外侧的外固定圈7和内固定圈8,便于固定穿线导体9在固定套6中的形态,方便穿线导体9的移动,在穿线导体9与夹爪18接触时,夹爪18单体之间由于有穿线导体9的存在,使得夹爪18挤压弹簧16,在弹簧16变形时,方便夹爪18在传送带14的拐弯处转动,同时弹簧16的变形,方便夹爪18与橡胶垫17之间的接触,使得夹爪18能够稳定的锁死穿线导体9,带动穿线导体9移动,工人将穿线导体9的顶端对准管道,在电机12的转动下将穿线导体9向管道中推进,再将穿线导体9贯穿管道后,将穿线导体9的顶端与要连接的网线连接,在反向启动电机12,使得穿线导体9回收,完成穿线,这就是该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的整个工作过程,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