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重合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85201发布日期:2020-03-27 14:30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重合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重合闸。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小型重合闸电路无法实现休眠模式和正常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在实际应用中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亟需研发一种新的可以实现休眠模式和正常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的小型重合闸电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重合闸,包括:

进线电源电路,其用于为火线和零线提供压敏电阻保护;

主芯片备用电源电路,其与所述进线电源电路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火线为主芯片提供备用电源以使所述主芯片开始工作;

控制电路,其与所述主芯片备用电源电路连接,用于在所述主芯片判断当前模式为休眠模式时不输出信号以切断整流稳压电路的电源,以及在所述主芯片判断当前模式切换为正常工作模式时输出信号以接通整流稳压电路的电源;

所述整流稳压电路,其分别与所述进线电源电路和控制电路连接,用于在所述进线电源电路和控制电路的作用下输出稳定的12v直流电压;

稳压转换电路,其与所述整流稳压电路连接,用于将稳定的12v直流电压转换为稳定的5v直流电压从而为所述主芯片供电。

优选地,所述进线电源电路包括火线、零线和压敏电阻,所述压敏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火线,所述压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零线。

优选地,所述主芯片备用电源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火线,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还连接所述主芯片。

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晶闸管、三极管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还分别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晶闸管的门极,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晶闸管的阳极,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还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主芯片。

优选地,所述整流稳压电路包括:整流单元和稳压单元,所述整流单元连接所述进线电源电路,所述稳压单元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整流单元和稳压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整流单元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九电阻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火线,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优选地,所述稳压单元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电感、nmos管和恒压恒流控制芯片;

所述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恒压恒流控制芯片的电流采样端,所述第十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恒压恒流控制芯片的栅极驱动端,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nmos管的栅极和源极,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nmos管的源极和接地,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nmos管的源极和接公共地端,所述晶闸管的阴极连接所述恒压恒流控制芯片的电源端,所述恒压恒流控制芯片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恒压恒流控制芯片的反馈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五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接公共地端,所述恒压恒流控制芯片的接地端接公共地端;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接公共地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接公共地端,所述电感的第一端接公共地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七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和接地,所述第六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和接地,所述第七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和接地,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

优选地,所述稳压转换电路包括: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电容和第九电容,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的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第八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和接地,所述第九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和接地,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主芯片从而为所述主芯片供电。

优选地,所述主芯片为型号为hc89s003f4的微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恒压恒流控制芯片为型号为bp6519的恒压恒流控制芯片,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为型号为me6209a-50p。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型重合闸包括进线电源电路、主芯片备用电源电路、控制电路、整流稳压电路和稳压转换电路,可以实现休眠模式和正常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在实际应用中将会带来很大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型重合闸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型重合闸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型重合闸电路包括进线电源电路1、主芯片备用电源电路2、控制电路3、整流稳压电路4和稳压转换电路5。

进线电源电路1包括火线l、零线n和压敏电阻rv1,压敏电阻rv1的第一端连接火线l,压敏电阻rv1的第二端连接零线n。火线l和零线n经过压敏电阻rv1保护,进线电源电路1可以为火线l和零线n提供压敏电阻保护。

主芯片备用电源电路2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容c1,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火线l,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还连接主芯片u1。主芯片u1可以选用型号为hc89s003f4的微控制器。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采用其他型号的微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定。

火线l经过第一二极管d1整流后,经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限流后,到第一电容c1滤波,最终到主芯片u1的第8引脚,给主芯片u1提供备用电源,这时主芯片u1开始工作。

控制电路3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晶闸管scr、三极管t1和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还分别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晶闸管scr的门极,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晶闸管scr的阳极,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还连接三极管t1的集电极,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t1的基极,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主芯片u1。

主芯片u1开始工作,由主芯片u1判断是休眠模式或正常工作模式。①休眠模式,主芯片u1不作任何处理,主芯片u1第8引脚不输出信号以切断整流稳压电路4中的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的电源。②正常工作模式,主芯片u1第8引脚输出信号,来控制三极管t1的基极使三极管t1导通。三极管t1导通后,经过第三电阻r3和第五电阻r5分压后经过第七电阻r7限流,来控制晶闸管scr的门极使晶闸管scr导通。晶闸管scr导通后,经过第三电阻r3和第五电阻r5分压后给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供电,使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正常工作。

整流稳压电路4包括:整流单元和稳压单元,整流单元连接进线电源电路1,稳压单元连接控制电路3,整流单元和稳压单元连接。

整流单元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九电阻r9和第三电容c3,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火线l,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经过第二二极管d2整流后,经过第九电阻r9保护后,到第三电容c3储能。

稳压单元包括: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电感l1、nmos管t2和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选用型号为bp6519的恒压恒流控制芯片。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选用其他型号的恒压恒流控制芯片,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nmos管t2的漏极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nmos管t2的源极连接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的电流采样端,第十电阻r10的两端分别连接nmos管t2的栅极和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的栅极驱动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两端分别连接nmos管t2的栅极和源极,第十二电阻r12的两端分别连接nmos管t2的源极和接地,第十三电阻r13的两端分别连接nmos管t2的源极和接公共地端,晶闸管scr的阴极连接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的电源端,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的电源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十四电阻r14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和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的反馈电压输入端,第五电容c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和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接公共地端,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的接地端接公共地端。

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接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接公共地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接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接公共地端,电感l1的第一端接公共地端,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第十七电阻r17的两端分别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和接地,第六电容c6的两端分别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和接地,第七电容c7的两端分别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和接地,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接地,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

第三电容c3储能后到nmos管t2的漏极,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的栅极驱动端控制nmos管t2的栅极,使nmos管t2处于开关状态。nmos管t2的源极到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的电流采样端。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的电流采样端产生电压经过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保护到经过电感l1后得到12v电压。12v电压经过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和第十七电阻r17分压后到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的反馈电压输入端,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的反馈电压输入端接第五电容c5(滤波电容)。此时恒压恒流控制芯片u2正常工作产生12v电压。12v电压经过第十七电阻r17保护接地,到第六电容c6(滤波电容)进行滤波,到第七电容c7(储能电容)进行储能,到第五二极管d5(稳压二极管)进行稳压,输出稳定的12v直流电压。

稳压转换电路5包括: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u3、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电容c8和第九电容c9,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u3的电压输入端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u3的电压输出端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u3的接地端接地,第八电容c8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和接地,第九电容c9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和接地,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接地,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主芯片u1从而为主芯片u1供电。零线n接所有器件的地。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u3选用型号为me6209a-50p的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选用其他型号的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稳定的12v直流电压到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u3的电压输入端。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u3的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经过第六二极管d6(肖特基二极管)保护,后获的vcc(5v电压)到第八电容c8(滤波电容)进行滤波,然后到第九电容c9(储能电容)储能,到第七二极管d7(稳压二极管)进行稳压,给到主芯片u1供电脚,此时整个电路正常供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型重合闸包括进线电源电路、主芯片备用电源电路、控制电路、整流稳压电路和稳压转换电路,可以实现休眠模式和正常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在实际应用中将会带来很大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