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电机冷却器,具体来说是一种电机冷却器进风口强效消音罩。
背景技术:
空空冷却器作为电机的主要换热部件,是维持电机运行的重要产品,直接影响电机的温升、动力和寿命。空空冷却器利用动力带动叶轮转动,产生的涡流不断将空气吸入,冷空气与热管道接触后传递热量,将管道内的热物质冷却。冷却介质为外部周边空气,故空气与叶轮的接触为敞开式,速度相对较高的空气流动致使空空冷却器外风路风扇进风处出现噪声,尤其是较大换热功率的情况下,叶轮尺寸的增大使噪声往往更大,达不到环境噪音的要求。因此给现场环境带来了噪音影响,也损害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听力健康。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机冷却器进风口强效消音罩,该消音罩因内部装有锥筒形引风罩,故而相比简单的消音措施,更能有效消除冷却器进风口的噪音,降低电机的运行噪音,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机冷却器进风口强效消音罩,包括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形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进风口,且所述进风口的外侧均设置有进风网板;
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引风罩,所述壳体的内壁且位于所述引风罩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与所述进风口相配合的方格网板,所述引风罩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消音筒,且所述第一消音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消音筒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消音筒,且所述第二消音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引风罩和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二消音筒和所述第一消音筒上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
所述第一消音筒和所述第二消音筒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三消音筒,且所述第三消音筒与所述第一消音筒和所述第二消音筒之间构成蛇形风道,所述第二消音筒的内侧设置有导风罩,且所述导风罩的外侧、所述引风罩的外侧和所述壳体的内部侧壁均设置有消音材料,且所述消音材料均通过多孔网板分别于所述导风罩、所述引风罩和所述壳体贴装。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侧板与之相配合的端板,且所述第一消音筒、所述第二消音筒、所述第三消音筒和所述导风罩远离所述引风罩的一端均与所述端板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实现消音罩的安装,所述外壳侧板远离所述端板的一端设置有法兰框。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空气与第一消音筒的接触时间,提高其消音效果,所述通孔的内部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针状凸起,所述针状凸起的之间均设置有扰流子。
进一步的,为了有效地提升第三消音筒对噪音的消除效果,两两所述第三消音筒之间均设置有若干弧形凸起部,且所述弧形凸起部上均贯穿开设有若干开口,所述弧形凸起部的内部均设置有所述消音材料。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吸音材料的降噪效果,所述消音材料均为玻璃纤维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第一消音筒、第二消音筒、第三消音筒、扰流子、针状凸起、弧形凸起部、锥筒形引风罩、导风罩和玻璃纤维棉的配合使用,使得其可以对冷却器产生的进风噪音进行强效削弱,从而达到降低电机运行噪音的要求;本实用新型安装便捷,使用灵活,且加工方便,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机冷却器进风口强效消音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3是根据图1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中:
1、壳体;101、外壳侧板;102、端板;2、进风口;3、进风网板;4、引风罩;5、方格网板;6、第一消音筒;7、第二消音筒;8、通孔;9、第三消音筒;10、导风罩;11、多孔网板;12、法兰框;13、针状凸起;14、扰流子;15、弧形凸起部;16、玻璃纤维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冷却器进风口强效消音罩。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机冷却器进风口强效消音罩,包括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形壳体1,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进风口2,且所述进风口2的外侧均设置有进风网板3;
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锥筒形引风罩4,所述壳体1的内壁且位于所述引风罩4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与所述进风口2相配合的方格网板5,所述引风罩4的一侧设置第一消音筒6的一端,且所述第一消音筒6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消音筒6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消音筒7,且所述第二消音筒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引风罩4和所述壳体1连接,所述第二消音筒7和所述第一消音筒6上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8;
所述第一消音筒6和所述第二消音筒7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三消音筒9,且所述第三消音筒9与所述第一消音筒6和所述第二消音筒7之间构成蛇形风道,所述第二消音筒7的内侧设置有导风罩10,且所述导风罩10的外侧、所述引风罩4的外侧和所述壳体1的内部侧壁均设置有消音材料,且所述消音材料均通过多孔网板11分别于所述导风罩10、所述引风罩4和所述壳体1贴装,使得消音材料更为紧凑的与板材接触。
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消音筒6、第二消音筒7、第三消音筒9、扰流子14、针状凸起13、弧形凸起部15、锥筒形引风罩4、导风罩10和玻璃纤维棉16的配合使用,使得其可以对冷却器产生的进风噪音进行强效削弱,从而达到降低电机运行噪音的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包括外壳侧板101与之相配合的端板102,且所述第一消音筒6、所述第二消音筒7、所述第三消音筒9和所述导风罩10远离所述引风罩4的一端均与所述端板102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侧板101远离所述端板102的一端设置有法兰框12。通过法兰框12的使用,从而便于实现消音罩的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8的内部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针状凸起13,所述针状凸起13的之间均设置有扰流子14。通过针状凸起13和扰流子14的配合使用,使得空气可以沿着扰流子14的旋转方向通过通孔8,从而有效地增加了空气与第一消音筒6的接触时间,进而提高其消音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两所述第三消音筒9之间均设置有若干弧形凸起部15,且所述弧形凸起部15上均贯穿开设有若干开口,所述弧形凸起部15的内部均设置有所述消音材料。通过弧形凸起部15、开口和消音材料的配合使用,使得弧形凸起部15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与噪音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其可以对噪音进行吸附和消除,同时,配合消音材料的使用,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其消音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音材料均为吸音显著的玻璃纤维棉16。通过玻璃纤维棉16的使用,使得吸音材料可以起到很好的吸音效果,同时,由于玻璃纤维棉16的使用寿命长,从而有效地延长了吸音材料的使用寿命。
工作原理:空气通过进风网板3进入消音罩壳体1内部,在进风网板3的作用下使得部分噪音被消除,接着,空气通过第一消音筒6,在扰流子14和针状凸起13的作用下使得空气与第一消音筒6的接触时间增长,从而使得噪音再次被削减,随后,空气通过第三消音筒9之间的蛇形风道,在弧形凸起部15和消音材料的作用下增大了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噪音再次被削减,再接着,空气通过第二消音筒7,同样,在扰流子14和针状凸起13的作用下使得空气与第一消音筒6的接触时间增长,从而使得噪音再次被削减,最后,空气通过导风罩10上的玻璃纤维棉16及锥筒形引风罩4后,使得噪音再次被削弱,进而达到强效消音效果。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消音筒6、第二消音筒7、第三消音筒9、扰流子14、针状凸起13、弧形凸起部15、锥筒形引风罩4、导风罩10和玻璃纤维棉16的配合使用,使得其可以对冷却器产生的进风噪音进行强效削弱,从而达到降低电机运行噪音的要求。本实用新型安装便捷,使用灵活,且加工方便,制造成本低。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