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缆线整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8935发布日期:2020-06-23 22:3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缆线整理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用品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缆线整理器。



背景技术:

生活中,对于信号传输的缆线以及其他类似的线类结构,如任由其放置,会出现堆放错乱,安全保障性交底,不利于后期的维护,同时还造成了视觉上的杂乱,美观性较差,因此,需要将缆线等线类结构通过缆线整理器进行整理。

目前,市面上的缆线整理器有柱形整理器和平面型整理器,其中,柱形整理器为一种在圆柱体的侧壁上呈环形阵列开设有若干卡线槽,通过圆柱体上的这些卡线槽将待整理的缆线分开卡住,实现对缆线的整理;平面型整理器为一种在块状结构的边沿上开设有若干卡线槽,通过卡线槽将待整理的缆线卡住,同样完实现对缆线的整理。但是,柱形整理器在相同占用空间内的卡线槽的数量较少,且空间浪费严重,不利于缆线较多的场合,并且结构对立性强,难以实现结构的延展;而平面型整理器的卡线槽为不对称结构,导致各部受力不均匀,不仅造成了后续在缆线上移动不方便,还易导致缆线整理器的扭曲形变而损坏,并且同样难以实现结构的延展。

综上所述,现有的缆线整理器存在卡线槽数量少,受力不均而导致移动不便或损坏的问题,同时还存在结构较独立而无法实现延展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缆线整理器,以设置平面型的矩形主体,并于主体的其中两侧对称开设有若干卡线槽,不仅增多卡线槽的数量,同时还使得整体结构受力更均匀,避免了出现后期在缆线上移动不便以及易形变损坏的问题,并于主体的另外两侧分别设置有卡头和卡口,相邻的两缆线整理器可通过卡头和卡口进行连接,实现了缆线整理器的无限延伸,可适应更多的应用场合,适应性更高。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缆线整理器,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一主体,主体呈矩形的平面型结构设置,主体的四条边中相对的其中两个侧边上对称开设有若干相互间隔的卡线槽,且每一卡线槽内均设置有若干个卡位,主体的四条边的另外两条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有卡头和卡口,且卡头伸出主体的侧边设置,卡口开设于主体上。

上述的一种缆线整理器,其中,卡位呈圆弧形设置,且同一卡线槽内的若干卡位呈波浪形布置。

上述的一种缆线整理器,其中,主体上且位于每一卡线槽的最内侧均设置有c型增弹孔,且c型增弹孔与对应的卡线槽的最内侧的卡位连通。

上述的一种缆线整理器,其中,主体同一侧边上的相邻的两卡线槽之间的间隔壁体呈镂空设置。

上述的一种缆线整理器,其中,镂空的轮廓线形状与卡线槽的槽轮廓线一致。

上述的一种缆线整理器,其中,主体上且位于两个侧边上相互对称的两卡线槽的c型增弹孔之间设置有第一开孔。

上述的一种缆线整理器,其中,主体上且位于两个侧边上相互对称的两镂空之间设置有第二开孔。

上述的一种缆线整理器,其中,卡头呈“t”字形设置,且卡头的小端连接于主体的侧边上。

上述的一种缆线整理器,其中,卡口同样呈“t”字形设置,且同一主体上的卡口与卡头的朝向一致。

上述的一种缆线整理器,其中,主体上且位于设置有卡头和卡口的侧边上设置有开槽,且开槽靠近侧边的一侧为直边,开槽靠近卡线槽的一侧为波浪形边。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上述的缆线整理器,通过设置矩形的平面型主体,并于主体上相对的两侧边上对称开设有若干卡线槽,每一卡线槽内均设置有若干卡位,不仅能增加了卡线槽的数量,同时还能保证主体受力的均匀性,方便了主体在缆线上移动,还防止了主体形变损坏的问题,另外也能通过主体上设置的卡头和卡口的相互连接实现缆线整理器的无限延伸,对使用环境的适应性更高,产品的使用性能更优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缆线整理器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附图中:1、主体;11、卡线槽;12、c型增弹孔;13、镂空;14、第一开孔;15、第二开孔;16、开槽;111、卡位;2、卡头;3、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缆线整理器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缆线整理器包括:一主体1,主体1上开设有卡线槽11,通过卡线槽11对缆线的卡紧,实现对缆线的整理,同时于主体1上设置有卡头2和卡口3,通过卡头2和卡口3的连接实现了缆线整理器的无限延伸,能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合,适应性更高,产品使用性能更优越。

具体的,主体1呈矩形的平面型结构设置,主体1的四条边中相对的其中两个侧边上对称开设有若干相互间隔的卡线槽11,且每一卡线槽11内均设置有若干个卡位111,不仅使得同占用空间的基础上卡线槽11的数量较多,同时还能使得主体1各部位受力更均匀,方便了主体1在缆线卡紧后能在缆线上移动,方便对缆线整理器位置的条件,也避免了主体1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形变而导致损坏的问题,延长了使用寿命。另外,主体1的四条边的另外两条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有卡头2和卡口3,且卡头2伸出主体1的侧边设置,卡口3开设于主体1上,使得的相邻的两个缆线整理器能通过卡头2和卡口3进行连接,实现了缆线整理器的无线延伸,可适应更多的使用环境,适应性更高,使用性能更优越。

更加具体的,卡位111呈圆弧形设置,且同一卡线槽11内的若干卡位111呈波浪形布置,可保证同一卡线槽11内的相邻的两卡位111能被隔开,避免缆线整理的混乱,同时还能保证相邻两卡槽之间为圆滑过渡,防止了缆线在进入到卡线槽11内的内侧的卡位111中时出现损坏的问题,结构保护性更高。

更加具体的,主体1上且位于每一卡线槽11的最内侧均设置有c型增弹孔12,且c型增弹孔12与对应的卡线槽11的最内侧的卡位111连通,使得每一卡线槽11的内侧均设置跟过的缓冲空间,方便在缆线卡入卡线槽11时发生形变,使得卡线槽11的弹性更好,更方便卡线,同时也能适应卡线槽11的整体结构形状,美观性更高,结构设计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主体1同一侧边上的相邻的两卡线槽11之间的间隔壁体呈镂空13设置,使得每一卡线槽11的之间的间隔壁体的弹性更高,方便了卡线槽11的形变,使得缆线能更好的卡入卡线槽11内,结构设计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镂空13的轮廓线形状与卡线槽11的槽轮廓线一致,使得相邻两卡线槽11之间的间隔壁体的壁厚一致,从而保证了受力的均匀性,同时也能使得各部的弹性一致,方便了卡线槽11中缆线的卡入。

更加具体的,主体1上且位于两个侧边上相互对称的两卡线槽11的c型增弹孔12之间设置有第一开孔14,进一步增加了主体1上的避让空间,使得在缆线卡入卡线槽11中时,卡线槽11的形变量能更大,更方便缆线的卡入,结果设计更合理。

同样的,主体1上且位于两个侧边上相互对称的两镂空13之间设置有第二开孔15,也能使得主体1上的避让空间进一步增大,增加卡线槽11的形变量,更便缆线的卡入。

更加具体的,卡头2呈“t”字形设置,且卡头2的小端连接于主体1的侧边上,卡头2的大端伸出主体1外,通过卡头2的大端与相邻的主体1上的卡口3连接,且卡头2的大端的侧边包括若干段圆弧,使得卡头2在与卡口3连接时实现多接触面限位,提高连接稳定性,结构设置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卡口3同样呈“t”字形设置,且同一主体1上的卡口3与卡头2的朝向一致,保证了相邻的两缆线整理器在相互连接时,一缆线整理器的上的卡口3能为另一缆线整理器上的卡头2提供卡入空间,另外,卡口3的形状与卡头2的形状一致,优选的,卡口3与卡头2为紧配,实现卡头2和卡口3的连接,从而实现了缆线整理器的无线延伸,提高产品适应性。

更加具体的,主体1上且位于设置有卡头2和卡口3的侧边上设置有开槽16,且开槽16靠近侧边的一侧为直边,开槽16靠近卡线槽11的一侧为波浪形边,通过开槽16使得主体1设置有卡头2和卡口3的侧边的壁厚减小,从而使得主体1上各处的壁厚基本一致,有效防止了在注塑生产时出现收缩的问题,保证了产品结构形状的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缆线整理器的美观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每一主体1上的卡头2和卡口3的数量可根据使用情况而定,可设置一个、两个或多个,且同一主体1上的卡头2位于同一侧,卡口3位于同一侧,并且卡头2的卡口3的数量和位置均一一对应,可通过增加卡头2和卡口3的数量来提高相邻两缆线整理器的连接强度,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结构设计更合理。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开孔14和第二开孔15可为圆孔也可为跑道型孔,可根据相对的两卡线槽11以及镂空13之间的距离确定,提高了结构的适应性,结构设计更合理。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主体1上的开槽16呈分段设置,且分段位于侧边设置有卡头2或卡口3处,不仅保证了卡头2的连接强度,避让c型增弹孔12,保证壁厚的一致性,同时还为卡口3的布置提供了避让空间,结构设计更合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缆线整理器,包括带有若干卡位111槽的主体1,且主体1上设置有卡头2和卡口3;通过将主体1呈平面型的矩形结构设置,方便了更多卡线槽11的布置,同时于主体1上相对的两侧边上对称开设有若干卡线槽11,且每一卡线槽11内均设置有若干卡位111,使得主体1上各部位的受力更均匀,方便了在缆线上移动,同时也防止了出现形变损坏的问题;另外,主体1上的卡头2和卡口3分别位于主体1的另外两相对的侧边上,使得相邻的两主体1能通过卡头2和卡口3进行连接,实现了缆线整理器的无限延伸,能适应更多的使用场合,适应性更高,产品使用性能更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