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27303发布日期:2020-08-11 21:5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配件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电源单具备有线充电功能,不具备无线充电功能和线材收纳功能,功能较单一,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备有线充电、无线充电以及线材收纳功能的移动电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动电源,包括依次叠加在一起的线材收纳部分、移动电源本体以及无线充部分,所述无线充部分与移动电源本体之间、线材收纳部分与移动电源本体之间均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所述无线充部分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部分与移动电源本体之间磁性连接,所述线材收纳部分与移动电源本体之间磁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无线充部分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线材收纳部分包括一端开口的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内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与对应的第一磁性件磁性连接,所述第三磁性件与对应的第一磁性件磁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的第一pcba板,所述第一pcba板上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远离第一pcba板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一壳体顶部的通孔内,所述无线充部分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置在第二壳体内的第二pcba板,所述第二pcba板上设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远离第二pcba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一电极的远离第一pcba板的一端对接,从而实现所述无线充部分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电源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一侧的第一充电接口、按键开关以及电量指示灯,所述第一充电接口、按键开关和电量指示灯分别与所述第一pcba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电源本体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通过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部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线圈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一侧的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线圈和第二充电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二pcba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线材收纳部分包括一端开口的第三壳体以及设置在第三壳体底部的底板,所述第三壳体的开口端朝向所述移动电源本体;所述第三壳体内的底部具有通槽,且第三壳体内的底部在所述通槽的边缘位置形成有环状的第一凸环,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通槽形成收容空间,所述底板上设有环状的第二凸环,所述第二凸环卡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三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收纳槽,所述第二凸环的内部形成容置空间,所述收纳槽与所述容置空间之间通过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环的顶部设有环状的挡板,所述挡板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覆盖部分的收纳槽以及部分的容置空间,所述通道延伸至所述挡板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移动电源本体、无线充部分以及线材收纳部分,既可实现给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等有线充电,又能实现给电子产品无线充电,同时还具备收纳线材例如数据线等功能,功能多样,极大的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并且移动电源本体、无线充部分和线材收纳部分三者可拆分为独立的部件单独使用,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移动电源的移动电源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移动电源本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移动电源的无线充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无线充部分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无线充部分的爆炸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移动电源的线材收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线材收纳部分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线材收纳部分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动电源,包括依次叠加在一起的线材收纳部分50、移动电源本体10以及无线充部分30。无线充部分30与移动电源本体10之间、线材收纳部分50与移动电源本体10之间均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无线充部分30与移动电源本体10电连接。通过该种结构,本实用新型既可实现给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等有线充电,又能实现给电子产品无线充电,同时还具备收纳线材例如数据线等功能,功能多样,大大的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并且移动电源本体10、无线充部分30和线材收纳部分50三者可拆分为独立的部件单独使用,使用方便。移动电源本体10、无线充部分30以及线材收纳部分50的横截面形状均为方形且长宽尺寸大小相等,外观美观、完整。

具体的,参考图2和图3,移动电源本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的第一pcba板12、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一侧的第一充电接口14、按键开关15以及电量指示灯16。第一充电接口、按键开关15以及电量指示灯16分别与第一pcba板12电连接。

第一壳体11的顶部具有便于无线充部分30放置的第一凹位11a,无线充部分30的第二壳体31的底部具有与第一凹位11a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部312a(见图5)。第一壳体11内的两侧分别设有方形的第一磁性件13。第一磁性件13由三个第一磁性件单元131沿移动电源的轴向叠加而成。第一磁性件单元131优选为磁铁。

第一pcba板12上设有第一电极121,第一电极121的远离第一pcba板12的一端置于第一壳体11顶部的通孔114内。第一电极121为两根。第一壳体11顶部的通孔114也为两个。

第一充电接口为两个,两个第一充电接口分别为usb2.0接口14a、type-c接口14b,可以理解地,两个第一充电接口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充电接口,例如usb3.0接口、lightning接口等等,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第一充电接口用于通过数据线与外部电源连接以实现给移动电源本体10充电或用于通过数据线与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等连接以实现给电子产品充电。两个第一充电接口和按键开关15在第一壳体11的一侧呈并排设置。按键开关15用于控制移动电源本体10的工作状态。电量指示灯16为四个,四个电量指示灯16位于按键开关15的下方并呈并排设置,电量指示灯16用于指示移动电源本体10的电量情况,包括充电电量情况以及电量使用情况。

移动电源本体10还包括提手17,提手17通过固定件18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一侧。提手17所在的一侧与第一充电接口所在的一侧相邻。提手17的设置,便于移动电源的携带。提手17的材质为真皮纹压变pu(聚氨酯)-哑面材质。

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包括安装在一起的第一上壳111、第一下壳112。第一充电接口、按键开关15以及电量指示灯16设置在第一上壳111的一侧。第一上壳111的顶部具有上述的第一凹位11a及上述的通孔114。第一下壳112内的两侧具有用于设置对应的第一磁性件13的第一容置位115。

提手17通过固定件18设置在第一上壳111的一侧。具体的,第一下壳112的一侧设有连接柱19。固定件18包括固定件本体18a以及形成在固定件本体18a一端的安装件18b,安装件18b安装到第一上壳111的安装孔116中,连接柱19穿设在安装件18b上的贯通孔181内,提手17呈条状,提手17的两端均穿设在安装件18b上并夹设在固定件本体18a和第一上壳111之间,从而实现提手17通过固定件18设置在第一上壳111的一侧。

参考图4至图6,无线充部分30包括第二壳体31、设置在第二壳体31内的第二pcba板32和圆形的线圈34以及设置在第二壳体31一侧的第二充电接口35。第二pcba板32呈弧状,第二pcba板32环设在线圈34的外周。线圈34和第二充电接口35分别与第二pcba板32电连接。线圈34可实现给放置在第二壳体31顶部的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等无线充电。线圈34优选为单层线圈。第二充电接口35用于通过数据线与外部电源连接以实现给无线充部分30充电。第二充电接口为usb2.0接口、type-c接口等等。

第二壳体31的顶部设有第一防滑垫37,可防止放置在第二壳体31顶部的电子产品从第二壳体31上滑落。第一防滑垫37的材质为真皮纹压变pu(聚氨酯)-哑面材质。第二壳体31的底部具有与第一凹位11a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部312a,第一配合部312a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第二防滑垫38,当将无线充部分30从移动电源本体10上拆卸下来后,可将无线充部分30放置在桌面等平面上,第二防滑垫38的设置可防止无线充部分30从桌面等平面上滑落。第二防滑垫38的材质为硅胶、橡胶等材质。

第二壳体31内的两侧分别设有方形的第二磁性件33,第二磁性件33与对应的第一磁性件13磁性连接,从而无线充部分30与移动电源本体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为磁性连接的方式,拆装方便,且能保证无线充部分30和移动电源本体10各自的完整性,无线充部分30从移动电源本体10上拆卸下来后可作为独立的无线充电器使用。第二磁性件33优选为磁铁。

第二pcba板32上设有第二电极321,第二电极321的远离第二pcba板32的一端穿过第二壳体31的底部并与移动电源本体10的第一电极121的远离第一pcba板12的一端对接,从而实现无线充部分30与移动电源本体10电连接。第二电极321为两根。通过该种结构,移动电源本体10可实现给无线充部分30供电,无线充部分30也可实现给移动电源本体10供电,使用方便。

优选地,第二壳体31的底部在位于第二电极321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凹位313,第一壳体11的顶部设有与第二凹位313对应的凸起113(见图2和图3),凸起113位于第一凹位11a内,凸起113上设有上述的通孔114,凸起113与第二凹位313配合,对第二电极321和第一电极121起到限位作用,从而可保证第二电极321与第一电极121之间的对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1包括安装在一起的第二上壳311、第二下壳321。第二充电接口35设置在第二上壳311的一侧。第二上壳311的顶部具有第三凹位36,第一防滑垫37设置在第三凹位36内。第二下壳312的底部具有上述的第一配合部312a。第二下壳312内的两侧具有用于设置对应的第二磁性件33的第二容置位314。

参考图7至图9,线材收纳部分50包括一端开口的第三壳体51以及设置在第三壳体51底部的底板52,第三壳体51的开口端朝向移动电源本体10。第三壳体51的开口端具有便于放置移动电源本体10的放置位51a,移动电源本体10的第一壳体11底部具有与放置位51a配合的第二配合部(图上未示出)。

第三壳体51内的底部具有通槽511,且第三壳体51内的底部在通槽511的边缘位置形成有环状的第一凸环512,第一凸环512与通槽511形成收容空间53。底板52上设有环状的第二凸环521,第二凸环521卡设于收容空间53内。

第一凸环512与第三壳体5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环状的收纳槽54,第二凸环521的内部形成容置空间55,收纳槽54与容置空间55之间通过通道56连通。通道56设置在第一凸环512和第二凸环521的顶部,通道56为两个。在实际使用时,可将线材例如数据线的连接器收纳在容置空间55内,将数据线的线缆部分沿着第一凸环512绕设使线缆部分位于收纳槽54内,从而实现对数据线的收纳。

第一凸环512的顶部设有环状的挡板57,挡板57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覆盖部分的收纳槽54以及部分的容置空间55,通道56延伸至挡板57的顶部。挡板57的设置可阻挡数据线的连接器及线缆部分分别从容置空间55、收纳槽54中脱出。

第三壳体51内的两侧分别设有方形的第三磁性件58,第三磁性件58与对应的移动电源本体10的第一磁性件13磁性连接,从而线材收纳部分50与移动电源本体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为磁性连接的方式,拆装方便,且能保证线材收纳部分50和移动电源本体10各自的完整性,线材收纳部分50从移动电源本体10上拆下下来后可单独作为一个线材收纳盒使用,使用方便。第三磁性件58优选为磁铁。

优选地,第三壳体51的内侧壁设有内凹的环槽513,环槽513底部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容置位514,第三磁性58件设置在对应的第三容置位514内,结构紧凑,如此可保证收纳槽54的完整性、连续性。

第三壳体、第一凸环512以及挡板57为一体注塑成型。

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31均为注塑壳体,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31的材质均为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pc(聚碳酸酯)材质,第三壳体51的材质为硅胶、橡胶等。底板52和第二凸环521为一体注塑成型,其两者的材质均为abs+pc材质。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如对各个实施例中的不同特征进行组合等,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