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01773发布日期:2021-07-16 20:49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用于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系关于一种充电装置;特别关于一种用于传感器的充电装置,该传感器为一连续式生理讯号量测装置中,一可重复使用的电子装置用以搜集生物体的生理讯号并向外传输,而充电装置则为此传感器充电。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今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往昔一些必须到医院才能进行检测的检验,现在已经走向居家测量的方向。尤其生活习惯的改变造成慢性病病人的增加,更加速了此项产业的发展,其中血糖的测量即为一项检测项目,而测量血液中血糖的浓度更是有效监控及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步骤,近二十年来尤以连续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系统发展迅速,且由于cgm必须为使用者长时间配戴,故体积的微型化将会是必然的趋势。一般而言,cgm的基本架构多半包含:传感器(sensor)、传感器(transmitter)、植入装置(sensor inserter)。传感器用以量测人体体内对应于葡萄糖浓度的生理讯号;传感器,通常与一已安装有传感器的贴布底座进行组装,用以接收与传送生理讯号;植入装置,通常是一种机械装置,用以将安装有传感器的贴布底座贴附于生物体皮表,并使传感器的一部分植入使用者皮下。其中传感器为相对昂贵的电子组件,通常内含处理组件,用以处理来自传感器上的讯号,并将之处理后以无线讯号传输出去,故理想上传感器若为可重复使用的组件,将可达到节约、环保与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为了让传感器能重复使用,必须为其补充电力,由于为了避免使用一般电池而可能导致的废电池污染,传感器内的多为充电电池。故而在本技术领域中需要一个与传感器配套使用的充电器。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达到将传感器(transmitter)予以充电之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充电器(charger),给予可重复使用的传感器进行充电。使用时系将传感器从底座拆卸下来,插入充电装置进行充电。
4.故为了达到上述之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一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充电装置,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用于接收并对外传送一来自生物体皮下之生理讯号,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具有一第一电端口用于连接该充电装置进行充电,该充电装置包括:一传感器放置座,包括:一承靠面,以放置该生理讯号传感器;一开孔,用于对位该生理生讯号传感器的该第一电端口;一充电模块,包括:一第二电端口,被配置于该开孔内,并被驱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第三电端口,用于连接一电源;以及一电路组件,电连接该第三电端口以输入该电源至该电路组件,该电路组件用于提供及控制一充电电压,该电路组件并电连接至该第二电端口以输出该充电电压;一控制模块,用以控制该充电模块与该生理讯号传感器之间的运作维持在一安全状态,包括:一操作部,与该第二电端口机械耦合,该操作部被控制以驱动该第二电端口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与该第一电端口形成分离或连接;一锁定部,与该操作部机械耦合,控制该操作部驱使该锁定部伸缩于该承靠面,
以决定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定位与否,以禁止或允许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取放,其中,当该生理讯号传感器放置于该承靠面,该操作部被控制以驱动该第二电端口自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与该第一电端口进行电连接、并驱使该锁定部伸出该承靠面以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进行定位并锁定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被取放,以避免电连接中的该第一电端口与该第二电端口因取放该生理讯传感器而被破坏,以达该安全状态;当操作部驱动该第二电端口自该第二位置移动至该第一位置以分离该第一电端口,且该操作部驱使该锁定部缩回该承靠面用以解除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定位锁定,以许该第一电端口及第二电端口处于分离,才可取放该生理讯号传感器,以达该安全状态。
5.为了达到上述之目的,本发明再提供一种用于一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充电装置,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用于接收并对外传送一来自生物体皮下之生理讯号,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具有一第一电端口,该充电装置包括:一传感器放置座,包括:一承靠面,以放置该生理讯号传感器;一开孔,用于对位该第一电端口;一充电模块,包括:一第二电端口,被配置于该开孔内,并被驱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第三电端口,用于连接一电源;以及一电路组件,用于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进行充电及充电控制,该电路组件电连接该第二电端口与该第三电端口;一控制模块,用以控制该生理讯号传感器与该充电模块之间的安全电连接与否,包括:一操作部,与充电模块耦合,用以驱动该第二电端口移动与该第一电端口进行电连接;一锁定部,可伸缩于该承靠面,用以可解除地定位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其中,当该生理讯号传感器放置于该承靠面,该操作部驱动该第二电端口自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与该第一电端口进行电连接,该锁定部被驱使伸出该承靠面以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进行定位。
6.为了达到上述之目的,本发明又提供一种用于一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充电装置,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用于接收并对外传送一来自生物体皮下之生理讯号,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具有一第一电端口,该充电装置包括:一传感器放置座,包括:一承靠面,以放置该生理讯号传感器;一开孔,用于对位该第一电端口;一充电模块,包括:一第二电端口,被配置于该开孔内,并被驱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第三电端口,用于连接一电源;以及一电路组件,用于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进行充电及充电控制,该电路组件电连接该第二电端口与该第三电端口;一锁定模块,可伸缩于该承靠面,用以可解除地定位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其中该充电模块被驱动使该第二电端口自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与该第一电端口进行电连接,该锁定模块被驱使而伸出该承靠面以固定该传感器。
7.本发明之效果在于能对传感器提供电力,并且具备防呆功效,可避免使用者因传感器设置方向错误而导致的充电器或传感器的毁损。而由于本案传感器与充电器之间地电连接方向与传感器于充电器上的设置方向具有一夹角,因此本案还具有精巧的机构使得充电接头可以移动以与充电器电连接以进行充电。此外,还具有一安全机构,在传感器未正确摆放时,可防止充电接头移动而产生的不当撞击。再者,为了让传感器在充电器上不会任意晃动甚至掉出,充电器上还具有一定位机构,可以将传感器挡住以使之不会轻易自充电器上脱离。
附图说明
8.图1a系本发明的未设置传感器时的外观立体图。
9.图1b系本发明的已设置传感器时的外观立体图。
10.图1c系以另一角度显示本发明未设置传感器时的外观立体图。
11.图1d系以另一角度显示本发明未设置传感器时的外观立体图。
12.图1e系本发明之仰视图。
13.图1f系本发明之后视图。
14.图1g系本发明已设置传感器时的之后上方视图。
15.图2系本发明之爆炸图。
16.图3a系本发明的传感器于检测时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17.图3b系本发明的传感器于检测时沿y

y方向的剖面图。
18.图3c系本发明的传感器于检测时沿x

x方向的剖面图。
19.图3d系本发明的传感器与传感器模块分离的示意图。
20.图4a

4c系本发明的充电装置纵向的不同切线侧剖立体示意图,揭示传感器尚未放置于充电器上的状态。
21.图4d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第一锁定模块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22.图5a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侧剖立体图,揭示传感器放置于充电器上的状态。
23.图5b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侧剖立体图,并且第二电端口从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
24.图5c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侧剖立体图,揭示传感器放置于充电器上的状态,并且第二电端口从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但隐去传感器。
25.图6a

6c系本发明的充电装置纵向的不同切线侧剖立体示意图,揭示传感器放置于充电器上并进行操作的状态。
26.图6d系本发明的充电装置后下方纵向侧剖立体示意图,揭示传感器放置于充电器上并完成操作的状态。
27.图6e系本发明的充电装置与各种外部电源连结的示意图。
28.图7a

7b系本发明的充电装置隐去本体后的内部立体示意图。
29.图7c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侧剖视图。
30.图8a

8b系本发明充电装置上设置传感器的使用状态上视剖面图。
31.图9a

9b系本发明具致动端另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上设置传感器的使用状态上视剖面图。
32.图10系本发明的第一导电接头的接点示意图。
33.图11系本发明充电装置与传感器的电路示意图。
34.图12a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防潮组件使用剖面立体图。
35.图12b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防潮组件使用外观示意图。
36.图12c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防潮组件之盖上盖体后的使用剖面立体图。
37.图12d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防潮组件使用剖面立体图。
38.图12e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防潮组件使用剖面立体图。
39.图12f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防潮组件使用剖面立体图。
40.图13a

13b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第三电端口之不同实施例的下方镂空立体图。
41.图14a

14b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动作状态的侧面镂空示意图。
42.图15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43.图16a

16b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之斜前下方镂空立体示意图。
44.图16c系图16a

16b实施例的侧剖面动作示意图。
45.图16d系图16a

16b实施例的斜前下方立体示意图。
46.图16e系图16a

16b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请参阅图1a至图1g,透过各图以不同的角度呈现以充分显示各组件、各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与链接关系。其中揭示一充电装置1,具有一本体10,通常是一壳体状的物体,用以将所需的组件、结构设置并保护于其中。充电装置1上还具有一置放部13,具有一承靠面13’以置放生理讯号传感器7(以下说明简称为传感器7),置放部13类似一插槽、或口袋状结构,由盖板10a1配合承靠面13’所形成,以侧向插入传感器7,于其他实施例中,置放部13亦不限为其他构型。于图1b中,当传感器7正确地置放于置放部13时,挡板61自挡板出口16中伸出以将传感器7定位在置放部13中以免其脱离置放部13。于此同时电连接插头44(或称第三电端口)亦伸出于本体10外。于图1a、图1d中揭示了在置放部13内有一开孔(或称升降通道)15以供第二电端口3’的充电座30在其内升降,亦即在第二电端口3’或充电座30的外面或顶部位置形成一置放部13。且为了避免充电座30不正常地运动,在开孔15内更设有导向部150(请配合图5e),以避免充电座30在升降过程中的前后左右晃动或旋转,而导向部150之间则形成一滑槽150’。此外,充电座30上固定了一第一导电接头31,通常是金手指形式,用以与图3d的传感器7的第一电端口73电连接。此外,图1c与图1d揭示了在置放部13内具有上限制肋101设置于盖板10a1内面,在盖板10a1的两侧壁的内面则设置了侧限制肋102,用以减少充电装置1与传感器7之间的接触面积,以降低在充电装置1内放置或取出传感器7时的摩擦力。此外,限制肋亦有助于传感器7定位于充电座,避免传感器7晃动或不易取出。另于生产上壳体10a时,限制肋也有助于上壳体10a从模具上进行脱模。盖板10a1用于遮蔽开孔15有利于静电防护,亦可防止不当的外物碰到第一导电接头31及/或充电座30。在另一实施例,充电装置10亦可省略盖板10a1或适度能适当地遮挡传感器7的前方、侧方、与上方即可。此外,用以控制操作模块4(请参阅图2)的推拉键12则伸出于壳体10外,使用者即透过推拉键12来控制操作模块4的动作。
48.请参阅图1d,揭示了当传感器7未放置处于一预定位置,例如尚未放入或未正确地置放于置放部13内时,一致动端51伸出于置放部13内,致动端51属于一第一锁定模块5(又称止挡模块),当传感器7正确地置放于置放部13内时,致动端51即被压掣而向下移动详细的动作原理随后将做说明(请参阅图4c与6c)。
49.请参阅图1e,推拉键12设于壳体10的底部,且还具有一定位块120,而壳体10上则形成了对应的第一定位槽103a与第二定位槽103b,图1e的定位块120系与第一定位槽103a卡合以维持推拉键12在第一操作状态,当使用者将推拉键12向壳体10内压掣时,即可令定位块120脱离与第一定位槽103a的卡合,接着推拉键12被推至第二定位槽103b时,定位块120即可与之卡合(请配合图6g)。请参阅图1f,其中揭示了充电装置1的后方(尾部)视图,盖板10a1内面设置了限制肋101,此外还可见到一第一配合部14,凸设于置放部13最深处。请参阅图1g,揭示充电装置1的置放部13的宽度w2小于或等于传感器7的宽度w1,当使用者要
取出传感器7时可以很方便地从置放部13的左右两侧握持、夹住传感器7而不会同时夹持到充电装置1。
50.请参阅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其中可见在图1的各图中的壳体(本体)10更可分为上壳体10a与下壳体10b,上壳体10a包含了之前所述的指示区11、盖板10a1、以及置放部13,置放部13上则形成一承靠面13’,其中大部份已于前面说明,于此不再赘述。传感器7上形成一第二配合部70,如前所述,于图2可见指示区11的形状与第二配合部70形状相仿,此设计可用于可视化提醒用户放入充电装置的方向,充电装置上的第一配合部14为一凸状(请配合图1f),传感器的第二配合部70为一凹状,当该第一配合部与该第二配合部相互结合则形成结构防呆,并使该第一端口73与该开孔15正确对位(图未示)。
51.请继续参阅图2,充电装置1包括一充电模块3,进一步包括第二电端口3’、电路组件33及第三端口44,第二端口3’包括充电座30,其上设有第一导电接头31与一第二导电接头32。第一导电接头31通常是一金手指型接头,用以传输电力与讯号;第二导电接头32通常是一弹簧探针(pogo pin)作为接地之用。而在充电座30的侧面则具有一第二导引结构301以做为一滑件,而第一滑件301则系透过一滑件座302设置于充电座30上。电路组件33,用于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进行充电及充电控制或是讯号传输控制,其一端是电路板330,设有一发光组件332及其他相关电子组件,且电连接至第一导电接头31与第二导电接头32。而发光组件332上方更有一导光组件52’设置于上壳体10a内,通常即位于第一配合部14(请配合图1f)内,且形状亦通常刚好契合指示区11,因而指示区11系以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或本身即做为导光组件52’之一部份,也就是说导光组件52’形状即对应于第二配合部70,指示区11亦作为灯号区。电路组件33的另一端是可挠电连接件331,通常是一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 circuit),用以维持与作为第三电端口的电连接插头44的电连接以输入电源,可挠电连接件331亦可以滑针滑轨导电结构(power rail、sliding contact line)取代。
52.请继续参阅图2,充电装置1包括一操作模块4,进一步包括操作部40被用以驱动该第二电端口3’的充电座30与该传感器的第一电端口73电连接,其操作部40上组设第三电端口44,并具有一第一导引结构41,通常是一滑轨、滑槽,与该第一滑件301相互耦合,当操作部40被驱动进行横向移动时,第一导引结构41导引该第一滑件301纵向移动,进而带动充电座30上下移动,因此第一滑件301亦作为一第二导引结构。此外,前述的推拉键12即设置于操作部40的下方,即使用者透过推拉键12驱动操作部40做横向移动,详细作动请配合图7a及7b。推拉键12与操作部40可为一体成形或两者分别为独立组件。
53.请继续参阅图2,充电装置1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锁定模块5(或称止挡模块5、第一锁定部5)可解除地限制该第二电端口3’移动,其中一端为致动端51,另一端为止挡端52,致动端51伸入置放部13内,即突出于承靠面13’,而止挡端52则与操作部40上设置的一受挡部43耦合,亦即受挡部43被止挡端52所止挡以至于不能横向移动,因此,操作部40进而不能通过第一导引结构41导引该第一滑件301纵向移动,故第一锁定模块5达到了间接限制该第二电端口3’移动的功效。此外,第一锁定模块5更包括一弹性组件53,用以将致动端51于传感器7未置放于置放部13时保持常态伸入置放部13,此时亦使止挡端52保持常态止挡受挡部43。而在致动端51与止挡端52之间具有一枢接部50,枢设于下壳体10b的枢设架10b2,当致动端51受到传感器7的压掣时第一锁定模块5即可以枢接部50作为转动中心而转动并以枢设架
10b2为支点转动(详细前后作动请配合图4b及5a)。
54.请继续参阅图2,充电装置1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锁定模块6(或称第二锁定部6、定位模块6、挡板61),设置于充电装置1上靠后侧的位置,并具有一挡板61可从挡板出口16处伸出而抵达置放部13,且具有一弹性组件62对挡板61提供一伸出挡板出口16的一弹力,第二锁定部6还具有一第一衔接端60,用以衔接第二衔接端42。第二锁定部6还有一导引结构63为一槽口,耦合于下壳体10b的一导引件10b1,使挡板61可以仅在上下方向移动而不会偏移、旋转(详细作动请配合图4c及6c)。于其他实施例中,充电模块3、操作模块4、第一锁定模块5或第二锁定模块6的一部份可形成如同下壳体10b的壳罩结构,与上壳体10以形成一内部空间,以容纳各组件(图未示)。以上操作模块4、第一锁定模块5及第二锁定模块6合称为控制模块用以控制传感器7与该充电模块3之间的运行过程维持一安全状态,使传感器7与第二电端口3’之间形成分离或连接时,皆能受到保护,避免使用者操作不当而造成零件受损(详细作动请参阅图4a至图6c)。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锁定模块5或第二锁定模块6分别搭配操作模块4合称为控制模块。
55.请参阅图3a至图3d。其中图3a揭示了传感器7可分离地盖置于一传感器模块8上且连接该传感器组件81,而传感器模块8包括一感测底座80与传感器组件81,该底座80更可透过一贴布st黏着于皮肤s上,此时传感器7负责将来自传感器810的讯号传输至外界。原则上传感器7为一可重复使用装置,而传感器模块8为一次性使用装置。
56.请参阅图3b至3d,传感器7内包括一电池71与第一电端口73,包括一输入部730,输入部730内具有一输入端子732与一次要输入端子733,其中输入端子732位于一插孔731内。电池71为传感器7的运作如讯号之输出提供电力。第一电端口73为凹陷结构用以与传感器组件81或第二电端口3’结构组配,输入端子732用以与输出端812或第一导电接头31电连接。此外传感器7还包括第一卡扣结构72用以与底座80的第二卡扣结构83相互卡扣致固定。传感器组件81固定于底座80的容置槽82内,传感器810的穿刺端811刺入皮下组织sc,而传感器810的输出端812的则进入第一电端口73而与传感器7内的输入端子732电连接,所以传感器810所测得的信号可以藉由传感器7传送至外界。为了避免传感器7以错误的方向设置于底座80上,底座80上更具有配合对位部84用以与第二配合部70相配合,藉此当使用者将传感器7盖设于底座80时,可直观地经由结构外观分辨其安装的方向达到防呆的效果。本发明所述之传感器7仅为一种实施例态样,本发明充电装置1亦可应用于其他态样之传感器。本发明使用的生理讯号传感器7大致上包括一传感器本体75,本体75内还包括一电路板76、一电连接于该电路板76的电池71、以及一第一电端口73,该第一电端口曝露于外。
57.请参阅图4a至图4d,其中呈现了充电装置1未被放置传感器7的状态,关于其中各编号请配合图2。请参阅图4a及图4b,充电模块3处于第一操作状态,操作部40尚未驱动第二电端口3’位于开孔15内处于第一位置(相对承靠面13’为缩回状态),亦即一非充电位置,开孔15内具有滑槽150’,电路组件33设于壳体10内,包括电路板330与电连接件331,其中电路板330上设有一发光组件332,且电路板330与充电座30内的第一导电接头31电连接,而电连接件331为一可挠性材质与电连接插头44电连接,通常系焊接在电连接插头44的输出端。上壳体10a前方的指示区11内具有导光件11’,而后方则具有挡板出口16,其内设有套设于导引结构10b1的挡板61。操作部40亦设置于壳体10内,其底部设有一推拉键12,且电连接插头44亦与操作部40上的固定块40a卡固。于另一实施例中推拉键亦可设计成其他驱动方式。
58.请参阅图4a及4b,置放部13内对应于壳体10前方的位置则有第一配合部14,用以与传感器7的第二配合部70相互配合(请同时配合图1f)使传感器7放置于一预定位置。当操作模块4处于第一操作状态,其中操作部40的第一导引结构41耦合于充电座30的第二导引结构301,此时第二导引结构301尚未于第一导引结构内41滑动。以图4b而言,第一导引结构41系斜状沟槽,具有斜面,因此系以斜面导引第二导引结构301的移动。操作部40具有一受挡部43被第一锁定模块5的止挡端52所锁定或止挡,因此当推拉键12受到外力而欲带动操作部40时,或操作部40本身因为晃动时,第一导引结构41不会带动第二导引结构301,从而避免了第二电端口3’的充电座30被意外驱动往第二位置方向(相对承靠面13’为伸出状态)。另外由于第一导电接头31较为轻薄短小,亦可避免使用者若欲将传感器7强行取放而导致第一导电接头31损毁的问题。图4b还揭示了第一锁定模块5的致动端51伸入置放部13的位置。致动端51与止挡端52之间更具有一枢接部50枢设于下壳体10b的枢设架10b2上,因此第一锁定模块5即类似于一跷板结构,当致动端51被压下时,止挡端52即上扬(请参考图5a)。又,一弹性组件53连接了第一锁定模块与下壳体10b,并为第一锁定模块5提供弹力以在传感器未放入充电装置1的情形时(即致动端51不被压下的状态时)维持致动端51突出于承靠面13’。
59.请参阅图4c,揭示当第二导引结构301未被第一导引结构41带动时,滑件座302未跟着第二导引结构301移动,为了避免充电座30以非预期的方向移动,本发明在开孔15外侧更邻设至少一导向部150以形成一滑槽150’,使滑槽150’与该开孔15互相连通,使滑件座302在滑槽150’内导引充电座30以一固定方向从该开孔15内升降,第二锁定部6还具有一第一衔接端60,当操作部40处于第一操作状态时,操作部40处于第一位置,第一衔接端60与操作部40上的第二衔接端42接合,以阻止挡板61被弹性组件62推动,此时充电座30处于一第一位置(相对承靠面13’为缩回状态),使第二锁定部6压下以使挡板61维持在挡板出口16内,即不伸出挡板出口16,使第二锁定部6解除对传感器7的定位,使得传感器7可从置放部13放入或取出。
60.请参阅图4d,揭示了本发明充电装置的第一锁定模块另一实施例。其中第一锁定模块替换成了一锁定滑块5,具有一滑动本体50,其一端是致动端51、另一端是止挡端52,而充电模块3的第二导引结构301则突出于第一导引结构41之外且其上方被止挡端52所阻挡,在传感器7未放入置放部13时,锁定滑块5由于受到弹簧53的常态向挡板61的方向(即置放部13的开口方向)推动的力量。因此当第二导引结构301被第一导引结构41推动向上时会被止挡端52所阻挡而无法上升。之后,当传感器7以正确的方向,即第二配合部70朝内的方向,插入置放部13后,传感器7即可推动致动端51向置放部13更深处移动,并进而带动锁定滑块5以同一方向移动,此时即令止挡端52离开第二导引结构301的上方,故而当使用者透过推拉键12带动第一导引结构41时,即带动第二导引结构301上升,亦即带动第二电端口3’上升,止挡端52亦不再继续阻挡第二导引结构301。如上述实施例所示,第一锁定模块除了透过自身与充电模块或操作模块可解除地耦合以限制第二电端口3’的移动之外,当第一锁定模块限制第二电端口3’移动可能是完全禁止或者仅能部分位移但无法与第一端口73(图3d)作有效接触之状态。
61.请一同参阅图5a至图5c,其中分别揭示了当传感器7放入充电装置1的预定位置的状态及操作部40被控制驱动第二电端口3’伸出该承靠面13’之状态,关于其中各组件编号
请配合图2,图3a至图3d。其中与上述各图重复的组件于此不赘述。请参阅图5a为传感器7放置于承靠面13’的一预定位置的状态,即使传感器7处于一正确相对位置时,该致动端51经由受该传感器7的致动以侦测传感器7是否处于一预定位置,当传感器7处于该预定位置,该止挡端52解除操作部40的锁定,以许该操作部40驱动第二电端口3’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与该第一电端口73形成连接或分离。于图5a中,当传感器7处于预定位置,传感器7压下致动端51使第一锁定模块5转动,同时使止挡端52跷起而解除了对受挡部43的止挡以解除第二电端口3’的移动限制。此时的弹性组件53则受到压缩,而当传感器被取出后,其弹性组件53之弹性回复力则会驱使致动端51向上伸进置放部13(如图4b的状态)。
62.请参阅图5b至图5c为操作部40被控制驱动第二电端口3’从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当置放部13本身于传感器7置入后,并且推拉键12被操作成推出一部分的电连接插头44时,以图5b

5d的方向而言是向右推动时,当第一锁定模块5(第一锁定部5)的止挡端52已跷起而不再止挡受挡部43,使第二电端口3’解除移动限制,推拉键12即带动操作部40以同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导引结构41即推动第二导引结构301向上移动,并进而带动充电座30从开孔15往上移动并朝向传感器7的第一电端口73移动(配合图3d、图6a),同时使第一导电接头31往插孔731移动(配合图3c),同时,电连接插头44则部分伸出开口17。此外,当操作部40向右移动时,第二衔接端42脱离了第二锁定部6的第一衔接端60(如图5c),因此原本受到压掣的弹性组件62的弹力位能得以释放以将挡板61推出挡板出口16并止挡了传感器7的尾端而达到将传感器7定位于置放部13上的功效。请参阅图5c,为隐去传感器7以较为清楚的描绘置放部13本身于传感器7置入后,并且推拉键12被操作成推出一部分的电连接插头44时的状态,以及充电座30及其第一导电接头31于开孔15内的上升途中时的位置。
63.请一同参阅图6a至图6d,其中揭示了传感器插入后,操作部40被控制驱动第二电端口3’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并且电连接插头44已被完整推出的状态,关于其中各组件编号请配合图2,图3a至图3d。其中与上述各图重复的组件于此不赘述。请参阅图6a及图6b,当第一锁定模块5对第二电端口3’的移动限制被解除,操作部40驱动第二电端口3’从开孔15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相对承靠面13’的为伸出状态)与第一端口73电连接,即位于一充电位置,其中充电座30从开孔15伸出完成了与输入部730的结合,使第一导电接头31进入插孔731与传感器7之输入端子732电连接(如图3c所示位置)。而推拉键12则被推到了壳体10前方,以图面而言即最右方,且电连接插头44亦完全伸出开口17。此时电路板330亦抬升到最高处,而此时发光组件332最接近导光组件52’,此时发光组件332的发光状态即可藉由导光组件52’传递到指示区11上并使整体作动行程兼具防呆与导光效果,并有效利用充电装置1的内部空间,使充电装置微小化。此时发光组件332已在预备发光的状态,当电连接插头44插入一外部电源,例如ac电源适配器、计算机usb插座、车用充电适配器、或配有usb插座的装置,请配合图6e充电器1可以插在个人计算机91上的usb插座、手机充电器92上或车用点烟器转接器93(car cigarette light usb adapter)等等,使发光组件332即可发光提供讯息指示,并以不同的发光颜色、模式来表示充电器1的使用状态。
64.请参阅图6c,操作模块4处于第二操作状态,其中可见当推拉键12向壳体10的前端方向推到底时,操作部40也到了最靠近壳体10前端的位置,此时第二导引结构301亦被第一导引结构41推升到最高位置。相对的,电连接插头44在图6c为推出状态,而在图4c是缩回状态,图6c揭示了滑件座302亦上升到滑槽150’的高位,第二锁定部6(挡板61)的第二衔接端
42脱离第一衔接端60,因此原本受到压掣的弹性组件62的弹力位能得以释放以将挡板61推出挡板出口16并止挡了传感器7的尾端而达到将传感器7定位于置放部13上,以对传感器7进行定位并锁定传感器7被取放,以避免电连接中的第一电端口73与该第二端口3’因意外地取放传感器7而而损坏第二端口3’。更进一步地,此时第二电端口3’处于一第二位置(相对承靠面13’为伸出状态),挡板61伸出挡板出口61,使第二锁定部6定位传感器7于承靠面13’位置,使传感器7无法从置放部13放入或取出以保护第二电端口3’之第一导电接头31避免遭受传感器7不当操作而受损。当充电模块3处于第三操作状态,即当操作部40驱动第二电端口3’自第二位置移回第一位置以分离该第一电端口73,且该操作部40,透过第二衔接端42压掣第一衔接端60并连动挡板61降下后(操作状态如同图4c),驱使第二锁定部6缩回该承靠面13’以解除对传感器7的定位锁定,使得该第一端口73及第二端口3’处于分离状态时,才可取放传感器7。请参阅图6d,在一实施例中揭示推拉键12位于最靠近壳体10前端的位置,而定位块120于此同时可以卡合至第二定位槽103b内,于充电完成后,则先将电连接插头44断开与外部电源的连接,将推拉键12向壳体10内压掣时(请配合图1e说明),使定位块120脱离第二定位槽103b,此时及可将推拉键12朝向第一定位槽103a推动,最后定位块120即回到第一定位槽103a内,此时充电座30完全降下,挡板61亦回到挡板出口16内而不再挡住传感器7,此时即可将传感器7自置放部13上取下,由此可见推拉键12的操作进一步搭配定位块120与第一定位槽103a及第二定位槽103b之间的定位方式,可降低使用者因操作不当或意外移动、晃动所造成的开口17的以及第一电端口73与第二电端口3’的充电座30之间的摩擦耗损,以提升充电装置1整体操作结构的耐用性。于另一实施例中,推拉键之滑动设计不需经由向壳体10内压掣之动作。
65.请一同参阅图7a与7b,关于其中各组件编号请配合图2及其它图式说明,其中将壳体10移除以完整揭示操作模块4与充电模块3之间的相对位置与链接关系。其中图7a是本发明于第一操作状态,而第二导引结构301位于第一导引结构41内的第一位置,通常是低处,使第二电端口3’的充电座30保持在与承靠面13’相对缩回位置。由之前的图式及说明可知充电座30系仅能上下移动,因此为了避免因上下晃动而导致充电座30意外的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操作模块4,因此,本发明的第一导引结构41为一导槽结构,于第一位置更延伸形成一第一横槽41a,其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导引结构301的移动方向,故当充电模块1产生平行于充电座30移动方向的晃动时,第一横槽41a由于其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导引结构301的移动方向,故而可以阻止充电座30因为该晃动而移动。图7b是本发明于第二操作状态,操作部40被往前推,使第二导引结构301位于第一导引结构41内的第二位置,通常是高处,使充电座30保持在与承靠面相对伸出位置。本发明的第一导引结构41于第二位置更延伸形成一第二横槽41b,其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导引结构301的移动方向,以免充电座30因为有一平行于其移动方向的晃动而移动。请继续图7a与图7b并配合图2,第一导电接头31与第二导电接头32插设于电路板330上,而图7b的充电模块3(图2)已在可充电的状态。
66.请参阅图7c,系本发明充电模块与操作模块的另一实施立侧剖面图。其中揭示挡板61透过一连接件6’直接连动于充电座30,使得两者的升降完全同步,而充电座30亦可与挡板61、连接件6’一体成形,换言之,充电模块3可以与作为第二锁定模块的挡板61一体成形。操作模块4与充电模块3之间以磁力藕合作动,其中充电模块3的下方具有一第一磁力组件mp1,而操作模块4上则具有一第二磁力组件mp2与一第三磁力组件mp3,且第一磁力组件
mp1与第二磁力组件mp2极性相斥,而与第三磁力组件mp3相吸,因此当操作模块4位于第二操作状态(被向右推到底)时,第二磁力组件mp2位于第一磁力组件mp1下方,透过斥力将充电模块3向上推动,且同时带动挡板61向上伸出挡板出口16。又,当操作模块4位于第一操作状态(被向左推到底)时,第三磁力组件mp3位于第一磁力组件mp1下方,透过吸力将充电模块3向下拉动,且同时带动挡板61向下缩回挡板出口16。
67.请一同参阅图8a至图9b,关于其中各组件编号请配合图2及其它图式。其中与上述各图重复的组件及动作说明于此不赘述。请参阅图8a与图9a,均系本发明充电模块上设置传感器的使用状态上视剖面图。其中可见传感器7已置放于置放部13上,而第二配合部70配合于第一配合部14,使传感器7处于一正确相对位置或预定位置,此时第一端口73正对准了开孔15,故当充电座30(请配合图6a)升起时可以正确的与第一端口73电连接。其中图8a与图8b,致动端51的位置于横向方向上大致等同于第一配合部14的位置,因此仅有当传感器7抵达行程的末端时才能压掣致动端51使第一锁定模块5转动而不再止挡受挡部43(请参考图5a),致动端51设置在承靠面13’的末端可减少与传感器7底部的摩擦力。于其他实施例中则不限定致动端51位于其他位置。更进一步而言,由于第一配合部14系为向置放部13内延伸的一凸出状的结构(如图1f所示),因此在其两侧自然形成凹陷区域,而致动端51即设置于此凹陷区域内。相对的,传感器7的第二配合部70则是一向内形成的凹陷结构,因此在第二配合部70的两侧即形成凸出结构,故当第二配合部70配合于第一配合部14时,第二配合部70两侧的二凸出结构即会进入该凹陷区域内,进而使凸出结构触动致动端51使止挡端52跷起不再阻挡受挡部43,此时挡板61即可自挡板出口16伸出以挡住传感器7的尾端底面,以达将传感器7锁定住的功效。在图8b中,当传感器以错误方向插入充电器1,若以传感器7尾端进入置放部13,由于被第一配合部14阻挡,传感器7的前端压掣于挡板61上方,使挡板61无法自挡板出口16伸出,且第一电端口73亦未对准开孔15,于此同时,由于传感器7的尾端无法抵达插入行程的末端,导致传感器7无法压掣致动端51故而止挡端52仍继续阻挡受挡部43,故操作部40无法移动,进而充电座30亦无法从开孔15顶面露出,防止第一导电接头31不正常碰撞到传感器7而可能的毁损以延长充电装置1的使用寿命,亦即此时为一安全状态系可防止第二电端口3’上的如第一导电接头31撞击传感器7。此时第二衔接端42亦仍限制住第一衔接端60使得挡板61无法伸出,于此现象发生时亦可做为提醒使用者有发生传感器7放置方向错误。
68.请参阅图9a与图9b,相较于图8a及图8b,致动端51设置在远离凹陷区域之处,传感器7放置过程中,二凸出结构先压掣致动端51使止挡端52跷起不再阻挡受挡部43后,才会进入该凹陷区域内与第一配合部14接合,而挡板61即可自挡板出口16伸出以挡住传感器7的尾端。在图9b中,当传感器以错误方向插入充电器1,由于传感器7以尾端进入置放部13,因此使传感器7的前端底部压掣于挡板61上方而使挡板61无法自挡板出口16伸出,且第一电端口73亦未对准开孔15,于此同时,虽然传感器7虽可触动致动端51并令止挡端52跷起不再阻挡受挡部43,但操作部40可移动距离被控制至少使第一导电接头31无法从开孔15顶面露出,以防止传感器7底部及第一导电接头31不当操作而受损,此时仅能推出电连接插头44的一部份,故仍可做为提醒使用者此时出现了传感器7置放方向的错误,亦即此时为一安全状态系可防止第二电端口3’上的如第一导电接头31撞击传感器7。
69.请一同参阅图10,系本发明的第一导电接头的接点示意图,第一导电接头31呈现
为但不限于金手指状接点,且第一导电接头31接触端310构型与传感器输出端812构型相同(如图3b

3d所示),故接触端310与输出端812皆可适用插入传感器7的第一电端口73的插孔731内,因此第一导电接头31可以与输出端812共享第一电端口73以节省传感器7的内部空间。请继续参阅图10,并同时参阅图11,图11系本发明充电装置与传感器的电路示意图,其中揭示充电器1内的电路组件33具有一充电电路组1a以及校正电路组1b,第一导电接头31接触端310呈现但不限为8个接点bat、sw、rx、tx、e1、e2、e3、e4,可配合传感器输出端812接点数量而调整。充电电路组1a电连接第三电端口44以输入电源,充电电路组1a用于提供及控制一充电电压,充电电路组件1a再通过接点vbat对传感器7充电以输出该充电电压对传感器7充电,接点sw作为充电开关。其余接点则用于连接充电装置1的校正电路组1b与传感器7的传感模块74,以利进行传感器功能检测包括数据传输、控制侦测自我校正、泄漏电流测量和/或电阻测量之功能。在另一实施例中,充电装置1亦可仅提供充电功能。
70.请参阅图12a至图12f其中图12a揭示一防潮组件2,具有大致呈罐体态样的一壳体20,例如为圆柱形、椭圆柱形或扁圆柱型罐体至少其一,用以容纳该充电装置1或传感器7或含有传感器7的充电装置1以形成一防潮组件2,防潮组件2并具有一开口23’,开口23’旁形成一第一卡扣缘23,而开口23’具有垂直于开口23’的一开口方向,第一卡扣缘23的突出方向则垂直于开口方向。一盖体24,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壳体20上,并用以密封该开口23’。其中,在盖体24的内侧亦形成一第二卡扣缘25,其突出的方向相对于第一卡扣缘23以使两者相互卡扣。又,壳体20内具有一弹性组件22,当充电装置1被置于壳体20内且盖体24密封开口23’时,充电装置1受到盖体24的压掣而缩入该壳体20内,从而使弹性组件22受到弹性变形(请配合图12c),而当盖体24开启后,弹形组件22即释放弹力位能而将充电装置1推出,而使充电装置1的至少一部分外凸壳体外,以利使用者取出(如图12b),当传感器7具有充电需求时,该充电装置1从该壳体20内取出,用以连接外部电源为传感器7进行充电。弹性组件22可为压缩弹簧,例如锥状弹簧、线圈弹簧、螺旋弹簧等,使弹性件22透过与充电装置1具有干涉关系,可兼具固定配件在容器内的位置,避免晃动,如图12c使用了锥形弹簧,由于锥形弹簧由上而下的各圈直径明显增加,因此当如图12c所示盖体24封住开口23’进而将充电装置1压入壳体20内,而充电装置1再压缩弹性组件22时,上一圈的弹簧圈可以被压入下一圈的弹簧圈之内,所以比一般的筒状螺旋弹簧的好处在于可以压缩至更短的长度,有利于缩减防潮组件体积。当充电装置为放入状态,弹簧压缩高度hcompress加上充电装置长度h1小于壳体高度h2,当充电装置为取出状态,弹簧伸展高度hextend加上充电装置长度h1大于壳体高度h2。请继续参阅图12a与12c,其中壳体20更分为第一容置空间20’与第二容置空间21,第一容置空间20’用以存放充电装置1,而第二容置空间21用以容纳干燥剂29,两者之间隔着一孔洞结构28,使得第一容置空间20’内的湿气可以穿过孔洞结构28抵达第二容置空间21,并由干燥剂29吸收湿气,用以防止传感器7受潮。依照第一实施例揭露的传感器7约为32.8毫米*19.8毫米*4.15毫米(+/

0.5毫米),充电装置1的尺寸约为40*26*23毫米(+/

0.5毫米),传感器装设于充电器上,而防潮组件2的体积不大于200立方厘米,或介于12~138立方厘米之间、或介于25~100立方厘米之间、或介于30~70立方厘米之间。其直径范围设计于2至5厘米或长度乘以宽度控在约3至28平分厘米,高度设计于4至7厘米,使防潮组件的体积微小化,方便使用者携带。
71.请参阅图12d至图12f,揭示了传感器7置放于防潮组件2之内的其他实施例,于图
12d中揭示了在有设置孔洞结构28的防潮组件2内仅放置了传感器7的状态,干燥剂29亦设置于壳体20内,例如底部。于图12e则揭示弹性组件22即直接设置于壳体20的底部,干燥剂29亦设置于壳体20内。此外,干燥剂29亦可选择性设置在盖体24的内面,当打开壳体20后,干燥剂29即朝外,方便被更换。至于图12f则揭示了在有设置孔洞结构28的防潮组件2内仅放置了传感器7的状态。在另一实施例中,干燥剂29可一体成形于壳体或内壁,而使壳体20不须区分不同容置空间(图未式)。此外,受推部27则便于使用者将盖体24开启。利用防潮组件2可以在不使用充电装置1的时候将之妥善保护并隔绝外界湿气,且进一步利用内部的干燥剂对传感器7及/或充电装置1进行除湿以延长使用期限,避免湿气造成电子零件受损。壳体20亦可设有类似于观察区21’的结构,观察区系为壳体的一部份(局部)以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射出成型,若使用吸湿变色的干燥剂或有额外的干燥指示组件(图未示)则可以很容易查看传感器7及/或充电装置1之受潮状态。
72.防潮组件2的使用方法为,同时提供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给使用者,其中第一防潮组件包含第一个传感器与防潮组件2,第二防潮组件包含第二个传感器与充电装置结合并放置于防潮组件2内。使用者会先使用第一传感器进行量测,当第一传感器的电量低至一底限值,从底座上取下,并从防潮组件2中取出第二传感器与充电装置1,第二传感器用于安装于底座上,而第一传感器则放入充电装置2的置放部13进行第一传感器充电,待充电完毕后再将第一传感器结合充电装置之组件放回防潮组件2储存,而使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可被交替充电与使用。其中用于第一传感器的防潮组件2为任一形式之容器中。
73.请参阅图13a,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并请配合图2。与之前各实施例不同的是充电装置1是透过电线331’将第三电端口(usb插座44’)与第二端口3’的电路板330相互电连接。电线331’亦具有一定的柔性以适应充电模块3的升降而弯曲。此外,图13a与之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其第三电端口以一usb插座44’取代电连接插头44(usb插头),且更与一充电电池46及电源电路板47组成电力储存单元45,藉由电力储存单元45与充电模块3电连接用以输入电力对传感器7进行充电。此外,用户也可将usb插座44’连接一外部电源对充电电池46重复补充电力,以增加使用方便性。另一实施例中,电力储存单元45可省略usb插座,搭配一次性使用电池,例如市面上常见的干电池、钮扣电池等。在另一实施例中,亦可省略充电电池46,将usb插座44’连接一外部电源9(图13b,以及图6e的标号91、92、93)来供电进行传感器7充电。至于图2所示的操作模块4的操作部40虽未于图13a揭露,但于实际上于本实施例仍有使用,仅是因为会遮蔽到电力储存单元45故未于本图绘出,而操作部40与充电模块3的第二电端口3’之间的连结关系与连动方式主要是通过第一导引结构41与第二导引结构301之间的耦合,两者之间的动作关系一如前述。但与之前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图13a、图13b的操作部40并不与usb插座44’(第三电端口)固定,相对的,usb插座44’仅固定于充电装置1内,而插座44’的插孔外露,因此当推拉键12被操作时只会通过第一导引结构41带动第二导引结构301,而usb插座44’则不移动。图13a其它组件的功效亦请参阅之前的图式及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74.请参阅图13b,系本发明充电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并请配合参阅图2,图13b与图13a实施例最大不同在于电力储存单元45透过圈状电线331”将电源电路板47电连接至充电座30用的电路板330。基本上仍透过充电装置1具有推拉键12(图13b未示)的位移带动第二电端口3’的充电座30与电路板330的升降,进而间接带动圈状电线331”的伸缩变化。另一实施
例中,圈状电线331”亦可使用弹簧连接器(pogo pin)取代,至于其它组件的功效亦请参阅之前的图式及说明,于此不再赘述。于图13a及13b,作为第三电端口的usb插座44’则被设计成无须来回移动。
75.请参阅图14a与14b,揭示了充电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其中该充电装置1包括一放置座13用以置放传感器7,放置座13还包括一承靠面13’以放置该传感器7,且承靠面13’包括开孔15(图4a)。而在相对承靠面13’的对侧设置一充电模块3,包括第二电端口3’、电路组件33及第三电端口44,第二电端口3’被配置于一开孔15(请参阅图4a)内,用于与该第一电端口73(请参阅图3d)进行电连接,第三电端口44,用于连接一外部或内部电源(请配合图6e的标号91、92、93或参阅图13b的标号46),电路组件33(请参考图2)则连接第二电端口3’与第三电端口44之间,用以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7进行充电及充电控制。相对承靠面13’的对侧还设置了控制模块,用以控制该传感器7与该充电模块3之间的安全运行,包括一操作部40,操作部40用以驱动该第二电端口3’与该第一电端口73进行电连接。相对承靠面13’的对侧还设置了一第一锁定部5,可解除地限制该第二电端口3’与该第一电端口73之间的电连接抑或更进一步地用以可解除地限制第二电端口3’的位移,详细第一锁定部5的作动请参照图4b、5a及6b说明,于此不再赘述。请参阅图14a与14b,承靠面13’上相对于指示区11的另一端则设有第二锁定部61,可伸缩于该承靠面13’,用以固定传感器7的位置。进一步而言,第二锁定部6包括一挡板61,挡板61套设于一导杆10b3而可上下平移,并通过一弹簧62’连接至承靠面13’的下方,且通过弹簧62’所提供的弹力而使挡板61常态维持突出于承靠面13’上。并请参阅图14a至图14b,当传感器7被放置于承靠面13’时,放置过程中传感器7会先将挡板61压掣缩入承靠面13’,当第一配合部14与第二配合部70相配合之后,传感器7刚好离开挡板61的上方而不再阻挡之,此时挡板61受到弹簧62’的弹性回复力的施力而再次突出于承靠面13’上。而当欲取出传感器7时,首先通过将推拉键12向左推动使充电座30下降以解除电连接,之后只要再将挡板61压入承靠面13’下使之不再阻挡传感器7的尾部,即可将传感器7向左平移而离开承靠面13’与置放部13。图14a与14b中所示的第二锁定部6的特征亦可应用于本发明其它充电装置的实施例,如以图1a而言,即可将缩入承靠面13’下的挡板61视为是被使用者所压下以利将传感器7插入置放部13,使用者亦可如图14a所示之直接通过传感器7压下挡板61,且在置放的过程当中,若第二配合部70正确的被朝内插入置放部13使之与第一配合部11相配合以达到传感器7位于正确相对位置的结果,则挡板61会因传感器7抵达了置放不13较深的位置而不再被传感器7所阻挡而可受弹性组件62(图2、图5b)的回复力的推动而重新凸出于承靠面13’上。由此可见,若采用了图14a与图14b的挡板61,则第二锁定部6的第一衔接端60与操作部40的第二衔接端42即可取消而不设置。
76.请参阅图15,其中揭示了不具备盖板10a1的实施例,因此,承靠面13’本身即做为置放部,且在承靠面13’的一端设置了指示区11作为第一配合部可提供视觉提示的效果以令使用者可以将第二配合部70与之衔接、配合、接合在一起。而第一锁定模块5(图2、图4b)的致动端51(图1d、图1f、图2、图4b)亦突出于承靠面13’上。还有,在承靠面13’的另一端则设置一挡板出口16,挡板61(图2、图4c、图5c)即位于其中。由于本实施例中没有盖板10a1,为了防止传感器7向上(即承靠面13’的轴线方向)脱离,在承靠面13’上更设置了如同图3d所示的底座80上的第二卡扣结构83,用以与传感器7的第一卡扣结构72来产生相互卡扣的效果,并使传感器7得以固定于承靠面13’上。此外,为了使传感器7在承靠面13’上可以更加
地稳固而不会因意外撞击而脱落,在承靠面13’上更形成侧壁102’,通常成对设置,即位于承靠面13’的两侧,当传感器7固定于承靠面13’后,侧壁102’即贴合传感器7的两侧,以达到在侧向方向上协助固定传感器7的功效。至于其它组件的功效亦请参阅之前的图式及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77.请参阅图16a至图16b,为充电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其中除了按压键12’、第一锁定模块5的止挡端52与闪避缺口52’等组件、结构与前面各图的实施例不同外,其余的组件、结构均与之前者相同,第二端口3’(或充电座30)系上升、下降的移动方式。故本实施例的第二端口3’系连接按压键12’来驱动充电座30的升降,通常是一按钮式锁梢(latch button)的结构,按压件12’亦可作为充电模块1的一部分或独立的操作组件,按压一次时,令充电座30上升并卡住停留,再按压一次时,解除锁定并回到原位、即未按压时的位置,在操作按压键12’的同时,充电座30的第二滑件302亦于两个导向部150之间上下滑动。或是通过定位按钮180对按压键12’予以定位,详细将于后面说明。请参阅图16a,揭示了传感器7尚未插入置放部13,故而此时止文件模块5的致动端51亦是伸入置放部13内(请参考图1d)。此时若按压键12’在被压入本体时,止挡端52即对受挡部43产生阻挡的效果,进而阻挡充电座30进入置放部13。于另一实施例中受挡部43亦可能形成于充电座30(图未示),或是于又一实施例中使用如图4d的锁定滑块5。请参阅图16b,揭示了传感器7已插入置放部13,故而此时致动端51已被传感器7压下,进而使第一锁定模块5转动而使得闪避缺口52’对准了受挡部43,换言之,就是使止挡端52离开受挡部43的上方,此时若按压键12’在被压入本体时,受挡部43即可通过闪避缺口52’而能继续上升,使充电座30进入置放部13。当按压键12’向内移动时,止挡端52相对的进入闪避空间43’以免与按压键12’产生干涉。此外,如图16c及16d所示,上壳体10a的枢接架10a2与下壳体10b的枢接架10b2一同以可转动的方式夹持住第一锁定模块5的枢接部50。下壳体10b还具有一阻推结构10b3用以阻止止挡端52的运动,以免致动端51过度伸入置放部13内。充电装置1还包括第二锁定模块6,其设有一定位部61,连接一弹性单元62(如图5c、图6a),因此可升降地伸出该承靠面13’以锁定生理讯号传感器7的装设位置。
78.请参阅图16e,为了可以充分观察定位按钮180与定位槽10b3之间的关系,定位按钮180已自定位槽10b3内移至上方。定位槽10b3内具有成对设置的第一定位块10b31与第二定位块10b32。第一定位块10b31的下方是第一状态位置10b31p,即按压键12’位于最下方时的位置,通过第一定位块10b31可以阻挡定位肩180a,进而妨碍定位按钮180向上移动,即达到阻挡按压键12’向上移动的效果。第二定位块10b32的上方是第二状态位置10b32p,即按压键12’位于最上方时的位置,通过第二定位块10b32可以阻挡定位肩180a,进而妨碍定位按钮180向下移动,即达到阻挡按压键12’向下移动的效果。进一步而言,若要使按压键12’于第一状态位置10b31p移动到第二状态位置10b32p,则仅需将定位按钮180向内按压使弹性结构180c弯曲,并使通道180b对准第一定位块10b31与第二定位块10b32,即可操作按压键12’或向上推动定位按钮180,此时各定位块(10b31、10b32)即相对的通过该通道180b而不受定位肩180a的阻挡。同理,若要将按压键12’回到最下方即第一状态的位置,就将定位按钮180向内按压使弹性结构180c弯曲,并使通道180b对准第二定位块10b32与第一定位块10b31,即可向下推动定位按钮180,进而带动按压键12’回到第一状态的位置。此外,按压键12’或第二电端口3’与上壳体10a或下壳体10b之间亦可设置一复归组件(图中未揭示,可为弹力组件或磁力组件),亦即当按压键12’被按压而使第二电端口3’电连接于第一电端口
73,即赋予该复归组件一位能,而按压键12’则依赖定位肩180a抵接第二定位块10b32以抵抗该位能,又当定位按钮180被向内压下并使通道180b对准第二定位块10b32,则定位肩180a不再受到第二定位块10b32阻挡,亦使该位能释放,从而令按压键12’回到初始位置。
79.熟悉本领域技术者,透过本发明前述的图2以及各不同的实施例可了解,其充电装置1揭露的充电模块可独立与传感器7之间配合运作,亦或充电模块可以分别配合操作模块的使用(如图4a的操作部)、或搭配第一锁定模块使用(如图4b、4d的第一锁定部5或锁定滑块5)、或是搭配第二锁定部使用(如图4c或14a的挡板61通过连接件61’(图7c)与第二电端口3’连动);或是充电模块3同时搭配操作模块4与第一锁定模块5使用(如图4b的操作部40与第一锁定部5);或是充电模块3同时搭配操作模块4与第二锁定部6使用(如图4c的操作部40与第二锁定部6),或是充电模块3同时搭配操作模块4、第一锁定模块5与第二锁定部6使用。
80.尽管已经根据目前被认为是最实用和优选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必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反,其意图是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类似布置,这些修改和类似布置与最宽泛的解释相一致,从而涵盖所有这样的修改和类似结构。
81.实施例
82.1:一种用于一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充电装置,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用于接收并对外传送一来自生物体皮下之生理讯号,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具有一第一电端口用于连接该充电装置进行充电,该充电装置包括:一传感器放置座,包括:一承靠面,以放置该生理讯号传感器;一开孔,用于对位该生理生讯号传感器的该第一电端口;一充电模块,包括:一第二电端口,被配置于该开孔内,并被驱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第三电端口,用于连接一电源;以及一电路组件,电连接该第三电端口以输入该电源至该电路组件,该电路组件用于提供及控制一充电电压,该电路组件并电连接至该第二电端口以输出该充电电压;一控制模块,用以控制该充电模块与该生理讯号传感器之间的运作维持在一安全状态,包括:一操作部,与该第二电端口机械耦合,该操作部被控制以驱动该第二电端口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与该第一电端口形成分离或连接;一锁定部,与该操作部机械耦合,控制该操作部驱使该锁定部伸缩于该承靠面,以决定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定位与否,以禁止或允许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取放,其中,当该生理讯号传感器放置于该承靠面,该操作部被控制以驱动该第二电端口自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与该第一电端口进行电连接、并驱使该锁定部伸出该承靠面以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进行定位并锁定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被取放,以避免电连接中的该第一电端口与该第二电端口因取放该生理讯传感器而被破坏,以达该安全状态;当操作部驱动该第二电端口自该第二位置移动至该第一位置以分离该第一电端口,且该操作部驱使该锁定部缩回该承靠面用以解除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定位锁定,以许该第一电端口及第二电端口处于分离,才可取放该生理讯号传感器,以达该安全状态。
83.2:如实施例1所述的充电装置,该锁定部具有一第一衔接端,该操作部更包括一第二衔接端,经该第一衔接端与该第二衔接端之间可解除地耦合,使该操作部驱动该第二电端口朝该第二位置移动时,驱使该锁定部伸出该承靠面。
84.3:如实施例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该操作部包括一第一导引件,该第二电端口更
包括一第二导引件,其中该第一导引件与该第二导引件耦合并用以导引该第二电端口与该第一电端口进行电连接。
85.4:如实施例1之充电装置,其中该电源为一外部电源,该第三电端口为一usb端口或一电源转接头。
86.5:如实施例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该生理讯号传感器更包括一第一配合部,该传感器放置座上更包括一第二配合部,当该第一配合部与该第二配合部结合时,该第一电端口与该开孔正确对位。
87.6:如实施例1所述的充电装置,该传感器放置座更包括一指示区,该指示区形状对应于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外表面上的该第一配合部,用以视觉提示该生理传感器放置方向。
88.7:如实施例1所述的充电装置,该传感器放置座更包括一盖板以形成一插槽用以侧向插入该生理讯号传感器。
89.8:如实施例1所述的充电装置,包含一壳罩,接合该传感器放置座以形成一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用以容纳该充电模块及该控制模块。
90.9:如实施例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该操作模块或充电模块的一部份形成一壳罩,接合该传感器放置座以形成一内部空间。
91.10:如实施例1所述的充电装置,更包括一壳罩,该壳罩包括一开口,其中该操作部耦合该第三端口,当该操作部导引该第二电端口朝该第二位置移动时连动该第三电端口从该开口伸出。
92.11:一种用于一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充电装置,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用于接收并对外传送一来自生物体皮下之生理讯号,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具有一第一电端口,该充电装置包括:一传感器放置座,包括:一承靠面,以放置该生理讯号传感器;一开孔,用于对位该第一电端口;一充电模块,包括:一第二电端口,被配置于该开孔内,并被驱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第三电端口,用于连接一电源;以及一电路组件,用于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进行充电及充电控制,该电路组件电连接该第二电端口与该第三电端口;一控制模块,用以控制该生理讯号传感器与该充电模块之间的安全电连接与否,包括:一操作部,与充电模块耦合,用以驱动该第二电端口移动与该第一电端口进行电连接;一锁定部,可伸缩于该承靠面,用以可解除地定位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其中,当该生理讯号传感器放置于该承靠面,该操作部驱动该第二电端口自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与该第一电端口进行电连接,该锁定部被驱使伸出该承靠面以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进行定位。
93.12:如实施例11所述的充电装置,当操作部驱动该第二电端口自该第二位置移动至该第一位置以分离该第一电端口,且该操作部驱使该锁定部缩回该承靠面用以解除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定位锁定。
94.13:如实施例11所述的充电装置,该锁定部与该充电模块接合,该充电模块连动该锁定部伸出该承靠面。
95.14:如实施例1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该锁定部可升降地伸出于该承靠面,当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被放置过程中经过该锁定部而使该锁定部被下压,而当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完全离开锁定部,该锁定部受一弹性回复力而凸出于该承靠面,以定位该生理传感器。
96.15:如实施例1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该锁定部可解除地耦合该操作部,使该操作部驱动该第二电端口驱动该第二电端口自该第一位置往该第二位置移动时,驱使该锁定部
伸出该承靠面。
97.16:一种用于一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充电装置,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用于接收并对外传送一来自生物体皮下之生理讯号,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具有一第一电端口,该充电装置包括:一传感器放置座,包括:一承靠面,以放置该生理讯号传感器;一开孔,用于对位该第一电端口;一充电模块,包括:一第二电端口,被配置于该开孔内,并被驱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第三电端口,用于连接一电源;以及一电路组件,用于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进行充电及充电控制,该电路组件电连接该第二电端口与该第三电端口;一锁定模块,可伸缩于该承靠面,用以可解除地定位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其中该充电模块被驱动使该第二电端口自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与该第一电端口进行电连接,该锁定模块被驱使而伸出该承靠面以固定该传感器。
98.17:如实施例16所述的充电装置,当该充电模块被驱动使该第二电端口自该第二位置移动至该第一位置以分离该第一电端口,该锁定模块被驱使缩回该承靠面用以解除对该生理讯号传感器的定位锁定。
99.18:如实施例16所述的充电装置,该锁定模块与该充电模块接合,该充电模块用以连动该锁定模块伸出该承靠面。
100.19:如实施例16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该充电模块设有一驱动端,供一外力驱动该第二电端口伸出该开孔与该第一电端口进行电连接。
101.20:如实施例16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该锁定模块可升降地伸出于该承靠面,当该生理讯号传感器被放置过程中经过该锁定模块而使该锁定部被下压,而当该生理讯号传感器完全离开锁定模块,该定位模块受一弹性回复力而凸出于该承靠面,以固定该生理传感器位置。
102.符号说明
103.1:充电装置
104.10:壳体、本体
105.10a:上壳体
106.10a1:盖板
107.10b:下壳体
108.10b1:导引件
109.10b2:枢接架
110.10b3:阻推结构
111.101:上限制肋
112.102:侧限制肋
113.103a:第一定位槽
114.103b:第二定位槽
115.11:指示区
116.11’:导光件
117.12:推拉键
118.12’:按压键
119.120:定位块
120.13:置放部
121.13’:承靠面
122.14:第一配合部
123.15:开孔
124.150:导向部
125.150’:滑槽
126.16:挡板出口
127.17:开口
128.180:定位按钮
129.180a:定位肩
130.180b:通道
131.10b3:定位槽
132.10b31:第一定位块
133.10b31p:第一状态位置
134.10b32:第二定位块
135.10b32p:第二状态位置
136.180c:弹性结构
137.2:防潮组件
138.20:壳体
139.20’:第一容置空间
140.21:第二容置空间
141.21’:观察区
142.22:弹性组件
143.23:第一卡扣缘
144.23’:开口
145.24:盖体
146.25:第二卡扣缘
147.27:受推部
148.28:孔洞结构
149.29:干燥剂
150.3:充电模块、升降部
[0151]3’
:第二电端口
[0152]
30:充电座
[0153]
301:第一滑件、第二导引结构
[0154]
302:第二滑件、滑件座
[0155]
31:第一导电接头、金手指
[0156]
32:第二导电接头
[0157]
33:电路组件
[0158]
330:电路板
[0159]
331:可绕性电连接件
[0160]
332:发光组件
[0161]
4:操作模块
[0162]
40:操作部
[0163]
41:第一导引结构
[0164]
41a:第一横槽
[0165]
41b:第二横槽
[0166]
42:第二衔接端
[0167]
43:受挡部
[0168]
43’:闪避空间
[0169]
44:电连接插头(第三电端口)
[0170]
44’:usb插座
[0171]
45:电力储存单元
[0172]
46:充电电池
[0173]
47:电源电路板
[0174]
5:第一锁定模块、锁定滑块
[0175]
50:枢接部
[0176]
51:致动端
[0177]
52:止挡端
[0178]
52’:闪避缺口
[0179]
53:弹性组件
[0180]
6:第二锁定模块
[0181]6’
:连接件
[0182]
60:第一衔接端
[0183]
61:挡板
[0184]
62:弹性组件
[0185]
62’:弹簧
[0186]
63:导引结构
[0187]
7:传感器
[0188]
70:第二配合部
[0189]
71:电池
[0190]
72:第一卡扣结构
[0191]
73:第一电端口
[0192]
730:输入部
[0193]
731:插孔
[0194]
732:输入端子
[0195]
733:次要导电端子
[0196]
74:传感模块
[0197]
75:传感器本体
[0198]
76:电路板
[0199]
8:传感器模块
[0200]
80:感测底座
[0201]
81:传感器组件
[0202]
810:传感器
[0203]
811:穿刺端
[0204]
812:输出端
[0205]
82:传感器组件固定结构
[0206]
83:第二卡扣结构
[0207]
84:配合对位部
[0208]
9:外部电源
[0209]
91:个人计算机
[0210]
92:手机充电器
[0211]
93:车用点烟器转接器(car cigarette light usb adapter)
[0212]
s:皮肤
[0213]
sc:皮下组织
[0214]
st:黏贴片
[0215]
接点:bat、sw、rx、tx、e1、e2、e3、e4
[0216]
1a:充电电路组
[0217]
1b:校正电路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