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变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64355发布日期:2020-07-21 12:4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变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频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变频器。



背景技术:

变频器是应用变频技术与微电子技术,通过改变电机工作电源频率方式来控制交流电动机的电力控制设备,变频器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散热,就会对变频器内部的部件造成损坏,缩短变频器的使用寿命。

因此,发明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变频器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变频器,通过设置散热机构,在启动电机时,可同时带动两个风扇呈方向相反的高速转动,一个风扇进气,一个风扇出气,从而使得箱体内部空气流动更加顺畅且流动速度大大增加,有益于对箱体内部由变频器主体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失,从而对变频器主体进行快速降温,并且水泵工作时可将冷水不断在变频器主体外侧循环流动,吸收变频器主体热量,进一步提升散热降温效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变频器长时间使用产生大量热量,影响其内部电器元件正常工作及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变频器,包括变频器主体和箱体,所述变频器主体位于箱体内部,所述变频器主体与箱体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变频器主体外侧设有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延伸至箱体外侧;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机箱,所述机箱固定连接在箱体顶部,所述机箱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变频器主体两侧均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电机输出轴与其中一个第一转轴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转轴外侧均固定套接有链轮,两个所述链轮外侧均套设有链条,两个所述第一转轴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两个所述第一锥齿轮底部均设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锥齿轮内侧均固定套接有第二转轴,两个所述第二转轴内端均固定连接有风扇,所述箱体两侧分别固定嵌设有两个过滤网,两个所述过滤网分别位于第二转轴顶部和底部两侧,所述箱体底部设有水箱,所述水箱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变频器主体外侧套设有水管,所述水管呈螺旋状缠绕在变频器主体外侧,所述水管一端贯穿箱体底部与水箱固定连接,所述水管另一端贯穿箱体底部并延伸至水箱内部与水泵输出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机箱两侧表面均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一转轴呈对称状均匀分布在变频器主体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转轴顶端均延伸至箱体顶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与箱体顶部连接处均通过第一轴承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链轮均与链条啮合连接,两个所述链轮之间通过链条相连接。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二转轴外端分别延伸至箱体两侧内部,两个所述第二转轴与箱体两侧连接处均通过第二轴承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位于出水管顶部,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设有开关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散热机构,在启动电机时,可同时带动两个风扇呈方向相反的高速转动,一个风扇进气,一个风扇出气,从而使得箱体内部空气流动更加顺畅且流动速度大大增加,有益于对箱体内部由变频器主体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失,从而对变频器主体进行快速降温,并且水泵工作时可将冷水不断在变频器主体外侧循环流动,吸收变频器主体热量,进一步提升散热降温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两个对称且反向转动的风扇可使得箱体内空气流动更加顺畅,从而空气流速更快,散热效果更好,散热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中a部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中b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箱体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管立体图。

图中:1变频器主体、2箱体、3机箱、31散热孔、4电机、5第一转轴、6链轮、7链条、8第一锥齿轮、9第二锥齿轮、10第二转轴、11风扇、12过滤网、13水箱、14水泵、15水管、16进水管、17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变频器,包括变频器主体1和箱体2,所述变频器主体1位于箱体2内部,所述变频器主体1与箱体2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变频器主体1外侧设有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延伸至箱体2外侧;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机箱3,所述机箱3固定连接在箱体2顶部,所述机箱3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电机4,所述变频器主体1两侧均设有第一转轴5,所述电机4输出轴与其中一个第一转轴5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转轴5外侧均固定套接有链轮6,两个所述链轮6外侧均套设有链条7,两个所述第一转轴5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8,两个所述第一锥齿轮8底部均设有第二锥齿轮9,所述第二锥齿轮9与第一锥齿轮8啮合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锥齿轮9内侧均固定套接有第二转轴10,两个所述第二转轴10内端均固定连接有风扇11,所述箱体2两侧分别固定嵌设有两个过滤网12,两个所述过滤网12分别位于第二转轴10顶部和底部两侧,所述箱体2底部设有水箱13,所述水箱13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水泵14,所述变频器主体1外侧套设有水管15,所述水管15呈螺旋状缠绕在变频器主体1外侧,所述水管15一端贯穿箱体2底部与水箱13固定连接,所述水管15另一端贯穿箱体2底部并延伸至水箱13内部与水泵14输出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机箱3两侧表面均开设有多个散热孔31,有益于电机4工作散热;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一转轴5呈对称状均匀分布在变频器主体1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转轴5顶端均延伸至箱体2顶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5与箱体2顶部连接处均通过第一轴承活动连接,有益于两个第一转轴5稳定转动;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链轮6均与链条7啮合连接,两个所述链轮6之间通过链条7相连接;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二转轴10外端分别延伸至箱体2两侧内部,两个所述第二转轴10与箱体2两侧连接处均通过第二轴承活动连接,有益于两个第二转轴10稳定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13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水管16和出水管17,所述进水管16位于出水管17顶部,所述进水管16和出水管17上均设有开关阀。

实施场景具体为:在本实用新型投入实际使用中,通过进水管16对水箱13中注水,并将水箱13埋在地下,使水箱13内的水保持在温度较低的状态,当变频器主体1温度较高需对其进行散热降温时,工作人员可启动电机4和水泵14,电机4工作将带动与其输出轴连接的第一转轴5转动,而后该第一转轴5带动其外侧的链轮6转动,进而通过链条7将带动另一个链轮6转动,而后使得另一个第一转轴5转动,最终两个链轮6和两个第一转轴5同时转动,带动两个第一锥齿轮8转动,而后通过两个第二锥齿轮9将带动两个第二转轴10转动,且此时两个第二转轴10转动方向相反,最终带动两个风扇11相互反向进行转动,即变频器主体1一侧的风扇11将从外界吸入空气并吹向变频器主体1,而另一个风扇11将把箱体2内部空气吹向箱体2外侧,加速箱体2内空气流通速度,同时水泵14工作将使得水箱13中的水不断在水管15中循环流动,从而循环流动的冷水将带走变频器主体1的热量,通过设置散热机构,在启动电机4时,可同时带动两个风扇11呈方向相反的高速转动,一个风扇11进气,一个风扇11出气,从而使得箱体2内部空气流动更加顺畅且流动速度大大增加,有益于对箱体2内部由变频器主体1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失,从而对变频器主体1进行快速降温,并且水泵14工作时可将冷水不断在变频器主体1外侧循环流动,吸收变频器主体1热量,进一步提升散热降温效果,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变频器长时间使用产生大量热量,影响其内部电器元件正常工作及使用寿命的问题。

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5,启动电机4和水泵14,电机4工作将带动与其输出轴连接的第一转轴5转动,而后该第一转轴5带动其外侧的链轮6转动,进而通过链条7将带动另一个链轮6转动,而后使得另一个第一转轴5转动,最终两个链轮6和两个第一转轴5同时转动,带动两个第一锥齿轮8转动,而后通过两个第二锥齿轮9将带动两个第二转轴10转动,且此时两个第二转轴10转动方向相反,最终带动两个风扇11相互反向进行转动,即变频器主体1一侧的风扇11将从外界吸入空气并吹向变频器主体1,而另一个风扇11将把箱体2内部空气吹向箱体2外侧,加速箱体2内空气流通速度,同时水泵14工作将使得水箱13中的水不断在水管15中循环流动,从而循环流动的冷水将带走变频器主体1的热量。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