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噪减震型管状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41268发布日期:2020-11-25 14:52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噪减震型管状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降噪减震型管状电机。



背景技术:

管状电机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动升降门窗、遮阳系统、投影屏幕等领域。管状电机主要由圆管、行程部分、电机部分、减速部分组成,行程部分、电机部分与减速部分均置于圆管内,其中电机部分负责电机的运转。

授权公告号为cn205017166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动管状电机,电机与行程装置之间设置有刹车装置,刹车装置与行程装置之间设置有离合机构,离合机构包括固定在转子一端的上离合,以及与上离合配合的下离合,下离合包括由长轴转动的并且能轴向移动的离合件,下离合内具有保持与上离合脱开趋势的第一弹性件,转子的一端插接有能与离合件相碰撞的第一驱动件,刹车装置包括摩擦片与紧贴摩擦片一侧的第一刹车片,第一刹车片通过径向设置在转子上并能带动与摩擦片分离的第二驱动件与转子连接,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相抵接。

上述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电机在使用时会产生震动,震动的电机与电机管发生碰撞,使得管状电机发生震动并产生一定的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噪减震型管状电机,使管状电机的噪声降低,震动减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降噪减震型管状电机,包括圆管与穿设于所述圆管的电机,所述管状电机还包括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电机的套环、缓冲件以及与所述电机同轴设置的固定环,所述电机的外侧壁与所述套环的内圈相抵接,所述固定环的外圈与所述圆管的内侧壁相抵接,所述缓冲件设置于所述套环与所述固定环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环与固定环均为硬质材质制成,用于支撑缓冲件,缓冲件为软质材料制成,当电机使用时,电机会产生震动,电机产生的震动通过套环传递给缓冲件,经过缓冲件的缓冲作用,使电机传递给圆管的震动减弱,震动减弱后电机与圆管之间的噪声也相对会降低,从而使管状电机达到降噪减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件包括若干缓冲弹簧、第一减震环与第二减震环,所述第一减震环和所述第二减震环均与所述电机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减震环套设于所述套环,且第一减震环的内圈与所述套环的外圈相抵接,所述第二减震环穿设于所述固定环,且所述第二减震环的外圈与所述固定环的内圈相抵接,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环的外圈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震环的内圈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减震环与第二减震环均为软质材质制成,具有减震的效果,电机产生的震动通过套环传递给第一减震环,经过第一减震环的减震作用,减弱电机产生的震动,而后震动使第一减震环产生径向偏移,偏移后的第一减震环挤压缓冲弹簧,缓冲弹簧被压缩,抵消一定电机产生的震动,并且被压缩的缓冲弹簧将震动继续传递给第二减震环,经过第二减震环的作用再次减弱电机产生的震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环外圈径向凸设有若干第一弹簧限位柱,所述第一减震环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弹簧限位柱穿过的第一让位孔,所述缓冲弹簧中靠近所述第一减震环的端部套设于所述第一弹簧限位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让位孔可供第一弹簧限位柱穿过,使第一弹簧限位柱穿设于缓冲弹簧,经过第一弹簧限位柱的限位作用,避免缓冲弹簧向其径向移动,防止缓冲弹簧受损,提高缓冲弹簧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第一弹簧限位柱穿过第一减震环,第一弹簧限位柱限制第一减震环沿套环的轴向偏移,提高第一减震环与套环之间连接的牢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环内圈径向凸设有若干第二弹簧限位柱,所述第二减震环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弹簧限位柱穿过的第二让位孔,所述缓冲弹簧中靠近所述第二减震环的端部套设于所述第二弹簧限位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让位孔可供第二弹簧限位柱穿过,使第二弹簧限位柱穿设于缓冲弹簧,经过第二弹簧限位柱的限位作用,避免缓冲弹簧向其径向移动,防止缓冲弹簧受损,提高缓冲弹簧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第二弹簧限位柱穿过第二减震环,第二弹簧限位柱限制第二减震环沿套环的轴向偏移,提高第二减震环与固定环之间连接的牢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圆管内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固定环同轴且供所述固定环嵌入的定位槽,所述固定环外圈凸设有嵌入所述定位槽的定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环穿设于圆管内时,定位块嵌入定位槽中,通过定位块与定位槽的配合,提高固定环与圆管之间连接的牢固度,避免固定环沿其轴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槽之间设有所述降噪环,所述降噪环的外圈与所述定位槽槽底相抵接,所述降噪环的内圈与所述定位块的外侧壁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噪环由吸音材质制成,可吸附噪音。当电机的震动传递至固定环时,固定环与圆管之间会因震动而产生噪音,此时位于定位块与圆管之间的降噪环可吸收固定环与圆管之间产生的噪音,从而减少管状电机整体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环的两端均设有防脱环,所述防脱环套设于所述电机,且防脱环的内圈与所述电机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防脱环的端部与所述套环的端部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环两端的防脱环将套环固定在电机上,防止套环沿电机的轴向移动,使套环更加稳定地套在电机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环的端部开设有嵌装槽,所述防脱环中靠近所述套环的端部凸设有嵌入所述嵌装槽的嵌装块,所述嵌装块嵌入所述嵌装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脱环与套环抵接时,嵌装块嵌入嵌装槽内,使防脱环与套环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同时还可限制套环沿电机的轴向转动,避免套环与电机之间发生相对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当电机使用时,电机会产生震动,电机产生的震动通过套环传递给缓冲件,经过缓冲件的缓冲作用,使电机传递给圆管的震动减弱,震动减弱后电机与圆管之间的噪声也相对会降低,从而使管状电机达到降噪减震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降噪环可吸收固定环与圆管之间的噪音,从而降低管状电机整体的噪音;

3.本实用新型,防脱环使套环与电机连接更加稳定,避免套环与电机之间发生相对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管状电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管状电机的部分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的放大图。

图中,1、圆管;11、定位槽;2、电机;3、缓冲机构;31、套环;311、嵌装槽;312、第一弹簧限位柱;32、缓冲件;321、第一减震环;3211、第一让位孔;322、缓冲弹簧;323、第二减震环;3231、第二让位孔;33、固定环;331、第二弹簧限位柱;332、定位块;4、防脱环;41、嵌装块;5、降噪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与图2,一种降噪减震型管状电机,包括圆管1、穿设于圆管1的电机2与缓冲机构3。缓冲机构3包括套设在电机2的套环31、缓冲件32以及与电机2同轴设置的固定环33。套环31与固定环33均为硬质材料制成,可以是金属、塑料等,本实施例优选为塑料。

参见图2与图3,电机2的外侧壁与套环31的内圈相抵接。套环31的两端均设有防脱环4,防脱环4套设于电机2,且防脱环4的内圈与电机2的外侧壁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两个防脱环4的端部与套环31的不同端部相抵接。

套环31的端部开设有两个嵌装槽311,两个嵌装槽311关于套环31的轴心中心对称设置,防脱环4中靠近套环31的端部凸设有嵌入嵌装槽311的嵌装块41,嵌装块41与嵌装槽311一一对应。当防脱环4的端部与套环31的端部相抵接时,嵌装块41嵌入嵌装槽311。

固定环33的外圈与圆管1的内侧壁相抵接,圆管1内侧壁开设有与固定环33同轴的定位槽11,固定环33外圈凸设有嵌入定位槽11的定位块332,本实施例中定位块332与定位槽11均为环状。

定位块332与定位槽11之间设置有降噪环5,降噪环5为吸音棉制成。降噪环5的外圈与定位槽11槽壁相抵接,降噪环5的内圈与定位块332的外侧壁相抵接。

参见图4,缓冲件32设置于套环31与固定环33之间。缓冲件32包括若干缓冲弹簧322、第一减震环321与第二减震环323,本实施例中缓冲弹簧322为压缩弹簧,第一减震环321与第二减震环323均为弹性材质制成,第一减震环321与第二减震环323优选为减震棉。

第一减震环321和第二减震环323均与电机2同轴设置。第一减震环321套设于套环31,且第一减震环321的内圈与套环31的外圈相抵接。第二减震环323穿设于固定环33,且第二减震环323的外圈与固定环33的内圈相抵接,缓冲弹簧322的一端与第一减震环321的外圈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减震环323的内圈连接。

套环31外圈径向凸设有若干第一弹簧限位柱312,第一减震环321开设有供第一弹簧限位柱312穿过的第一让位孔3211,缓冲弹簧322中靠近第一减震环321的端部套设于第一弹簧限位柱312。

固定环33内圈径向凸设有若干第二弹簧限位柱331,第二减震环323开设有供第二弹簧限位柱331穿过的第二让位孔3231,缓冲弹簧322中靠近第二减震环323的端部套设于第二弹簧限位柱331。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缓冲机构3与电机2连接时,先将套环31套设在电机2外,然后将防脱环4固定在套环31的两端,再将第一减震环321套在套环31外,缓冲弹簧322套在第一弹簧限位柱312上,然后再将第二减震环323套在缓冲弹簧322外,固定环33套在第二减震环323外,最后将电机2和缓冲机构3一同穿设于圆管1内,并且将定位块332嵌入定位槽11中。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