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电气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蛇形线缆敷设的隔离支架。
背景技术:
铁路施工,尤其是铁路四电(通信、信号、电力及牵引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敷设大量的线缆以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但由于施工成本、现行铁路行业标准等各种因素的限制,铁路区间线缆槽的宽度通常为200-300mm,深度通常为300mm,在扣除铁路线路设备及线缆接头在线缆槽内占用的空间后,线缆槽内能够留出用于电缆敷设及电缆间相互隔离的空间非常有限;为了便于对线缆进行施工安装并能起到良好的隔离作用,一般在线缆槽中通过架设支架对线缆进行支撑、束缚,起到对线缆进行定位的作用。
线缆一般在卷筒上卷绕成筒状,在铺设时将成卷的线缆拉入到线缆槽中,由于长时间卷曲造成线缆拉出后变形,存在许多弯曲结构;采用现有的支架进行安装时,将蛇形线缆束缚到支架上,在线缆变形作用力的影响下存在线缆从支架上脱出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蛇形线缆敷设的隔离支架,解决了卷曲线缆在线缆槽中布线时,采用现有支架对缆线进行束缚会在变形作用力下产生脱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蛇形线缆敷设的隔离支架,包括线缆挂钩;所述线缆挂钩包括连接块以及固接在连接块上的钩挂部,所述钩挂部与所述连接块之间围合成线缆卡槽;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线缆挂钩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包括安装片以及与安装片固接的连接片;所述线缆挂钩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片配合的安装槽;该安装槽的内侧壁上设有向槽内延伸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安装槽之间形成限位卡槽,所述限位卡槽用于限位所述连接片;所述钩挂部与所述连接片之间通过铆接件连接。
在安装使用时,让线缆挂钩适应线缆弯曲位置对线缆进行束缚,并且通过固定片对线缆挂钩固定安装到线缆槽壁上;通过安装片与连接片连接并对安装片的位置固定后,安装片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来适应线缆弯曲产生的作用力;同时,通过连接片与安装槽配合,让连接片对线缆挂钩的承重进行增强,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连接片的边缘处设有背离所述线缆挂钩延伸的弧形凸条。
优选的,所述钩挂部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铆接孔,所述铆接孔用于安装所述铆接件。
优选的,所述铆接件包括铆固套与铆固件,所述铆固套与所述铆接孔配合;所述铆固件穿过所述连接片及所述铆固套后固定在所述钩挂部上。
优选的,所述安装槽内设有朝向槽口凸起的定位块;所述连接片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块配合的定位孔。
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底面上设有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线缆卡槽上相对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对支架结构改进,在线缆槽中对蛇形线缆进行安装时可适应线缆弯曲位置的变形角度,从而在通过支架对线缆束缚固定后适应线缆的弯曲作用力,避免了线缆从支架上脱出的情况;
2、固定片通过安装片与连接片连接而成,其中安装片对线缆变形后的状态具有一定缓冲适应作用;同时,连接片与安装槽配合并通过铆接件固定,利用限位槽对连接片的位置进行限位;让连接片与线缆挂钩之间稳定连接,加强连接强度以及承载强度,保证整个支架定位后对线缆的支撑效果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线缆挂钩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线缆挂钩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固定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线缆挂钩100、连接块110、钩挂部120、铆接孔121、线缆卡槽130、安装槽140、定位块150、加强筋160、第一限位部170、第二限位部180、固定片200、安装片210、连接片220、定位孔221、弧形凸条230、限位块300、限位卡槽400、铆接件500、铆固套510、铆固件5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蛇形线缆敷设的隔离支架,包括线缆挂钩100;其中,线缆挂钩100包括连接块110以及固接在连接块110上的钩挂部120,所述钩挂部120与所述连接块110之间围合成线缆卡槽130,线缆卡槽130用于对线缆进行安装及束缚,从而保证线缆能够稳定安装在线缆挂钩100上。通过固定片200将线缆挂钩100固定到线缆槽的侧壁上,如图5所示,固定片200包括安装片210以及与安装片210固接的连接片220,连接片220为弧形结构,其中,安装片210为弯折成“l”形结构,并且在安装片210的竖侧板上开设有定位孔221,在固定时,通过射钉等零部件将安装片210固定到缆线槽的侧壁上。同时,在线缆挂钩100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片220配合的安装槽140,通过安装槽140对连接片220进行放置,安装槽140也为弧形结构,并从连接块110向所述钩挂部100延伸,从而增加连接片220与安装槽140的连接长度,并且提高连接片220对线缆挂钩100的支撑强度,为了对连接片220的位置进行限位,在安装槽140的内侧壁上设有向槽内延伸的限位块300,让限位块300与安装槽140之间形成限位卡槽400,使得限位卡槽400对连接片220的位置进行定位、限位,为了达到对连接片220插入安装槽140的端部位置进行限位,可让限位块300位于连接块110上端;而连接片220还需与钩挂部120进行连接固定,让钩挂部120与所述连接片220之间通过铆接件500连接,使得固定片200与线缆挂钩100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便于在生产、制造、装配以及安装等场景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为了加强连接片220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承载强度,如图5所示,在连接片220的边缘处设有背离所述线缆挂钩100延伸的弧形凸条230,通过两侧的弧形凸条230与连接片220之间形成槽型结构,提升了连接片220的抗变形、抗弯折强度,使得连接片220的承载强度更高,有效避免挂载线缆后产生下坠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记载了连接片220与钩挂部120之间通过铆接件500进行连接,以实现可拆卸连接;如图4所示,在钩挂部120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槽140连通的铆接孔121,并且铆接孔121用于安装所述铆接件500;具体的,如图1、图6所示,铆接件500包括铆固套510与铆固件520,并让铆固套510与铆接孔121进行配合,为了起到防滑、稳定锚固的效果,在铆固套510的圆周面上设有若干沿周向排列的限位凸条,让铆固套510插入铆接孔121后与钩挂部120之间形成相互嵌合结构;而铆固件520穿过所述连接片220以及铆固套510后固定在所述钩挂部120上,铆固件520与钩挂部120衔接位置也采用压铆方式固定,在实际应用中,锚固件520可采用铆钉等可进行铆接的零部件。
同时,连接片220与安装槽140配合组装时,通过预先定位让连接片220贴合到安装槽140中,如图4、图5所示,在安装槽140内设有朝向槽口凸起的定位块150,并且在连接片220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块150配合的定位孔221;在组装时,通过定位孔221与定位块150配合起到预先安装定位的效果,当连接片220与安装槽140定位配合后再通过铆接件500进行固定连接,能够避免在安装铆接件500的过程中造成连接片220与安装槽140之间产生相对滑动或相对移动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设的安装槽140造成钩挂部120较为薄弱,为了提高钩挂部120的承载强度,如图4所示,在安装槽140的底面上设有加强筋160,加强筋160为纵横交错的多条筋构成,通过加强筋160的设置增加了钩挂部120的承载强度。
在上述事实方式中已经记载了线缆是置入到线缆卡槽130内,当线缆置入后需要对线缆进行限位,防止线缆从线缆卡槽130中脱出;如图1、图2、图3所示,在线缆卡槽130上相对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170和第二限位部180,其中第一限位部170为一扇形气囊结构,具体的,扇形气囊结构包括固定在线缆卡槽130内侧壁上并向内延伸倾斜的斜板,并且让斜板与线缆卡槽130的内侧壁之间通过弧形板连接,从而使得斜板、弧形板以及线缆卡槽130的内侧壁之间围合形成中空结构,从而使得第一限位部170具有良好的回弹性,能够在线缆置入过程中可变形避让,而在线缆完全置入后第一限位部170能够复位对线缆进行限位;而第二限位部180为向线缆卡槽130延伸的凸棱柱,并且在凸棱柱的边缘位置设有圆角过渡结构,以避免造成线缆破损的情况,而在实际制造时,可在凸棱柱上开设通孔,以增加凸棱柱的回弹性,并能起到一定的减重作用。
而线缆卡槽130根据线缆的安装方向可分为竖向卡入、斜向卡入两种方式,为了适应蛇形线缆上存在的弯曲结构,采用斜向卡入方式能够适应不同角度的反向作用力;而斜向卡入方式让线缆挂钩100对线缆的防脱限制效果更好,钩挂部120为一类“c”形结构,如图1、图2、图3所示,让第一限位部170设置在钩挂部120的下端边缘处,让第二限位部180设置在钩挂部120的上端边缘处,当置入线缆后产生的反向作用力能够直接指向钩挂部120的围合位置,避免从线缆卡槽130的开口处脱出;在铺设蛇形线缆时,蛇形线缆沿着线缆槽进行铺设并且不同位置的弯曲程度不同,采用斜向卡入方式时,能够让钩挂部120适应不同角度的反向作用力,起到稳定的限位,让整个隔离支架更能适应蛇形线缆的铺设。
在实际应用时,在线缆槽内沿着蛇形线缆的铺设方向,将若干个隔离支架根据变形线的弯曲结构位置进行安装,以适应蛇形线缆的变形程度;改进后的隔离支架能够在线缆槽中任意位置进行固定,在线缆槽中安装蛇形线缆后,让蛇形线缆始终与线缆槽底部隔离开。
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并非对具体技术特征的安装顺序、使用数量或重要程度进行限定。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