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性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15630发布日期:2022-04-27 10:14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性马达的制作方法
一种线性马达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性马达。


背景技术:

2.便携式消费性电子产品,如手机、掌上游戏机、导航装置或者掌上多媒体娱乐设备等,一般会用到线性马达来做系统反馈,比如手机的来电提示、游戏机的振动反馈等等,其中所用到的马达,主要有柱状铁芯马达、空心杯马达和线性线性马达等几种类型。传统线性线性马达的振动方向单一,只能沿一固定方向振动,无法调整为指定的振动方向。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在平面内沿斜向振动的线性马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平面内沿斜向振动的线性马达。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线性马达,其包括第一盖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盖板并与所述第一盖板形成第一收容空间的外壳、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振子、驱动所述振子振动的定子及固定于所述外壳且弹性支撑所述振子的弹簧支架,所述定子至少包括与外壳固定且提供第一驱动力以驱动振子沿第一方向振动的第一线圈及与所述第一盖板固定且提供第二驱动力以驱动振子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振动的第二线圈,所述振子包括贯穿形成第二收容空间的质量块、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且沿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线圈正对且间隔的第一磁钢及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且沿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线圈正对且间隔的第二磁钢,所述第一磁钢和所述第二磁钢分别由两块沿第三方向充磁且极性相反的磁钢拼接而成,所述第三方向为磁钢的厚度方向,两块所述磁钢拼接形成拼接线,所述第一磁钢与所述第二磁钢的拼接线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驱动力与所述第二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所述振子使得振子发生斜向运动。
5.更优地,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一线圈电连接的第一导电端子及与所述第二线圈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端子。
6.更优地,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均为矩形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长轴垂直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轴。
7.更优地,所述第一磁钢的拼接线为所述第一磁钢的对称线,所述第二磁钢的拼接线为所述第二磁钢的对称线。
8.更优地,所述振子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固定的支架,所述第一磁钢固定于所述支架背离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磁钢固定于所述支架靠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
9.更优地,所述外壳包括与所述第一盖板正对设置的第二盖板、支撑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一盖板并与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第一盖板形成第一收容空间的侧壁,所述定子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盖板靠近所述定子的一端,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盖板靠近所述定子的一端。
10.更优地,所述定子还包括装设于第一线圈内的第一铁芯、固定于所述第二盖板靠近所述定子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一线圈相固定的第一导磁片、装设于第二线圈内的第二铁芯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盖板靠近所述定子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铁芯和第二线圈相固定的第二导磁片。
11.更优地,所述质量块包括靠近第二盖板一端的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包括自所述第一表面向靠近第一盖板方向延伸并收容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阶梯孔、自所述第二表面向靠近第二盖板方向延伸并收容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阶梯孔、自所述第二阶梯孔向靠近所述第二盖板方向凹陷形成且与所述支架相固定的固定槽。
12.更优地,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所述第一磁钢和所述第二磁钢的支撑部及自支撑部向外延伸形成且与所述固定槽固定的延伸部。
13.更优地,所述振子还包括固定于所述质量块与所述弹簧支架之间的阻尼件。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线圈提供第一驱动力以驱动振子沿第一方向振动,通过设置第二线圈提供第二驱动力以驱动振子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振动,通过调整第一驱动力与第二驱动力的大小,使振子在所述第一驱动力与所述第二驱动力共同作用下发生斜向运动,且该斜向运动的方向和大小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驱动力与第二驱动力的大小来调整。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马达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马达结构分解示意图;
17.图3为图1中a-a处剖面示意图;
18.图4为图1中b-b处剖面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隐藏第二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隐藏第一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隐藏第二盖板的俯视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子结合磁钢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质量块结构示意图;
2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振子沿45
°
方向振动示意图;
25.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磁钢充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性马达100,参见图1~图11,所述马达100 包括第一盖板11、外壳10、振子20、定子30、导电端子40及弹簧支架 50。
28.更优地,所述外壳10固定于所述第一盖板11,且所述外壳10与所述第一盖板11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4,振子20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4,定子30驱动所述振子20振动,弹簧支架50固定于所述外壳10,且弹簧支架50对所述振子20起到弹性支撑的作用。
29.更优地,参见图2~图7,所述外壳10包括第二盖板12及侧壁13,所述第一盖板11与
第二盖板12相对设置,侧壁13支撑所述第二盖板12 与所述第一盖板11的侧壁13,且所述侧壁13与所述第一盖板11和第二盖板12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4。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壁13包括第一侧壁131 和第二侧壁132,所述第一侧壁131与所述第二侧壁132均为l字形结构,且第一侧壁131和第二侧壁132相连。所述定子30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 12与所述第一盖板11之间。
30.更优地,所述振子20包括质量块21、阻尼件22、支架23、第一磁钢 24及第二磁钢25;所述质量块21贯穿形成第二收容空间211,所述质量块21安装于第二盖板12与第一盖板11之间,所述阻尼件22固定于所述质量块21与所述弹簧支架50之间。所述支架23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211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磁钢24和第二磁钢25固定,所述第一磁钢24固定于所述支架23背离第一盖板11的一侧,所述第二磁钢25固定于所述支架 23靠近所述第一盖板11的一侧,所述支架23由高导磁材料制成,以优化定子30的磁场性能,其也可以是非导磁材料制成,仅起到支撑固定第一磁钢24和第二磁钢25的作用。
31.更优地,参见1~图9,所述质量块21包括第二收容空间211、第一表面212及第二表面213,所述第一表面212为质量块21靠近所述第二盖板12的一端,所述第二表面为质量块靠近第一盖板的一端,所述质量块 21贯穿形成第二收容空间211。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11包括第一阶梯孔 2111、第二阶梯孔2112及固定槽2113,所述第一阶梯孔2111自所述第一表面212向靠近第一盖板11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阶梯孔2111收容所述第一线圈31,所述第二阶梯孔2112自所述第二表面213向靠近第二盖板 12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阶梯孔2112收容所述第二线圈32,所述固定槽 2113自所述第二阶梯孔2112向靠近所述第二盖板12方向凹陷形成,且所述固定槽2113与所述支架23相固定。
32.更优地,参见图2~图11,所述定子30包括第一线圈31、第二线圈 32、第一导磁片33、第二导磁片34、第一铁芯35及第二铁芯3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31与所述第二线圈32均为矩形线圈,所述第一线圈 31的长轴l1垂直于所述第二线圈32的长轴l2,且,所述第一线圈31的长轴l1垂直于第一方向x,所述第二线圈32的长轴垂直于第二方向y。所述第一线圈31与外壳10固定,且第一线圈31提供第一驱动力f1以驱动振子20沿第一方向x振动。所述第二线圈32与所述第一盖板11固定,且第二线圈32提供第二驱动力f2以驱动振子20沿与所述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振动,所述振子20的振动方向为第一驱动力f1与第二驱动力 f2的合力f的方向,通过调整第一驱动力f1与第二驱动力f2的大小,使振子在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所在的平面内沿斜向振动,且该斜向运动的方向和大小可以调整。
33.具体地,第一铁芯35装设于第一线圈31内,第二铁芯36装设于第二线圈32内,第一导磁片33固定于所述第二盖板12靠近所述定子30一侧,且第一导磁片33与所述第一铁芯35和第一线圈31相固定,第二导磁片 34固定于所述第一盖板11靠近所述定子30一侧,且第二导磁片34与所述第二铁芯36和第二线圈32相固定,所述支架23设置于第一线圈31与第二线圈32之间。
34.更优地,所述支架23包括支撑部231和延伸部232,支撑部231固定所述第一磁钢24和所述第二磁钢25,延伸部232自支撑部231向外延伸形成,且延伸部232与所述固定槽2113相固定。所述第一磁钢24固定于所述支架23背离所述第一盖板11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磁钢24与所述第一线圈31间隔,第二磁钢25固定于所述支架23靠近所述第一盖板11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磁钢25与所述第二线圈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磁钢24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11,
且所述第一磁钢24沿第三方向z与所述第一线圈31正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方向z垂直所述第一方向y和所述第二方向x,且所述第三方向z为磁钢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磁钢25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11,且所述第二磁钢25沿第三方向z与所述第二线圈32 正对且间隔设置。
35.更优地,所述第一磁钢24和所述第二磁钢25分别由两块沿所述第三方向z充磁且极性相反的磁钢拼接而成,两块所述磁钢拼接形成拼接线l3,所述第一磁钢24与所述第二磁钢25的拼接线l3互成夹角。优选地,所述第一磁钢24与所述第二磁钢25的拼接线l3互相垂直。
36.更优地,所述第一磁钢24的拼接线l3为所述第一磁钢24的对称线,所述第二磁钢25的拼接线l3为所述第二磁钢25的对称线。所述第一驱动力f1与所述第二驱动力f2共同作用于所述振子20使得振子20发生斜向运动,当第一驱动力f1等于第二驱动力f2时,所述振子沿与第一方向x 成45
°
夹角的方向振动。
37.更优地,所述导电端子40包括第一导电端子41和第二导电端子4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41固定于所述第二盖板12靠近所述定子30的一端,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2固定于所述第一盖板11靠近所述定子30的一端,所述第一导电端子41延伸出所述外壳10并与延伸出所述外壳10的第二导电端子42电连接。
38.更优地,参见图2~图11,第一导电端子41与所述第一线圈31电连接,第二导电端子42与所述第二线圈32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41 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力f1的大小以驱动所述振子20以第一振动模态振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2控制所述第二驱动力f2的大小以驱动所述振子20 以第二振动模态振动,
39.更优地,定义所述第一振动模态的模态频率为a,所述第二振动模态的模态频率为b,满足关系式:
40.|a-b|≤10hz,
41.其中,hz为单位赫兹。优选地,满足关系式:|a-b|=0hz,使得二者的模态频率相等。
42.更优地,所述弹簧支架50的一端沿第二方向y与所述质量块21相焊接,所述弹簧支架50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x与所述外壳10相焊接,使振子20在弹簧支架50支撑下于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所在的平面内沿斜向振动。所述弹簧支架50包括第一弹簧支架51和第二弹簧支架52。
43.更优地,参见图2和图6,所述第一弹簧支架51包括第一焊接部511、第一焊片512、第一弹性支撑部513、第一折弯部514、第二弹性支撑部515、第二焊接部516及第二焊片517。第一焊接部511与质量块21相固定,第一焊片512固定于所述第一焊接部511背离所述质量块21一侧,第一弹性支撑部513由第一焊接部511沿第一方向x延伸形成,第一折弯部514由第一弹性支撑部513折弯形成,第二弹性支撑部515由第一折弯部514沿第二方向y延伸形成,第二焊接部516与第二弹性支撑部515相连,且第二焊接部516与所述外壳10相固定,第二焊片517固定于第二焊接部516 背离外壳10一侧。
44.更优地,参见图2和图7,所述第二弹簧支架52包括第三焊接部521、第三焊片522、第三弹性支撑部523、第二折弯部524、第四弹性支撑部525、第四焊接部526及第四焊片527,第三焊接部521与质量块21相固定,第三焊片522固定于所述第三焊接部521背离所述质量
块21一侧,第三弹性支撑部523由第三焊接部521沿第一方向x延伸形成,第二折弯部524由第三弹性支撑部523折弯形成,第四弹性支撑部525由第二折弯部524沿第二方向y延伸形成,第四焊接部526与第四弹性支撑部525相连,且第四焊接部526与所述外壳10相固定,第四焊片527固定于第四焊接部526 背离外壳10一侧。
45.具体地,参见图2,图6和图7,所述阻尼件22包括第一阻尼件221 和第二阻尼件222,所述第一阻尼件221固定于所述质量块21与第一弹簧支架51之间,所述第二阻尼件222固定于所述质量块21与第二弹簧支架 52之间。
46.借此,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线圈31提供第一驱动力f1以驱动振子20沿第一方向x振动,通过设置第二线圈32提供第二驱动力f2以驱动振子20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振动,通过调整第一驱动力f1 与第二驱动力f2的大小,使振子20在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所在的平面内沿斜向振动。
47.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