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气柜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配电柜内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因环境湿度和凝露的影响,造成设备表面水分凝聚,引起霉菌滋生加快,电气绝缘强度降低,金属腐蚀加快,导致接触面氧化,接触电阻增大,给配电柜设备的安全带来威胁。因此电气柜的除湿装置是保证柜体内电器件正常使用的必要设备之一。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除湿方法主要是通过封闭电气柜以避免外部环境中水汽进入柜体内,由于电气柜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封闭电气柜造成内部热气无法排出,对电气柜正常使用造成影响,使用不便,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电气柜除湿装置,在电气柜内部设置容纳多组除湿砖的除湿箱,利用除湿砖中的干燥层对吸入除湿箱内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收过滤,以实现电气柜的进气除湿以及通风降温过程,保证电气柜正常运行,实用性强,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气柜除湿装置,包括柜体和除湿箱,所述除湿箱横向设置于所述柜体内底部,且所述柜体底部一侧设置有进气口,所述除湿箱为两侧开口的中空箱体,该除湿箱一侧开口处穿入所述进气口内,且所述除湿箱另一侧顶部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外侧的所述除湿箱顶部竖向设置有储存箱,所述除湿箱和所述储存箱内部均匀设置有多组除湿砖,所述柜体远离所述进气口一侧设置有容置孔,所述容置孔外侧的所述柜体侧边固定有辅助箱,所述辅助箱上方设置有吸气组件;
所述辅助箱内部横向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伸缩端贯穿所述容置孔且延伸到所述除湿箱内部,所述气缸伸缩端竖向固定有推板,所述推板顶部靠近所述气缸一侧横向设置有约束板,所述约束板长度大于所述除湿砖横向宽度。
采用上述一种电气柜除湿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电气柜进行除湿时,通过所述抽风机沿所述引导管以及所述辅助箱进行抽气,以将外界空气沿所述除湿箱吸入所述辅助箱内,进入所述除湿箱内的外界空气依次通过多组除湿砖,通过所述除湿砖中部的干燥层对空气中的湿气进行吸收,以通过所述抽风机将干燥后的空气导入柜体内,并沿所述排气口将柜体内空气持续向外排出,实现电气柜内外空气交换,以完成柜体内热气的排出以及湿气去除过程;当靠近所述进气口位置的其中一组除湿砖吸收湿气到达饱和状态后,所述气缸伸长,以通过推杆支撑所述除湿箱内的多组除湿砖同步向靠近进气口位置移动,以将靠近所述进气口位置的一组除湿砖沿所述进气口向外推出,从而将该组除湿砖从除湿箱内分离,且在推板移动过程中通过约束板对储存箱内的除湿砖进行支撑,之后所述气缸收缩复位,所述约束板对所述储存箱内除湿砖的支撑作用解除,所述储存箱内的除湿砖在重力作用下沿连通孔向下进入除湿箱内,无需开启柜体,以自动实现除湿砖的替换过程。
作为优选,所述除湿砖包括矩形方框状框体,所述框体内部设置有干燥层,所述干燥层为硅胶除湿剂材质,且所述干燥层外侧边沿与所述框体内侧壁相平齐。
作为优选,所述框体外部横向设置有多组密封条,所述密封条围绕所述框体外壁设置,该密封条为橡胶材质,且所述密封条与所述框体通过粘胶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储存箱为竖向贯通的中空矩形箱体,所述储存箱顶部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一侧与所述储存箱相铰接,且所述顶盖另一侧与所述储存箱通过锁扣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除湿箱上方的所述柜体中部纵向贯穿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后方的所述柜体背部设置有排气罩,所述排气罩包括中空外壳,所述外壳背部向下延伸,且所述外壳背部一端设置有滤网。
作为优选,所述吸气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辅助箱顶部的引导管,所述引导管与所述辅助箱相连通,且所述引导管顶端穿入所述柜体内部,所述柜体内侧的所述引导管端部连通有抽风机,且所述抽风机固定于所述柜体内侧。
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气柜内部设置容纳多组除湿砖的除湿箱,利用除湿砖中的干燥层对吸入除湿箱内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收过滤,以实现电气柜的进气除湿以及通风降温过程,保证电气柜正常运行,同时可实现多组除湿砖的自动拆除分离替换过程,从而无需人工开启柜体操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柜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储存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除湿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除湿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推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排气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柜体;101、进气口;102、容置孔;103、排气口;2、除湿箱;201、连通孔;3、储存箱;301、顶盖;4、辅助箱;401、气缸;402、推板;403、约束板;5、吸气组件;501、引导管;502、抽风机;6、排气罩;601、外壳;602、滤网;603、安装板;7、除湿砖;701、框体;702、干燥层;703、密封条;8、柜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气柜除湿装置,包括柜体1和除湿箱2,除湿箱2横向设置于柜体1内底部,且柜体1底部一侧设置有进气口101,除湿箱2为两侧开口的中空箱体,该除湿箱2一侧开口处穿入进气口101内,且除湿箱2另一侧顶部设置有连通孔201,连通孔201外侧的除湿箱2顶部竖向设置有储存箱3,除湿箱2和储存箱3内部均匀设置有多组除湿砖7,柜体1远离进气口101一侧设置有容置孔102,容置孔102外侧的柜体1侧边固定有辅助箱4,辅助箱4上方设置有吸气组件5,柜体1底部四角均竖向设置有支脚,以便于将柜体1架高从而改善电气柜内部潮湿状态;
辅助箱4内部横向设置有气缸401,气缸401伸缩端贯穿容置孔102且延伸到除湿箱2内部,气缸401伸缩端竖向固定有推板402,推板402顶部靠近气缸401一侧横向设置有约束板403,约束板403长度大于除湿砖7横向宽度,在柜体1内吸气除湿过程中,需要对靠近进气口101位置的一组除湿砖7进行拆除分离时,通过气缸401支撑推板402和约束板403同步移动,以通过推板402支撑除湿箱2内的多组除湿砖7向靠近进气口101位置移动,从而将靠近进气口101的一组除湿砖7沿进气口101向外推出分离,之后气缸401收缩带动推板402和约束板403复位,储存箱3内的除湿砖7沿连通孔201向下掉落到除湿箱2内,以对除湿箱2内的除湿砖7数量进行补充,从而自动实现除湿砖7吸湿完成后的拆除替换过程。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除湿砖7包括矩形方框状框体701,框体701内部设置有干燥层702,干燥层702为硅胶除湿剂材质,且干燥层702外侧边沿与框体701内侧壁相平齐,框体701外部横向设置有多组密封条703,密封条703围绕框体701外壁设置,该密封条703为橡胶材质,且密封条703与框体701通过粘胶固定,通过在框体701外侧设置密封条703,以提高该框体701与除湿箱2内壁间隙的密封效果;
储存箱3为竖向贯通的中空矩形箱体,储存箱3顶部设置有顶盖301,顶盖301一侧与储存箱3相铰接,且顶盖301另一侧与储存箱3通过锁扣连接,以便于通过开启该顶盖301向储存箱3内补充除湿砖7,除湿箱2上方的柜体1中部纵向贯穿有排气口103,排气口103后方的柜体1背部设置有排气罩6,排气罩6包括中空外壳601,外壳601背部向下延伸,且外壳601背部一端设置有滤网602,通过该滤网602对外壳601背部开口处进行过滤防护,避免电气柜停止使用时外部灰尘通过外壳601进入柜体1内;
吸气组件5包括固定于辅助箱4顶部的引导管501,引导管501与辅助箱4相连通,且引导管501顶端穿入柜体1内部,柜体1内侧的引导管501端部连通有抽风机502,且抽风机502固定于柜体1内侧。
采用上述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电气柜进行除湿时,通过抽风机502沿引导管501以及辅助箱4进行抽气,以将外界空气沿除湿箱2吸入辅助箱4内,进入除湿箱2内的外界空气依次通过多组除湿砖7,通过除湿砖7中部的干燥层702对空气中的湿气进行吸收,以通过抽风机502将干燥后的空气导入柜体1内,并沿排气口103将柜体1内空气持续向外排出,实现电气柜内外空气交换,以完成柜体1内热气的排出以及湿气去除过程;当靠近进气口101位置的其中一组除湿砖7吸收湿气到达饱和状态后,气缸401伸长,以通过推杆支撑除湿箱2内的多组除湿砖7同步向靠近进气口101位置移动,以将靠近进气口101位置的一组除湿砖7沿进气口101向外推出,从而将该组除湿砖7从除湿箱2内分离,且在推板402移动过程中通过约束板403对储存箱3内的除湿砖7进行支撑,之后气缸401收缩复位,约束板403对储存箱3内除湿砖7的支撑作用解除,储存箱3内的除湿砖7在重力作用下沿连通孔201向下进入除湿箱2内,无需开启柜体1,以自动实现除湿砖7的替换过程;
通过在电气柜内部设置容纳多组除湿砖7的除湿箱2,利用除湿砖7中的干燥层702对吸入除湿箱2内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收过滤,以实现电气柜的进气除湿以及通风降温过程,保证电气柜正常运行,同时可实现多组除湿砖7的自动拆除分离替换过程,从而无需人工开启柜体1操作,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