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固定的后备保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15318发布日期:2021-12-01 10:24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固定的后备保护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固定的后备保护器。


背景技术:

2.后备保护器主要是串接于浪涌保护器(spd)前端上,简称scb。scb在电源线路承受冲击电流冲击时,不会出现误分断的现象,保证spd功能能正常发挥并持续有效。
3.现有的后备保护器包括线圈、放电管、灭弧罩等零配件,在安装过程中,由于线圈与放电管为并联设置,故在安装后,两者之间通过导线或其余连接件实现连接效果,此种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是,线圈与放电管安装在壳体内后,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不方便,很容易发生连接不稳定的现象,故急需一种便于固定、连接稳定的后备保护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块化固定的后备保护器。
5.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块化固定的后备保护器,包括壳体,其中,壳体内设有脱扣模块,脱扣模块上设有固定架、线圈以及放电管,线圈与放电管均固定在固定架上,且线圈与放电管并联设置,固定架上设有固定孔,螺栓穿过固定孔与壳体连接固定。
6.采用此种结构设置,从而使得线圈与放电管之间形成一体模块设置,可以通过外部流水线加工,实现线圈、放电管两者固定在固定架上,且两者为并联设置,降低了在装配过程中,线圈与放电管之间的电气连接稳定性,然后通过螺栓穿过固定孔与壳体连接固定,从而保证了脱扣模块整体的固定强度,使得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脱落。
7.其中,固定架上设有缺口,放电管上设有第一导电片,第一导电片与缺口配合形成第一定位孔。
8.通过第一定位孔的设置,使得脱落模块在固定过程中起到一个定位固定的效果,此处壳体上设有与第一定位孔适配的第一定位柱,第一定位柱为垂直与壳体内壁设置。而且第一导电片采用此种结构设置,使得其更好的实现固定效果,提高第一导电片的固定强度。
9.其中,壳体上设有输入端子以及输出端子,放电管上设有第二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延伸至与输出端子连接。
10.第二导电片采用此种结构设置,直接与输出端子连接,从而保证整体电气连接的稳定性,不需要焊接或者其他工艺,即可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11.其中,壳体内还设有手柄、转动件以及动触头,手柄与转动件联动,转动件与动触头的一端连接,第一导电片位于动触头的运动轨迹上。
12.其中,壳体上设有第一通孔,转动件位于第一通孔的轴向方向上。
13.通过第一通孔的设置,起到一个联动的效果,当多个后备保护器组合时,可以通过顶针实现多个后备保护器一起脱扣的效果,其具体通过与转动件配合,实现转动。
14.其中,线圈上设有第二定位柱,第二定位柱与壳体配合定位。
15.第二定位柱的设置,主要是与壳体配合,实现拼接固定的效果,此处第二定位柱为横向水平设置,通过另一个壳体实现其固定效果。
16.其中,壳体内设有灭弧罩,壳体内壁上设有若干个引弧板,引弧板一端位于第一导电片的下方,另一端与灭弧罩一侧相连。
17.通过引弧板的设置,使得电弧更容易进入至灭弧罩内,从而实现灭弧效果。
18.其中,壳体内设有线路板,线路板上设有遥信。
19.通过遥信从而实现整体的通讯传输效果,可以实时监控到雷击次数。
20.其中,线路板部分嵌入至限位槽内固定。
21.线路板通过限位槽的固定,实现了线路板的固定效果,此处限位槽的数量为两个,线路板的两端分别伸入至两个限位槽内固定。
22.其中,壳体内还设有遥信。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脱扣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实施例1:
27.参照附图1

3所示,一种模块化固定的后备保护器,包括壳体1。
28.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为两个组件拼接形成,两个组件拼接形成一个腔室,此处组件的拼接结构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底部上设有与导轨适配的安装槽11,故本实施例中的后备保护器可以安装在常规的导轨上,起到一个通用的效果。
29.其中一个组件上设有第一定位柱12,第一定位柱12主要用于脱扣模块2的定位固定效果。另一个组件上设有第二定位孔,此处第二定位孔用于与第二定位柱配合,实现双重定位的效果,此处为简单的定位配合,故附图中并未体现第二定位孔。
30.壳体1内设有脱扣模块2、灭弧罩3、动触头4、手柄5、转动件6、输入端子7以及输出端子8。
31.脱扣模块2上设有固定架21、线圈22以及放电管23,线圈22与放电管23均固定在固定架21上,且两者为上下间隔设置,线圈22与放电管23为并联设置,两者在脱扣模块2单独装配的时候,即通过导电件形成电气连接效果。固定架21上设有固定孔213,螺栓穿过固定孔213与壳体1连接固定,此处优选的方案为固定孔21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固定孔213为对角设置。放电管23上设有第一导电片231以及第二导电片232,第一导电片231位于放电管23的右侧上,固定架21右侧上设有缺口211,第一导电片231与缺口211配合形成第一定位孔212,此处第一定位孔212具体用于与壳体1上的第一定位柱12配合,实现脱扣模块2在安装过程中的定位固定效果,此处定位详细是指脱扣模块2与其中一个组件形成定位固定效果。
32.第二导电片232为朝向输出端子8延伸,且延伸至输出端子8内,通过第二导电片
232直接与输出端子8连接,从而实现两者的电气连接效果。第二导电片232采用此种结构设置,直接与输出端子8连接,从而保证整体电气连接的稳定性,不需要焊接或者其他工艺,即可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33.线圈22上设有第二定位柱221,第二定位柱221与另一个组件配合定位。第二定位柱221的设置,主要是与壳体1配合,实现拼接固定的效果,此处第二定位柱221为横向水平设置。
34.壳体1内壁上设有若干个引弧板13,引弧板13一端位于第一导电片231的下方,另一端与灭弧罩3一侧相连。本实施例中灭弧罩3位于脱扣模块2的下方,即灭弧罩3位于放电管23的下方,通过引弧板13的设置,使得电弧更容易进入至灭弧罩3内,从而实现灭弧效果。此处灭弧罩3内设有若干个灭弧片。
35.手柄5一端伸入至壳体1外,另一端与转动件6联动,带动转动件6转动,转动件6与动触头4的一端连接,并带动动触头4转动,动触头4的另一端相对转动件6呈转动设置,故第一导电片231位于动触头4的运动轨迹上,通过动触头4的转动,实现动触头4与第一导电片231的电气连接或电气断开的效果。进一步,此处壳体1上设有第一通孔14,通过第一通孔14的设置,起到一个联动的效果,当多个后备保护器组合时,可以通过顶针实现多个后备保护器一起脱扣的效果,其具体通过与转动件6配合,实现转动。
36.输入端子7与输出端子8分设在壳体1的左右两侧上,通过与外部电路连接,形成整个电路上的连接效果。此处端子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赘述。
37.壳体1内设有两个限位槽15,两个限位槽15为对应设置,线路板9的两端分别伸入至对应的限位槽15内,起到线路板9的固定效果,线路板9上设有遥信91,遥信91位于第一导电片231的一侧上,通过遥信91从而实现整体的通讯传输效果,可以实时监控到雷击次数。
38.采用此种结构设置,从而使得线圈22与放电管23之间形成一体模块设置,可以通过外部流水线加工,实现线圈22、放电管23两者固定在固定架21上,且两者为并联设置,降低了在装配过程中,线圈22与放电管23之间的电气连接稳定性,然后通过螺栓穿过固定孔与壳体1连接固定,从而保证了脱扣模块2整体的固定强度,使得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脱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