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59133发布日期:2022-01-12 07:10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电气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配电箱。


背景技术:

2.目前,配电箱是城市建设中最基本的供电设施之一,配电箱的内部设置有电子元器件。而现在的配电箱设置百叶窗式散热孔的方式进行空气的自然流动,结果导致配电箱内空气流通不畅,致使电子元器件的热量不能及时排放。经过长时间使用后,由于电子元器件热量过高而导致短路的发生,造成电子元器件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为了解决现有配电箱内空气流通不畅而导致电子元器件容易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配电箱,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4.一种配电箱,其包括箱体、置物架和冷却装置;
5.所述置物架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进气管、出气管、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进气管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侧面且靠近所述箱体的下表面;所述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侧面且靠近所述箱体的上表面;所述进气管包括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二段的直径比所述第一段小,所述第一段设置在所述箱体外,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第三段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第三段呈现四分之一圆弧状弯管;所述第一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段内,所述第二风扇设置在所述出气管内。
6.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配电箱,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包括:通过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结合,第一风扇将风从外界运输进箱体内的底部,然后经过第二风扇将风从靠近箱体上表面一侧输出,风从下往上进行运动,并且风将设置在置物架的电子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带走,从而为电子元器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结合,第一风扇将风运输至第一段后,需要经过直径较小的第二段,然后从第三段处吹向箱体内,在经过第二段的时候,风在第二段处产生峡管效应,即风会在第二段处加速,从而使得吹向箱体内的风的风速加快,从而更快地带走电子元器件的热量,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7.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还包括挡雨罩;所述挡雨罩与所述第一段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挡雨罩由亚克力制作而成。
9.进一步地,所述置物架设置有第一通孔。
10.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第一段内。
11.进一步地,所述配电箱还包括光伏板和支架;所述支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上表面,所述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光伏板连接;所述光伏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电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光伏板呈倒置“v”形结构。
13.进一步地,所述配电箱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
述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电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为长方体结构。
15.进一步地,所述箱体设置有第二通孔。
附图说明
16.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配电箱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配电箱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0-箱体;11-置物架;12-进气管;13-出气管;14-第一风扇;15-第二风扇;16-第一段;17-第二段;18-第三段;19-挡雨罩;20-过滤网;21-光伏板;22-支架;23-温度传感器;24-第一通孔;25-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一种配电箱,其包括箱体10、置物架11和冷却装置;所述置物架11设置在所述箱体10内;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进气管12、出气管13、第一风扇14和第二风扇15;所述进气管12设置在所述箱体10的侧面且靠近所述箱体10的下表面;所述出气管13设置在所述箱体10的侧面且靠近所述箱体10的上表面;所述进气管12包括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段16、第二段17和第三段18;所述第二段17的直径比所述第一段16小,所述第一段16设置在所述箱体10外,所述第二段17与所述箱体10连接,所述第三段18设置在所述箱体10内,所述第三段18呈现四分之一圆弧状弯管;所述第一风扇14设置在所述第一段16内,所述第二风扇15设置在所述出气管13内。
26.上述的配电箱,通过第一风扇14与第二风扇15的结合,第一风扇14将风从外界运输进箱体10内的底部,然后经过第二风扇15将风从靠近箱体10上表面一侧输出,风从下往
上进行运动,并且风将设置在置物架11的电子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带走,从而为电子元器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第一段16、第二段17和第三段18的结合,第一风扇14将风运输至第一段16后,需要经过直径较小的第二段17,然后从第三段18处吹向箱体10内,在经过第二段17的时候,风在第二段17处产生峡管效应,即风会在第二段17处加速,从而使得吹向箱体10内的风的风速加快,从而更快地带走电子元器件的热量,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12还包括挡雨罩19;所述挡雨罩19与所述第一段16连接。通过设置挡雨罩19,避免了雨水从进气管12进入箱体10内,从而确保箱体10内的电子元器件能正常运行,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雨罩19由亚克力制作而成。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置物架11设置有第一通孔24。第一风扇14将外接的风输送至箱体10的底部,然后底部的风向上运动,经过第一通孔24转移至箱体10的顶部并由第二风扇15将风抽离,从而实现热量的散失,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12还包括过滤网20;所述过滤网20设置在所述第一段16内。通过设置过滤网20,在第一风扇14的将风送入箱体10内的时候,可以将垃圾隔绝在箱体10外,从而对箱体10内的电子元件进行保护,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电箱还包括光伏板21和支架22;所述支架2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箱体10的上表面,所述支架22的另一端与所述光伏板21连接;所述光伏板21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扇14和所述第二风扇15电连接。通过阳光或人造光对光伏板21进行照射,光伏板21产生电能,并为第一风扇14和第二风扇15提供电能,通过设置光伏板21,可以使配电箱在供电条件较差的环境中仍能正常工作运行。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伏板21呈倒置“v”形结构。通过设置为倒置“v”形结构,可以使光伏板21获得更多的光照,从而获得更多的电能,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电箱还包括温度传感器23;所述温度传感器23设置在所述箱体10内,所述温度传感器23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扇14和所述第二风扇15电连接。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23对配电箱内的温度进行监控,当温度传感器23感测到配电箱内的温度较高的时候,第一风扇14和第二风扇15才运作;在正常状况下,可以通过配电箱内的气体流动从而实现自然散热,能大大节省了宝贵的电力资源。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10为长方体结构。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10设置有第二通孔25。通过设置第二通孔25,空气在自然的流动的状态下流入或流出配电箱,从而带走配电箱内的电子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配电箱的冷却能力大大提升。
36.综上所述:通过第一风扇14与第二风扇15的结合,第一风扇14将风从外界运输进箱体10内的底部,然后经过第二风扇15将风从靠近箱体10上表面一侧输出,风从下往上进行运动,并且风将设置在置物架11的电子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带走,从而为电子元器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第一段16、第二段17和第三段18的结合,第一风扇14将风运输至第一段16后,需要经过直径较小的第二段17,然后从第三段18处吹向箱体10内,在经过第二段17的时候,风在第二段17处产生峡管效应,即风会在第二段17处加速,从而使得吹向箱体10内的风的风速加快,从而更快地带走电子元器件的热量,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3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