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43666发布日期:2022-04-13 19:21阅读:85来源:国知局
电力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备基板和与基板连接的用于进行电力转换的发热元件的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公知有一种具备基板和与基板连接的用于进行电力转换的发热元件的电力转换装置。在日本实开平7-14695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的电力转换装置。
3.在上述日本实开平7-1469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ac电源适配器(电力转换装置),其具备印刷基板(基板)和与印刷基板连接的用于进行电力转换的整流用二极管(发热元件)。ac电源适配器具备散热板、按压金属件(日文:抑

金具)和适配器外壳。在适配器外壳的内部容纳有印刷基板、整流用二极管、散热板和按压金属件。
4.上述日本实开平7-14695号公报的散热板由热传导率较高的铝等金属形成。散热板固定于印刷基板。按压金属件固定于散热板,并且以固定于散热板的状态对整流用二极管施力。由此,使散热板和整流用二极管紧密贴合。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7-146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9.然而,在上述日本实开平7-14695号公报的ac电源适配器中,相对于适配器外壳独立地设有用于进行整流用二极管的冷却的专用的散热板。因此,在上述日本实开平7-14695号公报的ac电源适配器中,存在ac电源适配器(电力转换装置)的部件件数增加且ac电源适配器(电力转换装置)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10.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电力转换装置内的部件件数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电力转换装置大型化的电力转换装置。
11.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2.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具备:基板;发热元件,其与基板连接,用于进行电力转换;壳体,其包含使发热元件散热且向基板侧突出的凸状散热部,基板和发热元件配置在该壳体的内部;以及施力构件,其配置在基板与壳体的底面之间,该施力构件朝向壳体的凸状散热部的第1侧面对发热元件施力。
13.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如上述那样,设有:壳体,其包含使发热元件散热且向基板侧突出的凸状散热部,基板和发热元件配置在该壳体的内部;以及施力构件,其配置在基板与壳体的底面之间,该施力构件朝向壳体的凸状散热部的第1侧面对发热元件施力。由此,由于在壳体包含有用于使发热元件散热的凸状散热部(壳体兼用作凸
状散热部),因此,与相对于壳体独立地设置用于使发热元件散热的专用的散热部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电力转换装置的部件件数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电力转换装置大型化。
14.另外,在上述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壳体还包含固定施力构件的固定部,在基板形成有从凸状散热部的突出方向侧观察时使固定部暴露的缺口或开口部。若如此构成,则通过在基板形成缺口或开口部,从而即使在将基板固定于壳体的状态下,也能够经由缺口或开口部将施力构件固定于壳体的固定部。由此,能够提高在将施力构件固定于壳体的固定部之际的作业性。
15.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固定部包含从壳体的底面向基板侧突出的凸状安装部,凸状安装部的突出方向的端面配置于比凸状散热部的突出方向的端面靠壳体的底面侧的位置。若如此构成,则通过在供施力构件固定的固定部设置凸状安装部,并且将凸状安装部的突出方向的端面配置在比凸状散热部的突出方向的端面靠壳体的底面侧的位置,能够将用于将施力构件固定于凸状安装部的固定构件配置于壳体的底面侧。其结果,能够防止上述固定构件与壳体的罩干渉,因此能够确保壳体的密闭性。
16.在上述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该电力转换装置还具备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流路,该冷却水对凸状散热部的与第1侧面相反的那侧的第2侧面进行冷却。若如此构成,则与利用空气来冷却第2侧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冷却第2侧面,因此能够提高电力转换装置的冷却性能。
17.在上述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该电力转换装置还具备容纳凹部,该容纳凹部由凸状散热部的第1侧面、壳体的与第1侧面相对的内侧面、以及壳体的底面中的位于第1侧面与壳体的内侧面之间的部分围成,施力构件以配置在容纳凹部内的状态固定并容纳于壳体。若如此构成,则通过将施力构件插入容纳凹部内并以配置于容纳凹部内的状态固定于壳体,能够将施力构件固定于容纳凹部内的期望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将施力构件固定于壳体之际的作业性。
18.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壳体的在容纳凹部处的内侧面具有引导部,在将施力构件向容纳凹部内插入之际,该引导部引导施力构件。若如此构成,则能够利用引导部将施力构件容易地配置于容纳凹部内的期望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将施力构件固定于壳体之际的作业性。
19.在上述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施力构件包含:基部,其沿着与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以及施力部,其沿着凸状散热部的突出方向从基部突出,通过在沿着与凸状散热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紧固方向上紧固第1紧固构件,从而基板固定于壳体,通过沿紧固方向紧固第2紧固构件,从而施力构件借助基部固定于壳体。若如此构成,则将基板紧固于壳体的第1紧固构件的紧固方向和将施力构件紧固于壳体的第2紧固构件的紧固方向相同,因此,不必改变电力转换装置的朝向,能够在相同朝向的状态下利用紧固构件将基板和施力构件固定于壳体。其结果,能够提高将基板和施力构件固定于壳体之际的作业性。
20.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发热元件在基板上并列地配置有多个,施力部与多个发热元件的配置位置对应,且相互分离地设有多个施力部,并且多个施力部与基部一体地设置。若如此构成,则与利用在多个发热元件排列的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施力部来对多个发热元件施力的情况不同,能够利用对应的施力部对多个发热元件单独地施力,因此能够将多个
的一个例子。另外,引导突起8是权利要求书中的“引导部”的一个例子。
34.基板1由印刷基板构成。在基板1电连接有发热元件2。基板1通过紧固构件11固定于第1壳体3。发热元件2是用于进行电力转换的电子部件。即,发热元件2是使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电力转换控制单元的电子部件。详细而言,发热元件2是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和续流二极管等半导体器件。此外,紧固构件11是权利要求书中的“第1紧固构件”的一个例子。
35.第1壳体3由铝等金属形成。第1壳体3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大致箱形形状)。在此,在第1壳体3设有内部空间31。第1壳体3包含底面32。在第1壳体3的与底面32相反的那侧设有开口33。第1壳体3具有将第1壳体3的开口33封闭的罩9(参照图4)。在第1壳体3的内部配置有基板1和发热元件2。此外,罩9一体地设于第1壳体3,是第1壳体3的一部分。
36.在此,如图3和图4所示,基板1配置于与第1壳体3的底面32相对的位置。此外,由于第2壳体4具有与第1壳体3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图示和说明。
37.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板1与第1壳体3的底面32相对的方向称作z方向,将z方向中的从第1壳体3的底面32朝向基板1的方向称作z1方向,将z方向中的从基板1朝向第1壳体3的底面32的方向称作z2方向。将施力构件6的施力方向称作x1方向,将x1方向的相反方向称作x2方向,将x1方向和x2方向合起来的方向称作x方向。将与x方向和z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y方向,将y方向中的一方向称作y1方向,将y方向中的另一方向称作y2方向。此外,z2方向是权利要求书中的“沿着与凸状散热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方向”的一个例子。
38.冷却水流路5是供冷却水流动的流路,该冷却水对配置在第1壳体3的内部的发热元件2进行冷却。即,电力转换装置100是利用冷却水来冷却发热元件2的水冷式的装置。冷却水流路5由第1壳体3的z2方向侧的外表面34与第2壳体4的z1方向侧的外表面41之间的空间形成。在冷却水流路5设有供在电动车辆中循环的冷却水流入的流入口和供对发热元件2进行了冷却之际被加热的冷却水流出的流出口,对此省略图示。被加热的冷却水由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却。
39.冷却水流路5构成为能够对以沿z2方向(相对于基板1的表面正交的方向)立起的状态配置于第1壳体3内的发热元件2进行冷却。在此,沿z2方向立起的状态的发热元件2在基板1上沿y方向并列地配置有多个(6个)。冷却水流路5在第1壳体3中在沿z2方向立起的状态的发热元件2的背面侧流动。即,第1壳体3包含使发热元件2散热且向基板1侧突出的凸状散热部35。此外,多个发热元件2也可以为1个以上且5个以下或7个以上。
40.凸状散热部35从第1壳体3的底面32向z1方向侧突出。凸状散热部35的内部是空洞(空间)。由凸状散热部35的空洞侧的内表面和第2壳体4的z1方向侧的外表面41围成的空间是在第1壳体3中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流路5,该冷却水对沿x2方向立起的状态的发热元件2进行冷却。
41.凸状散热部35具有作为散热面的第1侧面35a和作为冷却面的第2侧面35b。第1侧面35a是供发热元件2的热传递的侧面。第1侧面35a是凸状散热部35的x2方向侧的外侧面。第2侧面35b是对被加热的第1侧面35a进行冷却的冷却水所接触的侧面。第2侧面35b是凸状散热部35的x2方向侧的内侧面。即,第2侧面35b是第1侧面35a的x1方向侧(相反侧)的侧面。
42.如此,在冷却水流路5中流动有对凸状散热部35的与第1侧面35a相反的那侧的第2侧面35b进行冷却的冷却水。
43.(施力构件)
44.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6构成为,按压发热元件2而使发热元件2与热传导片7紧密贴合。即,施力构件6配置在基板1与第1壳体3的底面32之间,朝向第1壳体3的凸状散热部35的第1侧面35a(朝向x1方向侧)对发热元件2施力。施力构件6是不锈钢等金属制的板簧。
45.施力构件6容纳于在第1壳体3形成的容纳凹部36内。容纳凹部36是使第1壳体3的z1方向侧的面向z2方向侧凹陷而成的。容纳凹部36由凸状散热部35的第1侧面35a、第1壳体3的与第1侧面35a相对的内侧面3a、以及第1壳体3的底面32中的位于第1侧面35a与第1壳体3的内侧面3a之间的部分围成。
46.施力构件6以配置在容纳凹部36内的状态被固定并容纳于第1壳体3。即,施力构件6在容纳凹部36内通过紧固构件12固定于第1壳体3。在此,第1壳体3包含供施力构件6固定的凸状安装部37。在凸状安装部37形成有供紧固构件12螺纹接合的内螺纹部。凸状安装部37从第1壳体3的底面32向z1方向侧(基板1侧)突出。凸状安装部37配置于容纳凹部36的z2方向侧。详细而言,凸状安装部37的z1方向(突出方向)的端面37a配置于比凸状散热部35的z1方向(突出方向)的端面35c靠壳体的z2方向侧(底面32侧)的位置。此外,紧固构件12是权利要求书中的“第2紧固构件”的一个例子。另外,凸状安装部37是权利要求书中的“固定部”的一个例子。
47.如图4和图5所示,具体而言,施力构件6包含基部61、施力部62和引导槽63。在从y1方向侧观察时,施力构件6因基部61和施力部62而具有大致l字形状。
48.基部61沿着x2方向延伸。在基部61形成有供紧固构件12插入的插入孔64。插入孔64在z方向上贯通基部61。基部61由插入于插入孔64的紧固构件12的头部和凸状安装部37夹持。此外,插入孔64在基部61形成有多个(3个)。此外,也可以是,插入孔64不是3个,而是1个、两个或4个以上。
49.通过沿z2方向(紧固方向)紧固紧固构件12,从而施力构件6借助基部61固定于第1壳体3。在此,通过沿z2方向(紧固方向)紧固紧固构件11,从而使基板1固定于第1壳体3(参照图1)。如此,紧固构件11相对于基板1的紧固方向和紧固构件11相对于施力构件6的紧固方向为大致相同方向。
50.另外,在基板1固定于第1壳体3之后,施力构件6以配置于容纳凹部36内的状态通过紧固构件12固定于第1壳体3。因此,在基板1形成有从z1方向侧(凸状散热部35的突出方向侧)观察时使凸状安装部37暴露的缺口1a。由此,使紧固构件12经由基板1的缺口1a插入容纳凹部36内,螺纹接合于凸状安装部37。
51.施力部62沿着z1方向(沿着凸状散热部35的突出方向)自基部61突出。施力部62具有在y方向(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1随着朝向凸状散热部35的z1(突出方向)去而变小的顶端细形状。
52.施力部62的z1方向侧的突出顶端部分62a抵接于发热元件2的x2方向侧的面。施力部62的突出顶端部分62a具有向x1方向侧(发热元件2侧)弯曲的圆弧形状。由此,施力部62的突出顶端部分62a与发热元件2线接触。另外,由于施力部62的突出顶端部分62a具有带圆角的形状,因此,不易进入发热元件2的x2方向侧的面。施力部62的比突出顶端部分62a靠z2方向侧的部分62b具有向x2方向侧(与发热元件2侧相反的那侧)弯曲的圆弧形状。由此,防
止施力部62的除突出顶端部分62a以外的部分与发热元件2接触。
53.施力部62与多个(3个)发热元件2的配置位置对应,且相互分离地设有多个(3个)施力部62。多个(3个)施力部62与基部61一体地设置。此外,也可以是,施力部62不是3个,而是1个、两个或4个以上。
54.引导槽63是供引导突起8插入的槽。引导槽63是使基部61的靠x2方向侧的端部向x1方向侧凹陷而成的。
55.(热传导片)
56.热传导片7是热界面材料。热传导片7是配置在第1侧面35a与发热元件2之间且具有挠性的构件。热传导片7构成为使发热元件2与热传导片7之间不产生间隙。另外,由于热传导片7具有挠性,因此,在发热元件2与热传导片7之间的间隙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填充发热元件2与热传导片7之间的间隙。
57.另外,热传导片7是容易热传导的材质。而且,热传导片7是将发热元件2和凸状散热部35绝缘的材质。如此,发热元件2隔着热传导片7被施力构件6按压于凸状散热部35的第1侧面35a。在热传导片7形成有作为沿z方向贯通热传导片7的通孔的卡合孔71。热传导片7的卡合孔71与在凸状散热部35的顶端面形成的卡合突起35d卡合。
58.(引导突起)
59.如图6和图7所示,引导突起8构成为,在将施力构件6向容纳凹部36内插入之际引导施力构件6。引导突起8形成于第1壳体3的在容纳凹部36处的内侧面3a。引导突起8从第1壳体3的内侧面3a向x1方向侧突出。引导突起8具有在y方向(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2随着朝向z方向去而变小的顶端细形状。
60.由此,在施力构件6向容纳凹部36插入之际(在图6中用点线记载),施力构件6能够以抑制了位置偏移的状态配置在容纳凹部36内(在图6中用实线记载)。即,在引导突起8插入于引导槽63内的状态下,在施力构件6沿z2方向移动之际,引导突起8和引导槽63抵接,由此,限制施力构件6的y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进行施力构件6的y方向上的定位。另外,通过施力部62和发热元件2抵接,且引导突起8和引导槽63抵接,能够限制施力构件6的x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进行施力构件6的x方向上的定位。
61.(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62.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那样的效果。
6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电力转换装置100设有施力构件6,该施力构件6配置在基板1与第1壳体3的底面32之间,且朝向第1壳体3的凸状散热部35的第1侧面35a对发热元件2施力。由此,由于在第1壳体3包含有用于使发热元件2散热的凸状散热部35(第1壳体3兼用作凸状散热部35),因此,与相对于第1壳体3独立地设置用于使发热元件2散热的专用的散热部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电力转换装置100的部件件数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电力转换装置100大型化。
6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基板1形成有从z1方向侧观察时使凸状安装部37暴露的缺口1a。由此,通过在基板1形成缺口1a,从而即使在将基板1固定于第1壳体3的状态下,也能够经由缺口1a将施力构件6固定于第1壳体3的凸状安装部37,因此能够提高在将施力构件6固定于第1壳体3的凸状安装部37之际的作业性。
6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将凸状安装部37的z1方向的端面37a配置于
比凸状散热部35的z1方向的端面35c靠第1壳体3的底面32侧的位置。由此,通过设置供施力构件6固定的凸状安装部37,并且将凸状安装部37的z1方向侧的端面37a配置在比凸状散热部35的z1方向侧的端面35c靠第1壳体3的底面32侧的位置,能够将用于将施力构件6固定于凸状安装部37的固定构件配置于第1壳体3的底面32侧。其结果,能够防止上述固定构件与第1壳体3的罩9干渉,因此能够确保第1壳体3的密闭性。
6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电力转换装置100设有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流路5,该冷却水对凸状散热部35的与第1侧面35a相反的那侧的第2侧面35b进行冷却。由此,与利用空气来冷却第2侧面35b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冷却第2侧面35b,因此能够提高电力转换装置100的冷却性能。
6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将施力构件6以配置在容纳凹部36内的状态固定并容纳于第1壳体3。由此,通过将施力构件6插入容纳凹部36内并以配置于容纳凹部36内的状态固定于第1壳体3,能够将施力构件6固定于容纳凹部36内的期望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将施力构件6固定于第1壳体3之际的作业性。
6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第1壳体3的在容纳凹部36处的内侧面3a设置引导突起8,在将施力构件6向容纳凹部36内插入之际,该引导突起8引导施力构件6。由此,能够利用引导突起8将施力构件6容易地配置于容纳凹部36内的期望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将施力构件6固定于第1壳体3之际的作业性。
6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通过沿z2方向的紧固方向紧固紧固构件11,从而将基板1固定于第1壳体3。另外,通过沿上述紧固方向紧固紧固构件12,从而将施力构件6借助基部61固定于第1壳体3。由此,将基板1紧固于第1壳体3的紧固构件11的紧固方向和将施力构件6紧固于第1壳体3的紧固构件12的紧固方向相同,因此,不必改变电力转换装置100的朝向,能够在相同朝向的状态下利用紧固构件11将基板1固定于第1壳体3且利用紧固构件12将施力构件6固定于第1壳体3。其结果,能够提高将基板1和施力构件6固定于第1壳体3之际的作业性。
7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发热元件2并列地配置在基板1上。将施力部62与多个发热元件2的配置位置对应,且相互分离地设有多个施力部62。将多个施力部62与基部61一体地设置。由此,与利用在y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施力部来对多个发热元件2施力的情况不同,能够利用对应的施力部62对多个发热元件2单独地施力,因此能够将多个发热元件2中的各发热元件2向第1侧面35a侧可靠地施力。另外,对于多个施力部62,通过与基部61一体地设置多个施力部62,与将多个施力部62分别紧固于第1壳体3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将施力构件6固定于第1壳体3之际的作业性。
7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使施力部62具有在y方向上的宽度w1随着朝向z方向去而变小的顶端细形状。由此,能够减少施力部62与发热元件2接触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少施力部62从发热元件2受到的负荷。其结果,能够减少在施力部62产生的弯曲应力,因此能够防止在从发热元件2受到的负荷的作用下施力构件6发生塑性变形。
7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电力转换装置100设置热传导片7,该热传导片7配置在第1侧面35a与发热元件2之间且具有挠性。利用施力构件6将发热元件2隔着热传导片7按压于凸状散热部35的第1侧面35a。由此,即使由于制造误差(公差)而使第1侧面35a与发热元件2之间的间隙因电力转换装置100而不同,也能够借助具有挠性的热传导片7
使第1侧面35a和发热元件2无间隙地接触。即,通过利用施力构件6将发热元件2相对于具有挠性的热传导片7按压,能够使发热元件2无间隙地抵接于热传导片7。另外,能够利用施力构件6隔着发热元件2将具有挠性的热传导片7向第1侧面35a按压,因此能够使第1侧面35a无间隙地抵接于热传导片7。其结果,通过使用热传导片7,不易在发热元件2与第1侧面35a之间形成空气层,因此能够使在发热元件2产生的热向第1侧面35a高效地散热。
7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通过将施力构件6固定于在与第1侧面35a不同的底面32设置的凸状安装部37,从而与将施力构件6固定于第1侧面35a的情况不同,能够使施力构件6不妨碍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流路5的流路形成,该冷却水对因发热元件2的散热而被加热的第1侧面35a进行冷却。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形成供冷却水顺畅地流动的冷却水流路5。
74.[变形例]
[0075]
此外,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本发明的范围还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变形例)。
[0076]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电力转换装置100是利用冷却水对发热元件2进行冷却的水冷式的装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电力转换装置也可以是利用空气对发热元件进行冷却的空冷式的装置。
[007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基板1形成有从z1方向侧(凸状散热部35的突出方向侧)观察时使凸状安装部37暴露的缺口1a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基板形成有从凸状散热部的突出方向侧观察时使凸状安装部暴露的开口部。
[0078]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施力部62具有在y方向(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1随着朝向凸状散热部35的z1(突出方向)去而变小的顶端细形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施力部也可以不是顶端细形状,而是施力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凸状散热部的突出方向去而相同或变大。
[0079]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施力部62的突出顶端部分62a具有向x1方向侧(发热元件2侧)弯曲的圆弧形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施力部的突出顶端部分也可以形成为直线状。
[008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施力部62的比突出顶端部分62a靠z2方向侧的部分62b具有向x2方向侧(与发热元件2侧相反的那侧)弯曲的圆弧形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施力部的比突出顶端部分靠壳体的底面侧的部分也可以形成为直线状。
[008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施力部62相互分离地设有多个(3个)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施力部也可以连续地设为直线状。
[008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凸状安装部37的z1方向(突出方向)上的端面配置于比凸状散热部35的z1方向(突出方向)的端面靠壳体的底面32侧的位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凸状安装部的突出方向的端面也可以配置于比凸状散热部的突出方向的端面靠基板侧的位置。
[008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如下例子,即,第1壳体3(壳体)的在容纳凹部36处的内侧面3a具有引导突起8,在将施力构件6向容纳凹部36内插入之际,该引导突起8引导施力构件6,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壳体的在容纳凹部处的内侧面也可以不具有
引导突起。
[008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将基板1紧固于第1壳体3(壳体)的紧固方向和将施力构件6紧固于第1壳体3(壳体)的紧固方向相同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将基板紧固于壳体的紧固方向和将施力构件紧固于壳体的紧固方向也可以不同。
[008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电力转换装置100具备热传导片7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电力转换装置也可以不具备热传导片。
[0086]
附图标记说明
[0087]
1、基板;1a、缺口;2、发热元件;3、第1壳体(壳体);3a、(壳体的)内侧面;5、冷却水流路;6、施力构件;7、热传导片;8、引导突起(引导部);11、紧固构件(第1紧固构件);12、紧固构件(第2紧固构件);32、底面;35、凸状散热部;35a、第1侧面;35c、(凸状安装部的突出方向的)端面;36、容纳凹部;37、凸状安装部(固定部);37a、(凸状散热部的突出方向的)端面;61、基部;62、施力部;100、电力转换装置;w1、宽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