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等离子体喉镜杀菌装置的保护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429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等离子体喉镜杀菌装置的保护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等离子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等离子体喉镜杀菌装置的保护机构。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臭氧合成、环境保护、材料生产制造、生物灭菌等领域,由此多种等离子体的发生装置应运而生,如线筒式DBD等离子体发生装置、沿面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等,目前,应用在医院耳鼻喉科的喉镜杀菌装置即是根据线筒式介质阻挡放电的原理而成,即等离子体喉镜杀菌装置,现有的等离子体喉镜杀菌装置的高压部分是铜皮包裹在石英介质管外侧的结构,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上端打火的现象,因此只能把高压部分尽量远离石英介质的管口,以此来解决上端打火的问题,但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上端如没有高压电极,则该区域不会产生等离子体,这不仅严重影响到杀菌的效果,而且这种放电会损坏电源甚至损坏喉镜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等离子体喉镜杀菌装置的保护机构,本机构能够避免口端打火现象的发生,并且达到管口产生均匀的等离子体,保证杀菌效果。

本发明是现有等离子体喉镜杀菌装置上端的改进,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主要包括有地电极、高压电极以及介质管,其中地电极为带孔的金属管,地电极外侧套接由绝缘材质制成的介质管,所述介质管由连为一体的三部分构成,即第一部分为小直径管,小直径管的上部靠近顶端位置外侧套有大直径管,小直径管和大直径管的顶端通过一个环形耳板连接在一起,所述小直径管上部与耳板、大直径管形成一个环形空间,所述高压电极套接在上述介质管的大直径管外侧,高压电极的上部伸入上述环形空间内。

作为本发明的其中一个优选方案,所述介质管的材质是石英或陶瓷。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高压电机为金属管或金属片。

本发明将介质管的管口向外侧对高压电极进行包裹,以此来避免口端打火现象的发生,使管口能够产生均匀的等离子体,从而保证杀菌装置上端管口处杀菌处理效果;工作时,将需要灭菌的内窥镜从上方插入到地电极内,将高压电极连接到高压电源,将地电极连接到地,等离子体在介质管与地电极之间产生,从而起到对内窥镜外表面的杀菌消毒作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能够避免口端打火现象的发生,达到管口产生均匀的等离子体,保证杀菌效果;

2、构造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廉;

3、应用范围广,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主视方向)。

图2为现有技术的杀菌效果图。

图3为本发明的杀菌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就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地电极1为带孔的白钢管,地电极外侧套接由石英制成的介质管,所述介质管由连为一体的三部分构成,即第一部分为小直径管2-1,小直径管的上部靠近顶端位置外侧套有大直径管2-2,小直径管和大直径管的顶端通过一个环形耳板2-3连接在一起,所述小直径管上部与耳板、大直径管形成一个环形空间,高压电极3为铜管,其套接在上述介质管的大直径管外侧,高压电极的上部伸入上述环形空间内。

应用实例

将现有技术和本发明分别进行杀菌实验,观察介质结构改变后杀菌效果,其中两个实验均保持放电电压8kV,放电频率为7kHz,改变放电时间10s、20s、30s、40s、50s、60s,观察杀菌效果。

图2为现有技术的杀菌效果图,图3为本发明的杀菌效果图,通过对比可知,图3的杀菌效果与图2杀菌效果相比明显提高,即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提高了装置的杀菌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