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5688阅读:6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电器,尤其涉及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加热的烹饪器具,一般是在锅体内设置电磁线盘,该电磁线盘的底部和侧部均绕制有加热线圈,在加热线圈中输入高频电流,使得周围产生交变磁场,由于内胆一般采用铁、镍能导磁材料制作,上述交变磁场能使内胆产生涡流,进而起到加热内胆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内胆,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的侧壁包括上侧壁、下侧壁以及位于上侧壁和下侧壁之间的过渡部,该过渡部使得内胆外表面并非均匀光滑。在实际应用时,由于使用电磁线盘对内胆进行加热,内胆具有过渡部,会造成电磁线盘与内胆外表面之间的间隙不均匀,影响加热效果,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提升内胆的加热均匀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打开和关闭锅体,所述锅体内设有电磁线盘和内胆,所述电磁线盘为凹形线盘,所述电磁线盘对内胆加热,所述内胆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的侧壁包括上侧壁、下侧壁以及位于上侧壁和下侧壁之间的过渡部,所述电磁线盘对内胆加热时,所述过渡部高于电磁线盘内最高处的加热线圈。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渡部比电磁线盘内最高处的加热线圈高H,H为5-80毫米。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渡部相对下侧壁向外过渡使所述侧壁的宽度逐渐变 大。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渡部的外壁为弧面或斜面或平面。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锅体内还设有保温环,所述保温环环绕内胆设置,所述过渡部高于保温环的最低处。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侧壁的上侧壁、下侧壁以及位于上侧壁和下侧壁之间的过渡部呈弧形外凸。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侧壁和下侧壁的内壁为弧线段,所述上侧壁的内壁弧形段对应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下侧壁的内壁弧形段对应的曲率半径。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渡部的高度为所述内胆高度的1/5-3/5。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磁线盘内设有侧部线圈,电磁线盘内最高处的加热线圈为侧部线圈。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或电压力煲。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其锅体内设有内胆和位于内胆下方的电磁线盘,内胆侧壁具有过渡部,过渡部高于电磁线盘内最高处的加热线圈。电磁线盘对内胆过渡部以下的区域加热,使得内胆与电磁线盘之间的间隙稳定,加热均匀,使得内胆设置的过渡部并未影响到电磁线盘对内胆的加热效果。

2、内胆侧壁包括上侧壁、下侧壁和连接在上侧壁与下侧壁之间的过渡部,过渡部向外过渡使所述侧壁的宽度逐渐变大。过渡部的设置有助于提升内胆的加热均匀性。

3、所述侧壁的上侧壁、下侧壁以及位于上侧壁和下侧壁之间的过渡部呈弧形外凸,使得内胆侧壁主体具有一定的外凸,促进内胆内食材的翻滚沸腾。上侧壁和下侧壁的内壁为弧线段,所述上侧壁的内壁弧形段对应的最大曲率半径大于所述下侧壁的内壁弧形段对应的最大曲率半径。烹饪器具对内胆加热时,主要是对内胆的底壁和下侧壁进行加热,由于底壁与下侧壁为直接受热段,热量进而向上传递,而下侧壁的内壁弧形段对应的曲率半径相对上侧壁偏小,弯曲程度偏大,使得热量的翻滚与传递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胆与电磁线盘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出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打开和关闭锅体,所述锅体内设有电磁线盘和内胆1,所述电磁线盘2为凹形线盘,所述电磁线盘2对内胆1加热,具体的,电磁线盘2位于内胆1下方,电磁线盘2通常绕装感应线圈,工作时,感应线圈通入高频电流,使得感应线圈周围产生高频的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可以使得内胆1上产生涡流,通过涡流的作用实现内胆1本身发热,从而进行加热烹调。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现有常规烹饪器具锅体和锅盖结构,故而本实施例不结合附图对其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内胆1包括侧壁11和底壁12,侧壁11呈弧形外凸,即该内胆1为具有外凸弧形侧壁的球形内胆,该种内胆1最明显的外形特征是侧壁11直径由中间部位向上下两端逐渐减少,从而形成近似球状结构,故而称为球形内胆。所述的侧壁11包括上侧壁111、下侧壁112以及位于上侧壁111和下侧壁112之间的过渡部113。所述过渡部113的上端与上侧壁111相连,下端与下侧壁112相连,过渡部113相对下侧壁112向外渡使所述侧壁的宽度逐渐变大。过渡部113的设置可以提高内胆1的加热均匀性,相比现有普通的球形内胆,本实施例内胆1的加热均匀性更佳。其具体结构和原理可以参照申请人先前申请的名称为“一种均匀加热的内胆”,授权公告号为“CN203885329U”的实用新型专利,本实施例中不再详述。由于该过渡部113使得内胆1外表面并非 均匀光滑。在实际应用时,使用电磁线盘2对内胆1进行加热,内胆1具有过渡部113,会造成电磁线盘2与内胆1外表面之间的间隙不均匀,影响加热效果,故有待改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线盘2对内胆1加热时,所述过渡部113高于电磁线盘2内最高处的加热线圈。由于电磁线盘2对内胆1过渡部113以下的区域加热,使得内胆1与电磁线盘2之间的间隙稳定,加热均匀,使得内胆1设置的过渡部113并未影响到电磁线盘2对内胆1的加热效果。进一步的,所述过渡部113比电磁线盘2内最高处的加热线圈高H,H为5-80毫米。过渡部113的高度为所述内胆1高度的1/5-3/5。由于过渡部113为内胆侧壁的一段区域,这里在计算过渡部高度时,以过渡部113内表面高度方向的中点作为过渡部113的高度。具体的,由于过渡部113的上端与上侧壁111相连,下端与下侧壁112相连。这里就是在内胆1的内表面上,以过渡部113的上端和下端作为2个参考点,取这2个参考点在高度方向上的中点作为过渡部113的高度。当H小于5毫米时,过渡部113与加热线圈H太近,内胆加热原理为加热线圈输入高频电流,使加热线圈附近产生交变磁场,使内胆1产生涡流。由于H小于5毫米,会对内胆的加热造成一定的影响,当H大于5毫米时,这种影响会较小甚至消失。H可选为5毫米、10毫米、15毫米、30毫米、50毫米、70毫米、80毫米等。由于内胆1高度有限,凹形线盘加热会到达内胆1一定的高度,当H大于80毫米时,会造成过渡部113位于内胆1的较高位置,不利于发挥过渡部113对内胆1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体内还设有保温环,所述保温环环绕内胆1设置,所述过渡部113高于保温环的最低处。保温环的下端与电磁线盘2抵接,内胆2下部受到电磁线盘2加热,上部受到保温环环绕,避免热量的散失,加热效率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侧壁111和下侧壁112的内壁为弧线段,所述上侧壁111的内壁弧形段对应的最大曲率半径大于所述下侧壁112的内壁弧形段对应的最大曲率半径。由于电磁线盘2低于过渡部113,电磁线盘2主要是对底壁12和下侧壁112进行加热,而下侧壁112内壁弧形段对应的曲率半径相对上侧壁111偏小,下侧壁112为受热段,热量的翻滚传递效果更好。

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的电磁线盘2内设有侧部线圈22,电磁线盘2内最 高处的加热线圈为侧部线圈22。具体的,电磁线盘2包括凹形的线盘支架21,线盘支架21侧部呈辐射状分布多个隔离筋23,相邻隔离筋23之间形成绕线槽24,侧部线圈22绕装在绕线槽24中,采用疏绕方式绕装线圈,安全性高,可以减少匝间短路的情况发生,也有利于线圈的散热;并且在此基础上,侧部线圈22在绕线槽24中至少分布两层,在绕线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增加线圈数量,从而满足电感量等方面的性能要求,减小线圈因大电流而产生的自发热量,有助于降低线圈的温升,避免因温升太高产生的短路、烧机等危险,使得整机的安全性能更高。本实施例的电磁线盘对应内胆底部还可以设置有底部线圈,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分别独立控制。具体来说,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分别由单独的线圈绕制而成,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各自独立地连接到烹饪器具的控制电路中,在烹饪器具工作时,控制电路控制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交替加热,以促进内胆中食物和液体的翻滚、对流,食物加热没有死角,由于内胆中食物和液体保持翻滚对流的状态,食物受热均匀,食物营养也能充分混合充分入味。当然,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是侧部线圈单独加热或者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同时加热。

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绕线槽也可以横向设置,即隔离筋由线盘支架外侧面径向向外延伸而出,侧部线圈在每个绕线槽内可以绕装2-5圈;或者采用密绕方式,即线盘支架上不设置隔离筋,将线圈盘直接粘接在线盘支架外侧面形成侧部线圈,这样线盘支架结构更加简单,成本低。

可以理解:所述过渡部的外壁可以为弧面或斜面或平面。由于内胆侧壁设置有过渡部,可以以过渡部作为分界,对内胆外表面做不同效果的处理,使内胆的外观更加美观。比如,可以将过渡部以上的上侧壁遮蔽,对下侧壁进行喷涂处理。可以将过渡部以下的下侧壁遮蔽,对上侧壁进行抛光处理。

以上实施例所述的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者炒菜机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