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水排装置及其水冷模块,尤指一种由复数薄片体堆栈组成具有流道及散热效率较佳的冷却水排装置及其水冷模块。
背景技术:
现行电子装置速度及效能日新月异,随着效能之提升则其内部电子组件工作时则会相对提升温度,一般散热模块仅针对透过散热器或均温板或热管组合后对电子组件进行解热,亦有透过增设散热风扇对该散热模块进行强制散热之使用,但因该散热模块设置于电子装置内部仅能尽量将热量带离电子组件而无法直接排出该电子装置内部,故亦有业者将水冷模块应用于该电子装置中进行解热,水冷模块具有一水冷头及一水冷排,并该水冷头及该水冷排间具有循环水道并两者间透过管体进行连接使得以进行冷却流体循环,该冷水头具有一热交换接口系直接与电子组件进行贴设并将热量导出,其后再透过该冷水头内部之冷却流体将热量带离该热交换接口,最后将吸附有热量之冷却流体引导至设置于该电子装置外部的水冷排进行冷却,该水冷头与该水冷排内部冷却流体主要透过设置于该水冷头内的一泵浦,或透过外部直接设置的独立外接的泵浦对冷却流体进行驱动该冷却流体冷却循环,但当内部空间狭窄的电子设备中,该水冷头之整体大小需严格要求符合狭窄空间设置,又因水冷头内必须设置该泵浦,故如何解决狭窄空间之解热问题则为首要之目标。
再者,随着不同需求必须设置多重或复杂之水道结构藉此提升冷却水降温之效率,而习知水冷排结构系由透过复数中空扁管两端串接水箱或水槽,再透过复数散热鳍片设于该等中空扁管彼此之间,且该等散热鳍片系呈弯绕状并以弯折点外侧与对应相邻该等扁管的外侧透过焊接而成,二者仅有点接触,前述二侧水箱与相焊接后的该等散热鳍片与该等扁管的两侧也是透过焊锡焊接而成,令该二侧水箱与该等散热鳍片及该等扁管连接构成所述水冷排结构,故习知水冷排结构并无法制程复杂水道或水冷排之结构,且散热效率不彰,且鳍片易受外力损坏而造成水冷排结构失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习知技术之缺点,本创作之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具有提升冷却流体降温效率的水排装置。
本创作另一目的,系提供一种可缩减水冷头之体积的水冷模块。
为达上述之目的,本创作系提供一种水排装置,系包含:一立体结构体、一顶侧片体、一底侧片体、一泵浦;
所述立体结构体具有复数薄片体,该等薄片体具有复数直列放射状凸体及至少一漩涡状凸体,直列放射状凸体部分径向连接该漩涡状凸体,该等薄片体彼此相互堆栈组合该立体结构体,并令该等直列放射状凸体堆栈形成复数鳍片,该漩涡状凸体堆栈形成一涡旋流道,所述涡旋流道一端具有一进水空间,另一端具有一出水口;所述顶侧片体设于该立体结构体上侧,并封闭该涡旋流道顶侧并对应该进水空间处具有一进水口;所述底侧片体设于该立体结构体下侧,并封闭该涡旋流道底侧;所述泵浦设置于前述进水空间,并具有复数扇叶。
为达上述之目的,本创作系提供一种水冷模块,系包含:一冷却水排装置、一水冷头、一第一管体、一第二管体;
所述冷却水排装置,系包含:一立体结构体、一顶侧片体、一底侧片体、一泵浦;
所述立体结构体具有复数薄片体,该等薄片体具有复数直列放射状凸体及至少一漩涡状凸体,直列放射状凸体部分径向连接该漩涡状凸体,该等薄片体彼此相互堆栈组合该立体结构体,并令该等直列放射状凸体堆栈形成复数鳍片,该等漩涡状凸体堆栈形成一涡旋流道,所述涡旋流道一端具有一进水空间,另一端具有一出水口;所述顶侧片体设于该立体结构体上侧,并封闭该涡旋流道顶侧,对应该进水空间具有一进水口;所述底侧片体设于该立体结构体下侧,并封闭该涡旋流道底侧;所述泵浦设置于前述进水空间,并具有复数扇叶。
所述水冷头具有一壳体,该壳体具有至少一容水空间及一热交换接口及一入水口及一排水口,所述入、排水口连接该容水空间,该热交换接口设于该壳体之一侧并连接该容水空间;所述第一管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分别连接该水冷头之入水口及该立体结构体之出水口;所述第二管体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分别连接该冷水头之排水口及该立体结构体之进水口。
透过本创作冷却水排装置不仅可改善习知水排结构无法提供较佳之冷却效率外更可透过堆栈之方式组成具有复杂流道结构的水排装置,进而可以提升冷却冷却流体之冷却效率者。
并透过冷却水排结合泵浦后可大幅缩减传统水冷头之体积,进一步增加冷水头之设计及使用之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创作冷却水排装置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A为本创作冷却水排装置之第一实施例之局部放大图;
图2为本创作冷却水排装置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剖视图;
图3为本创作冷却水排装置之第二实施例之俯视图;
图4为本创作冷却水排装置之第三实施例之俯视图;
图5为本创作冷却水排装置之作动示意图;
图6为本创作水冷模块之立体组合图;
图7为本创作水冷模块之组合剖视图。
符号说明
冷却水排装置1
立体结构体11
鳍片11a
涡旋流道11b
进水空间11c
出水口11d
进水口11e
薄片体111
直列放射状凸体1111
漩涡状凸体1112
顶侧片体12
第一涡旋封闭部121
直列放射状凸条122
底侧片体13
第二涡旋封闭部131
直列放射状凸条132
泵浦14
扇叶141
冷却流体2
水冷模块3
水冷头31
壳体311
容水空间312
热交换接口313
入水口314
排水口315
第一管体32
第一端321
第二端322
第二管体33
第三端331
第四端332
散热风扇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创作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1、1a、2,为本创作冷却水排装置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图及立体剖视图及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所述冷却水排装置1,系包含:一立体结构体11、一顶侧片体12、一底侧片体13、一泵浦14;
所述立体结构体11具有复数薄片体111,该等薄片体111具有复数直列放射状凸体1111及漩涡状凸体1112,直列放射状凸体1111部分径向连接该漩涡状凸体1112,该等薄片体111彼此相互重迭堆置组合该立体结构体11,并令该等直列放射状凸体1111彼此堆栈形成复数鳍片11a,该等漩涡状凸体 1112堆栈形成一涡旋流道11b,所述涡旋流道11b一端具有一进水空间11c,另一端具有一出水口11d。
所述顶侧片体12设于该立体结构体11上侧,用以封闭该涡旋流道11b 顶侧并对应该进水空间11c处具有一进水口11e,所述底侧片体13设于该立体结构体11下侧,并封闭该涡旋流道11b底侧,所述泵浦14设置于前述进水空间11c,并具有复数扇叶141。
所述顶侧片体12具有一第一涡旋封闭部121,对应封闭该涡旋流道11b 顶侧,该第一涡旋封闭部121连接复数直列放射状凸条122,该等直列放射状凸条122与前述直列放射状凸体1111对应迭合。
所述底侧片体13具有一第二涡旋封闭部131,对应封闭该涡旋流道11b 底侧,该第二涡旋封闭部131连接复数直列放射状凸条132,该等直列放射状凸条132与前述直列放射状凸体1111对应迭合。
请参阅图3,系为本创作冷却水排装置之第二实施例之俯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系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差异在于该等鳍片11a向外延伸之长度选择等长或不等长其中任一。
请参阅图4,系为本创作冷却水排装置之第三实施例之俯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系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差异在于该等鳍片11a厚度系选择等宽或不等宽其中任一,本实施例系以不等宽作为说明实施例但并不引以为限。
请参阅图5,系为本创作冷却水排装置之作动示意图,如图所示,当冷却流体2由该进水口11e进入该进水空间11c时,因该进水空间11c采偏心设置,并该泵浦14设置于该进水空间11c内,当冷却流体2进入该进水空间11c 时第一时间即受该泵浦14驱动由该涡旋流道11b中心处向外导流,并最后该冷却流体2由该涡旋流道11b最外侧的出水口11d离开该冷却水排装置1之立体结构体11。
请参阅图6、7,系为本创作水冷模块之立体组合及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创作之水冷模块3系包含:一冷却水排装置1、一水冷头31、一第一管体32、一第二管体33;
本实施例内之所述冷却水排装置1系与前述冷却水排装置1之各说明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并一并参阅冷却水排装置1第一至三实施例及图1~5,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所述立体结构体11系透过该第一、二管体32、33与该水冷头31连接,所述水冷头31具有一壳体311,该壳体311具有至少一容水空间312及一热交换接口313及一入水口314及一排水口315,所述入、排水口314、315连接该容水空间312,该热交换接口313设于该壳体311之一侧并连接该容水空间312。
所述第一管体32具有一第一端321及一第二端322分别连接该水冷头31 之入水口314及该立体结构体11之出水口11d。
所述第二管体33具有一第三端331及一第四端332分别连接该冷水头31 之排水口315及该立体结构体11之进水口11e。
所述冷却水排装置1一侧系设置有一散热风扇4,所述散热风扇4系对应对该冷却水排装置1进行强制散热,进而提升冷却流体2之冷却效能。
所述水冷模块3运作时,该冷水头31系与至少一发热源(图中未示)接触,并吸收该发热源所发出之热量,该水冷头31之热交换接口313将热量转移透过冷却流体2将热量由该冷水头31中带走,则热量随着冷却流体2由该冷水头31之排水口315离开该冷水头31,并由该第二管体33进入该冷却水排装置1,带有热量的冷却流体2透过第二管体33由该进水口11e进入该冷却水排装置1的进水空间11c中,并在透过设置于该进水空间11c中的泵浦 14将冷却流体2引导由该进水空间11c向该涡旋流道11b流动,并从该涡旋流道11b中央处逐渐向外围流动,并该冷却流体2流经该涡旋流道11b时该冷却流体2之热量转移至该冷却水排装置1,并透过散热风扇4强制对该冷却水排装置1散热后则令该冷却流体2冷却,最后再由该涡旋流道11b末端的出水口11d离开该冷却水排装置1,其后再透过第一管体32引导至该冷水头 31之入水口314进入该水冷头再次循环。
本创作主要系透过以单片薄片体之结构体以迭层之方式进而组成具有复杂结构之立体结构体,除了可针对复杂之水道进行多元灵活设计外,更可改善传统者散热效率不彰,且鳍片易受外力损坏而造成水冷排结构失能之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