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发热体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1513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发热体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热材料,尤其涉及一种可智能控制、柔性好、节能的发热体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电加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它广泛使用于生活、生产、科研等各领域,从电加热的发展过程来说,其已从传统的镍/铬合金等电阻丝或膜作为发热材料,向有机复合发热材料转变。目前常用的有机复合发热材料为导电油墨或导电涂料。导电油墨是由一种或多种树脂、导电粉和助剂,按配方比例混合研磨而成。导电涂料是由一种或多种乳液、导电粉和助剂,按配方比例混合研磨而成。

然而目前的导电发热材料及其制备的发热体的性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现有的发热体导电性、柔性都比较差,很难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又如,现有的发热体无法实现智能控制。前述这些缺陷的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发热体的进一步应用。

因此开发一种可智能控制、柔性好、节能的发热体十分必要,而这也是业界一直渴望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发热体及其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发热体,其包括:

发热膜,包括连续分布的纳米银颗粒和树脂,所述发热膜中纳米银颗粒的含量为20~50wt%,密度为1~2g/cm3,粒径为50~500nm;

以及,电极,连接于所述发热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发热体包括:

发热膜,包括发热涂层,所述发热涂层包括均匀且连续分布的纳米银颗粒和树脂,所述发热涂层中纳米银颗粒的含量为20~50wt%,密度为1~2g/cm3,粒径为50~500nm;

热反射膜,设置于所述发热膜的底部,至少用以将所述发热膜产生的热能进行反射;

以及,电极,设置于所述发热涂层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智能发热体的厚度为7~40μm。

优选的,所述发热膜的厚度为2~10μm。进一步的,所述发热涂层的厚度为1~10μm。

优选的,所述热反射膜的厚度为2~10μ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前述的智能发热体于制备发热服饰、美容用品或理疗用品中的用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发热体具有柔性、超薄、节能、可智能远程等特点,节约能源,安全环保,不存在安全隐患;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发热体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实现卷对卷全自动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合格率,所获发热体材料能够辐射远红外线,提高人体吸收能力,可以作为直接加热源在发热服饰、美容用品或理疗用品等领域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发热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智能发热体,其包括:

发热膜,包括连续分布的纳米银颗粒和树脂,所述发热膜中纳米银颗粒的含量为20~50wt%,密度为1~2g/cm3,粒径为50~500nm;

以及,电极,连接于所述发热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发热体包括:

发热膜,包括发热涂层,所述发热涂层包括均匀且连续分布的纳米银颗粒和树脂,所述发热涂层中纳米银颗粒的含量为20~50wt%,密度为1~2g/cm3,粒径为50~500nm;

热反射膜,设置于所述发热膜的底部,至少用以将所述发热膜产生的热能进行反射;

以及,电极,设置于所述发热涂层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电极与外接电源电连接。

在一些优选实施案例之中,所述智能发热体的厚度为7~40μm。

优选的,所述发热膜的厚度为2~10μm。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涂层的厚度为1~10μm。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涂层的表面电阻为0.01~1欧姆。

优选的,所述树脂包括聚氨酯和/或环氧树脂,但不限于此,此处树脂是起到粘合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热反射膜的厚度为2~10μm。

进一步的,所述热反射膜的组成材料包括含有金属涂层的TPE、TPU、PI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等柔性封装材料,但不限于此。

优选的,所述热反射膜至少以热压或胶黏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发热膜的底部。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发热膜包括基材以及结合于基材表面的发热涂层。

优选的,所述发热涂层是通过印刷、涂布和喷涂中的至少一种方式结合于基材表面。

更优选的,所述基材的材质包括PE、PET、PI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优选实施案例之中,所述智能发热体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至少以热压或胶黏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发热膜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保护膜的厚度为2~10μm。

优选的,所述保护膜的材质包括TPE、无纺布和TPU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优选实施案例之中,所述智能发热体还包括热传感芯片,至少用以智能远程控制发热体的工作温度和时间。更优选的,所述热传感芯片还通过一导线与智能传感器相连接,所述智能传感器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情况而选择,例如温度传感器、时间传感器、水分传感器等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前述的智能发热体于制备发热服饰、美容用品或理疗用品中的用途。

以下结合若干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请参阅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主要包括保护膜1、发热膜2和热反射膜3,所述发热膜2设置于保护膜1和热反射膜3之间,所述发热膜2包括发热涂层20,所述发热涂层包括均匀且连续分布的纳米银颗粒和树脂,其结构呈弯曲回旋状,亦可以是其他形状。

参加图2所示,所述电极4与发热膜2的发热涂层20连接,所述发热膜上还设置有热传感芯片5,所述热传感芯片5通过一导线6与智能传感器7相连接,所述智能传感器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情况而选择,例如温度传感器、时间传感器、水分传感器等等。所述导线6的末端设置有USB端口8,可以用于与外接电源(例如移动电源)连通,实现电极与电源的电连接。

综上所述,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发热体具有柔性、超薄、节能、可智能远程等特点,且能够辐射远红外线,提高人体吸收能力,可以作为直接加热源在发热服饰、美容用品或理疗用品等领域应用。

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