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9670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控制箱。



背景技术:

自动化控制箱主要用于各种电子元件的安装、布线及控制,方便各个电子部件的连接组合,从而形成适用于各种电气设备的控制箱。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控制箱都是单面的,只能从控制箱的一个面进行操作,这样在安装电子器件以及对电子器件进行检修时,就会显得非常的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化控制箱,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化控制箱,包括箱体、安装架,箱体包括外框架、基座、面板,外框架除右侧面之外的其它各侧面均覆盖有面板;外框架前侧的面板上设有玻璃观察窗,外框架后侧的面板上设有玻璃观察窗;安装架设置在外框架内,且安装架通过滑轨与外框架滑动连接,安装架在沿着滑轨移动的过程中能从外框架的右侧滑出,安装架的右侧设有用于盖合外框架右侧开口的盖板,盖板与外框架之间设有多个搭扣;安装架的右下角处设置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多个万向轮,每个万向轮均与安装架的底部相连接,外框架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用于隐藏万向轮的第一容纳槽;基座的右侧壁向其左侧壁方向凹陷,形成用于隐藏万向轮的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与第二容纳槽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安装电子器件的安装架采用滑拉式的方式设置在箱体上,这样在需要安装及检修电子器件时,工作人员可以在正反两面进行操作,非常方便,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另外,移动机构的设置一方面能便于安装架的拉出和推回,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安装架拉出后保证整个控制箱的平稳性,而相应容纳槽的设计,可以保证控制箱整体的美观度,玻璃观察窗的设计,方便工作人员在不开箱的情况下就能了解,控制箱内电子器件的运行情况。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第一容纳槽的大小与第二容纳槽的大小相同,第一容纳槽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与第二容纳槽在竖直方向的投影相重叠。

进一步,盖板的下端设有用于遮挡第一容纳槽、第二容纳槽的外延板。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能够保证控制箱整体的美观度。

进一步,安装架的顶部通过滑轨与外框架的顶部滑动连接,安装架的底部通过滑轨与外框架的底部滑动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保证安装架在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

进一步,安装架包括框架体、安装板,安装板设置在框架体上,移动机构、滑轨设置在框架体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化控制箱的剖视图;

图2为基座的俯视图;

图3为外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箱体,110、外框架,111、第一容纳槽,120、基座,121、第二容纳槽,130、面板,131、玻璃观察窗,2、安装架,210、盖板,211、外延板,220、移动机构,230、框架体,240、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自动化控制箱,包括箱体1、安装架2,安装架2活动的设置在箱体1内,且安装架2从箱体1中抽拉出来。

箱体1包括外框架110、基座120、面板130,外框架110由多根内部中空的立柱拼装而成,在本实施例中,立柱的数量是12根,外框架110为矩形体结构,外框架110除右侧面之外的其它各侧面均覆盖有面板130,当然也可以是外框架110除左侧面之外的其它各侧面均覆盖有面板130,在本实施例中,以下的所有陈述均是针对的,外框架110除右侧面之外的其它各侧面均覆盖有面板130。外框架110前侧的面板130上设有玻璃观察窗131,其中,外框架110前侧的面板130上所设的玻璃观察窗131的面积占比为80%左右,即:玻璃观察窗131的面积比面板130的面积。外框架110后侧的面板130上设有玻璃观察窗131,其中,外框架110后侧的面板130上所设的玻璃观察窗131的面积占比为80%左右,即:玻璃观察窗131的面积比面板130的面积。

安装架2设置在外框架110内,且安装架2通过滑轨与外框架110滑动连接,其中,最好是安装架2的顶部通过两个滑轨与外框架110的顶部滑动连接,以及安装架2的底部通过两个滑轨与外框架110的底部滑动连接。而安装架2最好是包括框架体230、安装板240,安装板240设置在框架体230上,滑轨设置在框架体230上。安装架2在沿着滑轨移动的过程中能从外框架110的右侧滑出,另外,安装架2的右侧设有用于盖合外框架110右侧开口的盖板210,外框架110上设有与盖板210相匹配的橡胶密封圈,盖板210与外框架110之间设有多个搭扣,即当安装架2推入到外框架110内后,可通过搭扣让盖板210与外框架110连接在一起,从而防止安装架2滑出。外框架110左侧的面板130的内侧设有减震橡胶垫,这样安装架2向内推时,能够减缓安装架2所受冲击力,从而降低对安装架2上的电子器件造成的影响。

安装架2的右下角处设置有移动机构220,其中,移动机构220包括多个万向轮,每个万向轮均与安装架2的底部相连接,移动机构220设置在框架体230上,安装架2底部所设万向轮的数量最好为两个或三个,万向轮能与控制箱的放置平面相接触。外框架110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用于隐藏万向轮的第一容纳槽111,基座120的右侧壁向其(基座120)左侧壁方向凹陷,形成用于隐藏万向轮的第二容纳槽121,第一容纳槽111与第二容纳槽121相对应。

其中,所谓的相对应最好是指第一容纳槽111的大小与第二容纳槽121的大小相同,第一容纳槽111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与第二容纳槽121在竖直方向的投影相重叠。另外,盖板210的下端设有用于遮挡第一容纳槽111、第二容纳槽121的外延板211,即当万向轮进入到第一容纳槽111、第二容纳槽121内后,外延板211能够刚好将第一容纳槽111、第二容纳槽121完全遮挡。

控制箱还包括降温器、加热器、温度传感器、吸潮板、湿度传感器、PLC控制器,降温器和加热器均设置在基座120中,且与外框架110底部的面板130相固定,每根立柱上均开设有若干用于向由外框架110、面板130所围腔体内排放冷气和暖气的排气孔,相连两根立柱相互连通,降温器的排气口通过管道与其中一根立柱的内腔相连通,加热器的排气口通过管道与其中一根立柱的内腔相连通,这样加热器所排放的暖气可以通过立柱上的排气孔进入到由外框架110、面板130所围腔体内,降温器所排放的冷气可以通过立柱上的排气孔进入到由外框架110、面板130所围腔体内,降温器的信号输入端与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加热器的信号输入端与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这样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由外框架110、面板130所围腔体内的温度信息后,会将温度信息值传输给PLC控制器,由PLC控制器根据温度信息值控制降温器或加热器开启和关闭。

吸潮板设置在由外框架110、面板130所围腔体内,吸潮板内预埋有发热丝、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发热丝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吸潮板用于吸收由外框架110、面板130所围腔体内的湿气,湿度传感器检测吸潮板的湿度值,当其湿度值超过吸潮板正常吸潮能力时,PLC控制器控制发热丝发热,对吸潮板进行除湿处理,直至其恢复正常吸潮能力。部分面板130上开设有排气槽。这样可以保证安装在控制箱内的电子器件处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进行工作,保证了其使用寿命,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这种技术方案还能避免出现局部温度高或局部温度低的情况发生,使得各处温度均比较均与,保证了电子器件的性能。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