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热传导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均热板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超薄均热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器件的微型化已经成为现代电子设备发展的主流趋势。电子器件特征尺寸不断减小(例如,微处理器的特征尺寸从1990年到2000年内从0.35µm减小到0.18µm),芯片的集成度、封装密度以及工作频率不断提高,这些都使芯片的热流密度迅速升高。研究表明,超过55%的电子设备的失效形式是由温度过高引起的,因此电子器件的热可靠性设计在电子器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oled电视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化等电子产品集成化和轻薄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在期望产品具有更轻薄的的外形以外,还希望它具有更高的计算速度和更好的多媒体性能,以满足高速、便携、移动工作或移动娱乐的要求。在市场需求端的强力引导下,电子器件不断地往高频、高速以及集成电路的密集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使得单位容积电子器件的功耗剧增,带来了发热量快速增大,对散热器件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散热材料比如金属箔、石墨片等材料已经难以满足要求。
热管是一种相变传热器件,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和传热功率,热管工作时,将热源的热流从蒸发端传递到冷凝端,再从冷凝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到表面积较大的热沉,最后通过对流传热的方式将热量带走,其导热系数是现有金属材料的几十倍到几百倍。但常规热管从直径到厚度都在毫米级以上,难以适应手机内狭小的空间,例如,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的厚度己降低10mm,手机的厚度一般在8mm以下,燃料电池的散热间隙仅有3mm。目前常用的圆柱形热管或者压扁型热管,已经很难满足紧凑型高功率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这促使热管朝着轻薄化方向发展。但随着热管厚度的降低,其内部汽-液高速对流引起的界面剪切力将会增大,传热能力受到限制。因此,热管在保证超薄化的同时,必须同时具有较强的传热能力,这是超薄热管领域的难点,也是热管领域研究的热点。
现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设计时给散热器件预留的厚度非常小,大多<1mm,在如此薄的热管内部还需设置相互分离的气液通道,以保证工作时气液循环高效传热,这对普通热管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的要求非常高。由于热管的形状所限,其主要实现由热源到热沉的一维方向传热。而在大部分电子元器件中,二维平面上的传热更为常见。针对二维平面散热,另一种相变传热元件——均热板(vaporchamber)应运而生。均热板是平板热管的一种,可以将聚集在热源表面的热流迅速传递并扩散到大面积的冷凝表面上,从而促进热量的散发,降低元器件表面的热流密度,保证其可靠工作。由于较低的热阻、良好的均温性能以及较高的临界热流密度,均热板目前广泛应用于大功率led、cpu、gpu、高速硬盘等电子元器件的散热。
现有技术中均热板的吸液芯一般为铜粉烧结式、或者金属丝网。使用烧结铜粉吸液芯的均热板,其制造过程中需向薄壁金属管内填入金属粉末然后进行烧结,其生产过程十分困难,一致性很难保证,在高温烧结时由于金属外壳层与铜粉烧结层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极易出现褶皱。而使用金属丝网的均热板,由于丝网结构存在渗透率较大,但毛细力小的特点,同时由于单层丝网烧结容易出现破裂和厚度太小导致工质量过少,因此在一般丝网烧结中,常采用多层结构层叠烧结。多层烧结的丝网结构容易出现层间接触不良,削弱传热性能。
泡沫金属是一种孔隙率较高的多孔材料,其孔隙率一般在70%以上,甚至可达98%,且较易对孔径及孔隙率进行调整,高孔隙率使泡沫金属吸液芯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可有效减小流体阻力;泡沫金属比表面积大,可增大吸液芯与工质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工质蒸发,减少蒸发热阻;泡沫金属还具有密度小的特点,重量仅为同体积金属的20~60%,而且厚度可低至0.2mm,因此可有效减小传导热阻,有望在超薄均热板中得到大规模应用。
中国专利(cn104764350)公开了“一种泡沫铜为吸液芯的均热板制造方法”,采用泡沫铜(厚度0.1mm~3mm,孔径300nm~1000μm,孔隙率40%~95%)烧结在由相应的不同厚度的铜板或铜箔制成的上盖板和下底板上作为吸液芯,中间蒸汽腔采用一定厚度(≥0.8mm)的圆柱状或方形结构的泡沫铜作为支撑柱,经焊接、抽真空、注液、封装后制成均热板。其中支撑柱的直径为3~8mm,支撑柱之间的间隔为10~15mm。
中国专利(cn104896983)公开了“一种超薄泡沫银为吸液芯的均热板制造方法”,采用泡沫银(厚度0.1mm~2mm,孔径300nm~1000μm,孔隙率40%~95%)烧结在由相应的不同厚度纯铜板或铜箔制成的上盖板与下底板上作为吸液芯,中间蒸汽腔采用一定厚度(≥0.8mm)的圆柱状或方形结构的泡沫银或铜作为支撑柱,经焊接、抽真空、注液、封装等工艺制成均热板。其中支撑柱的直径或尺寸为2~8mm,支撑柱之间的间隔为8~15mm。分离式的支撑柱很难大规模连续生产。
在上述的两个现有技术中,使用了泡沫金属作为吸液芯和支撑柱。支撑柱的作用是支撑中间蒸汽腔,使其在均热板在抽真空除气后的结构不坍塌,由于支撑柱之间的间隔(8~15mm)比较大,如果使用比较比较薄的铜箔作为上下盖板,铜箔就会在支撑柱的间隔出有凹陷,影响均热板的导热性能,因此他使用的盖板厚度不能小于0.1mm,这种结构就限制了均热板的厚度。
另外,现有技术使用的泡沫金属吸液芯是由不同孔径分布的连通孔构成,在泡沫内层的孔是完整的微孔,而最外层的孔是破碎的,以类似于微柱结构的形式附着于完整孔的外边一层,它的芯吸有效半径要大于内层的有效半径,其毛细力小于内层,因此,为了得到泡沫金属吸液芯的良好特性,其内部至少要保留至少一层的完整孔通道。如果为了高的渗透率而使用孔径比较大的泡沫金属吸液芯,那么吸液芯的厚度就会比较厚,同时带来吸液芯的毛细力下降;如果为了较低的厚度和较大的毛细吸力而使用孔径很小的泡沫金属吸液芯,那么液体在毛细芯内部的流动阻力就会很大,从而使均热板的传热能力降低。
现有技术中的吸液芯难以同时满足厚度薄、毛细吸力大、和渗透率高这三个特点。在使用超薄的上下壳板,或是制作具有超薄厚度(<1mm=的均热板时,其采用独立分离式的支撑柱也很难支撑起均热板的结构而不坍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超薄均热板及其制造方法,所公开的超薄平均热板可以像普通热管一样由热源到热沉的一维方向快速传递热量,也可以使热量快速地沿径向在二维平面上的扩散。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超薄均热板,结构是由上壳板、下壳板、吸液芯、多孔金属支撑层以及工作介质组成的超薄密闭腔室,其特征在于:
(1)所述的上壳板、下壳板的厚度为0.01mm~1.0mm,材质为导热性和密闭性良好的金属及其合金或者非金属及化合物材料;
(2)所述的吸液芯的厚度为0.02mm~1.5mm,是由以下四种材料的至少一种构成:采用平均粒径为0.01mm~0.5mm的金属粉末烧结得到的多孔介质;或者是在上壳板、下壳板的内表面通过电镀的方式得到的疏松多孔的毛细层;或者由平均厚度为0.4mm~3mm的一层或者两层以上叠加的泡沫金属压缩得到的多孔介质,压缩后的泡沫金属孔隙率为30%~90%;又或者是将平均粒径为0.01mm~0.5mm的金属粉末填充到一层或者两层以上叠加的泡沫金属内部,经过烧结得到的多孔介质,烧结后得到的多孔介质孔隙率为30%~90%;
(3)所述的多孔金属支撑层具有开孔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厚度为0.1mm~15mm,其结构可以是图案化结构,也可以是单一结构,其中:图案化结构是指在多孔金属支撑层上设有凹槽,凹槽深度为0.02mm~14.5mm,槽底宽为0.05~30mm,槽顶宽为0.05~30mm;单一结构是指厚度均匀,没有进行过局部压缩或局部机械减薄加工的多孔金属;
(4)所述工作介质填充于壳体的密闭内腔,工作介质为液体材料,其体积占比为吸液芯空隙的50%~300%。
所述的上、下壳板是由铜、铝、银、镍、钛、碳材料、云母、氮化硼中的任意一类材料或者是它们中的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制成的复合材料,或者是铜合金、铝合金、银合金、镍合金、钛合金材料;或者是由石墨、金刚石、云母、氮化硼中的任何一种组成的复合材料;
所述的金属粉末是由铜、铝、银、镍、钛中的任意一类金属形成的单金属材料,或是铜合金、铝合金、银合金、镍合金、钛合金材料,或是以前述材料为基体进行表面镀膜或涂覆的多层复合材料。
所述用于构成吸液芯的两层以上叠加泡沫金属可以是使用同种材质和规格所组成的,也可以是不同孔数(ppi)、厚度、面密度、材质所组成的;
所述的多孔金属支撑层的图案化结构的凹槽可以是平行于长度或宽度方向排列,或者是与长度或宽度方向成特定角度排列,或者是在多孔金属支撑层上相互交叉,又或者是在多孔金属支撑层上以某一个点为中心点向外辐射状排列。
所述的多孔金属支撑层是通过在聚氨酯海绵表面沉积金属层,再经过烧结还原得到的具有开孔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多孔泡沫金属。
所述的工作介质的体积占比为吸液芯空隙的80%-150%。
所述的工作介质为以下材料的任意一种或者其混合物:氨、氟利昂、乙烷、丙酮、丁酮、水、乙醇、甲醇、甲苯、导热姆-a、导热姆-e。
所述的吸液芯包括在其表面上设有亲水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体,所述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体的形貌包含纳米线、纳米颗粒、纳米片的至少一种;
所述的的上下壳板包括通过压延、电解工艺得到的金属薄片,或者是使用压延金属薄片经过热处理得到的单晶金属,又或者是液态金属。
所述的碳材料包括人工石墨、天然石墨或者金刚石。
所述的人工石墨包括利用真空镀、电沉积或者两者结合的工艺,在人工合成石墨片的表面沉积金属层得到的复合材料,其中人工合成石墨片是由聚酰亚胺薄膜(polyimide缩写为pi)经高温碳化、石墨化处理制成的。
所述的金属层是指铜、锡、银、钛中的任意一类材料或者是它们中的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制成的复合材料。
一种超薄均热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一)上壳板、下壳板制作;
(二)吸液芯采用以下方式的至少一种制作方法:采用平均粒径为0.05mm~0.5mm的金属粉末烧结得到;或者是在上壳板、下壳板的内表面通过电沉积的方式得到的疏松多孔的毛细层;或者由平均厚度为0.4mm~3mm的一层或者两层以上叠加的泡沫金属压缩得到;又或者是将平均粒径为0.05mm~0.5mm的金属粉末填充到一层或者两层以上叠加的泡沫金属内部,经过加压烧结得到;
(三)将作为上壳板、下壳板的金属片与吸液芯连接;
(四)多孔金属支撑层制作;
(五)将多孔金属支撑层放置于连接了吸液芯的上下壳板之间;
(六)使用焊接工艺组装,将上壳板、下壳板的四周焊接在一起,并预留充液口;
(七)将工作介质填充到上下壳板之间的密闭内腔;
(八)焊接封口。
所述的吸液芯制作工序中,采用泡沫金属压缩得到吸液芯的加工时,在进行压缩前后或者压缩加工当中,可以对泡沫金属往任意一个特定的方向进行拉伸,经拉伸后其内部孔洞的长径比为1:1~10:1。
所述的多孔金属支撑层制作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的任意一种:
将多孔金属直接裁切成所需的规格尺寸;
通过辊压的方式在多孔金属上加工出平行于长度或宽度方向排列的凹槽,或者是与长度或宽度方向成特定角度排列的凹槽,或者是在多孔金属支撑层上相互交叉的凹槽,又或者是在多孔金属支撑层上以某一个点为中心点向外辐射状排列的凹槽。
所述的多孔金属支撑层在通过辊压方式加工凹槽之前或者加工凹槽的同时,可以对多孔金属进行拉伸,经拉伸后其内部孔洞的长径比为1:1~10:1。
所述的多孔金属支撑层在通过辊压的方式在多孔金属上加工出凹槽后,可以继续在多孔金属表面上电沉积金属层。
吸液芯的有效毛细孔径越大,其渗透率就越大,但是过大的毛细孔径会导致其产生的毛细抽力变小,不利于工质回流;吸液芯有效毛细孔径越小,其产生的毛细抽力越大,但过小的吸液芯有效孔径会引起毛细芯的渗透率急剧下降,导致工质在毛细芯内的流动阻力陡增。为了使泡沫金属吸液芯能同时具有较大的毛细抽力、渗透率、以及较小的厚度,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对一层或两层以上的泡沫金属进行压缩,通过选择不同的孔数(ppi)、面密度、厚度的原始泡沫金属,不同的压缩比,以及两层以上泡沫金属层叠进行压缩时选择相同或者不同孔数(ppi)、面密度、厚度的原始泡沫金属进行搭配,以此来调控吸液芯的孔形状、孔径大小和孔径分布,可以得到同时具有较大毛细吸力、渗透率和较小厚度的吸液芯。同时,随着对泡沫金属压缩的进行,外部破碎孔形成的微柱被压缩,重新形成新的封闭小孔,使得泡沫金属外层孔的毛细力增强,促进了液化工质的回流,改善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这是因为泡沫金属结构呈三维网状,具有随机的拓扑性,金属骨架分枝并互相搭接,构成无数相互连通的胞体(cell),胞体由10~14个面组成,每个面上各有一个孔,孔的形状大致为3~6边形,孔相连接部分则为孔棱,将两层或者多层的泡沫金属层叠在一起进行压缩时,随着压缩的进行泡沫金属内部的孔会变得越来越扁平,如果不断地压缩,各层泡沫金属的孔棱就会进入相邻泡沫金属的内部,将其内部的孔进行二次分割,形成一种新结构的泡沫金属,经过上述工艺的调控,可以根据不同的均热板工况,设计出具有不同毛细吸力、渗透率和厚度的吸液芯,在制作超薄厚度的均热板时,可以提供同时具有较高毛细吸力、渗透率和超薄厚度的吸液芯。
在采用泡沫金属压缩得到多孔介质吸液芯的加工时,在进行压缩前后或者压缩加工当中,可以对泡沫金属进行轴向拉伸,通过拉伸使泡沫金属的孔形状从近似的圆孔变成细长孔,可以增强吸液芯的毛细吸力。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为了增强均热板的渗透能力,促进工质快速回流,还可以通过电镀、悬砂法复合电镀等方式,在上、下壳板的其中一个表面上沉积一层疏松多孔的毛细层,并且将具有毛细层这一面作为均热板的吸液芯,通过调控电镀参数,或者悬砂法复合电镀中使用的金属颗粒粒径,来调控毛细层的空隙大小,从而增强液体工质回流的能力。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吸液芯的毛细性能,也可以选择在所述的吸液芯的表面上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体,包含纳米线、纳米粒子、纳米片的至少一种,使得吸液芯表面具有超亲水性能。超亲水表面具有优异的浸润性能,两相传热装置中常用的工质液体在其表面可以迅速铺展,进入微结构的孔隙之中,这表明超亲水结构对工质液体具有良好的毛细吸力,浸润性越好,毛细吸力越强。在具有多孔结构的吸液芯的壁面上构筑一层超亲水结构,将极大提升吸液芯的毛细压力,从而打破单一吸液芯结构的局限性,显著提升吸液芯结构的毛细性能。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多孔金属支撑层起到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作为蒸汽通道,利用泡沫金属孔隙率高,对气体阻力低的特点;二是作为均热板壳体的支撑层,防止均热板在抽气工序和工作时结构坍塌。现有技术是使用一个单独的泡沫金属圆柱块或者方块作为支撑柱,支撑柱之间的间隔较大,因此提供的支撑能力有限,为了防止均热板局部坍塌,其上下壳板也需要选用较厚的金属箔来提供一定的耐压强度,因此现有技术制造的均热板厚度做不到1mm以下。而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是使用整张的泡沫金属加工的支撑层,为了使得减少蒸汽流动的阻力,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也提供了一种通过辊压的方式在泡沫金属上加工出各种图案化结构凹槽的方案,凹槽的中心距仅有0.05mm~3mm,因此可以对上下壳板提供更多的支撑,保证均热板结构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发生坍塌,因此可以使用厚度在0.1mm以下的金属薄片做成均热板的上下壳板,使得均热板的整体厚度大幅减薄,可以制造出整体厚度<1mm的均热板。并且通过辊压加工形成于凹槽底部的部分泡沫金属经过压缩之后,其毛细力变大,在均热板工作的时候,槽底部的这一部分泡沫金属又可以作为吸液芯,提供液化工质回流的通道,增强均热板的传热性能。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多孔金属支撑层可以采用在多孔金属表面辊压出凹槽的加工方式,因此可以使用卷对卷工艺连续加工,与现有技术使用独立的块状支撑柱的方案相比,还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较低的特点。考虑到为了提高多孔金属支撑层的支撑能力,需要使用面密度比较高的多孔金属来提高结构强度,但是面密度越高的多孔金属,就越难进行辊压加工。因此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使用较低面密度的多孔金属,先通过辊压的方式加工出凹槽后,可再继续在多孔金属表面上电沉积更厚的金属层,来提高多孔金属支撑层的结构强度,以此来降低加工难度,便于进行大规模生产。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用电镀、泡沫金属压缩、泡沫金属拉伸、制备超疏水结构等方式制备出来的吸液芯,具有很高的毛细吸力、渗透率,并且还可以具有较小的厚度。采用整张的多孔金属作为支撑层,与使用相互独立分离的支撑柱相比,具有更强的结构支撑能力,保证均热板的结构不坍塌;为了得到使蒸汽阻力更小,还可以使用辊压的工艺在多孔金属上制备出图案化的凹槽,同时在辊压加工之后被压缩在凹槽底部的部分多孔金属,还可以作为吸液芯,以增强均热板的液化工质的回流能力。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吸液芯、支撑层都可以使用卷对卷的连续工艺进行加工,生产效率极高,适合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一种超薄均热板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中的一种超薄均热板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三、四、五、六中的一种超薄均热板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三中的一种超薄均热板中的多孔金属支撑层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四中的一种超薄均热板中的多孔金属支撑层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五中的一种超薄均热板中的多孔金属支撑层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六中的一种超薄均热板中的多孔金属支撑层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二中的具有超亲水特性的氧化铜纳米片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超薄均热板及其制造方法。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的一种超薄均热板,其结构为由上壳板(11)、下壳板(12)、吸液芯(13)、多孔金属支撑层(14)以及工作介质组成的超薄密闭腔室;
上壳板(11)、下壳板(12)为厚度0.05mm的铜箔,铜箔的外表面沉积有一层氧化铝阻隔膜;
吸液芯(13)是通过将平均粒径为0.03mm的铜球烧结在上壳板(11)、下壳板(12)的内表面而得到,其厚度为0.06mm;
多孔金属支撑层(14)为图案化结构,设在两层吸液芯(13)之间,采用具有开孔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泡沫铜,泡沫铜的厚度为0.4mm、平均孔直径为0.1mm,通过在泡沫铜上设置平行于宽度方向的凹槽制备得到(如图4所示),其中凹槽深度为0.3mm,槽底宽为0.08mm,槽顶宽为0.09mm;
使用水作为工作介质,充入水的体积为吸液芯空隙的110%。
一种超薄均热板的制造方法:
(1)根据设计要求的均热板尺寸裁切出上壳板(11)、下壳板(12);
(2)将将平均粒径为0.03mm的铜球烧结在上壳板(11)、下壳板(12)的内表面,得到的一层多孔的毛细层作为吸液芯(13);
(3)多孔金属支撑层(14)的制作:使用辊压的方法,在泡沫铜上加工出平行于宽度方向的凹槽,凹槽深度为0.3mm,槽底宽为0.08mm,槽顶宽为0.09mm;
(4)将多孔金属支撑层(14)置于上下两层吸液芯(1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上下壳板的四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闭的内腔,并预留充液口;
(5)经抽真空后往壳体内部灌充水作为工作介质,充入水的体积为吸液芯空隙的110%,最后经过封口得到一种超薄均热板。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的一种超薄均热板,结构为由上壳板(21)、下壳板(22)、吸液芯(23)、多孔金属支撑层(24)以及工作介质组成的超薄密闭腔室;
上壳板(21)、下壳板(22)为厚度0.1mm的铜箔;
吸液芯(23)是通过将两层叠加的泡沫铜(泡沫铜规格为:孔数(ppi)为95,厚度1.8mm,面密度280g/m2)压缩得到的多孔介质,压缩后的泡沫铜孔隙率为70%,其厚度为0.2mm,泡沫铜的表面上制备有一层具有超亲水特性的氧化铜纳米片结构,纳米片的结构如图8所示;
多孔金属支撑层(24)具有单一结构,设在两层吸液芯(23)之间,是用具有开孔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厚度为0.6mm、平均孔直径为0.08mm的泡沫镍制备;
使用乙醇作为工作介质,充入乙醇的体积为吸液芯空隙的110%。
一种超薄均热板的制造方法:
(1)根据设计要求的均热板尺寸裁切出上壳板(21)、下壳板(22);
(2)吸液芯(23)的制作:将两层泡沫铜叠加起来,经过压缩得到的多孔介质,压缩多孔介质的孔隙率为70%,厚度为0.2mm。将得到的多孔介质焊接到上下壳板的内表面,然后在其表面上制备有一层具有超亲水特性的氧化铜纳米片结构;
(3)根据设计要求的尺寸,将厚度为0.6mm,平均孔直径为0.08mm的泡沫镍经过裁切得到多孔金属支撑层(24);
(4)将多孔金属支撑层(24)置于上下两层吸液芯(2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上下壳板的四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闭的内腔,并预留充液口;
(5)经抽真空后往壳体内部灌充乙醇作为工作介质,充入乙醇的体积为吸液芯空隙的80%,最后经过封口得到一种超薄均热板。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的一种超薄均热板,结构为由上壳板(31)、下壳板(32)、吸液芯(33)、多孔金属支撑层(34)以及工作介质组成的超薄密闭腔室;
上壳板(31)、下壳板(32)为厚度0.5mm的铝箔,铝箔的表面覆盖有一层锡薄膜,上下壳板的内表面与吸液芯(33)连接;
吸液芯(33)是通过将一层泡沫铜压缩得到的多孔介质,泡沫铜在压缩前经过拉伸,经拉伸后其内部孔径的长径比为3:1,压缩后的泡沫铜孔隙率为50%,厚度为0.5mm;
多孔金属支撑层(34)具有图案化结构,设在两层吸液芯(33)之间,是用具有开孔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厚度为2mm、平均孔直径为0.5mm的泡沫铜,通过在泡沫铜上设置平行于长度方向的凹槽制备得到(如图4所示),其中凹槽深度为0.1mm,槽底宽为0.2mm,槽顶宽为0.3mm;
使用甲苯作为工作介质,充入甲苯的体积为吸液芯空隙的110%。
一种超薄均热板的制造方法:
(1)根据设计要求的均热板尺寸裁切出上壳板(31)、下壳板(32);
(2)吸液芯(33)的制作:将一层泡沫铜(泡沫铜规格为:孔数(ppi)为50,厚度2.2mm,面密度330g/m2)先进行拉伸,经拉伸后其内部孔径的长径比为3:1,然后再压缩得到的多孔介质,压缩多孔介质的孔隙率为50%,厚度为0.5mm;
(3)多孔金属支撑层(34)的制作:使用辊压的方法,在泡沫铜上加工出平行于长度方向的凹槽,其中凹槽深度为0.1mm,槽底宽为0.2mm,槽顶宽为0.3mm;
(4)将多孔金属支撑层(34)置于上下两层吸液芯(3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上下壳板的四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闭的内腔,并预留充液口;
(5)经抽真空后往壳体内部灌充甲苯作为工作介质,充入甲苯的体积为吸液芯空隙的110%,最后经过封口得到一种超薄均热板。
实施例四:
如图3所示的一种超薄均热板,结构为由上壳板(31)、下壳板(32)、吸液芯(33)、多孔金属支撑层(34)以及工作介质组成的超薄密闭腔室;
上壳板(31)、下壳板(32)为厚度1mm的铜镍合金箔材,上下壳板的内表面与吸液芯(33)连接;
吸液芯(33)是通过将平均粒径为0.08mm的银包铜粉填充到一层泡沫铜(泡沫铜规格为:孔数(ppi)为110,厚度2.5mm,面密度380g/m2)的内部空隙,再经过压缩、烧结后到的多孔介质,得到的多孔介质孔隙率为30%,厚度为1.5mm;
多孔金属支撑层(34)具有图案化结构,设在两层吸液芯(33)之间,是用具有开孔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厚度为5mm,平均孔直径为0.8mm的泡沫铜,通过在泡沫铜上制备分别平行于长度和宽度方向,并交叉排列的凹槽(如图5所示),其中凹槽深度为4.5mm,槽底宽为9mm,槽顶宽为10mm;
使用氨作为工作介质,充入氨的体积为吸液芯空隙的110%。
一种超薄均热板的制造方法:
(1)根据设计要求的均热板尺寸裁切出上壳板(31)、下壳板(32);
(2)吸液芯(33)的制作:将平均粒径为0.08mm的银包铜粉与粘结剂均匀混合,再通过喷涂的方式填充到一层泡沫铜的内部空隙,再经过压缩、烧结后到的多孔介质。并将吸液芯焊接到上下壳板的内表面;
(3)多孔金属支撑层(34)的制作:使用辊压的方法,制备分别平行于长度和宽度方向,并相互交叉排列的凹槽,其中凹槽深度为4.5mm,槽底宽为9mm,槽顶宽为10mm;
(4)将多孔金属支撑层(34)置于上下两层吸液芯(3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上下壳板的四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闭的内腔,并预留充液口;
(5)经抽真空后往壳体内部灌充氨作为工作介质,充入氨的体积为吸液芯空隙的110%,最后经过封口得到一种超薄均热板。
实施例五:
如图3所示的一种超薄均热板,结构为由上壳板(31)、下壳板(32)、吸液芯(33)、多孔金属支撑层(34)以及工作介质组成的超薄密闭腔室;
上壳板(31)、下壳板(32)为厚度0.8mm,表面沉积有铜薄膜的人工合成石墨片,其中,铜薄膜的厚度为0.2mm,人工合成石墨片的厚度为0.4mm;
吸液芯(33)是通过将平均粒径为0.05mm的铜-镍合金球填充到叠加起来的两层不同规格的泡沫铜(泡沫铜规格为:孔数(ppi)为85,厚度1.2mm,面密度320g/m2,以及孔数(ppi)为75,厚度1.6mm,面密度250g/m2)的内部空隙,再经过压缩、烧结后到的多孔介质,得到的多孔介质孔隙率为60%,其厚度为0.8mm;
多孔金属支撑层(34)具有图案化结构,设在两层吸液芯(33)之间,是用具有开孔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厚度为6mm,平均孔直径为1mm的泡沫镍,通过在泡沫镍上制备分别两组交叉排列的凹槽,一组凹槽与长度方向成45°角,另一组凹槽平行于宽度方向(如图6所示),其中凹槽深度为1mm,槽底宽为2mm,槽顶宽为4mm;
使用丙酮作为工作介质,充入丙酮的体积为吸液芯空隙的120%。
一种超薄均热板的制造方法:
(1)根据设计要求的均热板尺寸裁切出上壳板(31)、下壳板(32);
(2)吸液芯(33)的制作:将平均粒径为0.05mm的铜-镍合金球与粘结剂均匀混合,再通过喷涂的方式填充到叠加起来的两层不同规格泡沫铜的内部空隙,再经过压缩、烧结后到的多孔介质。并将吸液芯焊接到上下壳板的内表面;
(3)多孔金属支撑层(34)的制作:使用辊压的方法,在泡沫镍上制备分别两组交叉排列的凹槽,一组凹槽与长度方向成45°角,另一组凹槽平行于宽度方向,凹槽深度为1mm,槽底宽为2mm,槽顶宽为4mm;
(4)将多孔金属支撑层(34)置于上下两层吸液芯(3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上下壳板的四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闭的内腔,并预留充液口;
(5)经抽真空后往壳体内部灌充丙酮作为工作介质,充入丙酮的体积为吸液芯空隙的120%,最后经过封口得到一种超薄均热板。
实施例六:
如图3所示的一种超薄均热板,结构为由上壳板(31)、下壳板(32)、吸液芯(33)、多孔金属支撑层(34)以及工作介质组成的超薄密闭腔室;
上壳板(31)、下壳板(32)为厚度1.5mm的铜箔,该铜箔为压延铜箔经过热处理得到的单晶铜箔。上下壳板的内表面与吸液芯(33)连接;
吸液芯(33)是通过将三层不同规格的泡沫金属叠加压缩得到的多孔介质,压缩后的泡沫金属孔隙率为40%,其厚度为1mm。上述三层不同规格的泡沫金属分别是:孔数(ppi)为35、厚度2.0mm、面密度300g/m2的泡沫铜,孔数(ppi)为95,厚度1.2mm,面密度350g/m2的泡沫铜,孔数(ppi)为110,厚度1.5mm,面密度280g/m2的泡沫镍;
多孔金属支撑层(34)具有图案化结构,设在两层吸液芯(33)之间,使用具有开孔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厚度为8mm,平均孔直径为2mm的泡沫铜,泡沫铜经过拉伸加工,拉伸后的其内部孔径的长径比为2:1,然后再加工出一种以直径2mm的中心圆向外辐射的凹槽(如图7所示),其中凹槽深度为2mm,槽底宽为5mm,槽顶宽为6mm;
使用甲醇作为工作介质,充入甲醇的体积为吸液芯空隙的130%。
一种超薄均热板的制造方法:
(1)根据设计要求的均热板尺寸裁切出上壳板(31)、下壳板(32);
(2)吸液芯(33)的制作:将三层不同规格的泡沫金属叠加起来,经过压缩得到的多孔介质,多孔介质的孔隙率为40%,厚度为1mm。并将吸液芯焊接到上下壳板的内表面;
(3)多孔金属支撑层(34)的制作:泡沫铜先经过拉伸加工,拉伸后的其内部孔径的长径比为2:1,然后再使用连续模压的方法,在泡沫铜上加工出一种以直径2mm的中心圆向外辐射的凹槽(如图7所示),其中凹槽深度为2mm,槽底宽为5mm,槽顶宽为6mm;
(4)将多孔金属支撑层(34)置于上下两层吸液芯(3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上下壳板的四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闭的内腔,并预留充液口;
(5)经抽真空后往壳体内部灌充甲醇作为工作介质,充入甲醇的体积为吸液芯空隙的130%,最后经过封口得到一种超薄均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