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4279发布日期:2021-01-26 15:3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智能控制面板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控制面板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控制面板。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和住宅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系统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因此,智能家居系统产品越来越丰富,系统配置也越来越复杂,比如智能插座、智能音响、智能灯具等智能家居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瞩目,同时对与智能家居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的智能控制面板要求也越来越高。
[0003]
智能控制面板不是简单的开关面板,它是集成了照明、音响、窗帘、温控器、传感器等多个子系统的中控系统,可以用遥控、手机远程、本地电脑等多种智能控制方式实现对居住空间灯光、电动窗帘、温湿度等的智能控制管理。现有的智能控制面板内部通过安装的麦克风元件来收集外部的音频数据。如果针对一些显示屏比较大的智能控制面板,则需要设置多个麦克风元件才能保证收集音频数据的正确性,如此不仅使智能控制面板的元器件增多导致安装不方便,还会使内部安装结构变得复杂导致内部的布置不紧凑。因此,如何使智能控制面板的内部安装结构简单且布置紧凑合理,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智能控制面板内部的布置不紧凑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使内部安装结构简单且布置紧凑合理的智能控制面板。
[0005]
一种智能控制面板,包括:
[0006]
显示主板,所述显示主板包括显示屏和固定架,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
[0007]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安装于所述固定架远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上;
[0008]
第一音频元件,所述安装座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持部,所述固定架对应所述卡持部的位置开设有卡槽;当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固定架配合安装时,所述第一音频元件卡持于所述卡持部与所述卡槽之间。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板和外框,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外框内侧,所述卡槽开设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一音频元件呈长条状,所述外框对应所述第一音频元件的位置开设有若干拾音孔。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上还开设有两个工艺槽,两所述工艺槽分别设置于所述卡槽两侧,并与所述卡槽相连通。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的内壁对应所述卡槽的位置还开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一音频元件定位的定位槽,所述卡持部设置于所述定位槽内。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框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第一音频元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部配合安装的固定部,所述定位槽的底壁上对应所述定位部的位置开设有让位槽。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控制面板还包括电路板组件和第二音频元件,所
述第一音频元件和第二音频元件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连接,所述电路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安装座的底壁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二音频元件的容置槽,所述固定板对应所述容置槽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外框对应所述安装槽的位置开设有若干播音孔。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呈倒锥形凸台,所述容置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音频元件的螺孔。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控制面板还包括视频元件,所述视频元件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连接,所述视频元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固定板对应所述视频元件开设有摄像孔。
[001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控制面板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上。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若干散热孔。
[0018]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智能控制面板包括显示主板、安装座和第一音频元件;该智能控制面板包括显示主板、安装座和第一音频元件;显示主板包括显示屏和固定架,显示屏安装于固定架的一侧;安装座安装于固定架远离显示屏的一侧;安装座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持部,固定架对应所述卡持部的位置开设有卡槽;当安装座与固定架配合安装时,第一音频元件卡持于卡持部与卡槽之间。通过固定架上的卡槽和安装座上的卡持部配合,实现了对第一音频元件在智能控制面板内部的位置的简单、便捷地快速安装固定。如此设置,不仅利用固定架上的卡槽和安装座上的卡持部的相互配合安装的结构就实现对体积较大的第一音频元件进行固定,同时还减少需要麦克风元件使用数量的目的,优化智能控制面板内部安装结构设计,从而使智能控制面板的内部安装结构简单且布置更加紧凑合理。
附图说明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控制面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图1中智能控制面板的爆炸示意图;
[0022]
图3为图1中智能控制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图1中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图1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6为图1中第一音频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7为图1中智能控制面板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7]
附图标号说明:
[0028]
10、智能控制面板;100、控制面板;110、显示屏;120、固定架;121、固定板;122、外框;101、卡槽;102、拾音孔;103、工艺槽;104、定位部;105、安装槽;106、播音孔;200、安装座;210、卡持部;220、定位槽;230、让位槽;240、容置槽;241、螺孔;250、散热孔;300、第一音频元件;310、固定部;400、电路板组件;500、第二音频元件;600、视频元件;700、安装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0]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根据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根据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1]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2]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是以住宅为平台,家居电器及家电设备为主要控制对象,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进行高效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控制管理系统,提升家居智能、安全、便利、舒适,并实现环保节能的综合智能家居网络控制系统平台。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是智能家居核心,是智能家居控制功能实现的基础。
[0033]
该系统集成了家电设备控制、灯光控制、安防监控、环境监控、智能浇灌、门禁管理、三表抄送、车库管理等功能;可用于普通住宅、高档住宅、高档公寓、别墅、酒吧、商铺、独立办公室、vip休息室等。其中,智能控制面板是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智能家居系统为平台,智能家居设备中家电设备为主要控制对象,通过网络与外部保持音视频及数据信息交流,增强住宅的安全性、舒适性,可排除各种危险隐患。
[0034]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智能控制面板10,该智能控制面板包括显示主板100、安装座200和第一音频元件300。
[0035]
其中,显示主板100包括显示屏110和固定架120,显示屏110安装于固定架120上。显示主板100便于用户对家电等设备进行控制操作。通过在显示主板100上设置显示屏110,可以为用户提供触摸显示的操作方式,有利于用户与智能控制面板10更好地实现人机交互的功能。固定架120用于固定显示屏110和其它电器元件。
[0036]
安装座200安装于固定架120远离显示屏110的一侧上;安装座200一方面使智能控制面板10固定安装在墙体上,方便用户使用;另一方面便于电路板组件等电器元件设置在内部。
[0037]
安装座200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持部210,固定架120对应卡持部210的位置开设有卡槽101;当安装座200与固定架120配合安装时,第一音频元件300卡持于卡持部210与卡槽101之间。具体地,第一音频元件300可以为麦克风,通过麦克风可以对用户的音频信息进行收集。如图1中所示,针对一些显示屏110的智能控制面板10,可以使用如图的第一音频元件300才能保证麦克风收音的效果。通过固定架120上的卡槽101和安装座200上的卡持
部210配合,实现了对第一音频元件300在智能控制面板10内部的位置的简单、便捷地快速安装固定。如此设置,不仅利用固定架120上的卡槽101和安装座200上的卡持部210的相互配合安装的结构就实现对第一音频元件300进行固定,同时还减少需要麦克风元件使用数量的目的,优化智能控制面板10内部安装结构设计,从而使智能控制面板10的内部安装结构简单且布置更加紧凑合理。
[0038]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架120包括固定板121和外框122,固定板121设置于外框122内侧,卡槽101开设在固定板121上,第一音频元件300呈长条状,外框122对应第一音频元件300的位置开设有若干拾音孔102。固定板121的设置便于其它电器元件的固定。外框122的设置利于对内部的电器元件进行保护。第一音频元件300呈长条状设置有利于智能控制面板10内部空间布局,以进一步提高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而拾音孔102的设置便于为类似麦克风的第一音频元件300收集音频信息。
[0039]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板121上还开设有两个工艺槽103,两工艺槽103分别设置于卡槽101两侧,并与卡槽101相连通。工艺槽103可以在工艺刀在切割卡槽101时方便退刀使用,有利于卡槽101的形成,简化工艺流程。
[0040]
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安装座200的内壁对应卡槽101的位置还开设有用于对第一音频元件300定位的定位槽220,卡持部210设置于定位槽220内。其中,定位槽220可以在第一音频元件300安装的时候起到快速地定位的作用,提高装配的准确性和效率。
[0041]
如图3至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外框122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部104,第一音频元件300上设置有与定位部104配合安装的固定部310,定位槽220的底壁上对应定位部104的位置开设有让位槽230。当定位部104和固定部310配合安装时,可以进一步有利于第一音频元件300在定位槽220内定位安装,而让位槽230为定位部104和固定部310安装预留相应的位置,使结构设计合理。
[0042]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智能控制面板还包括电路板组件400和第二音频元件500,第一音频元件300和第二音频元件500与电路板组件400电连接,电路板组件400设置于安装座200上,安装座200的底壁上开设有用于放置第二音频元件500的容置槽240,固定板121对应容置槽240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105,外框122对应安装槽105的位置开设有若干播音孔106。具体地,第一音频元件300可以麦克风,第二音频元件500可以为扬声器,而电路板组件400包括用于处理第一音频元件300和第二音频元件500收集和反馈信息的音频处理模块。其一工作过程可以为,音视频处理模块对第一音频元件300收集到的音频信息进行分析,并通过第二音频元件500给予用户相应的信息反馈,而播音孔106则便于第二音频元件500的声音的播放。
[0043]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容置槽240呈倒锥形凸台,通过容置槽240倾斜的侧壁可以对第二音频元件500起到支撑的作用,无需设置独立的支撑结构,简化安装座200内部的结构;另外,容置槽240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音频元件500的螺孔241,通过在螺孔241内安装螺丝对第二音频元件500进行固定。
[0044]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智能控制面板还包括视频元件600,视频元件600与电路板组件400电连接,视频元件600固定安装在安装座200上,固定板121对应视频元件600开设有摄像孔107。视频元件600可以为摄像头等。视频元件600可以用于收集用户视频
信息,比如手势、人脸等画面,并通过音视频电路板进行处理。摄像孔107有利于视频元件600位置的固定。电路板组件400还包括音视频处理模块、电源模块、无线模块或者蓝牙模块等。其中,音视频处理模块用于处理第一音频元件300或者视频元件600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电源模块为智能控制面板提供电源;无线模块或者蓝牙模块用于实现与其他设备连接和控制。其一工作过程可以为,通过第一音频元件300或者视频元件600可以对用户的音频或者视频信息进行收集,音视频处理模块对收集到的音频或者视频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第二音频元件500或者显示屏110给予用户相应的信息反馈,以实现用户与智能控制面板之间的人机交互。如果得到用户最终确定的控制指令,通过无线模块或者蓝牙模块向相应的设备发送的控制指令,以对设备进行控制。
[0045]
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智能控制面板还包括安装架700,安装架700安装于安装座200远离显示屏110的一侧上。而安装架700有利于安装座200安装到墙面上,同时也方便拆卸,有利于后期对智能控制面板维修和更换。
[0046]
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安装座200上开设有若干散热孔250,这样通过空气对流的方式迅速将电路板组件等产生的热量带出安装座200外部,从而保证安装座200内部的散热效果。
[0047]
以上所述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4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