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34801发布日期:2021-03-02 17:2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的制作方法
一种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板返工除披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


背景技术:

[0002]
在pcb板制造加工过程中,因工艺设计与制造水平的缺陷,导致在未电镀孔经电镀完成之后,部分孔内存在数量不一的毛刺、铜披锋,影响pcb板品质,因此需要进行返工以去除孔内毛刺、铜披锋。然而电镀孔的孔径往往较小,机床本身的误差和定位孔的误差都将造成加工误差,导致加工刀具损伤电镀孔。同时出现此类问题的pcb板批次板型、同批次数量和每一单板上出现问题的数量与区域每次都不相同且加工量较小,却需要为此安排一定数量的机床程序编制人员,因此针对此类缺陷不方便使用机床进行返工处理。
[0003]
鉴于上述情况,pcb制造厂在针对电镀孔返工去除毛刺、铜披锋的时候,往往会安排人工进行返工处理此类问题,目前采用的方式为操作者手持竖条状毛刷(中间为一根铁丝,铁丝上有约一半长度的铁丝圆周均为软毛)穿过电镀孔并进行快速摩擦通孔,以达到毛刷在快速摩擦中刮去毛刺和铜披锋的效果。相较于采用机床的方式而言,采用人工返工可以节省中间环节、直接开始加工,且不易损伤电镀孔,然而人工加工时,现有工具的加工效率低下,导致即便小批量的返工,所需的人力和时间也较多,去除毛刺、铜披锋的效果也不彻底。
[0004]
目前市面上暂未有针对pcb板返工去除电镀孔内毛刺与铜披锋的高效率加工工具,往往需要人工手持毛刷来反复快速摩擦电镀孔通孔,由于电镀孔内的毛刺与铜披锋皆为金属材料,其与正常电镀面之间的连接较稳固,而毛刷作为一种柔软且不容易损伤电镀孔内电镀面的工具,由于人工操作时其摩擦速率太低,导致人工手持毛刷去除毛刺、铜披锋的处理方式的实质是利用刷毛较硬的根部将毛刺磨去或将铜披锋折断、磨去,而刷毛上远离根部的部分因韧性低易弯折所以很难对毛刺等施加足够的摩擦力,这样的方式效率低下,且往往pcb板上仅一个单元板的瑕疵孔就多达5个以上,让操作者将简单的过程重复很多遍也将导致劳动强度不低,容易造成手臂上肢肌肉酸痛,加工缓慢且消耗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为此,针对目前暂无适用于pcb板返工去除毛刺、铜披锋的人工手持加工工具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少人力、效率高、除披锋均匀且有效防护pcb板的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
一种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包括棒身、驱动结构和旋转头,所述棒身为空心棒体,所述驱动结构内置于棒身内,所述旋转头位于棒身的加工端外部,所述驱动结构的驱动端伸出棒身的加工端后与旋转头连接,所述旋转头的外表面覆盖有第一短软毛,所述第一短软毛密集排布在旋转头外表面。本实用新型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
工棒的设计,采用在棒身内部内置驱动结构,棒身便于操作者手持操作,驱动结构驱动端与外表面设有第一短软毛的旋转头连接,使用时,操作者手持棒身,启动驱动结构驱动旋转头旋转,由驱动结构驱动旋转头高速旋转,其旋转头旋转匀速、圆周摩擦力冲击并磨去毛刺、铜披锋,其旋转头上短软毛的设置,既不产生较大体积、防止无法进入多数电镀孔的问题,同时也能在短软毛不损伤电镀孔壁的前提下保证刷毛具备足够的韧性;利用驱动结构的高速输出代替人工,其摩擦电镀铜壁的速率大大增加,除披锋效率显著提升;操作者可根据电镀孔的直径大小来逐步伸入穿透直至后续部分无法继续穿过为止,其除披锋完全,无死角。
[0008]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马达和转轴,所述马达安装在棒身的上顶板上,所述马达的输出轴与转轴连接,驱动转轴旋转,所述转轴的外端部伸出棒身后与旋转头连接。所述驱动结构采用马达+转轴结构,马达的运转精度高、匀速性好,更好地确保旋转头的匀速旋转,进而确保除披锋均匀、效果好。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棒身的下底板上设有供转轴通过的伸出孔,所述转轴通过轴承在伸出孔处与下底板转动连接。转轴通过轴承与下底板转动连接,其伸出孔的设置,用于确保转轴穿出棒身,另一方面,伸出孔和下底板结合在一起,起到卡板以支撑转轴的作用,用于限位转轴在运转过程中发生的偏移。
[0010]
进一步地,所述棒身内部设有一个以上的限位卡口,所述转轴通过转轴与限位卡口转动连接。限位卡口的设置,与下底板结合在一起,使转轴在其长度方向上至少包含两个限位处,利用两点呈一直线的特点,进一步限位转轴在转动过程中的偏移量。
[0011]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卡口为与棒身内圆周配合的薄板,所述薄板的中心设有供转轴通过的圆孔。薄板外圆周固定安装在棒身内部,薄板上的圆孔供转轴穿过,薄板与下底板一样,起到卡板以支撑转轴的作用,用于限位转轴在运转过程中的偏移量。
[0012]
进一步地,所述马达为三相电机,所述棒身的上顶板外部设有马达转换开关和马达的电源线。马达的电源线从棒身空心圆柱状外壳的后端面穿出,马达转换开关设置在棒身空心圆柱状外壳的后端面外侧,马达转换开关设置有三个档位,通过操作马达转换开关控制三相电机正反转电路来操纵马达的正转、反转和停止。
[0013]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头的纵截面呈尖塔形或自棒身起向外宽度逐渐减小的旋转体。即是自外向里逐渐增大设置,其更易于放置入pcb板电镀孔内,且有利于操作者根据电镀孔的大小来决定旋转头穿过电镀孔通孔的程度,可适用不同大小的电镀孔。
[0014]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头与pcb板面接触的端部为圆面或弧面设计。即旋转头外端部为圆面或弧面设计,其可有效防止因对位不准而刺伤pcb板面。
[0015]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头的外表面设有螺旋凸纹,所述螺旋凸纹的斜度大于所述旋转头外表面的斜度,所述螺旋凸纹采用软质材料制成,所述螺旋凸纹的外表面覆盖有第二短软毛,所述第二短软毛密集排布在所述螺旋凸纹的外表面。旋转头外表面螺旋凸纹的设置,螺旋凸纹固定设置在旋转头外表面且相对该表面凸起,且螺旋凸纹采用软质,而非硬质结构支撑,同时外表面覆盖有第二短软毛,斜度更大的螺旋凸纹在旋转头高速转动时,其大斜度的凸纹部分可以不断以螺旋上升的运动轨迹冲击电镀孔内壁且不会损伤电镀孔内壁金属面,且当转轴带动旋转头以反向转动时,螺旋凸纹部分可以不断以螺旋下降的运动轨迹冲击电镀孔内壁,模拟、取代了人工用毛刷快速摩擦电镀孔内壁的过程,且速度显著增大、去除毛刺和铜披锋的程度更大,同时较好地保护了pcb板不受损伤。
[0016]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短软毛的长度大于第一短软毛的长度。第二短软毛比第一短软毛长的设计,在作业过程中,第二短软毛距离电镀孔内壁最近,最先接触电镀孔内壁,但在旋转的过程中,第二短软毛沿着螺旋凸纹的螺旋面旋转,第二短软毛较好地附着在螺旋凸纹外表面,作业过程中,与电镀孔内壁较好地接触,有效确保pcb板在作业过程中不受损伤。
[0017]
本实用新型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
本实用新型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的设计,采用在棒身内部内置驱动结构,棒身便于操作者手持操作,驱动结构驱动端与外表面设有第一短软毛的旋转头连接,使用时,操作者手持棒身,启动驱动结构驱动旋转头旋转,由驱动结构驱动旋转头高速旋转,其旋转头旋转匀速、圆周摩擦力冲击并磨去毛刺、铜披锋,其旋转头上短软毛的设置,既不产生较大体积、防止无法进入多数电镀孔的问题,同时也能在短软毛不损伤电镀孔壁的前提下保证刷毛具备足够的韧性;利用驱动结构的高速输出代替人工,大大减少人力劳动,且其摩擦电镀铜壁的速率大大增加,除披锋效率显著提升;操作者可根据电镀孔的直径大小来逐步伸入穿透直至后续部分无法继续穿过为止,其除披锋完全,无死角。
附图说明
[0019]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的剖面示意图;
[0020]
附图2为附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0021]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中旋转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2]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中三相电机的正反转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4]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一非限制实施例,一种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包括棒身1、驱动结构和旋转头5,所述棒身1为空心棒体,所述驱动结构内置于棒身1内,所述旋转头5位于棒身1的加工端外部,所述驱动结构的驱动端伸出棒身1的加工端后与旋转头5连接,所述旋转头5的外表面覆盖有第一短软毛(图中未示出)。本实用新型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的设计,采用在棒身1内部内置驱动结构,棒身1便于操作者手持操作,驱动结构驱动端与外表面设有第一短软毛的旋转头5连接,使用时,操作者手持棒身1,启动驱动结构驱动旋转头5旋转,由驱动结构驱动旋转头5高速旋转,其旋转头5旋转匀速、圆周摩擦力冲击并磨去毛刺、铜披锋,其旋转头5上短软毛的设置,既不产生较大体积、防止无法进入多数电镀孔的问题,同时也能在短软毛不损伤电镀孔壁的前提下保证刷毛具备足够的韧性;利用驱动结构的高速输出代替人工,其摩擦电镀铜壁的速率大大增加,除披锋效率显著提升;操作者可根据电镀孔的直径大小来逐步伸入穿透直至后续部分无法继续穿过为止,其除披锋完全,无死角。
[0025]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一非限制实施例,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马达2和转轴3,所
述马达2安装在棒身1的上顶板11上,所述马达2的输出轴与转轴3连接,驱动转轴3旋转,所述转轴3的外端部伸出棒身1后与旋转头5连接。所述驱动结构采用马达2+转轴3结构,马达2的运转精度高、匀速性好,更好地确保旋转头5的匀速旋转,进而确保除披锋均匀、效果好。
[0026]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一非限制实施例,所述棒身1的下底板13上设有供转轴3通过的伸出孔15,所述转轴3通过轴承4在伸出孔15处与下底板13转动连接。转轴3通过轴承4与下底板13转动连接,其伸出孔15的设置,用于确保转轴3穿出棒身1,另一方面,伸出孔15和下底板13结合在一起,起到卡板以支撑转轴3的作用,用于限位转轴3在运转过程中发生的偏移。
[0027]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一非限制实施例,所述棒身1内部设有一个以上的限位卡口12,所述转轴3通过转轴3与限位卡口12转动连接。限位卡口12的设置,与下底板13结合在一起,使转轴3在其长度方向上至少包含两个限位处,利用两点呈一直线的特点,进一步限位转轴3在转动过程中的偏移量。
[0028]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一非限制实施例,所述限位卡口12为与棒身1内圆周配合的薄板,所述薄板的中心设有供转轴3通过的圆孔14。薄板外圆周固定安装在棒身1内部,薄板上的圆孔14供转轴3穿过,薄板与下底板13一样,起到卡板以支撑转轴3的作用,用于限位转轴3在运转过程中的偏移量。
[0029]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一非限制实施例,所述马达2为三相电机,所述棒身1的上顶板11外部设有马达转换开关22和马达2的电源线21。马达2的电源线21从棒身1空心圆柱状外壳的后端面穿出,马达转换开关22设置在棒身1空心圆柱状外壳的后端面外侧,马达转换开关22设置有三个档位,通过操作马达转换开关22控制三相电机正反转电路来操纵马达2的正转、反转和停止。
[0030]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非限制实施例,所述旋转头5的纵截面呈尖塔形或自棒身1起向外宽度逐渐减小的旋转体。即是自外向里逐渐增大设置,其更易于放置入pcb板电镀孔内,且有利于操作者根据电镀孔的大小来决定旋转头5穿过电镀孔通孔的程度,可适用不同大小的电镀孔。
[0031]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非限制实施例,所述旋转头5与pcb板面接触的端部为圆面或弧面设计52。即旋转头5外端部为圆面或弧面设计52,其可有效防止因对位不准而刺伤pcb板面。
[0032]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非限制实施例,所述旋转头5的外表面设有螺旋凸纹51,所述螺旋凸纹51的斜度大于所述旋转头5外表面的斜度,所述螺旋凸纹51采用软质材料制成,所述螺旋凸纹51的外表面覆盖有第二短软毛(图中未示出)。旋转头5外表面螺旋凸纹51的设置,螺旋凸纹51固定设置在旋转头5外表面且相对该表面凸起,且螺旋凸纹51采用软质,而非硬质结构支撑,同时外表面覆盖有第二短软毛,斜度更大的螺旋凸纹51在旋转头5高速转动时,其大斜度的凸纹部分可以不断以螺旋上升的运动轨迹冲击电镀孔内壁且不会损伤电镀孔内壁金属面,且当转轴3带动旋转头5以反向转动时,螺旋凸纹51部分可以不断以螺旋下降的运动轨迹冲击电镀孔内壁,模拟、取代了人工用毛刷快速摩擦电镀孔内壁的过程,且速度显著增大、去除毛刺和铜披锋的程度更大,同时较好地保护了pcb板不受损伤。
[0033]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非限制实施例,所述第二短软毛的长度大于第一短软毛的长度。第二短软毛比第一短软毛长的设计,在作业过程中,第二短软毛距离电镀孔内
壁最近,最先接触电镀孔内壁,但在旋转的过程中,第二短软毛沿着螺旋凸纹51的螺旋面旋转,第二短软毛较好地附着在螺旋凸纹51外表面,作业过程中,与电镀孔内壁较好地接触,有效确保pcb板在作业过程中不受损伤。
[0034]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pcb板返工除电镀孔铜披锋的加工棒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
[0035]
操作者将电源连接外部插座,然后将马达转换开关22拨动至正转或反转处,此时,马达2带动转轴3和旋转头5进行高速转动。高速转动的转轴3在棒身1内被若干个限位卡口12处的轴承4及棒身1前端开口的轴承4限位以确保转轴3的平稳转动。此时操作者手握棒身1并逐步把旋转头5的顶端对准需要处理的电镀孔,逐步将旋转头5的顶端插进并穿过电镀孔,直至感觉旋转头5后续部分已无法继续插入穿过电镀孔,此时操作者即可保持此位置高度,这时转轴3带动旋转头5和其上的螺旋凸纹51进行转动来去除毛刺和铜披锋,其中旋转头5尖顶形状的外表面上非凸纹部分的表面呈匀速圆周运动来摩擦掉毛刺和铜披锋,而螺旋凸纹51虽也在进行绝对匀速圆周运动,但相对于电镀孔内壁而言,匀速转动的螺旋凸纹51是以螺旋上升或下降的运动轨迹在冲刷电镀孔内壁,对电镀孔内壁不仅施加了与电镀孔壁的圆周向的摩擦力,也施加了沿电镀孔的孔中心轴线平行的向上或向下的摩擦力,同时操作者可以在继续手持棒身1的情况下,直接调动转换开关,调至相反转向,适应具体操作需要。
[003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诸如
ꢀ“
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7]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8]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9]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