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02400发布日期:2021-04-23 16:13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加热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工业上使用的内加热器大部分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且为单向电\热能量输入至热能输出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此加热模式第一耗能多不符合绿色节能环保要求,同时对于加热一些腐蚀性强的物质,仍存在腐蚀问题,尤其是像大型镀锌加热装置中,加热器工作时间久,热能的利用率低,传统的加热器不仅耗能大,而且防腐蚀性能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以提供一种节能环保型防腐蚀内加热器。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包括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所述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包括低温介质入口和高温介质出口,所述高温介质出口到所述低温介质入口之间设置发热管,所述发热管从接触被加热物至远离被加热物的方向依次包括陶瓷层、粘接合金层和金属层;所述发热管由多个u型管串联组成,两个u型管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所述发热管包括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与所述高温介质出口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低温介质入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上均设置第二电磁阀。
6.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包括内管、外管、绝缘保温层、螺旋导流片、电磁感应线圈,内管、外管和绝缘保温层由内到外同心设置,内管外壁上固定缠绕螺旋导流片,外管外壁包裹绝缘保温层,绝缘保温层外壁均匀缠绕电磁感应线圈,其中内管、外管和螺旋导流片形成螺旋状的介质螺旋通道。
7.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所述外管一端与第一法兰固定连接,所述外管另一端与第二法兰固定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高温介质出口之间设置第三法兰,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低温介质入口之间设置第四法兰,所述第三法兰与所述第一管道固接,所述第四法兰与所述第二管道固接。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法兰与所述第一法兰可拆卸连接,所述第四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可拆卸连接。
1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具有以下优势:
1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利用电磁加热换热技术,高温介质输入加热管对被加热物加热后变为低温介质再输入电磁加热换热装置中,整个过程符合节能绿色环保的目标,且加热管为高耐蚀层状复合材料结构,可满足腐蚀工况加热。
12.(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利用内管、外管和螺旋导流片形成螺旋状的液体流动通道,流体介质在循环输入泵推动下进入螺旋通道旋转向上流动,实现
被加热流体或导热介质相对于外加热管的螺旋切向流动,这种螺旋切向流动可增大换热行程和流速,同时由于离心力作用能加大流动液体与管壁的摩擦力,从而大幅提高热交换能力。
附图说明
13.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结构示意图。
16.附图标记说明:
17.1、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11、低温介质入口;12、高温介质出口;13、内管;14、外管;15、绝缘保温层;16、螺旋导流片;17、电磁感应线圈;2、发热管;21、u型管;22、第一电磁阀;23、入口;24、出口;25、第二电磁阀;3、第一管道;4、第二管道;5、第一法兰;6、第二法兰;7、第三法兰;8、第四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1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2.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1,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1包括低温介质入口11和高温介质出口12,高温介质出口12到低温介质入口11之间设置发热管2,发热管2从接触被加热物至远离被加热物的方向依次包括陶瓷层、粘接合金层和金属层;发热管2由多个u型管21串联组成,两个u型管21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22,发热管2包括入口23和出口24,入口23与高温介质出口12通过第一管道3连通,出口24与低温介质入口11通过第二管道4连通,第一管道3和第二管道4上均设置第二电磁阀25。
利用电磁加热换热技术,高温介质输入加热管对被加热物加热后变为低温介质再输入电磁加热换热装置中,整个过程符合节能绿色环保的目标,且加热管为高耐蚀层状复合材料结构,可满足腐蚀工况加热。
23.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1包括内管13、外管14、绝缘保温层15、螺旋导流片16、电磁感应线圈17,内管13、外管14和绝缘保温层15由内到外同心设置,内管13外壁上固定缠绕螺旋导流片16,外管14外壁包裹绝缘保温层15,绝缘保温层15外壁均匀缠绕电磁感应线圈17,其中内管13、外管14和螺旋导流片16形成螺旋状的介质螺旋通道。利用内管13、外管14和螺旋导流片16形成螺旋状的液体流动通道,流体介质在循环输入泵推动下进入螺旋通道旋转向上流动,实现被加热流体或导热介质相对于外加热管的螺旋切向流动,这种螺旋切向流动可增大换热行程和流速,同时由于离心力作用能加大流动液体与管壁的摩擦力,从而大幅提高热交换能力。
24.还包括第一法兰5和第二法兰6,外管14一端与第一法兰5固定连接,外管14另一端与第二法兰6固定连接。
25.第一管道3与高温介质出口12之间设置第三法兰7,第二管道4与低温介质入口11之间设置第四法兰8,第三法兰7与第一管道3固接,第四法兰8与第二管道4固接。
26.第三法兰7与第一法兰5可拆卸连接,第四法兰8与第二法兰6可拆卸连接。
27.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如图1至图2所示,导热介质由低温介质入口11进入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1,电磁感应线圈17通电发热将电能转化为导热介质中热能,导热介质携带热能由高温介质出口12流出进入发热管2,发热管2由多个u型管21串联组成,两个u型管21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22,控制第一电磁阀22待每个u型管21到达预设温度,u型管21从接触锌液至远离锌液的方向依次包括陶瓷层、粘接合金层和金属层,u型管21高度防腐蚀,最后一个u型管21介质流出经加热管出口24进入低温介质入口11,循环上述过程,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型能量转化完成加热器对高温腐蚀材料加热工作。
28.内管13、外管14和螺旋导流片16形成螺旋状的液体流动通道,即被加热流体或加热介质的流动夹层通道,当内管13为普通金属内管13,外管14为铁磁金属外管14,该装置用于普通流体介质加热,当内管13为不锈钢内管13,外管14为铁磁金属与不锈钢复合外管14,内管13、外管14和螺旋导流片16形成螺旋状的液体流动通道中,用螺旋形的螺旋导流片16将通道分隔成螺旋状的液体流动通道,流体介质在循环输入泵推动下进入螺旋通道旋转向上流动,实现被加热流体或导热介质相对于外加热管(电磁感应线圈17)的螺旋切向流动,这种螺旋切向流动可增大换热行程和流速,同时由于离心力作用能加大流动液体与管壁的摩擦力,从而大幅提高热交换能力,提升外管14电磁热能的高效输出能力,可将外管14壁上的热能尽快导出,从而实现在电磁加热体内部“电磁高效产热+高效导出热能”的双高效电热转换和利用,整体电热能效可达96%以上。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