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08319发布日期:2021-05-28 11:15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控制装置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控制装置是一种无线发射装置,通过现代的数字编码技术,将按键信息进行编码,通过红外线二极管发射光波,光波经接收机的红外线接收器将收到的红外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进处理器进行解码,解调出相应的指令来达到控制机顶盒等设备完成所需的操作要求,在红外发射端利用专用的红外编码通讯协议作编码器,对一般电子技术人员或业余爱好者来说,是难于实现的,但对路数不多的遥控发射电路,可以采用频分制的方法制作编码器,而对一路的遥控电路,还可以不用编码器,直接发射红外信号,即可达到控制的目的。

现有的控制装置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控制装置可通过信号传输进行控制机械设备,通过该控制方式快速便捷,且可与机械设备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现有的控制装置,表面无固定结构,进而导致使用时控制装置脱落摔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控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控制装置可通过信号传输进行控制机械设备,通过该控制方式快速便捷,且可与机械设备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现有的控制装置,表面无固定结构,进而导致使用时控制装置脱落摔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和显示屏,所述壳体的前端在位于上方位置处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显示屏的下方在位于左侧位置处设置有启动功能键,所述启动功能键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显示屏的下方在位于右侧位置处设置有关机功能键,所述关机功能键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壳体的前端在位于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旋钮,所述旋钮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壳体的前端在位于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多功能按钮区,所述多功能按钮区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壳体的左右两端位置处设置有护套,所述护套通过螺丝栓接于壳体处,所述护套包括上固定模块、绳套、下固定模块,所述壳体的左右两端位置处设置有上固定模块,所述上固定模块的底端位置处设置有绳套,所述绳套套接至上固定模块处,所述绳套的底端位置处设置有下固定模块,所述下固定模块套接至绳套处,所述壳体内部包括发送装置、主板、操作机构、内置电池、驱动机构和感应机构,所述发送装置输出端连接有主板,所述主板的输出端连接有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数据传输连接有感应机构,所述感应机构与主板电性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有内置电池,所述发送装置、主板、操作机构、驱动机构和感应机构均与内置电池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显示屏显示亮光时设备处于待机或开机状态,所述显示屏不显示光亮时设备处于关机状态。

优选的,所述启动功能键为圆形设置,所述启动功能键的边缘经过钝化打磨处理,所述启动功能键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恢复形变。

优选的,所述关机功能键为圆形设置,所述关机功能键的边缘经过钝化打磨处理,所述关机功能键的直径尺寸与启动功能键的直径尺寸一致。

优选的,所述护套共设置有两个,所述护套的大小、尺寸规格呈一致设置,所述护套相对于壳体呈对称设置,所述护套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上固定模块与下固定模块的大小、尺寸规格呈一致设置,所述上固定模块与下固定模块的中间均匀设置有两个圆孔,所述上固定模块与下固定模块的表面经过防腐蚀处理,所述上固定模块与下固定模块相对于绳套呈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绳套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绳套可在外力作用下进行任意角度折叠。

优选的,所述旋钮的表面经过防静电处理,所述旋钮可在外力作用下进行零到一百八十度角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控制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添加护套,护套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上固定模块、绳套、下固定模块,护套共设置有两个,护套的大小、尺寸规格呈一致设置,护套相对于壳体呈对称设置,护套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上固定模块与下固定模块的大小、尺寸规格呈一致设置,上固定模块与下固定模块的中间均匀设置有两个圆孔,可均匀受力,可大幅度提高其稳定性,上固定模块与下固定模块的表面经过防腐蚀处理,可大幅度提高其使用期限,上固定模块与下固定模块相对于绳套呈对称分布,绳套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可提高其对操作人员手掌的适应性,绳套可在外力作用下进行任意角度折叠,相对于现有的设备,该设置可大幅度提高对控制装置的保护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控制装置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控制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控制装置护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控制装置内部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发送装置;12、主板;13、操作机构;14、内置电池;15、驱动机构;16、感应机构;2、启动功能键;3、显示屏;4、关机功能键;5、旋钮;6、护套;7、多功能按钮区;61、上固定模块;62、绳套;63、下固定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壳体1和显示屏3,壳体1的前端在位于上方位置处设置有显示屏3,显示屏3与电源电性连接,显示屏3显示亮光时设备处于待机或开机状态,显示屏3不显示光亮时设备处于关机状态,显示屏3的下方在位于左侧位置处设置有启动功能键2,启动功能键2与电源电性连接,启动功能键2为圆形设置,启动功能键2的边缘经过钝化打磨处理,启动功能键2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恢复形变,显示屏3的下方在位于右侧位置处设置有关机功能键4,关机功能键4与电源电性连接,关机功能键4为圆形设置,关机功能键4的边缘经过钝化打磨处理,关机功能键4的直径尺寸与启动功能键2的直径尺寸一致,壳体1的前端在位于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旋钮5,旋钮5与电源电性连接,旋钮5的表面经过防静电处理,旋钮5可在外力作用下进行零到一百八十度角转动,壳体1的前端在位于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多功能按钮区7,多功能按钮区7与电源电性连接,该设置通过显示屏3的光亮,可精准判断出设备的运行状态,壳体1内部包括发送装置11、主板12、操作机构13、内置电池14、驱动机构15和感应机构16,发送装置11输出端连接有主板12,主板12的输出端连接有操作机构13,操作机构13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机构15,驱动机构15通过数据传输连接有感应机构16,感应机构16与主板12电性连接,驱动机构15连接有内置电池14,发送装置11、主板12、操作机构13、驱动机构15和感应机构16均与内置电池14电性连接。

一种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壳体1的左右两端位置处设置有护套6,护套6通过螺丝栓接于壳体1处,护套6共设置有两个,护套6的大小、尺寸规格呈一致设置,护套6相对于壳体1呈对称设置,护套6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护套6包括上固定模块61、绳套62、下固定模块63,壳体1的左右两端位置处设置有上固定模块61,上固定模块61的底端位置处设置有绳套62,绳套62套接至上固定模块61处,绳套62的底端位置处设置有下固定模块63,下固定模块63套接至绳套62处,上固定模块61与下固定模块63的大小、尺寸规格呈一致设置,上固定模块61与下固定模块63的中间均匀设置有两个圆孔,上固定模块61与下固定模块63的表面经过防腐蚀处理,上固定模块61与下固定模块63相对于绳套62呈对称分布,绳套62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绳套62可在外力作用下进行任意角度折叠,该设置通过护套6的防护性,可大幅度提高控制装置使用过程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按压启动功能键2,设备处于待机状态,显示屏3出现光亮,按压多功能按钮区7进行选择运行模式,确定好之后,旋转旋钮5进行调节具体数值,使其运行顺畅,具体数值通过显示屏3可进行观看,操作过程中壳体1内部的发送装置11、主板12、操作机构13、内置电池14、驱动机构15和感应机构16相互配合工作,发送装置11利用射频机构进行驱动操作,从而将口令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感应机构16用于感应操作机构13开启或关闭设备时的过程参数,从而操作机构13执行开启或关闭设备后的结果参数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输出至主板12处,然后驱动机构15根据接收到的执行信号来执行升起或降落设备的动作,工作过程中在使用过程中护套6可进行固定手腕,对其进一步固定,护套6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上固定模块61、绳套62、下固定模块63,护套6共设置有两个,护套6的大小、尺寸规格呈一致设置,护套6相对于壳体1呈对称设置,护套6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上固定模块61与下固定模块63的大小、尺寸规格呈一致设置,上固定模块61与下固定模块63的中间均匀设置有两个圆孔,可均匀受力,可大幅度提高其稳定性,上固定模块61与下固定模块63的表面经过防腐蚀处理,可大幅度提高其使用期限,上固定模块61与下固定模块63相对于绳套62呈对称分布,绳套62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可提高其对操作人员手掌的适应性,绳套62可在外力作用下进行任意角度折叠,相对于现有的设备,该设置可大幅度提高对控制装置的保护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