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60292阅读:1075来源:国知局
信息共享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信息共享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信息共享方法往往是通过信息传输的方式来实现多端信息共享,例如,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和电子邮件等技术将需要共享的信息通过网络直接传输至其他终端,又或者是利用比如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将需要共享的信息直接拷贝到其他终端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但是,上述信息共享的方法仍存在如下缺点:

1)当网络不可用的时候,所有基于网络传输的信息共享方法将不可使用,也就是说,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大;

2)在使用存储设备进行信息共享时,一方面需要外在媒介的支持,且在各个终端设备之间需要频繁的拷贝,影响信息共享的效率;另一方面则是安全性的问题,移动存储设备上的各种资料参差不齐,加之操作人员的不小心,很可能会对终端上的数据和系统的稳定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综上所述,现有的信息共享方法无法做到一次共享成功,信息共享效率较低;而且,信息共享的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信息共享方法的信息共享效率较低和安全性较低问题,提供一种信息共享方法和系统。

一种信息共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

将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上的数据暂存区域;

利用数据暂存区域存储的所述待共享信息在信息目的终端的应用进行共享。

上述信息共享方法,通过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实现了非接触式获取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保证了待共享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将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上的数据暂存区域,并利用数据暂存区域存储的所述待共享信息在信息目的终端的应用进行共享,实现了信息目的终端上的各应用之间信息的快速共享。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源终端和信息目的终端之间信息共享的便利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和安全性。

一种信息共享系统,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

暂存模块,用于将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上的数据暂存区域;

共享模块,用于利用数据暂存区域存储的所述待共享信息在信息目的终端的应用进行共享。

上述信息共享系统,通过发送模块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实现了非接触式获取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保证了待共享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暂存模块将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上的数据暂存区域和共享模块利用数据暂存区域存储的所述待共享信息在信息目的终端的应用进行共享,实现了信息目的终端上的各应用之间信息的快速共享。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源终端和信息目的终端之间信息共享的便利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系统的发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系统的发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取得的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和完整的描述。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方法流程图,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

在本步骤中,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通过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实现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的非接触式获取,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效率;由于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发送待共享信息,确保了待共享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安全性。

在实际应用中,本步骤中所述的信息源终端和信息目的终端可以是支持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或者个人计算机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NFC技术或者RFID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利用NFC技术或者RFID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可以使用支持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或者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或者个人计算机等。在实际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时,首先由信息源终端(共享信息提供者)选择需要共享的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共享信息接收者),由于采用的是近距离通信技术,信息目的终端需要靠近信息源终端的信息读取区域,再通过信息目的终端的读取服务读取获取到的共享信息。

在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时,具体选择NFC技术和RFID技术读取共享信息的技术方案稍有不同。这是因为:NFC技术既可以主动读取信息,也可以被动读取,也就是说,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既可以通过信息目的终端主动读取,也可以通过信息源终端读取待共享信息,直接发送给信息目的终端;若信息源终端采用RFID技术发送待共享信息,则只能通过信息目的终端主动读取来获取该共享信息。

步骤S102:将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上的数据暂存区域;

在本步骤中,通过将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上的数据暂存区域,便于后续步骤的信息目的终端通过数据暂存区域的共享信息进行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所述将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上的数据暂存区域的步骤S102,还可以包括:

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获取所述信息源终端发送的待共享信息;

将所述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的剪切板区域。

在具体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时,可以将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或者个人计算机等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暂存至上述终端设备的的剪切板区域,为后续步骤的信息共享做准备。

步骤S103:利用数据暂存区域存储的所述待共享信息在信息目的终端的应用进行共享。

在实际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时,可以通过将存储在信息目的终端的剪切板区域的待共享信息直接粘贴到所述信息目的终端上应用上述待共享信息的各个应用位置处,实现了信息的一次共享;而且,还不需要使用网络和移动存储设备进行信息共享,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共享的便利性。

上述信息共享方法,通过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实现了非接触式获取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保证了待共享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将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上的数据暂存区域,并利用数据暂存区域存储的所述待共享信息在信息目的终端的应用进行共享,实现了信息目的终端上的各应用之间信息的快速共享。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源终端和信息目的终端之间信息共享的便利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和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的信息共享方法可以应用于需要即时共享的场景中,例如,在会议中或者课堂上,待共享信息的提供者只需要利用NFC或者RFID等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待共享信息发送出去,想要获取该共享信息的与会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支持上述无线通信技术的终端设备直接获取上述待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

在实际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时,也可以通过传输媒介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

如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方法流程图,所述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的步骤S101包括:

步骤S1011:将所述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写入传输媒介;

步骤S1012:将所述传输媒介上的待共享信息传输至信息目的终端;其中,所述信息目的终端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从所述传输媒介上获取所述待共享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通过将所述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写入传输媒介,再通过所述传输媒介将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而所述信息目的终端可以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从所述传输媒介上获取所述待共享信息。

在实际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时,可以采用NFC媒介作为信息源终端和信息目的终端之间传输待共享信息的媒介。

为了进一步提高待共享信息在信息源终端和信息目的终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还可以对待共享信息进行加密处理。

如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方法流程图,在所述将所述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写入传输媒介的步骤S1011之前,还可以包括:

步骤S1013:利用自定义的密钥对所述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进行加密处理;

在本步骤中,可以通过加密算法使用自定义的密钥对所述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形成密文,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的安全性。

在所述将所述传输媒介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的步骤S1012之后,还可以包括:

步骤S1014:将所述自定义的密钥单独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

在本步骤中,通过将自定义的密钥单独传递给信息目的终端,即待共享信息的使用者,进一步加强了上述自定义密钥的保密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安全性。

在所述将所述自定义的密钥单独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的步骤S1013之后,还可以包括:

步骤S1015:利用所述自定义密钥对所述信息目的终端获取到的待共享信息进行解密处理。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通过对待共享信息进行加密、将密钥单独发给使用者等措施,有力地保护了待共享信息的安全性,确保了信息共享的安全性。

如图4所示,图4为应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方法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信息源终端A可以是智能手机或者智能平板,信息目的终端B是智能平板,本示意图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信息目的终端B通过两种方式获取信息源终端A中的待共享信息C。

第一种方式,直接获取:即,信息目的终端B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例如,NFC近场通信技术等)直接读取信息源终端A上的待共享信息C,并存储在信息目的终端的数据暂存区域E(例如,剪切板区域等)处;

第二种方式,通过传输媒介获取:即,先将信息源终端A上的待共享信息C写入传输媒介D,再通过传输媒介D将待共享信息传递至信息目的终端B,信息目的终端B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获取待共享信息C,并存储在信息目的终端的数据暂存区域E(例如,剪切板区域等)处。

在将信息目的终端B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在数据暂存区域E之后,信息目的终端B上需要使用上述待共享信息C的应用a和应用b就可以直接从数据暂存区域E(剪切板)处获取,即可实现信息的共享。

在上述第二种方式中,为了提高待共享信息C通过传输媒介D在信息源终端A和信息目的终端B之间的信息共享的安全性,还可以在将待共享信息C写入传输媒介D之前,使用自定义的密钥对待共享信息C进行加密处理。当然,在将传输媒介D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B的之后,还要将自定义的密钥单独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B以及利用所述自定义密钥对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进行解密处理。通过上述加密、单独发送密钥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信息共享的安全性。

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发送模块101,用于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其中,所述信息源终端和信息目的终端均是支持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终端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通过发送模块101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实现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的非接触式获取,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效率;由于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发送待共享信息,确保了待共享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安全性。

在实际应用中,发送模块101中所述的信息源终端和信息目的终端可以是支持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或者个人计算机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的信息共享系统,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NFC技术或者RFID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送模块101可以利用NFC技术或者RFID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发送模块101可以使用支持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或者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或者个人计算机等。在实际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进行信息共享时,首先由信息源终端(共享信息提供者)选择需要共享的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共享信息接收者),由于采用的是近距离通信技术,信息目的终端需要靠近信息源终端的信息读取区域,再通过信息目的终端的读取服务读取获取到的共享信息。

在实际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进行信息共享时,具体选择NFC技术和RFID技术读取共享信息的技术方案稍有不同。这是因为:NFC技术既可以主动读取信息,也可以被动读取,也就是说,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既可以通过信息目的终端主动读取,也可以通过信息源终端读取待共享信息,直接发送给信息目的终端;若信息源终端采用RFID技术发送待共享信息,则只能通过信息目的终端主动读取来获取该共享信息。

暂存模块102,用于将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上的数据暂存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暂存模块102通过将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上的数据暂存区域,便于后续步骤的信息目的终端通过数据暂存区域的共享信息进行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的信息共享系统,所述暂存模块还用于:

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获取所述信息源终端发送的待共享信息;

将所述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的剪切板区域。

在具体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进行信息共享时,可以将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或者个人计算机等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暂存至上述终端设备的的剪切板区域,为后续步骤的信息共享做准备。

共享模块103,用于利用数据暂存区域存储的所述待共享信息在信息目的终端的应用进行共享。

在实际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进行信息共享时,可以通过将存储在信息目的终端的剪切板区域的待共享信息直接粘贴到所述信息目的终端上应用上述待共享信息的各个应用位置处,实现了信息的一次共享;而且,还不需要使用网络和移动存储设备进行信息共享,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共享的便利性。

上述信息共享系统,通过发送模块101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实现了非接触式获取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保证了待共享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暂存模块102将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上的数据暂存区域和共享模块103利用数据暂存区域存储的所述待共享信息在信息目的终端的应用进行共享,实现了信息目的终端上的各应用之间信息的快速共享。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源终端和信息目的终端之间信息共享的便利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和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的信息共享系统可以应用于需要即时共享的场景中,例如,在会议中或者课堂上,待共享信息的提供者只需要利用NFC或者RFID等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待共享信息发送出去,想要获取该共享信息的与会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支持上述无线通信技术的终端设备直接获取上述待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

在实际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时,发送模块101也可以通过媒介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

如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系统的发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写入单元1011,用于将所述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写入传输媒介;

传输单元1012,用于将所述传输媒介上的待共享信息传输至信息目的终端;其中,所述信息目的终端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从所述传输媒介上获取所述待共享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写入单元1011通过将所述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写入传输媒介,再通过传输单元1012将所述传输媒介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而所述信息目的终端可以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从所述传输媒介上获取所述待共享信息。

在实际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进行信息共享时,发送模块101可以采用NFC媒介作为信息源终端和信息目的终端之间传输待共享信息的媒介。

为了进一步提高待共享信息在信息源终端和信息目的终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还可以对待共享信息进行加密处理。

如图7所示,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共享系统的发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在所述写入单元1011之前,还可以包括:

加密单元1013,用于利用自定义的密钥对所述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进行加密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加密单元1013可以通过加密算法使用自定义的密钥对所述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形成密文,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的安全性。

在所述传输单元1012之后,还可以包括:

密钥发送单元1014,用于将所述自定义的密钥单独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

在本实施例中,密钥发送单元1014通过将自定义的密钥单独传递给信息目的终端,即待共享信息的使用者,进一步加强了上述自定义密钥的保密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安全性。

在所述密钥发送单元1014之后,还可以包括:

解密单元1015,用于利用所述自定义密钥对所述信息目的终端获取到的待共享信息进行解密处理。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信息共享系统,通过对待共享信息进行加密、将密钥单独发给使用者等措施,有力地保护了待共享信息的安全性,确保了信息共享的安全性。

上述信息共享方法和系统,通过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发送至信息目的终端,实现了非接触式获取信息源终端上的待共享信息,保证了待共享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将所述信息目的终端接收到的待共享信息存储至信息目的终端上的数据暂存区域,并利用数据暂存区域存储的所述待共享信息在信息目的终端的应用进行共享,实现了信息目的终端上的各应用之间信息的快速共享。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源终端和信息目的终端之间信息共享的便利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和安全性;而且,由于本发明的信息共享方法和系统无需网络,还不需要额外的移动存储设备,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共享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