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无线电电磁环境数据采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测数据采集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电管理的核心是管好台站,目前的状况是台站管理只能依据合法登记的台站数据库来管理,而实际电磁环境和无线电台站的使用情况要复杂得多,这种依靠静态数据的被动管理与现实相去太远。而现实是大量非法台站长期占用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情况我们掌握不全,由于用频设备老化或设备缺陷产生的无线电干扰辐射我们基本不掌握,一些社会人员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我们掌握很少。由于我们对无线电台站长期以来缺乏精准掌握,这就造成了我们无线电管理目前只能停留在一种粗放的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和智慧城市建设,中、小功率无线电用频设备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对无线电频谱资源需求和管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象伪基站、考试无线电作弊、黑广播、卫星电视干扰器、汽车遥控器干扰设备等各种利用无线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会层出不穷、越来越多。所以,在新时期,城市无线电监测在支撑无线电管理水平提高、维护无线电秩序和打击无线电犯罪等方面还任重而道远。怎样才能提升无线电监测对台站的掌握水平,怎样才能使无线电台站管理达到主动化、精细化和可视化水平,这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现有监测网的体系结构、数据采集方式以及监测网站点分布密度决定了其监测数据总量规模有限,数据融合分析意义不大,更多的数据需求在于单站数据独立分析、保存,决定了目前无法给出的准确的电磁态势、台站分布、频谱资源分布和使用情况的监测数据。
在此状况下,几乎不可能搞清辖区内实际台站的数量和分布,无线电监测也就只能停留在信号层面。这使得频率资源的规划和指配都是依赖于静态数据,无法实现频率的快速动态指配,无法提高频率复用水平从而缓解频率资源紧张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实现从监测数据中提取出对无线电管理有用的信息并以此来支撑无线电管理水平提升就没有了基础。无线电管理也难以向主动化、精细化和可视化迈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路测数据采集方法,能够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监测区域内电磁环境普查,对移动监测站的路测数据进行采集,为台站核查和台站管理提供技术和数据的支撑。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路测数据采集方法,所述的方法的步骤如下:
S1、X86平台发送频谱扫描指令,并通过以太网命令将指令发送到中频板;
S2、中频板DSP解析指令,启动FPGA进行信号采集;
S3、FPGA进行AD采集和数字DDC处理,同时进行FFT运算;
S4、将数据返回中频板DSP进行打包,然后通过以太网发送至X86平台;
S5、X86平台对I/Q信号进行FFT频谱抽点分析,并且按照协议存储到硬盘中;
S6、等待WIFI读取指令;
S7、WIFI读取模块根据WIFI读取指令读取存储数据,并且最终返回终端设备进行分析。
所述的中频板控制接收机切换到监测频段,能够进行信号采集,数字DDC处理并输出I/Q信号到X86平台。
所述的X86平台还要读取GPS信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路测数据采集方法,能够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监测区域内电磁环境普查,对移动监测站的路测数据进行采集,为台站核查和台站管理提供技术和数据的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数据采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一种路测数据采集方法,所述的方法的步骤如下:
S1、X86平台发送频谱扫描指令,并通过以太网命令将指令发送到中频板;
S2、中频板DSP解析指令,启动FPGA进行信号采集;
S3、FPGA进行AD采集和数字DDC处理,同时进行FFT运算;
S4、将数据返回中频板DSP进行打包,然后通过以太网发送至X86平台;
S5、X86平台对I/Q信号进行FFT频谱抽点分析,并且按照协议存储到硬盘中;
S6、等待WIFI读取指令;
S7、WIFI读取模块根据WIFI读取指令读取存储数据,并且最终返回终端设备进行分析。
所述的中频板控制接收机切换到监测频段,能够进行信号采集,数字DDC处理并输出I/Q信号到X86平台。
所述的X86平台还要读取GPS信息。
本发明通过X86平台发起信号采集,通过以太网命令发送至中频板,中频板FPGA进行AD采集以及DDC处理,送至DSP芯片,后经以太网传送至X86平台,然后经过频谱分析以及抽点后,存储到硬盘中,等待WIFI读取指令,WIFI读取指令到来后,直接读取数据传送至终端设备进行分析。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