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4467阅读:7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入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调节音质的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日益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其能让人随时随地的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然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耳机,通常都是固定结构,这种固定的结构决定了耳机在出厂时,就决定了其输出音质,不能由用户自己来调整音质效果。但是,不同的用户往往对音质的需求不同,因此,用户只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不同类型的耳机。

通常,影响耳机音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发声单元本身(例如,扬声器)的设计、耳机声腔结构、音频电路和音源等。它们本身的特性和相互配合决定了声音的音质。其中,声腔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耳机的输出频响曲线。通过声腔参数的调整可以改变声音的高、低音效果。其中,前声腔对低频影响不大,其主要影响声音的高频部分,随着前声腔容积的增大,高频波峰会不断向左移动,高频谐振点会越来越低,高频谐振点变化的对数值与前声腔容积的增量几乎成线性关系。而后声腔则主要影响低频部分,对高频影响则较小。

然而,耳机出厂时,其声腔结构是固定的,例如,对于入耳式耳机而言,由于出音管的设计通常都是单一尺寸,例如,固定的长度和固定的管径,很难通过调整由出音管和壳体所围成的声腔的容积的方式来调整耳机的音质。

由此可见,现有的耳机在结构和使用上,仍存在不便和可改进之处。因此,为了满足用户对不同音质效果需求,使得耳机的使用范围更广,需要提供具备比较容易进行音质调节的耳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耳机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入耳式耳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调整入耳式耳机的出音管和与其连接的壳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调整耳机的声腔的容积,以使耳机达到较好的声学效果,从而满足用户对音质的不同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所述耳机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腔中的发声单元;还包括与所述壳体连通并相对于壳体移动的出音管,所述出音管与壳体的配合关系如下:调节出音管与壳体的相对位置,改变由所述出音管与壳体围成的声腔容积。

优选地,所述出音管与所述壳体是螺纹式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出音管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其对应的内螺纹。

优选地,所述出音管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其对应的外螺纹。

优选地,所述出音管和所述壳体是卡扣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出音管外侧设置有凸出的扣部,所述壳体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凸出扣部对应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壳体外侧设置有凸出的扣部,所述出音管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凸出扣部对应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扣合在一起的前壳、后壳;所述发声单元设置在内腔中位于所述前壳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发声单元是动铁式、动圈式或电动式喇叭。

根据本实用新型,用户可以通过调节出音管和壳体的相对位置来改变声腔容积,从而达到调节音质的目的。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调整出音管和壳体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所述耳机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100,以及位于所述壳体100内腔中的发声单元120。所述耳机还包括与所述壳体100连通并相对于壳体可移动的出音管130。

在此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0包括扣合在一起的前壳110和后壳140。发声单元120设置在前壳110的内腔位置。所述出音管130自前壳110的前表面向外延伸,发生单元120的发音面朝向出音管130。在使用耳机的过程中,声波从发声单元120的发音面至出音管130,并经出音管130,向用户的外耳道传递。

在此实施例中,所述出音管130和所述壳体100的在前壳110相连接, 并且,出音管130和与其连接的壳体100之间是可以相对移动的。所述出音管130与壳体100的配合关系如下:调节出音管130与壳体100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由所述出音管130与壳体100围成的声腔的容积。

所述出音管130和壳体100的连接结构可以有多种方式。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出音管130与壳体100是螺纹式连接。在所述出音管130上设置有外螺纹,在与出音管130相连接的壳体100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对应的内螺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出音管130旋入或旋出壳体100来调整声腔的容积。例如,将出音管130向左旋转时,为旋入出音管,此时,出音管130和壳体100所围成的声腔容积减小。

在另一个例子中,所述出音管130上设置有内螺纹,与出音管130连接的壳体100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对应的外螺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壳体100旋入或旋出出音管130以调整声腔的容积。

在上述的两个例子中,所述内螺纹和外螺纹的设计长度可以根据入耳式耳机的音质参数来设计。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调整出音管和壳体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图2截取了图1中,前壳110和出音管130连接的部分,其中,采用的是螺纹连接。

如图2所示,上图是出音管旋入前壳时的状态,下图是出音管旋出前壳时的状态,可以看出,当出音管旋出前壳时,图2所标识的长度L变长,即前壳和出音管为围成的声腔容积增大。

上述出音管130和壳体100的连接结构不仅限于螺纹式连接,也可以是其他连接结构。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出音管130和壳体100是卡扣式连接。例如,所述出音管130外侧设置有凸出的扣部,所述壳体100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凸出的扣部对应的凹槽。

在另一个例子中,所述壳体100外侧设置有凸出的扣部,所述出音管130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凸出的扣部对应的凹槽。上述凸出扣部和对应凹槽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上述的卡扣式连接结构中,所述凸出的扣部和凹槽可以是环状结 构,即环状的凸起和环状的凹槽,以将出音管130和壳体100结合。环状的凹槽与环状的凸起是卡入式而非粘合式固定。通过这种设置,可以保证出音管130和壳体100紧密结合,并且在耳机的使用过程中,由用户调整出音管130或壳体100的卡入位置,从而根据个人喜好来调节耳机的输出音质。

在上述的卡扣式结构中,出音管130和壳体100的连接部分可以设置多个扣部及相应的凹槽,即扣部或凹槽的数量决定了出音管130和壳体100的相对位置的数量。例如,当设置有三个扣部及对应的凹槽时,用户可以调节出三种位置关系,即可以输出三种音质效果。

应当理解,出音管130和壳体100的类似连接结构只要其实现可调整出音管130和壳体100所围成的声腔容积的功能,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发声单元120是动铁式、动圈式或电动式喇叭。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的出音管和壳体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调音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例如,通过旋转出音管130或旋转前壳110。另外,螺纹的长度、螺纹的宽度、卡扣或凹槽的数量、或者每个卡扣之间的距离等均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只要其能够实现达到调整声音效果的功能,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整出音管和与其连接的壳体的相对位置,可以改变耳机的声腔容积,从而调节耳机的输出音质效果。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用户能够简单的通过旋转出音管或与其连接的壳体,即可实现音质调节的目的,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