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物联网智能盒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8317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电梯物联网智能盒及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物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梯物联网智能盒及系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经涉及到电梯行业,电梯系统的联网可以有效监控与管理电梯。对于一个小区,现有电梯物联网系统分为:网关系统和节点系统。如图1所示,网关系统包括:设置于机房1内的控制柜体2内的控制装置20,控制装置20包括相连接的控制主板200和集成板201,集成板201包括通信连接的网关板2010和数据传输单元DTU(Data Transfer Unit,数据传输单元)2011。其中,网关板2010例如是紫蜂(ZIGBEE)网关,DTU例如可以为2G/3G/4G移动网络收发设备,DTU通信连接于网关板2010和云平台3。网关系统还包括设置于井道6顶的第一无线保真(Wi-Fi)转换器4,以及设置于轿厢7顶的第二无线保真(Wi-Fi)转换器5。第一Wi-Fi转换器4的供电模块由井道6内的220V市电经过一AC-DC(交直流转换模块)模块转化为24V,然后经过内部电路转化为第一Wi-Fi转换器4需要的电压。第一Wi-Fi转换器4通常包括:一块电路板、外围器件、外壳、定向天线等。第一Wi-Fi转换器4通过一第一RS232延长线8连接到机房1的控制柜体2内的网关板2010。第二Wi-Fi转换器5与第一Wi-Fi转换器4结构相同。第一Wi-Fi转换器4和第二Wi-Fi转换器5通过井道6内的无障碍环境进行数据收发,从而实现近距离数据传输。

第二Wi-Fi转换器5还包括用于给轿厢7内的多媒体终端70供电的第一供电模块51,第二Wi-Fi转换器5将来自机房1内的控制装置20的数据传输至多媒体终端70以便进行显示等,控制装置20的数据可以用于更新多媒体终端70显示的内容,例如更新图片、实时显示楼层信息等。第二Wi-Fi转换器5通过一第二RS232延长线9将来自控制装置20的数据发送至轿厢7内的多媒体终端70。

现有节点系统与网关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如图2所示,节点系统中机房1的控制柜体2里面设置的控制装置20包括相连接的ZIGBEE节点板202和控制主板200。网关系统中的网关板2010和若干个节点系统中的节点板202组成ZIGBEE无线传感网络。节点系统在电梯中的设置方式为,在井道6里面也设置有两个与图1中相同的Wi-Fi转换器(4,5)。井道6顶部的第一Wi-Fi转换器4通过RS232延长线与机房1内控制柜体2中的节点板202相连。

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电梯物联网系统方案存在如下缺点:

1、每台电梯需要两个Wi-Fi转换器,其内部的AC-DC模块、电路板、外围器件以及结构外壳等严重增加了物料成本与生产成本。

2、数据传输链路存在瓶颈,对于Wi-Fi网络的数据传递,其传输速度可达10Mbps(兆比特每秒)以上,但是由于从控制装置20至多媒体终端70的整个数据传输链路中存在两个RS232转接线(8,9),限制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容易导致多媒体终端70显示的内容与实际数据存在人眼可以感受到的延时,同时限制了图片更新的速度。

3、由于井道6顶与机房1的墙体阻隔以及轿厢7顶与轿厢内部之间的阻隔,使得Wi-Fi网络只能够在井道6内部进行数据传递,而在机房1中的售后调试人员、维保人员以及在轿厢7中的乘客或者调试维保人员则无法有效利用该Wi-Fi网络,限制了电梯物联网的Wi-Fi网络的使用范围。例如,当电梯出现困人时,无法有效利用Wi-Fi网络与移动网络的数据链路进行远程对讲求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物联网智能盒及系统,有利于降低电梯物联网系统成本、扩大电梯物联网系统的Wi-Fi网络的使用范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梯物联网智能盒,用于电梯机房中,所述电梯物联网智能盒包括:中央处理单元、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和无线传感单元;所述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和无线传感单元均通信连接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能够从电梯机房延伸至所述电梯的井道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电梯物联网系统,包括:安装于电梯轿厢内的多媒体终端以及如前所述的电梯物联网智能盒;所述电梯物联网智能盒设置于电梯机房中;所述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从所述电梯机房延伸至电梯的井道内;所述多媒体终端内设置有第二无线保真通讯单元;所述第二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延长线延伸至电梯的井道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设置于电梯机房中的电梯物联网智能盒包括:中央处理单元、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和无线传感单元,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和无线传感单元均通信连接于中央处理单元,且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从电梯机房延伸至电梯的井道内,从而可以配合延伸至井道内的多媒体终端的第二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延长线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因此,不仅可以满足机房到轿厢内的多媒体终端之间的数据的传输,而且可以满足机房内的调试、维保人员以及轿厢内的乘客使用无线保真信号的需求,扩大了电梯物联网系统中Wi-Fi网络的使用范围。并且,电梯机房和轿厢内的多媒体终端之间取消了RS232的数据传输线,有利于提高两者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也避免了在井道顶和轿厢内设置Wi-Fi转换器的麻烦,并且可以通过将Wi-Fi模块整合在电梯物联网智能盒以及多媒体终端中来节省物料,降低成本。

另外,所述无线传感单元为紫蜂网关或者紫蜂传感单元。紫蜂网关和紫蜂传感单元组成的无线传感网络能够满足电梯物联网系统中数据交互的需求,同时使得电梯物联网系统的功耗较小。

另外,当所述无线传感单元为紫蜂网关时,所述电梯物联网智能盒还包括通信连接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的数据传输单元。从而使得电梯物联网系统中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传输单元与互联网等进行数据交互,提高了电梯物联网系统的整合度。

另外,当所述无线传感单元为紫蜂网关时,所述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为双通道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从而可以提高作为网关节点的电梯物联网系统的无线数据交互能力。

另外,所述电梯物联网智能盒还包括有电性连接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的开关;所述开关用于切换电梯模式;其中,所述电梯模式包括:运行模式和调试模式。从而便于调试人员切换电梯模式,同时提高电梯物联网智能盒的集成度。

另外,所述多媒体终端内还设置有第三无线保真通讯单元;所述多媒体终端包括外壳,所述第三无线保真通讯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第三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嵌设于所述外壳内。从而使得轿厢内的人员可以通过第三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使用电梯物联网系统的无线网络,进而扩大了电梯物联网系统无线网络的使用范围。

另外,所述多媒体终端还包括:呼救按钮、音频输入输出单元、终端处理单元;所述呼救按钮、音频输入输出单元均连接于所述终端处理单元。从而可以在需要时为轿厢内的人员和电梯物联网系统之间提供语音方式的沟通,有利于改善电梯呼梯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电梯物联网网关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电梯物联网节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智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网关智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网关智能盒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节点智能盒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网关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系统中多媒体终端的结构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系统中多媒体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系统中多媒体终端天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节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物联网智能盒。其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

具体地,该电梯物联网智能盒201用于电梯机房中,在实际应用中,其可以设置于电梯机房的控制柜体中。该电梯物联网智能盒201包括:中央处理单元2010、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2011和无线传感单元2012。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2011和无线传感单元2012均通信连接于中央处理单元2010。其中,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2011的天线能够从电梯机房延伸至电梯的井道内,例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延长线的长度,使其满足能够从电梯机房延伸至电梯的井道顶的要求,从而可以使位于电梯机房中的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无线保真信号覆盖至井道内。

在实际应用中,当该智能盒201承担网关功能时,如图4所示,该智能盒201还包括:连接于中央处理单元2010的数据传输单元2013。其中,该数据传输单元2013可以采用2G/3G/4G移动网络收发设备的任意一种。当该智能盒201承担节点功能时,该智能盒201中的无线传感单元2012可以为紫蜂节点。本实施方式中的紫蜂网关与若干紫蜂节点进行通信,从而组成无线传感网络。当该智能盒201承担节点功能时,该智能盒201中则无需集成数据传输单元。

值得一提的是,当本实施方式的智能盒201承担网关功能时,其第一无线通讯单元2011可以为双通道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例如,其中一个通道可以为2.4G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另一个通道可以为5G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其中,2.4G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延长线能够从电梯机房延伸至井道6顶,即2.4G无线保真通道用于控制装置20和多媒体终端之间的数据交互。5G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则为电梯机房提供Wi-Fi网络,从而便于调试人员调梯时的数据交互。

本实施方式中,智能盒201还包括有电性连接于中央处理单元2010的模式切换开关。该模式切换开关用于切换电梯模式,其中,例如当电梯模式包括:运行模式和调试模式时,该模式切换开关用于将电梯模式从运行模式切换至调试模式,或者从调试模式切换至运行模式。

如图5所示,为当该智能盒201承担网关功能时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该智能盒201例如可以采用支持4G无线通信功能以及无线保真通信功能且具有一定处理能力的集成电路板(又称4G核心板),即该4G核心板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数据传输单元2013、中央处理单元2010以及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2012的组合。同时,还可以在该4G核心板上集成以下任意一种或者多种通讯模块和功能:RS232通信模块、RS485通信模块、以太网接口、USB接口、SPI接口(图未示)、存储卡接口(例如TF内存卡接口)、CAN通信模块、模式切换开关等。因此,本实施方式的4G核心板可以将高性能的MCU(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微处理机控制器),即中央处理单元2010、2.4G/5G双通道Wi-Fi通讯单元、RS232通讯模块、SPI接口、4G通信模块等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从而可以有效减小电路板体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各通信模块的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该4G核心板可以安装安卓的最新版本,进行适当裁剪并保留Linux架构,使其可以可靠的应用在工业场合。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网关智能盒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以承担网关功能的智能盒为例,智能盒中包括一个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且该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可以采用双通道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例如,采用2.4G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代替现有井道顶的第一Wi-Fi转换器与多媒体终端进行无线数据传输。同时,还可以采用5G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便于调试、维修人员通过其与智能盒进行数据交互。

另外,中央处理单元201负责与智能盒201中的前述模块进行数据交互并负责进行数据处理与存储。双RS232通信模块可以预留两路RS232通讯接口,可以外接控制主板200以及其他需要接串口的外接功能模块。接口用于连接外接主板(例如控制主板200)进行通讯。RS485通信模块的接口可以连接通信接口为RS485的电梯控制主板,用于传递楼层、故障代码等信息。CAN通信模块接口用于连接通信接口为CAN的电梯控制主板,用于传递楼层、故障代码等信息。紫蜂网关用于汇总与分发来自其他紫蜂节点的数据。MINIUSB接口还可以选择支持主设备(HOST)和OTG(On The Go的简称)双重功能的接口,从而,当OTG转接线的插头插入该USB接口时,可以进行底层和应用层程序的全烧录,当非OTG转接线的插头插入该USB接口时,可以通过外部转接头接U盘等外部设备。TF等的内存卡接口有助于在现场进行应用程序的升级,即当只需要升级应用程序时,可以将程序放在TF内存卡中进行现场应用升级。以太网接口为预留接口,当现场存在有线网络时可以选择使用。

对于该网关智能盒,其无线通讯部分主要涉及4G网络、ZIGBEE网络和WIFI网络。其中4G网络可以配置两根天线,一个主天线和一个辅助天线,从而获得较好的信号质量。ZIGBEE网络需要配置一个2.4G天线。对于双通道WIFI网络,可以分开配置2.4G天线和5G天线等两根天线,其中,2.4G天线用于与轿厢内部多媒体终端的数据交互,5G网络用于轿厢内部调试、维修人员使用。当电梯处于调试模式时,5G Wi-Fi模块传递有效数据,调试者或者维保人员可以打开手机选择对应网络进入手机APP(应用程序),通过授权密码登陆进行电梯调试或者维保登记。当电梯处于正常运行模式时,5G网络不对外进行数据交互,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系统功耗。

如图6所示,为当该智能盒201承担节点功能时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该智能盒201例如包括MCU,即中央处理单元2010,Wi-Fi模块(即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ZIGBEE节点(即无线传感单元),双RS232通信模块,RS485通信模块,CAN通信模块,USB接口(例如MINI USB),模式切换开关等。

其中,MCU负责与节点智能盒的外围模块进行数据交互并负责进行数据处理与存储。ZIGBEE节点的数据来源于前述的网关智能盒中的ZIGBEE网关,且ZIGBEE节点的数据去向也要汇总到ZIGBEE网关。Wi-Fi模块采用具备成本优势的工业级Wi-Fi模块,其主要功能是与轿厢的多媒体单元进行数据交互,同时,通过模式切换开关(例如拨码开关)可以切换到调试或者维保模式。在该Wi-Fi模块只提供2.4G网络时,在调试模式下还需要将ZIGBEE网络的小吸盘天线或者2.4G吸盘天线接到Wi-Fi模块天线接口,以提供稳定的机房Wi-Fi调试环境。也就是说,在节点位置调试电梯时,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不能充当控制装置与轿厢多媒体终端进行数据交互的角色。当然,如果成本允许,也可以选择一款双通道的Wi-Fi模块,实现方式与网关智能盒相同。双RS232通讯模块可以外接电梯控制主板200或者其他外接功能模块。RS485通讯模块用于外接通讯接口为RS485的电梯控制主板,用于传递楼层、故障代码等信息。CAN通讯模块用于外接通讯接口为CAN的电梯控制主板,用于传递楼层、故障代码等信息。通过将Wi-Fi模块集成在节点智能盒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Wi-Fi网络在电梯调试、维保以及正常数据传递中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智能盒将原来分散分布于电梯机房、井道内的多个Wi-Fi转换器、数据传输单元等进行了整合得到电梯物联网智能盒,并使得电梯物联网智能盒的Wi-Fi信号通过天线延长线从机房延伸至井道内,以满足机房和轿厢内的多媒体终端之间的数据交互。本实施方式减少了无线数据传输必须的器件的数量、简化了电梯物联网设备的安装,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并且,将局限于井道内的无线传输网络扩大至机房,从而可以扩大电梯物联网系统无线网络的使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物联网系统。其包括安装于电梯轿厢内的多媒体终端以及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梯物联网智能盒。电梯物联网智能盒设置于电梯机房中,且其内的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从电梯机房延伸至电梯的井道内,多媒体终端内设置有第二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第二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延长线亦延伸至井道内。

如图7所示为当智能盒承担网关功能时,电梯物联网系统在电梯中的应用示意图。其中,电梯物联网智能盒201可以设置于机房1中的控制柜体2内,电梯物联网智能盒201连接于控制主板200。多媒体终端70设置于轿厢7内。其中,电梯物联网智能盒201包括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为双通道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例如为2.4G和5G双通道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其中,2.4G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延长线20121延伸至井道6顶,且该天线延长线20121在井道6顶部形成第一定向天线20122。多媒体终端70内的第二无线通讯保真单元的天线延长线703延伸至轿厢7顶,且其位于轿厢7顶部的端部形成第二定线天线704。第一定向天线20122和第二定向天线704用于在井道内的无障碍环境中进行数据传输。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无线物联网系统中,位于轿厢7内的多媒体终端70在接收来自机房1内的数据时,仅需通过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和第二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中间没有使用RS232等的数据线进行信号的传递,因此,使得无线保真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不再受限于RS232等,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降低多媒体终端内图片等的更新的延迟。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取消了第二Wi-Fi转换器,所以本实施方式中,多媒体终端70的供电采用设置于轿厢7顶部的独立的第二供电模块701进行供电,第二供电模块701通过双绞线702为多媒体终端70供电。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媒体终端70包括:终端处理单元711、第二无线保真通讯单元712、第三无线保真通讯单元713、呼救按钮714、音频输入输出单元715。其中,第三无线保真通讯单元712、第三无线保真通讯单元713、呼救按钮714和音频输入输出单元715均通信连接于终端处理单元711。如图9所示,音频输入输出单元715包括:音频输出单元7150以及音频输入单元7151。当终端处理单元711检测到呼救按钮714发出的触发信号时,则可以通过第二无线保真通讯单元712发出预设的求救信息,同时,还可以启动音频输入单元7151录制求救声音文件,并将录制的求救声音文件通过第二无线保真通讯单元712发送至机房1内的控制装置20,并由控制装置20发送至云平台3进行处理。同时,电梯物联网系统还可以控制多媒体终端70的音频输出单元7150播放云平台3或者控制装置20发出的语音信息,以便与被困于轿厢7内的人员实时进行语音沟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多媒体终端中,第三无线通讯单元713的天线7130设置于多媒体终端的外壳705内。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三无线通讯单元713的天线7130嵌设于外壳705内侧面,从而可以避免第三无线通讯单元713的天线对于多媒体终端外观的影响。

下面对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系统进行调梯、维保登记的方法进行举例说明。在机房中,调试或者维保人员可以通过模式切换开关将电梯模式切换至调试模式。此时,调梯人员可以利用网关智能盒中的5G Wi-Fi网络,通过智能手机等进行电梯的调试与维保信息的登记。具体地,可以在手机中安装应用程序APP,通过该5GWi-Fi网络登录调试界面并密码授权后,进行调梯或者维保。对于调梯人员而言,APP的功能可以代替现有的手持操作器的所有功能,从而就可以取代手持操作器。另外,在维保时,可以通过手机方便输入维保数据,保存后可以方便的通过Wi-Fi网络、智能盒、4G网络(即数据传输单元)传输到云平台。使用电梯物联网系统进行调试或者维保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在机房中利用Wi-Fi网络进行调试或者维保登记可靠性更强,另外调试与维保相关的数据不会耗费调试人员的移动流量,而是经过电梯物联网系统的Wi-Fi网络发送出去。

另外,在保密手段做的足够好的前提下,可以实现通过物联网云平台、4G网络、盒子、RS232线、电梯控制主板实现远程的主板程序升级。当然,考虑电梯调试者操作的方便性,在进行远程程序升级的时候,电梯调试者可以打开手机APP连接Wi-Fi网络进行程序升级状态的查看,手机APP的界面中提示程序远程升级的进度条,程序升级完毕后可以进行其他调试操作。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系统,通过将井道内的第一、第二Wi-Fi转换器分别整合入轿厢内的多媒体终端以及机房内的控制柜中,化零为整,有利于减少物料,同时通过将控制柜和多媒体终端的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延长线延伸至井道内,以实现机房中的控制柜和轿厢内的多媒体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并且,通过在多媒体终端内设置额外的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即第三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使得轿厢内的人员可以利用电梯物联网系统的Wi-Fi网络实现呼梯。而在机房内,则可以通过采用双通道Wi-Fi通讯单元的方式,使得调梯人员可以借助电梯物联网系统的Wi-Fi网络实现调梯,或者通过在机房内的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上安装吸盘天线的方式,使用机房内的无线保真通讯信号实现调梯。因此,本实施方式在明显降低电梯物联网系统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电梯物联网系统的无线网络的使用范围和传输速率,提高了电梯物联网系统的服务性能。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物联网系统。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系统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系统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系统中,电梯物联网智能盒用于承担网关功能,而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梯物联网系统中,电梯物联网智能盒用于承担节点功能。

如图11所示为当智能盒承担节点功能时,电梯物联网系统在电梯中的应用示意图。其中,电梯物联网智能盒201设置于机房1中的控制柜体2内,电梯物联网智能盒201连接于控制主板200。多媒体终端70设置于轿厢7内。其中,电梯物联网智能盒201包括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例如为2.4G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延长线20121延伸至井道6顶,且该天线延长线20121在井道6顶部形成第一定向天线20122。多媒体终端70内的第二无线通讯保真单元的天线延长线703延伸至轿厢7顶,且其位于轿厢7顶部的端部形成第二定线天线704。第一定向天线20122和第二定向天线704用于在井道内的无障碍环境中进行数据传输。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无线物联网系统中,位于轿厢7内的多媒体终端70在接收来自机房1内的数据时,仅需通过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和第二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中间没有使用RS232等的数据线进行信号的传递,因此,使得无线保真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不再受限于RS232等,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降低多媒体终端内图片等的更新的延迟。

另外,在考虑成本的前提下,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可以为单通道的2.4G无线保真通讯单元,用于控制柜和多媒体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因此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无线通讯单元进行调梯时,可以将2.4G吸盘天线接入Wi-Fi天线接口,从而提供稳定的Wi-Fi信号传输环境,此时,第一无线通讯单元需要暂停控制柜和多媒体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角色。当然,第一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也可以采用如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双通道无线保真通讯单元,从而可以同时满足调梯以及控制柜和多媒体终端数据传输对于Wi-Fi信号的需求。

本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整合了电梯物联网系统中Wi-Fi信号提供设备的布置,从而不仅可以扩大Wi-Fi信号的使用范围、提高Wi-Fi信号的传输速度,而且有利于降低系统整体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块均为逻辑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的组合实现。此外,为了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