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波音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4970发布日期:2019-05-24 21:14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弹波音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音圈,特别是一种用以安装在薄型扬声器并且具有弹波功能的的弹波音圈。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图1是现有技术的薄型扬声器的示意图,现有技术的薄型扬声器100包含一框体(图未示)、一磁回装置102、一音圈103以及一振膜104。磁回装置102设于框体中,并且包含一底座1021、三块磁铁1022、1023、1024及三块导磁金属1025、1026、1027;底座1021由导磁金属所构成;所述磁铁1022、1023、1024间隔设置于底座1021的顶部;所述导磁金属1025、1026、1027分别设于所述磁铁1022、1023、1024的顶部。音圈103包含一管体1031及一导线1032;管体1031环绕设置于中间的磁铁1022、1023、1024的外侧与两旁的磁铁1022、1023、1024的内侧之间的空间中;导线1032旋绕在管体1031的外周面而形成一线圈1033。振膜104设于音圈103的上方,并且其底部抵靠于音圈103的管体1031的顶部。

现有技术的薄型扬声器100的工作原理是当电流流过音圈103的线圈1033时产生了电磁场,这个电磁场与磁回装置102的固定磁场呈直角方向而产生吸引排斥的现象,这使得音圈103的管体1031在磁回装置102中进行上升下降的垂直往复运动,并且驱动振膜104产生上升下降的垂直往复运动(即,振动),从而使空气振动而发出音频传送到人耳,达到声音还原供人聆听的目的,实现了电能到声能的转换。

大功率的薄型扬声器100则需要另外连接锦丝线(图未示),藉以承受薄型扬声器100在大幅度振动的情况下,持续将讯号送入导线1032。

然而,现有技术的薄型扬声器100因为薄型化设计而省略弹波,因此在大音量、低频等振幅较大的情况下,极为容易造成音圈103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发生歪斜行为,失真率极高。

再者,现有技术的薄型扬声器100的悬边顺性大,导线1032的二端与二端子连接后,呈现悬空状态。若其另外连接锦丝线,则锦丝线也同样呈现悬空状态。长期使用下,导线1032或锦丝线亦容易断裂。另外,导线1032亦容易因设计或组装不当或异常拉扯,造成音圈103的振动不平衡,进而造成振膜104所产生的声音失真。更且,导线1032的结构强度较差也是容易断裂的因素之一,而增加锦丝线以后又会降低声压。基于上述理由,现有技术的薄型扬声器100无法承受大输出功率,容易毁损,并且产生低劣的声音质量。

此外,一般音圈103的导线1032由包覆有绝缘层10322的铜导体10321所构成,例如漆包线。如图1所示,铜导体10321的截面通常为圆形,绝缘层10322的截面为圆环形。因此,绝缘层10322之间为点接触,使得导线1032之间存在有相当大的间隙,从而导体面积较小,导致较多的磁漏而有较小的磁通量,因而导致薄型扬声器100的功率漏失多,并且高低音会失真。

又,受限于音圈103的形状,当现有技术的薄型扬声器100的尺寸过长时,需要使用多组磁回装置102,增加重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波音圈,能够在大音量、低频等振幅较大的情况下,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保持上下移动,避免发生歪斜行为,降低失真率,还可让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的薄型扬声器维持既有的薄型化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波音圈,可大幅提升承受功率,维持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的薄型扬声器的振动系统平衡,有效降低失真,进而提升声音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波音圈,导体藉由绝缘层以面接触无间隙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导体面积而有更高的磁通量,有效达到低磁漏的高效率音效输出,并提升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的薄型扬声器的最大效能等优势。

为了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将提供一种弹波音圈,包括一支撑件以及一导电件。支撑件包含一支撑基板及二支撑悬吊部,该二支撑悬吊部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支撑基板的二端并且分别开设二穿孔。导电件包含一导体及二导电悬吊部,导体在支撑基板的二侧分别旋绕形成一第一线圈及一第二线圈,该二导电悬吊部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导体的二端并且位于该二支撑悬吊部的顶部,该二导电悬吊部的形状分别对应该二支撑悬吊部的形状,该二导电悬吊部至少一部分显露于该二支撑悬吊部的穿孔。

较佳地,弹波音圈包含一第一夹持件及一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包含一第一夹持基板及二第一夹持悬吊部,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一夹持基板的二端,第二夹持件包含一第二夹持基板及二第二夹持悬吊部,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二夹持基板的二端,第一夹持基板与第二夹持基板共同夹住支撑基板与导体的组合,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的形状分别对应该二支撑悬吊部的形状,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的形状分别对应该二支撑悬吊部的形状,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与其中一第二夹持悬吊部共同夹住其中一支撑悬吊部与其中一导电悬吊部的组合,另一第一夹持悬吊部与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共同夹住另一支撑悬吊部与另一导电悬吊部的组合,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开设一通孔,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的通孔与其中一支撑悬吊部的穿孔相通,使得其中一导电悬吊部至少一部分显露于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的通孔与其中一支撑悬吊部的穿孔,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开设一通孔,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的通孔与另一支撑悬吊部的穿孔相通,使得另一导电悬吊部至少一部分显露于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的通孔与另一支撑悬吊部的穿孔。

较佳地,支撑基板、第一夹持基板与第二夹持基板的尺寸相等,该二支撑悬吊部的形状相同并且垂直于支撑基板,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的形状相同并且垂直于第一夹持基板,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的形状相同并且垂直于第二夹持基板。

较佳地,支撑基板具有一上部及一下部,支撑基板的上部的长度小于支撑基板的下部的长度,从而支撑基板的上部的二端与支撑基板的下部的二端之间形成一阶级,该二支撑悬吊部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支撑基板的二阶级,该二导电悬吊部与导体的二端的衔接处分别弯折成二定位板,该二定位板分别抵靠于支撑基板的二侧;其中,第一夹持基板具有一上部及一下部,第一夹持基板的上部的长度小于第一夹持基板的下部的长度,从而第一夹持基板的上部的二端与第一夹持基板的下部的二端之间形成一阶级,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一夹持基板的二阶级;其中,第二夹持基板具有一上部及一下部,第二夹持基板的上部的长度小于第二夹持基板的下部的长度,从而第二夹持基板的上部的二端与第二夹持基板的下部的二端之间形成一阶级,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二夹持基板的二阶级。

较佳地,支撑基板、第一夹持基板及第二夹持基板为实心板体。

较佳地,支撑基板的下部开设一镂空部,第一夹持基板的下部开设一镂空部,第二夹持基板的下部开设一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互相连通,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环绕于支撑基板的镂空部的四周。

较佳地,各支撑悬吊部具有一第一U形段及一第二U形段,该二支撑悬吊部的第一U形段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支撑基板的二端并且分别位于支撑基板的二侧,该二支撑悬吊部的第二U形段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支撑悬吊部的第一U形段的另一端并且分别位于支撑基板的二侧,各支撑悬吊部的第一U形段与第二U形段分别位于支撑基板的二侧并且开口方向相反;其中,各导电悬吊部具有一第一U形段及一第二U形段,该二导电悬吊部的第一U形段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导体的二端并且分别位于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外侧,该二导电悬吊部的第二U形段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导电悬吊部的第一U形段的另一端并且分别位于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外侧,各导电悬吊部的第一U形段与第二U形段分别位于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外侧并且开口方向相反;其中,各第一夹持悬吊部具有一第一U形段及一第二U形段,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的第一U形段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一夹持基板的二端并且分别位于第一夹持基板的二侧,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的第二U形段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的第一U形段的另一端并且分别位于第一夹持基板的二侧,各第一夹持悬吊部的第一U形段与第二U形段分别位于第一夹持基板的二侧并且开口方向相反;其中,各第二夹持悬吊部具有一第一U形段及一第二U形段,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的第一U形段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二夹持基板的二端并且分别位于第二夹持基板的二侧,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的第二U形段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的第一U形段的另一端并且分别位于第二夹持基板的二侧,各第二夹持悬吊部的第一U形段与第二U形段分别位于第二夹持基板的二侧并且开口方向相反。

较佳地,各支撑悬吊部具有一短臂及一长臂,该二支撑悬吊部的短臂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支撑基板的二端,分别沿着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往远离支撑基板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该二支撑悬吊部的长臂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支撑悬吊部的短臂的另一端,分别沿着支撑基板的长度方向往靠近支撑基板的二端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其中,各导电悬吊部具有一短臂及一长臂,该二导电悬吊部的短臂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导体的二端,分别沿着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厚度方向往远离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该二导电悬吊部的长臂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导电悬吊部的短臂的另一端,分别沿着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长度方向往靠近导体的二端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其中,各第一夹持悬吊部具有一短臂及一长臂,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的短臂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一夹持基板的二端,分别沿着第一夹持基板的厚度方向往远离第一夹持基板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的长臂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的短臂的另一端,分别沿着第一夹持基板的长度方向往靠近第一夹持基板的二端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其中,各第二夹持悬吊部具有一短臂及一长臂,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的短臂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二夹持基板的二端,分别沿着第二夹持基板的厚度方向往远离第二夹持基板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的长臂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的短臂的另一端,分别沿着第二夹持基板的长度方向往靠近第二夹持基板的二端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

较佳地,各支撑悬吊部的末端开设穿孔,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的末端开设通孔,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的末端开设通孔。

较佳地,导体的截面为矩形,第一线圈中的相邻的二圈导体之间设有一层绝缘层,第二线圈中的相邻的二圈导体之间设有一层绝缘层。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能够在大音量、低频等振幅较大的情况下,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保持上下移动,避免发生歪斜行为,降低失真率,还可让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的薄型扬声器维持既有的薄型化设计。

再者,该二导电悬吊部因可受到该二支撑悬吊部的支撑,所以不容易碰触到其他构件,防止产生异音。又,该二导电悬吊部的结构强度佳,不易断裂,只需确认导体耐电流的参数,并且可应用于开口式框体(音箱)。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可大幅提升承受功率,维持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的薄型扬声器的振动系统(即,支撑基板与导体的组合加上振膜)平衡,有效降低失真,进而提升声音质量。

此外,每一圈导体藉由绝缘层以面接触无间隙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导体面积而有更高的磁通量,有效达到低磁漏的高效率音效输出,并提升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的薄型扬声器的最大效能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薄型扬声器的示意图。

图2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的薄型扬声器立体图。

图3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的薄型扬声器的分解图。

图4是沿着图2的A-A线截取的剖面图。

图5是沿着图2的B-B线截取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10是沿着图6的C-C线截取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撑件和导电件的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撑件和导电件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撑件和导电件的前视图。

图14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的薄型扬声器和现有技术技术的频率反应曲线特性比较图。

图15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的薄型扬声器和现有技术技术的阻抗曲线特性比较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 现有技术的薄型扬声器

102 磁回装置

1021 底座

1022、1023、1024 磁铁

1025、1026、1027 导磁金属

103 音圈

1031 管体

1032 导线

10321 铜导体

10322 绝缘层

1033 线圈

104 振膜

1 音圈具有弹波功能的薄型扬声器

10 框体

11 腔室

111 主空间

1111 第一磁铁组空间

1112 第二磁铁组空间

112、113 悬吊空间

12~15 隔间块体

121、131、141、151 挡臂

16、17 磁铁组定位块体

18、19 悬吊定位块体

110 透孔

120 第一狭缝

130 第二狭缝

20 磁回装置

21 磁铁组

211 磁铁

212 导磁金属

22 缝隙

30、30A、30B、30C、30D 弹波音圈

31 支撑件

311 支撑基板

3111 贯孔

3112 上部

3113 下部

3114 阶级

3115 镂空部

3116 中央小径板

3117 侧边小径板

3118 缺口

312、313 支撑悬吊部

3121、3131 第一U形段

3122、3132 第二U形段

3123、3133 短臂

3124、3134 长臂

314、315 穿孔

32 导电件

321 导体

322、323 导电悬吊部

3221、3231 第一U形段

3222、3232 第二U形段

3223、3233 短臂

3224、3234 长臂

324 第一线圈

325 第二线圈

326 绝缘层

327 定位板

33 第一夹持件

331 第一夹持基板

3311 上部

3312 下部

3313 阶级

3314 镂空部

3315 中央小径板

3316 侧边小径板

332、333 第一夹持悬吊部

3321、3331 第一U形段

3322、3332 第二U形段

3323、3333 短臂

3324、3334 长臂

334 通孔

34 第二夹持件

341 第二夹持基板

3411 上部

3412 下部

3413 阶级

3414 镂空部

3415 中央小径板

3416 侧边小径板

342、343 第二夹持悬吊部

3421、3431 第一U形段

3422、3432 第二U形段

3423、3433 短臂

3424、3434 长臂

344 通孔

40 振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组件符号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俾使熟习该项技艺者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

请参阅图2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弹波音圈30,用以安装于一薄型扬声器1中。薄型扬声器1还包括一框体10、一磁回装置20以及一振膜40。框体10围构一腔室11。磁回装置20与弹波音圈30均设于腔室11中。振膜40设于弹波音圈30的上方,并且其底部抵靠于弹波音圈30的顶部。

请参阅图6至图13,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包含一支撑件31及一导电件32。支撑件31包含一支撑基板311及二支撑悬吊部312、313,支撑基板311设于磁回装置20中,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支撑基板311的二端并且分别开设二穿孔314、315。导电件32包含一导体321及二导电悬吊部322、323,导体321在支撑基板311的二侧分别旋绕形成一第一线圈324及一第二线圈325,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导体321的二端并且位于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顶部。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的形状分别对应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形状,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至少一部分显露于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穿孔314、315。

二端子(图未示)穿过框体10的二端及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穿孔314、315,然后分别连接于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电流从二端子通过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导入第一线圈324和第二线圈325,并且产生电磁场,所述电磁场与磁回装置20的固定磁场呈直角方向而产生吸引排斥的现象。此时,支撑基板311会受到一个电动力,而受力方向则遵循左手定则。在受力发生后,支撑基板311开始在磁回装置20中进行上升下降的垂直往复运动,并且驱动振膜40产生上升下降的垂直往复运动(即,振动),从而使空气振动而发出音频传送到人耳,达到声音还原供人聆听的目的,实现了电能到声能的转换。

重要的是,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可作为弹波,其可达到以下诸多功效:其一,可保持支撑基板311在磁回装置20中的正确位置;其二,保证支撑基板311在受力时,稳定沿着轴向进行上升下降的垂直往复运动;其三,和支撑基板311及振膜40共同决定本实用新型的谐振频率;其四,支撑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因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同时拥有弹波和音圈的功能,能够在大音量、低频等振幅较大的情况下,让支撑基板311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保持上下移动,避免发生歪斜行为,降低失真率,还可让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维持既有的薄型化设计。

再者,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因可受到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支撑,所以不容易碰触到其他构件,防止产生异音。又,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的结构强度佳,不易断裂,只需确认导体321耐电流的参数,并且可应用于开口式框体10(音箱)。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可大幅提升承受功率,维持薄型扬声器1的振动系统(即,支撑基板311与导体321的组合加上振膜40)平衡,有效降低失真,进而提升声音质量。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1为一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简称软板,因此支撑基板311可供导体321以印刷方式在支撑基板311的二侧上做线路布置旋绕形成第一线圈324与第二线圈325,作为讯号传输媒介。由于软性印刷电路板具有可连续自动化生产、提高配线密度、重量轻、体积小、配线错误减少、可挠性及可弹性改变形状等特性,相当适合用在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采用其他非软性印刷电路板的材料作为支撑件31。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导体321的材料是「铜」,故其为铜导体321,但不限于此。导电悬吊部322、323所采用的材料也是「铜」并且厚度为0.0.5mm,故其为铜箔,但不限于此。

如图10至图13所示,支撑基板311开设一贯孔3111,贯孔3111贯穿支撑基板311的二侧,导体321从支撑基板311的一侧穿过贯孔3111而延伸至支撑基板311的另一侧;导体321从贯孔3111由内而外在支撑基板311的二侧分别旋绕形成第一线圈324与第二线圈325,藉以缩短导体321延伸于支撑基板311的二侧的路径。更明确地说,如图11及图13所示,贯孔3111的位置靠近支撑基板311的一端并且位在支撑基板311的长度方向的中线下方;导体321在支撑基板311的其中一侧先往下延伸,再往支撑基板311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接着往上延伸,再往支撑基板311的一端的方向延伸,最后再往下延伸并且从贯孔3111的一侧闪过贯孔3111的开口,以形成完整的一圈导体321;接着,下一圈导体321以此方式绕过前一圈的导体321。导体321在支撑基板311的另一侧先往上延伸,再往支撑基板311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接着往下延伸,再往支撑基板311的一端的方向延伸,最后再往上延伸并且从贯孔3111的一侧闪过贯孔3111的开口,以形成完整的一圈导体321;接着,下一圈导体321以此方式绕过前一圈的导体321。如图10所示,透过上述旋绕方式,第一线圈324总共有六圈导体321,第二线圈325总共有七圈导体321,第一线圈324的六圈导体321和第二线圈325的内侧六圈导体321的位置及旋绕路径几乎相同,导体321只有穿出贯孔3111后刚开始的部分略有不同(一个往上,一个往下),第二线圈325多了一圈导体321在其外侧。

重要的是,如图5及图10所示,导体321的截面为矩形,第一线圈324中的相邻的二圈导体321之间设有一层绝缘层326,第二线圈325中的相邻的二圈导体321之间设有一层绝缘层326。藉此,每一圈导体321藉由绝缘层326以面接触无间隙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导体321面积而有更高的磁通量,有效达到低磁漏的高效率音效输出,并提升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最大效能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7及图11所示,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与导体321的二端的衔接处分别弯折成二定位板327,该二定位板327分别抵靠于支撑基板311的二侧。因为该二定位板327平行于导体321,所以导体321的二端和该二定位板327的连接处无须弯折,防止导体321的二端和该二定位板327的连接处发生断裂的问题。

如图3、图4及图5所示,框体10的腔室11的内侧壁突出复数凸块,所述凸块巧妙地将腔室11分隔成一主空间111及二悬吊空间112、113;框体10的二端分别开设二透孔110,该二端子分别穿过该二透孔110进入该二悬吊空间112、113。在本实施例中,总共有八个凸块分别定义为四块隔间块体12~15、二块磁铁组定位块体16、17以及二块悬吊定位块体18、19。该四块隔间块体12~15分别凸设于框体10的腔室11的二侧的内侧壁,该四块隔间块体12~15的内侧共同围构主空间111。各该隔间块体12~15远离框体10的腔室11的内侧壁的一端朝主空间111弯折延伸形成一挡臂121、131、141、151,位于同一侧的其中二块隔间块体12、13藉由其挡臂121、131进一步将主空间111的一部分划分成一第一磁铁组空间1111,位于同一侧的另二块隔间块体14、15藉由其挡臂141、151进一步将主空间111的另一部分划分成一第二磁铁组空间1112。位于不同侧但相邻的其中二隔间块体12、14的二挡臂121、141之间具有一第一狭缝120,位于不同侧但相邻的另二隔间块体13、15的二挡臂131、151之间具有一第二狭缝130。其中一磁铁组定位块体16凸设于框体10的腔室11的其中一侧的内侧壁,邻近框体10的底部,并且位在第一磁铁组空间1111的中间。另一磁铁组定位块体17凸设于框体10的腔室11的另一侧的内侧壁,邻近框体10的顶部,并且位在第二磁铁组空间1112的中间。该二悬吊定位块体18、19分别凸设于框体10的腔室11的内侧壁的二个互为对角的转角。其中二隔间块体12、14与其中一悬吊定位块体18共同构成其中一悬吊空间112,另二隔间块体13、15与另一悬吊定位块体19共同构成另一悬吊空间113,该二悬吊空间112、113的形状分别对应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和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的形状。因应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的结构薄片化,磁回装置20可设计成只包含二磁铁组21,该二磁铁组21间隔设置于第一磁铁组空间1111和第二磁铁组空间1112,各该磁铁组21包含一磁铁211及二导磁金属212,磁铁211设于该二导磁金属212的间。支撑基板311和导体321的组合则位在该二磁铁组21之间的一缝隙22中并且其二端分别位于第一狭缝120中和第二狭缝130中。其中一支撑悬吊部312与其中一导电悬吊部322的组合设于其中一悬吊空间112中,并且位于其中一悬吊定位块体18的底部。另一支撑悬吊部313与另一导电悬吊部323的组合设于另一悬吊空间113中,并且位于另一悬吊定位块体19的底部。

藉此,因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的结构薄型化,所以磁回装置20可设计成只包含二磁铁组21,框体10可适当缩小体积及长度容纳磁回装置20和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减少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的体积和重量,使得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更符合消费者追求轻薄短小的要求。

再者,框体10的内部空间善巧的配置设计,可让磁回装置20和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受到良好的定位,利于组装。

如图6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包含一第一夹持件33及一第二夹持件34。第一夹持件33包含一第一夹持基板331及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二端。第二夹持件34包含一第二夹持基板341及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二端。第一夹持基板331与第二夹持基板341共同夹住支撑基板311与导体321的组合。换言之,第一夹持基板331、第二夹持基板341、支撑基板311与导体321一起位在该二磁铁组21之间的缝隙22中并且其二端分别位于第一狭缝120中和第二狭缝130中。

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的形状分别对应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形状,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的形状分别对应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形状。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2与其中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2共同夹住其中一支撑悬吊部312与其中一导电悬吊部322的组合,其中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2接触框体10的腔室11的内侧壁。换言之,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2、其中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2、其中一支撑悬吊部312与其中一导电悬吊部322的组合设于其中一悬吊空间112中,并且位于其中一悬吊定位块体18的底部。更明确地说,如图4及图7所示,其中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2与其中一支撑悬吊部312共同夹住其中一导电悬吊部322,其中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2的顶部抵靠于其中一悬吊定位块体18的底部,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2支撑其中一支撑悬吊部312并且开设一通孔334。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2的通孔334与其中一支撑悬吊部312的穿孔314相通,使得其中一导电悬吊部322至少一部分显露于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2的通孔334与其中一支撑悬吊部312的穿孔314。其中一端子穿过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2的通孔334与其中一支撑悬吊部312的穿孔314,连接于其中一导电悬吊部322。另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3与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3共同夹住另一支撑悬吊部313与另一导电悬吊部323的组合,另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3接触框体10的腔室11的内侧壁。换言之,另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3、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3、另一支撑悬吊部313与另一导电悬吊部323的组合设于另一悬吊空间113中,并且位于另一悬吊定位块体19的底部。更明确地说,如图4及图7所示,另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3与另一支撑悬吊部313共同夹住另一导电悬吊部323,另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3的顶部抵靠于另一悬吊定位块体19的底部,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3支撑另一支撑悬吊部313并且开设一通孔344。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3的通孔344与另一支撑悬吊部313的穿孔315相通,使得另一导电悬吊部323至少一部分显露于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3的通孔344与另一支撑悬吊部313的穿孔315。另一端子穿过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3的通孔344与另一支撑悬吊部313的穿孔315,连接于另一导电悬吊部323。

是以,第一夹持基板331和第二夹持基板341可提供支撑基板311与导体321的组合妥善的保护,可提供良好的定位效果。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和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可作为弹波,其可达到以下诸多功效:其一,可保持第一夹持基板331与第二夹持基板341在磁回装置20中的正确位置;其二,辅助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保证支撑基板311在受力时,稳定沿着轴向进行上升下降的垂直往复运动;其三,辅助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和支撑基板311及振膜40共同决定扬声器的谐振频率;其四,固定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与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整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的整体结构强度提升,还具有质量轻的优点。

为了让上述功效有良好的呈现效果,第一夹持件33和第二夹持件34的材质最好与支撑件31的相同,例如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当然使用者亦可采用不同于支撑件31的材质作为第一夹持件33和第二夹持件34的材质。

较佳地,各该支撑悬吊部312、313的末端开设穿孔314、315,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2的末端开设通孔334,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3的末端开设通孔344。因为穿孔314、315位于各该支撑悬吊部312、313的末端,该二通孔334、344分别位于其中一第一夹持悬吊部332的末端与另一第二夹持悬吊部343的末端,所以该二端子穿过该二透孔110后可立即连接于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减少该二端子在腔室11中的延伸长度。

支撑基板311、第一夹持基板331与第二夹持基板341的尺寸相等。更详而言之,如图7、图11及图13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支撑基板311具有一上部3112及一下部3113,支撑基板311的上部3112的长度小于支撑基板311的下部3113的长度,从而支撑基板311的上部3112的二端与支撑基板311的下部3113的二端之间形成一阶级3114,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支撑基板311的二阶级3114。如图7所示,第一夹持基板331具有一上部3311及一下部3312,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上部3311的长度小于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下部3312的长度,从而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上部3311的二端与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下部3312的二端之间形成一阶级3313,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二阶级3313。第二夹持基板341具有一上部3411及一下部3412,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上部3411的长度小于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下部3412的长度,从而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上部3411的二端与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下部3412的二端之间形成一阶级3413,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二阶级3413。如图7及图11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支撑基板311、第一夹持基板331及第二夹持基板341为实心板体,支撑基板311的上部3112的高度大于支撑基板311的下部3113的高度,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上部3311的高度大于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下部3312的高度,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上部3411的高度大于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下部3412的高度。

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形状相同并且垂直于支撑基板311。更详而言之,如图11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各该支撑悬吊部312、313具有一第一U形段3121、3131及一第二U形段3122、3132;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第一U形段3121、3131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支撑基板311的二端,并且分别位于支撑基板311的二侧;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第二U形段3122、3132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第一U形段3121、3131的另一端(远程)并且分别位于支撑基板311的二侧;各该支撑悬吊部312、313的第一U形段3121、3131与第二U形段3122、3132分别位于支撑基板311的二侧并且开口方向相反。换言之,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形状从图8的俯视图来看类似阿拉伯数字“5”的镜像图形,从图9的仰视图来看类似阿拉伯数字“5”的图形。

如图11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各该导电悬吊部322、323具有一第一U形段3221、3231及一第二U形段3222、3232;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的第一U形段3221、3231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导体321的二端,并且分别位于第一线圈324与第二线圈325的外侧;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的第二U形段3222、3232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的第一U形段3221、3231的另一端(远程)并且分别位于第一线圈324与第二线圈325的外侧;各该导电悬吊部322、323的第一U形段3221、3231与第二U形段3222、3232分别位于第一线圈324与第二线圈325的外侧并且开口方向相反。换言之,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的形状从图8的俯视图来看类似阿拉伯数字“5”的镜像图形,从图9的仰视图来看类似阿拉伯数字“5”的图形。

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的形状相同并且垂直于第一夹持基板331。更详而言之,如图6及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各该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具有一第一U形段3321、3331及一第二U形段3322、3332;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的第一U形段3321、3331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二端,并且分别位于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二侧;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的第二U形段3322、3332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的第一U形段3321、3331的另一端(远程)并且分别位于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二侧;各该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的第一U形段3321、3331与第二U形段3322、3332分别位于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二侧并且开口方向相反。换言的,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的形状从图8的俯视图来看类似阿拉伯数字“5”的镜像图形,从图9的仰视图来看类似阿拉伯数字“5”的图形。

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的形状相同并且垂直于第二夹持基板341。更详而言之,如图6及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各该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具有一第一U形段3421、3431及一第二U形段3422、3432;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的第一U形段3421、3431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二端,并且分别位于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二侧;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的第二U形段3422、3432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的第一U形段3421、3431的另一端(远程)并且分别位于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二侧;各该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的第一U形段3421、3431与第二U形段3422、3432分别位于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二侧并且开口方向相反。换言之,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的形状从图8的俯视图来看类似阿拉伯数字“5”的镜像图形,从图9的仰视图来看类似阿拉伯数字“5”的图形。

请参阅图14,图14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和现有技术技术的频率反应曲线特性比较图。左侧X轴代表声压级(SPL,sound pressure level),单位为分贝(dB);右侧X轴代表阻抗(Resistence),单位为奥姆(ohm);Y轴代表频率,单位为赫兹(Hz)。以下将配合图14说明,在同样的尺寸条件下,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和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与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的频率反应曲线(Frequency Response Curve)特性的差异。

首先,比对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和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与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的高频(一万赫兹~二万赫兹)表现。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从约78分贝骤降至约68分贝,下降幅度约10分贝。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从约82分贝微幅上升至86分贝,上升幅度约4分贝。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从约82分贝骤升至约95分贝,上升幅度约13分贝。

依据上述比对结果,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的高频表现的声压级上升幅度最大,足足超过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的高频表现的声压级上升的幅度至少9分贝,因此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的高频表现为三者中最优秀者。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的高频表现的声压级上升幅度介于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与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之间,因此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的高频表现为三者中的次佳者。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的高频表现的声压级是下降的,故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的高频表现为三者中最差劲者。

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和三磁回扬声器,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的高频具有极佳的延展性,低频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音压效率为三者最高,可作为全音域扬声器,亦可单独作为高频扬声器。

请参阅图15,图15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和现有技术技术的阻抗曲线特性比较图。左侧X轴代表声压级(SPL,sound pressure level),单位为分贝(dB);右侧X轴代表阻抗(Resistence),单位为奥姆(ohm);Y轴代表频率,单位为赫兹(Hz)。以下将配合图15说明,在同样的尺寸条件下,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和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与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的阻抗曲线(Impedance Curve)特性的差异。

首先,比对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和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与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在高频(一万赫兹~二万赫兹)时的阻抗表现。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的阻抗值从约4.7奥姆骤升至约6.5奥姆,上升幅度约1.8奥姆。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的阻抗值从约4.5奥姆微幅上升至约5.3奥姆,上升幅度约0.8奥姆。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的阻抗值从约5奥姆微幅上升至5.2奥姆,上升幅度约0.2奥姆。

音圈的阻抗上升幅度代表其电感抗程度。依据上述比对结果,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在高频表现时的阻抗上升幅度最小,曲线最为平坦,代表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的弹波音圈30的电感抗程度最低,此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的高频表现的声压级骤升的原因之一。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在高频表现时的阻抗上升幅度介于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与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的间,代表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的音圈的电感抗程度介于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的弹波音圈30与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的音圈的间,此为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的高频表现的声压级微幅上升的原因的一。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在高频表现时的阻抗上升幅度最大,曲线最为陡峭,代表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的音圈的电感抗程度最高,此为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的高频表现的声压级骤降的原因之一。

其次,比对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和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与现有技术的三磁回扬声器在低频(一百赫兹~一千赫兹)时的阻抗表现,峰值频率位置愈低,表示低频延伸愈佳。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的峰值介于中间,后续可以藉由调整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的悬吊系统(即,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与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的组合和悬边)的结构,以达到需求的峰值频率位置,并与承受功率及失真取得平衡点。

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第二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结构略有不同。以下将进一步详述第二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A和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差异之处。

弹波音圈30A的支撑基板311的下部3113开设一镂空部3115,弹波音圈30A的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下部3312开设一镂空部3314,弹波音圈30A的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下部3412开设一镂空部3414,所述镂空部3115、3314、3414互相连通。第一线圈324与第二线圈325环绕于支撑基板311的镂空部3414的四周(图未示)。

弹波音圈30A的各该支撑悬吊部312、313具有一短臂3123、3133及一长臂3124、3134。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短臂3123、3133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支撑基板311的二端,分别沿着支撑基板311的厚度方向往远离支撑基板311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长臂3124、3134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短臂3123、3133的另一端(远程),分别沿着支撑基板311的长度方向往靠近支撑基板311的二端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简言之,弹波音圈30A的该二支撑悬吊部312、313的形状从俯视的角度来看类似英文大写字母“L”的镜像图形,从仰视的角度来看类似英文大写字母“L”的图形。

弹波音圈30A的各该导电悬吊部322、323具有一短臂3223、3233及一长臂3224、3234。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的短臂3223、3233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导体321的二端,分别沿着第一线圈324及第二线圈325的厚度方向往远离第一线圈324及第二线圈325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的长臂3224、3234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的短臂3223、3233的另一端(远程),分别沿着第一线圈324及第二线圈325的长度方向往靠近导体321的二端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简言之,弹波音圈30A的该二导电悬吊部322、323的形状从俯视的角度来看类似英文大写字母“L”的镜像图形,从仰视的角度来看类似英文大写字母「L」的图形。

弹波音圈30A的各该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具有一短臂3323、3333及一长臂3324、3334。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的短臂3323、3333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二端,分别沿着第一夹持基板331的厚度方向往远离第一夹持基板331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的长臂3324、3334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的短臂3323、3333的另一端(远程),分别沿着第一夹持基板331的长度方向往靠近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二端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弹波音圈30A的简言之,该二第一夹持悬吊部332、333的形状从俯视的角度来看类似英文大写字母“L”的镜像图形,从仰视的角度来看类似英文大写字母“L”的图形。

弹波音圈30A的各该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具有一短臂3423、3433及一长臂3424、3434。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的短臂3423、3433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二端,分别沿着第二夹持基板341的厚度方向往远离第二夹持基板341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的长臂3424、3434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的短臂3423、3433的另一端(远程),分别沿着第二夹持基板341的长度方向往靠近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二端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方向相反。简言之,弹波音圈30A的该二第二夹持悬吊部342、343的形状从俯视的角度来看类似英文大写字母“L”的镜像图形,从仰视的角度来看类似英文大写字母“L”的图形。

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第三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B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A的结构略有不同。更明确地说,弹波音圈30B的支撑基板311的上部3112的上方中间、弹波音圈30B的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上部3311的上方中间与弹波音圈30B的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上部3411的上方中间分别凸设一中央小径板3116、3315、3145。

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第四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C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B的结构略有不同。更清楚地说,弹波音圈30C的支撑基板311的中央小径板3116的长度小于弹波音圈30B的支撑基板311的中央小径板3116,弹波音圈30C的第一夹持基板3311的中央小径板3315的长度小于弹波音圈30B的第一夹持基板3311的中央小径板3315,弹波音圈30C的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中央小径板3415的长度小于弹波音圈30B的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中央小径板3415的长度。弹波音圈30C的支撑基板311的上部3112的上方二端、弹波音圈30C的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上部3311的上方二端与弹波音圈30C的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上部3411的上方二端分别凸设二侧边小径板3117、3316、3416。弹波音圈30C的支撑基板311的该二侧边小径板3117进一步沿着支撑基板311的长度方向突伸超出支撑基板311的上部3112的二端而延伸至支撑基板311的该二阶级3114的上方,从而支撑基板311的二端构成二缺口3118。弹波音圈30C的支撑基板311的该二侧边小径板3117与支撑基板311的中央小径板3116的间隔距离相等。

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第五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D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结构略有不同。具体来说,弹波音圈30D的支撑基板311的下部3113开设一镂空部3115,弹波音圈30D的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下部3312开设一镂空部3314,弹波音圈30D的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下部3412开设一镂空部3414,所述镂空部3115、3314、3414互相连通。第一线圈324与第二线圈325环绕于支撑基板311的镂空部3115的四周。弹波音圈30D的支撑基板311的上部3112的高度小于弹波音圈30D的支撑基板311的下部3113的高度,弹波音圈30D的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上部3311的高度小于弹波音圈30D的第一夹持基板331的下部3312的高度,弹波音圈30D的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上部3411的高度小于弹波音圈30D的第二夹持基板341的下部3412的高度。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弹波音圈30~30D至少有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等五种实施态样,所有实施例的形状差异主要是对于高频表现、高频阻抗表现及低频阻抗表现有些微影响,但是所有实施例的基本功能依然相同。在所有的实施例中,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1在高频表现、高频阻抗表现及低频阻抗表现是最突出的,详细数据请参考图14和图15。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至第五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A~30D的薄型扬声器虽然在高频表现、高频阻抗表现及低频阻抗表现略逊于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的薄型扬声器,但仍旧比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和三磁回扬声器好。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双磁回扬声器和三磁回扬声器,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一个实施例的弹波音圈30~30D的薄型扬声器的高频具有极佳的延展性,低频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音压效率为三者最高,可作为全音域扬声器,亦可单独作为高频扬声器。

以上所述仅为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因此,凡有在相同的实用新型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