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9010969发布日期:2019-10-30 00:24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高铁车速和里程数提高,高铁乘客数增加,以及高铁乘客在乘车过程中移动终端使用量增加,使得高铁移动终端用户对乘车过程中移动终端信号质量有了更高要求。为了保证高铁移动终端信号质量,需针对不同类型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如对随高铁移动的移动网络用户使用高铁专网进行服务,因此,需对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进行识别,以区分不同类型用户。对于高铁移动终端用户识别问题,目前一般通过判断每个移动终端用户的移动速度或位置区域编码等数据判断移动终端用户是否随高铁移动,进而判断该移动终端用户是否为高铁用户。但是,由于高铁区域人流量大、流动性高、移动速度快,因此使用上述识别方法时会由于需识别的用户数量过大、识别频繁,影响移动终端用户通信信号质量。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高了高铁区域大用户量高流动性高移动速度下移动终端用户识别效率和准确度。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得进入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内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判断移动终端用户是否为已购高铁票用户,若是,将移动终端用户标记为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判断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是否通过进站口进入站内,若是,将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标记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并为移动终端提供高铁站台小区用户的对应服务;判断高铁站台小区用户是否随高铁移动,若高铁站台小区用户随高铁移动,将高铁站台小区用户标记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并为移动终端提供高铁专网小区用户的对应服务。优选的,判断所述移动终端用户是否为已购高铁票用户,具体为:在高铁购票系统中通过移动终端用户号码查询对应的车票数据,若车票出发站与移动终端用户所在车站相同,且乘坐车次在预设时间段内发车,标记移动终端用户为已购高铁票用户。优选的,若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已接入高铁专网小区,标记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为所述高铁专网小区用户。优选的,若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已离开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将高铁专网小区用户标记为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优选的,判断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已离开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具体为:若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已到达高铁购票系统中的目的地站,标记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若高铁站台小区用户已经过至少2个移动小区,且移动小区距高铁移动网络区域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标记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为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若高铁站台小区用户已购第二车票,且第二车票出发站为当前站,标记高铁站台小区用户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优选的,所述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已到达高铁购票系统中的目的地站,具体为:对高铁专网小区用户,获取高铁购票系统中的目的地站数据,当高铁专网小区用户目的地站和高铁当前停靠站一致时,标记所述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优选的,获取高铁专网小区用户的出发站数据和目的地站数据,并根据出发站数据和目的地站数据获得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应经过的高铁小区列表;判断高铁专网小区用户是否依次经过所述应经过的高铁小区列表,若高铁专网小区用户未经过至少2个应经过的高铁小区,标记所述高铁专网小区用户为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优选的,获得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内的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的用户信息,判断移动终端用户的移动速度和经过的移动小区;若在预设距离阈值内,移动终端用户的平均速度与高铁移动速度一致,且移动终端用户经过的移动小区都临近高铁运行路线,标记移动终端用户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若在预设距离阈值内,移动终端用户平均速度与高铁运行速度不一致,或移动终端用户经过的移动小区距高铁移动网络区域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可判断移动终端为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优选的,判断非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和/或非所述高铁站台小区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的移动速度,具体为:根据所述非所述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和/或非所述高铁站台小区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经过的高铁小区数量和经过时间,计算所述移动终端用户的移动速度;或,根据所述非所述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和/或非所述高铁站台小区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接入计算起始高铁小区和切出计算结束高铁小区的时间差,以及计算起始高铁小区和计算结束高铁小区的距离差,计算所述移动终端用户的移动速度。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系统,具体为:包括至少一个移动终端用户,所述移动终端用户可与接入或切出高铁移动网络;还包括至少一个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至少一个存储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通过数据总线连接,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在被所述处理器执行后,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所描述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高铁售票系统数据和进出站系统数据对高铁区域移动终端用户进行初步分类筛选,再根据移动终端用户的轨迹等信息进一步确认用户类型。通过高铁售票系统预筛选减少需识别的用户量,提高用户识别效率和准确度。进一步,本发明优选的方案中,还通过使用高铁购票系统数据和移动终端用户当前通信信息共同对高铁用户类型进行识别,减少高铁用户识别的消耗,提高高铁用户识别效率,为高铁用户提供进一步服务提供基础数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方法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方法流程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中公网小区和高铁专网小区分布位置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方法相关的用户识别方法流程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方法相关的小区切换方法流程图;图6是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高铁小区位置与信号强度关系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系统体系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各步骤间如无特定说明或特定的逻辑顺序,也可根据需求同时进行或交换顺序。下面就参考附图和实施例结合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高铁小区是高铁移动网络小区的简称,每个高铁运行区域专用基站或高铁线路附近公用基站信号覆盖的蜂窝小区为一个高铁小区,覆盖高铁运行区域密切相关的区域,高铁小区类型主要包括:(1)高铁专网小区,高铁专用基站信号小区,仅覆盖高铁线路沿线。(2)高铁站台小区,覆盖高铁车站及站台区域的小区,是高铁专网小区和高铁线路附近公网小区的过渡小区。(3)高铁路线附近公网小区,为公网区域,但信号范围可能覆盖高铁站台或线路区域。以上三种高铁小区为高铁乘客或相关人员主要使用的移动通信小区,其信号覆盖范围之合称为高铁移动网络区域。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包括使用不同高铁小区移动通信信号的移动终端用户,根据移动小区和移动网络信号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随高铁移动的高铁乘客和高铁工作人员,此类用户一直位于高铁列车上,因此一直处于高铁专网小区范围内,随高铁运行规律移动,且在非停站期间高速移动。此类用户因移动速度快,需在不同高铁专网小区内频繁切换。此类用户主要使用高铁专网小区的通信服务。(2)高铁站内乘客和站内工作人员,此类用户流动性大,可能处于候车厅内高铁站台小区信号范围内,或进入站台及上车后进入高铁专网小区,或出站进入高铁路线附近公网小区。此类用户移动速度较慢且移动范围较小,但可能因进站出站而在公网和专网小区之间切换。此类用户主要使用高铁站台小区的通信服务。(3)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内其它人员,此类用户在高铁区域内活动,但可能并非高铁相关用户,因此需根据具体信号使用情况分析:若用户为临时经过高铁站前广场或高铁路线附近其它道路的用户,则为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此类用户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不需接入高铁移动网络,使用高铁路线附近公网小区信号;若用户在后续判断中确认为跟随高铁移动的用户,则为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加入高铁专网小区。此类用户根据具体场景使用三种高铁小区其中之一的通信服务。本发明各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可以多种形式存在,且都接受移动通信小区的通信服务,并在不同移动通信小区间切换,该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1)移动通信设备:这类设备的特点是具备移动通信功能,并且以提供话音、数据通信为主要目标。这类终端包括:智能手机(例如iphone)、多媒体手机、功能性手机,以及低端手机等。(2)移动个人计算机设备:这类设备属于个人计算机的范畴,有计算和处理功能,一般也具备移动上网特性。这类终端包括:pda、mid和umpc设备等,例如ipad。(3)便携式娱乐设备:这类设备可以显示和播放视频内容,一般也具备移动上网特性。该类设备包括:视频播放器,掌上游戏机,以及智能玩具和便携式车载导航设备。(4)其他具有广告展示功能或连接互联网功能的电子设备。实施例1:截止2018年,高铁发送旅客20.05亿人次。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终端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必备工具。无线通讯采用移动数字蜂窝技术建设网络,在终端高速移动过程中,对蜂窝基站/小区切换速度提出更高要求,lte网络切换速度支持350km/h。除了切换技术要求外,高铁网络覆盖(线路覆盖、站台覆盖、候车厅覆盖、广场覆盖等)也是一项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涉及乘车行驶用户、高铁工作人员、候车人员等对移动终端信号质量感知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对高铁移动终端用户进行准确识别、定位,对不同类型高铁用户进行识别分类,以便更好的针对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不同服务,优化、提升、保障高铁用户移动终端信号质量。高铁移动网络覆盖区域并非同一网络小区类型,区域内人流量大、流动性强,用户跟随高铁移动时运动速度快且切换频繁,因此会导致高铁区域内大量移动终端用户通信时需进行验证及小区切换。为了减少对大量移动用户进行小区切换时的操作量,提高小区切换时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更稳定的通信信号,可根据高铁购票信息先对高铁区域内的终端用户类型进行预筛选,以便减少用户识别的计算量,于针对不同用户的特征和通信需求进行不同的通信连接和切换操作。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方法,在通常的高铁应用场景下,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1:获得进入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内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所有物理位置处于高铁移动网络范围内的移动终端用户都可能因进站或乘车成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因此,所有进入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内的移动终端用户都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需识别的移动终端用户。此时,移动终端用户都未被识别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或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因此都使用高铁线路附近公网小区信号。具体的,获得移动终端用户的数据包括:移动终端用户向网络发送的呼叫信息、移动终端向网络发送的位置回报信息、移动终端用户的国际移动用户识别号(internationalmobilesubscriberidentity,简写为imsi),或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获取的移动终端数据信息。步骤102:判断移动终端用户是否为已购高铁票用户,若是,将移动终端用户标记为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用户使用高铁购票系统购票时都会绑定移动终端号码或身份证件号码,已购高铁票用户除特殊情况外都应为高铁乘客,即该用户为疑似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因此可根据移动终端用户是否已购高铁票对移动终端用户进行初步筛选,将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内已购高铁票的移动终端用户进行标记,区分疑似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和较低可能成为高铁移动网络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以减少下一步骤所需识别的移动终端用户数量,从而减小下一步骤进行移动终端用户识别所花费的带宽及时间。具体的,标记不同类型用户的方式为:在移动终端用户信息数据中附加数据标志,或将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信息放入单独的用户列表中。步骤103:判断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是否通过进站口进入站内,若是,将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标记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并为移动终端提供高铁站台小区用户的对应服务。已购高铁票的用户为疑似高铁移动网络用户,此类用户通过进站口进入站内有较大可能会上车随高铁移动,因此标记此类用户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在某些具体使用场景中可接入高铁站台小区,以便于通过高铁站台小区的过渡完成高铁线路附近公网小区和高铁专网小区间切换。该步骤进一步对高铁移动终端用户进行筛选,以减少下一步骤所需识别的移动终端用户数量,从而减小下一步骤进行移动终端用户识别所花费的带宽及时间。步骤104:判断高铁站台小区用户是否随高铁移动,若高铁站台小区用户随高铁移动,将高铁站台小区用户标记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并为移动终端提供高铁专网小区用户的对应服务。进站后的移动终端用户可能会上车随高铁移动,上车后的移动终端用户为高铁乘客,移动速度快,因此需要使用接入高铁专网进行通信,可识别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未随高铁移动的移动终端用户可能未上车,停留在站台或短时间内出站,因此不识别为高铁专用小区用户。经过高铁移动终端用户的运动方式进一步确认后,可更准确的识别随高铁移动的移动终端用户,排除不随高铁移动的移动终端用户,准确判断需接入高铁专网小区的用户,避免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接入专网占用通信资源,或高铁专网小区用户未接入专网小区导致通信质量降低。经过本实施例提供的高铁移动用户识别方法对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内的移动终端用户进行识别后,进入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内的移动终端用户可根据不同类型接入不同的移动通信小区,根据不同用户类型的特定提供不同服务,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及疑似高铁网络用户保持接入高铁线路附近公网小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接入高铁站台小区,高铁专网用户接入高铁专网小区。本实施例通过使用高铁购票数据和高铁进站数据作为移动终端用户特征对不同类型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进行初步分类识别,筛除大量不需识别的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内用户,减小需判断的移动终端用户数量,减少了用户识别的计算量和通信量,提高了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的效率,减少了识别所消耗的计算和通信资源。再通过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及速度信息进一步识别及确认用户类型,提高了识别的准确率,避免了因用户未上车等情况造成的用户识别错误。实施例2:高铁用户在使用高铁购票系统购买高铁车票时会绑定移动终端电话号码,已购高铁票的移动终端用户大概率会使用所购的高铁车票出行。因此,在进行高铁移动终端用户识别时可根据高铁购票系统中的数据获得所有车次高铁列车的购票用户的移动终端身份信息,作为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的依据之一。实施例1中方法仅针对于通过高铁购票系统购票且正常进站乘车的移动终端用户进行判断识别,针对高铁场景中的一些特殊用户行为还需使用其它一些方法进行更详细的识别。在高铁应用环境中,一般情况下,在购票系统中购买高铁车票的用户会提前一段时间进入所购票的出发车站区域等待上车,因此可初步认为购买本时段本站出发列车车票的移动终端用户会在所购车次列车出发后随列车移动,成为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具体的,可根据各站的统计情况设置需判断的时段长度,实际应用中判断识别时间段可为2小时,即某列高铁列车发车前2小时进入该列高铁出发站的购买该次高铁列车车票的移动终端用户,都为该次高铁列车可能的乘客,即该次高铁列车上可能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在另一种实际应用场景中,购买高铁列车的移动终端用户可能因为临时放弃行程等原因虽进入高铁车站附近区域但未检票上车,因此,在对已购高铁车票的用户进行识别时需进一步判断移动终端用户是否已检票进入站台。因检票时间一般为开车前较短时间段内,因此已检票进入站台的移动终端用户位置都在站台之内,且大概率会短时间内开始随高铁移动。对于购票且已检票进站的移动终端用户,识别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以便于后续切换至高铁专网小区;对于购票且未检票进站的移动终端用户,不识别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仍保持在高铁线路附近公网小区。具体的,识别移动终端用户是否已检票进站,可根据高铁购票系统中车票状态来判断其绑定的移动终端状态,或根据检票口或车站的检票信息判断车票状态并进一步判断其绑定的移动终端状态。在另一种实际应用场景中,移动终端用户在进站或候车时移动终端未开机或开启飞行模式,而在高铁移动过程中开启通信。该场景下,移动终端需接入高铁专网小区进行通信,但未经过进站时步骤101、步骤102、步骤103识别,不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此类用户在开启通信时因已位于高铁专网小区覆盖范围内,因此会自动连接高铁专网小区。针对此类用户,先将其识别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保证当前通信质量,后续若根据其它判断方式识别其为非高铁专网用户,再将其标记为其它类型用户。实施例1中仅提供了用户进站过程中用户识别的方式,对于用户出站过程需再次进行判断,将已不需要高铁移动网络服务的高铁专网小区用户或高铁站台小区用户识别为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对于已被识别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或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当高铁列车上或站台上被识别为高铁专网用户或高铁站台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到站下车后,后续轨迹大概率为离开站台出站进入公网小区覆盖范围内,不需再使用高铁移动网络。因此,当前被识别高铁专网用户或高铁站台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出站后,对出站的移动终端用户标记为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标记后的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在进行小区切换时优先选择切换至公网小区,而不是可能距离更近的高铁移动网络小区,以匹配后续离开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后在公网区域内的切换,避免在公网和专网间反复切换。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如图2所示,判断高铁移动网络用户离开高铁移动网络区域的具体步骤如下:步骤201:若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已到达高铁购票系统中的目的地站,标记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初步判断用户可能下车离站,将其识别为高铁站台小区进行过渡。步骤202:若高铁站台小区用户已经过至少2个移动小区,且移动小区距高铁移动网络区域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标记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为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该步骤所对应的应用场景为移动终端用户下车离站,由于下车出站无检票过程,因此无法通过高铁购票系统中状态判断移动终端用户是否已出站。因此,直接通过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值判断用户是否已离开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当移动终端用户接入远离高铁移动网络区域的移动小区,说明移动终端用户已离开高铁移动网络区域,为避免因移动小区覆盖范围交叉导致的误判的,因此需判断至少2个移动小区的位置值。移动终端用户与高铁移动网络区域间预设距离阈值可为一个移动小区覆盖范围,在某些具体场景中可设为30km。步骤203:若高铁站台小区用户已购第二车票,且第二车票出发站为当前站,标记高铁站台小区用户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该步骤所对应的的场景为移动终端用户站内转乘,第二车票为转乘车次的车票。该类用户会一直保持在站内,并在一段时间后再次成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因此直接再次识别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避免频繁切换。由于步骤202和步骤203针对不同类型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因此判断顺序可随实际使用需求调整,也可同时进行判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判断高铁区域内当前使用高铁移动网络的用户是否已离开站台,具体为:步骤301:判断高铁专网小区用户是否已到达目的地站点。步骤302:判断高铁站台小区用户是否已离开高铁移动网络区域。作为高铁乘客的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到达高铁购票系统中的目的地站,后续轨迹大概率为下车出站,并在随后离开高铁移动网络范围。因此,对于到达目的地站的高铁专网小区移动终端用户,首先自高铁专网小区切换至高铁站台小区作为过渡,并在检测到移动终端位置值离开高铁站台区域时切换至公网小区。对于步骤301,具体的,高铁列车在每一车站停站后,将车上高铁专网小区用户的目的地站点与当前停靠站点比较,若高铁专网小区用户目的地站点与当前站点相同,则说明该用户可能下车出站,将此类用户批量切换为高铁站台小区用户,避免大量移动终端用户的小区位置短时间内检测及切换导致的网络繁忙等问题。在某些具体场景中,对于实施例1中已入站上车识别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在高铁运行的实际过程中可能发生用户购票进站但未上车,或乘客未到达购票系统中的目的地站而是提前下车出站的情况,对于此种情况,需在列车到站停车时进行进一步的用户确认。具体的,可根据移动终端用户经过的高铁专网小区顺序进行判断。高铁乘客随高铁移动过程中经过的高铁专网小区顺序固定,可根据移动终端用户购票信息中的出发站和目的地站计算移动终端用户应经过的高铁小区,若移动终端用户所经过的高铁小区顺序与应经过的高铁小区不同,或未经过应经过的高铁小区,说明移动终端用户的移动轨迹与应乘坐的高铁不同,可判断为移动终端用户未乘上应乘坐的高铁列车,识别为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在某些实际使用场景中,距离3个高铁小区即可判断终端用户的移动轨迹是否与应乘坐的高铁相同,因此与应经过的高铁专网小区不符的移动小区数预设误差阈值数量为3个小区。使用高铁购票系统中的数据对高铁区域的移动终端用户进行初步分类,根据购票系统中的出发站及到达站信息确定可能随后使用高铁专网的移动终端用户和随后可能离开高铁专网的移动终端用户,并在用户进站时和高铁列车到站时对相应用户进行初步识别分类和批量小区切换,提高了移动终端用户识别与切换效率,避免大量用户短时间内进行识别及小区切换导致的通信带宽占用过多或切换效率降低等问题,提高通信稳定性。已确认为高铁专网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在未到达目的地站点之前都会随高铁列车同步移动,因此在高铁运行过程中只需在到达每个站点时进行用户识别确认及高铁专网和过渡小区间切换,在告诉运行过程中仅需根据预先计算的高铁小区序列表进行批量切换,而不需每个移动终端用户单独进行小区识别及连接,减少了列车高速运行时的信号切换质量,提高了列车高速运行时的移动终端通信质量。实施例3:在实施例1中仅针对高铁购票用户进行识别及分类,但是,在高铁运行的实际场景中,使用高铁移动网络的用户不仅有购票乘客,还有列车工作人员及站内工作人员,或使用与所购系统中绑定的移动终端号码不同的移动终端的乘车人员。该类移动终端用户也需进行识别分类,并根据用户类型切换至不同的高铁移动网络小区,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通信需求。高铁专网小区与公网小区的分布方式如图3所示。对于慢速移动的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如站内步行的用户,可根据当前所在区域位置及停留时间进行分类识别。进入高铁站台小区覆盖范围但停留时间还未达到停留时间阈值的移动终端用户,可能仅为短暂停留的用户,如送站用户或经过高铁车站附近的其它用户,不识别为高铁站台用户。进入高铁站台小区覆盖范围内且停留时间超过停留时间阈值的移动终端用户,可能为高铁工作人员或站台工作人员,或使用的移动终端未在高铁购票系统中与车票绑定的乘客,可能随后会跟随高铁移动,识别为高铁站台网络用户。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停留时间阈值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如高铁站人流量、高铁站发车时间间隔、该站的平均候车时间等。具体的,因送客或临时经过高铁站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因此停留时间阈值可设为30分钟。对于高速移动中的高铁移动网络区域移动终端,在实际使用场景中,一般可使用以下方法对移动终端用户进行识别:(1)移动速度判断法。判断移动终端用户的当前位置及移动速度是否与高铁移动速度一致,如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及移动与高铁一致,可判定移动终端用户随高铁移动,为高铁乘客或车上其它成员,进而识别该移动终端用户为高铁专网用户。具体为:通过进行判断的开始小区与结束小区间距离和切入、切出小区域距离,结合算法得出移动距离,并通过移动时间和移动距离计算用户的移动速度,若用户移动速度对符合高铁速度范围的用户,则可识别为高铁专网用户。计算公式如公式1:其中:vm表示移动速率,e1为信令发生起始标记点,e2为信令结束标记点,s(e1~e2)为用户移动距离;t2为信令结束时间点,t1为信令发生开始时间点。在高铁运行区间内,高铁速度范围为150km/h-350km/h,即:当150km/h<vm<350km/h时,该移动终端用户为高铁专网用户;若vm值不在高铁速度范围区间内,则该移动终端用户不为高铁专网用户,可能为高铁线路附近道路上移动的用户。(2)站数算法。判断移动终端用户所经过的高铁专网小区是否与高铁经过的高铁专网小区一致,如在预设数量的移动小区区域内都保持与接入高铁应经过的小区,且经过的小区数量与高铁一致,可判定移动终端用户随高铁移动,为高铁乘客或车上其它成员,进而识别该移动终端用户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具体为:在高铁运行过程中,比较高铁运行路线应经过的小区及移动终端用户经过的小区,若预设数量的移动小区区域内两者都一致且切换时间同步,可初步判断移动终端用户为高铁专网小区用户。根据公式2计算移动终端用户速度:其中v为移动终端用户移动速度,s1为移动终端用户在预设移动小区数阈值数量的小区内的移动距离,t为移动时间。根据公式3计算移动终端用户一分钟占用的小区数:其中n为移动终端用户经过的小区数,s2为一分钟内移动终端用户的移动距离,v为移动终端用户的移动速度。按照一般的高铁运行速度计算,根据高铁运行速度与站数关系如下表:高铁平均时速区间(km/h)移动终端用户速度(m/s)每分钟经过小区数125~15041.675100~12534.72475~10027.78345~7520.8330~4512.502由于省境内高铁平均速度为150km/h,因此,根据上表1分钟内占用5个高铁小区的移动终端用户为高铁专网用户。优选的,考虑高铁在省境内速度存在可变性,与高铁占用小区一致且1分钟占用3个以上高铁小区的移动终端用户为高铁专网用户。在某些具体使用场景中,非高铁用户一般无法在3个移动小区内都保持在高铁速度范围内移动,因此移动速度判断法和站点算法的预设移动小区数阈值可设为3,通过计算3个移动小区内的移动终端用户移动速度判断是否为高铁专网用户。本实施例提供的高铁移动用户识别方法,可对未在高铁购票系统各种绑定但位于高铁移动网络区域内的移动终端用户进行识别,判断用户类型,避免用户识别的遗漏。同时,也可根据移动速度和经过站数等数据,识别与高铁路线平行的其它道路上的移动终端用户,将该类用户排除出高铁专网用户类型,避免非高铁用户占用高铁专网带宽。实施例4:根据实施例1-3提供的高铁移动用户识别方法,在对高铁移动用户进行识别时,需根据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位置进行判断。为了识别保证的准确,需对列车上的移动终端用户进行更准确的定位,确定每一用户与当前车次高铁列车定位基准点的相对位置,对不同位置的用户位置进行精确调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定位方法,在通常的高铁应用场景中,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01:获取进入高铁网络区域内的移动终端用户,识别其中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由于进入高铁网络区域内的移动终端用户不一定乘坐高铁出行,因此不一定成为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为了避免在定位时对不需定位的移动终端用户进行操作,造成不必要的带宽与资源浪费,需先对高铁网络区域内的移动终端用户进行特征分类,识别其中需进行定位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仅对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进行定位。步骤402:获取当前车次高铁列车的当前位置。本实施例的实际使用中,高铁列车的当前位置tp指当前车次高铁列车第一定位基准点在经纬度坐标系中的坐标位置。高铁列车的当前位置tp可使用高铁系统常用的定位方法进行定位,如根据列车调度系统中的列车位置进行定位、gps定位、无线基站定位等。步骤403:获取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在高铁购票系统中的座位信息。高铁列车上的座位固定于高铁列车之上,各座位相对于高铁列车位置都固定不动,且每个座位都可根据座位分布图进行位置计算。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一般情况下都为对号入座且不会远距离移动,可根据高铁购票系统中的座位信息获得用户位置信息,作为用户定位的参考。步骤404:获取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座位相对于当前车次高铁列车第一定位基准点的相对位置。对高铁列车进行定位时,由于高铁列车长度长达数百米,可抽象为一条一维坐标轴作为列车坐标系,作为列车坐标系一维坐标的0点的点即第一定位基准点。在实际使用中,可选择车头或车辆中点等便于计算的位置作为第一定位基准点。扩展至更大的坐标系中,第一定位基准点在经纬度坐标系中的坐标位置,为高铁列车当前位置在经纬度坐标系中的坐标。由于高铁列车座位固定,因此高铁列车未进行车厢位置、数量及顺序变换时,每一座位相对于第一定位基准点的相对位置rp保持不变。进一步的,在列车转弯时,列车车身弯曲,与列车坐标系的一维坐标轴不重合,此时可根据高铁线路形状对座位相对于第一定位基准点的相对位置进行计算。步骤405:根据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座位相对于当前车次高铁列车第一定位基准点的相对位置,及当前车次高铁列车的位置,计算高铁移动网络用户第一当前位置。经过步骤403获取到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座位相对于高铁列车第一定位基准点的坐标rp,及步骤404获取到的高铁列车第一定位基准点相对于经纬度坐标系的当前坐标tp,可根据公式1计算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在经纬度坐标系中的当前位置:p=tp+rp(公式1)其中,p为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在经纬度坐标系中的当前位置,tp为高铁列车第一定位基准点相对于经纬度坐标系的当前坐标,rp为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座位相对于高铁列车第一定位基准点的坐标。具体的,可使用二维经纬度坐标向量进行位置计算。在列车快速行进过程中,已有一些针对高铁列车自身的定位方法。本实施例中通过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在高铁购票系统中的座位信息,获得高铁移动用户相对于高铁列车定位基准点的相对位置,进而通过高铁列车的位置对高铁列车上移动网络用户位置进行更准确的定位,根据高铁移动网络用户的位置向高铁移动网络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如在进行高铁移动小区识别时更准确。实施例5:根据实施例1-3中所提供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识别方法,可与本实施例提供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小区切换方法配合使用,针对不同类型的高铁移动用户进行不同高铁移动网络小区间的切换,使得高铁移动终端在切换时通信更稳定,避免了因用户类型识别不准确造成的掉线或通信质量降低,或对非高铁移动网络用户进行小区切换造成的通信带宽与计算资源浪费。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小区切换方法,在通常的高铁应用场景中,如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01:获得高铁购票系统中单条车次高铁列车的移动终端用户列表。通过高铁购票系统购买某一车次高铁车票的用户理论上都为随该次高铁移动的移动终端用户,因此通过高铁购票系统可简便的初步获得这些移动终端用户列表,作为需切换的移动终端用户列表使用。同时,也可获得移动终端用户的理论进站点及出站点作为小区切换的参考。获取移动终端用户列表后,由于列表中所有移动终端用户都随高铁列车移动,因此可根据高铁列车的位置将列表中的移动终端用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小区切换操作,而不需针对每个移动终端单独进行小区切换计算。步骤502:获取该车次高铁列车应经过的高铁小区序列。在高铁运行线路上,高铁小区的物理位置和信号范围都固定,任一确定车次的高铁列车因运行路线确定,应经过的高铁小区位置、数量、间隔距离及顺序也固定,因此可按顺序保存该车次运行过程中需经过的高铁小区序列列表,作为小区切换时的参考。步骤503:根据高铁小区序列计算相邻小区间的切换点。根据步骤502中获得的高铁小区序列顺序,及各高铁小区的通信参数,可计算出相邻高铁小区间理论切换点作为高铁小区切换的位置。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横轴为小区1和小区2间距离,纵轴为信号强度。由图可见,在切换位置附近,两小区信号强度接近,因此理论切换点可不为一个独立的位置点,而是a点至c点间一段预设位置区域,根据信号强度及切换时间等计算出切换起始位置点及切换所需时间等计算切换区域进入位置及切换区域离开位置,以便根据实际信号强度等因素选择最佳位置进行切换。步骤504:根据该车次高铁列车当前位置及所述应经过的高铁小区序列获得本次列车当前所处的高铁小区和即将经过的高铁小区,并计算相邻小区间的切换点。由于高铁小区物理位置固定,因此可根据高铁列车的当前位置计算高铁列车当前处于哪一高铁小区覆盖范围内,并根据步骤102中已按高铁列车途径顺序排列的高铁小区序列查找即将经过的高铁小区作为高铁小区切换的下一目标。在高铁应用场景中,由于高铁运行轨迹固定,因此根据高铁运行轨迹及高铁小区序列可准确获得应经过的下一高铁小区,不需再进行小区搜索及计算,减小了每个移动终端用户分别搜索待切换的高铁小区的数据传输负担和计算负担。步骤505:该车次经过当前所处的高铁小区和即将经过的高铁小区间切换点时,对该车次高铁列车的移动终端用户列表中的所有用户进行小区切换。步骤504中获得的高铁列车当前运行位置,当高铁当前位置与理论切换点位置相同时,根据步骤503中计算得到的理论切换点,及对步骤101中移动终端用户列表中的用户统一进行小区切换。在具体使用场景中,由于高铁列车具有一定长度,为了保证车头和车尾的移动终端用户都拥有良好的通信体验,可将高铁中段车厢位置与理论切换点位置比较,判断高铁列车是否通过切换点。本实施例中,使用高铁购票系统数据获取需进行小区切换的移动终端用户列表,再根据高铁运行线路上高铁小区分布计算当前所在小区和即将切换的小区,对移动终端用户列表中的用户进行批量切换。这一方法避免了大量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在短时间内和同一高铁小区设备互相搜索、匹配、切换的操作,减少了高铁小区切换的通信带宽消耗和计算消耗,提高了切换效率和信号稳定性。实施例6:在上述实施例1-3提供的高铁移动用户识别方法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高铁移动用户识别系统,如图7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7a,本实施例的高铁移动网络用户定位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移动终端用户1,该移动终端用户1可接入高铁移动网络成为高铁移动网络用户,且可被在不同高铁小区进行切换。还包含至少一个服务器2,如图7b,服务器内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1以及存储器22。其中,图7b中以一个处理器21为例。所述处理器21和所述存储器22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3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所述存储器22作为一种高铁移动用户识别方法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实施例1中的高铁移动用户识别方法。所述处理器21通过运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22中的非易失性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高铁移动用户识别系统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实施例1-实施例3的高铁移动用户识别方法。所述存储器2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器22可选包括相对于所述处理器2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所述处理器21。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所述程序指令/模块存储在所述存储器22中,当被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21执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1中的高铁移动用户识别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1所示的各个步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盘或光盘等。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