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控制方法、装置和耳机与流程

文档序号:22043156发布日期:2020-08-28 18:23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耳机控制方法、装置和耳机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音频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耳机控制方法、装置和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耳机由于无需使用耳机线连接,提高了耳机的便携性,同时相比传统耳机又能大幅提升立体声音效,因此无线耳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无线耳机容易掉落,如果掉落后用户没有及时得到提示,则有可能导致遗失,给用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如何能准确地监测耳机是否掉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耳机控制方法、装置和耳机,以改善上述缺陷。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监测耳机的佩戴状态;当监测到所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所述耳机是否被触摸;若在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所述耳机未被触摸,则确定所述耳机处于异常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佩戴检测模块,用于监测耳机的佩戴状态;触摸检测模块,用于当监测到所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所述耳机是否被触摸;状态确定模块,用于若在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所述耳机未被触摸,则确定所述耳机处于异常状态。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佩戴检测传感器、触摸传感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且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上述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装置和耳机,通过监测耳机的佩戴状态,并当监测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是否被触摸,若在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未被触摸,则确定耳机处于异常状态。由此,通过判断耳机佩戴状态发生变化前耳机是否被触摸,可及时监测到耳机从已佩戴切换为未佩戴的原因,是耳机被主动摘下、还是耳机掉落等原因导致的异常状态,从而可准确地监测耳机是否掉落,避免对耳机状态的误判或对耳机的误操作,同时降低耳机丢失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一种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异常提示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装置的模块框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结构框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保存或者携带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控制方法的程序代码的存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目前,耳机容易在佩戴过程中不经意地掉落,难以被用户察觉,从而导致耳机丢失。无线耳机更是存在丢失隐患,尤其是完全无线缆的真无线耳机,即佩戴于不同耳部的耳机之间也没有使用线缆连接,虽然真无线耳机提高了耳机的便携性,甚至是音质效果,但是其丢失的概率相比其他耳机更高。因此,如何能准确地监测耳机是否掉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监测耳机是否掉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但是效果均不大理想,具体地:

(1)通过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掉落检测,但由于掉落和用户主动摘下耳机时,加速度传感器可检测到信息较为相似,因此单一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来判定耳机是否掉落,会存在较大的误判,也增加了成本,并且加速度传感器所需的空间较大,因而难以在本来内部空间已经较为紧凑的耳机来说,也构成较大的挑战。

(2)通过接触电容进行判断,但是该方法和佩戴状态的检测类似,也就意味着掉落和未佩戴这两个状态不便于区分。

(3)通过gps定位来判断,但对于基于卫星定位的方案,主要受制于定位的精度,尤其是室内场景中定位不够精准,反应滞后或误判率较高,故其掉落检测和防丢失效果不够理想。

(4)通过蓝牙信号强度来判断,基于蓝牙信号强度的方案,其实质是基于耳机和终端设备的距离来确定丢失风险,也存在监测或提示不及时的情况。具体,在信号强度阈值设置较小时,等到有提示时,可能耳机的掉落位置已经距离用户较远,找回难度较大,而在信号强度阈值设置较大时,误判率又会相应提高。另外,在丢失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因耳机或终端设备的电量不足导致蓝牙连接断开而无法进行丢失提示。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控制方法、装置、耳机和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以及时准确地监测耳机是否掉落。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先对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环境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一种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环境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耳机控制系统10中。耳机控制系统10包括终端设备100与耳机200。

其中,终端设备100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mp3播放器(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ⅲ,动态影像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p4(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ⅳ,动态影像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播放器、笔记本电脑或可穿戴电子设备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具体的终端设备100的设备类型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内安装有能够播放音频的应用程序,具体地,该应用程序可以是音频播放软件、视频播放软件或者通话软件等。终端设备100将需要播放的音频发送给耳机200,由耳机200播放音频。

其中,终端设备100与耳机200可基于有线或无线连接,可选地,若基于无线连接,则终端设备100与耳机200可基于蓝牙(bluetooth)、2.4g无线通信技术、红外线传输技术或无线网络进行无线连接,以实现数据传输,例如,耳机200与终端设备100进行无线连接后可通过终端设备100获取音源数据进行播放。可选地,无线网络可以是移动通信网络或无线保真网络(wirelessfidelity,wifi)。

其中,耳机200可以是有线耳机,也可以是无线耳机。可选地,耳机200还可以具体是真无线耳机。下面以完全无线缆的真无线耳机为例进行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了的是,完全无线缆的真无线耳机仅为示例性说明,在实际使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选择其他类型的耳机实施本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有线耳机和两耳机间带有线缆的无线耳机。

另外,图中仅示出一个耳机,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选择一对耳机实施本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多个耳机的佩戴检测或触控操作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不相互独立,而且一对耳机中的每个耳机可分别与终端设备100连接,还可耳机与耳机之间互相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装置、耳机及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可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为上述终端设备或耳机,具体地,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110:监测耳机的佩戴状态。

其中,耳机的佩戴状态包括已佩戴状态和未佩戴状态。若佩戴监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指示耳机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状态,则此时耳机可能未被佩戴于用户耳部;若佩戴监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指示耳机的佩戴状态为已佩戴状态,则此时耳机可能正被佩戴于用户耳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可配置有佩戴检测传感器,则电子设备可通过佩戴检测传感器来监测耳机的佩戴状态。在一个示例中,可由佩戴检测传感器定时或不定时地检测耳机的佩戴状态,由此实现对耳机的佩戴状态的监测。进一步地,在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可上报状态切换事件,使得电子设备可确定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进而实时监测耳机佩戴状态的变化。

其中,佩戴检测传感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本实施例对其数量不作限定。佩戴检测传感器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例如,光电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本实施例对此也不作限定。

步骤s120:当监测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是否被触摸。

由于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的原因,可能是用户主动摘下耳机等符合用户本意的原因,也可能是耳机掉落等并非出自用户本意的原因,这类并非出自用户本意的原因可记为异常原因。而用户主动摘下耳机时一般会触摸耳机,因此,当监测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可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是否被触摸,从而判断本次佩戴状态的切换是否为异常原因造成的,以确定耳机是否处于异常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可配置有触摸传感器,则电子设备可通过触摸传感器来检测耳机是否被触摸。作为一种方式,触摸传感器可在状态切换前即启动监测,例如,在耳机被佩戴时,即启动监测,监测耳机是否被触摸。若监测到耳机被触摸,可记录对应的触摸事件,对于一个触摸事件,记录的信息可包括触摸事件发生的触摸时间。当然,触摸传感器也可在其他时刻启动检测,在此不做限定。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可支持多种触摸事件(例如,单击、双击、三击、长按、多点触控等),以响应多种控制指令,则可预先构建有触摸事件与控制指令之间的映射关系,针对不同的触摸事件,记录的信息可不同,例如记录的信息还可包括触摸时长、触摸次数、触摸位置、触点数量等触摸信息的至少一项。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触摸传感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本实施例对其数量不作限定。触摸传感器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例如,电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可选地,压力传感器还可以具体是基于以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上涂覆应变材料的柔性压力传感器,本实施例对此也不作限定。

可选地,触摸传感器可设置于耳机外壳内表面,也可设置于耳机外壳外表面,还可设置于耳机外壳内腔,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作为一种方式,预设时间段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本实施例对预设时间段的具体时长并不作限定。可以理解的是,预设时间段越长,本次佩戴状态的切换是因掉落造成的概率越高。另外,预设时间段越短,可越快确定耳机是否处于异常状态,从而可以更快监测到耳机的异常状态。

可选地,预设时间段可由程序预设,也可由用户自定义。

步骤s130: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未被触摸,则确定耳机处于异常状态。

由于已监测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此时耳机可能离开用户耳部,而如果在监测到该切换的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未被触摸,那么很可能本次切换并非用户人为、主动摘下耳机造成,而是其他异常原因导致,例如,耳机掉落,则此时可确定耳机处于异常状态。例如,当预设时间段为2s时,若在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的前2s内未检测到耳机被触摸,可判断耳机未被人为摘下、而是自动掉落,确定耳机处于异常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被触摸,可确定耳机不处于异常状态,即本次耳机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可能是用户人为、主动摘下耳机,并非异常状态。由此,本实施例可对耳机异常状态进行识别,从而准确地监测耳机是否掉落,降低耳机丢失的风险。另一方面,本实施例还可对用户主动摘下耳机的非异常状态进行识别,实现了对耳机状态更细化的识别,有利于对耳机实现更细化的控制,避免对耳机状态的误判和对耳机的误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监测到耳机处于异常状态时,执行预定操作,例如,可对该异常状态进行提示,以使用户可获知耳机当前处于异常状态,以便采取措施避免耳机丢失,如在当前位置附近寻找耳机等。对异常状态进行提示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可见后述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监测耳机的佩戴状态,然后在监测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通过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是否被触摸,并在未被触摸时,确定耳机处于异常状态。由此,本实施例通过监测耳机的佩戴状态,检测是否有人手操作,可在监测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且在切换前预设时间段内未检测到人手操作时,确定耳机处于异常状态,从而可及时、准确地监测到耳机的异常状态,相较于现有技术除了可对是否佩戴的状态进行识别或检测外,还可检测耳机的异常状态如掉落等,实现了对耳机状态更细化的识别,有利于对耳机实现更细化的控制,降低耳机丢失的风险。

另外,由于多数真无线耳机设置有佩戴检测传感器和触摸传感器,因而若本实施例中的耳机为真无线耳机,则本实施例可在紧凑的真无线耳机的空间内利用其已有的传感器实现检测,从而可适用于真无线耳机,无需增加额外的成本如硬件、生产成本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监测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是否被触摸时,可以通过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的指定区域是否被触摸来实现。具体地,请参阅以对耳机本次佩戴状态切换的原因进行更准确的判断,降低对耳机异常状态的误判率图3,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于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括:

步骤s210:监测耳机的佩戴状态。

其中,耳机包括耳机头部以及与耳机头部连接的手持部,耳机头部可包括用于播放音频的放音孔以及开设有放音孔的入耳部。其中,入耳部可以包括耳机被用户佩戴时耳机头部没入用户耳部的部分,即至少包括在佩戴时被遮挡的区域。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通过检测入耳部是否被遮挡,来确定耳机的佩戴状态。具体地,当检测到入耳部被遮挡时,确定耳机的佩戴状态为已佩戴状态;当检测到入耳部未被遮挡时,确定耳机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耳机1包括a耳机10和b耳机11,其中,a耳机10包括耳机头部101和与耳机头部101连接的手持部102,b耳机11包括耳机头部111和与耳机头部111连接的手持部112。则佩戴检测传感器可设置在位于耳机头部101的区域103,也可设置在位于耳机头部111的区域113。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耳机2包括a耳机20和b耳机21,与图4所示的耳机1类似,a耳机20包括耳机头部201和与耳机头部201连接的手持部202,b耳机21包括耳机头部211和与耳机头部211连接的手持部212。佩戴检测传感器可设置在位于耳机头部201的区域203,也可设置在位于耳机头部211的区域213。

由于前述区域在耳机被佩戴时会受到遮挡,因而通过设置在上述区域的佩戴检测传感器,可实现对耳机的佩戴状态的检测,以及时监测到佩戴状态的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4、5中的耳机举例包括耳机头部和手持部,但是该具体结构并不影响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的实施和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也可适用于纽扣式外形的耳机以及其他与图4、5所示具有不同外形的耳机并取得相应效果,只需在适当位置设置佩戴检测传感器进行佩戴状态的检测,以及在适当位置触摸传感器,检测触摸事件,从而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即可,在本申请实施例对耳机的具体外形不做限定。

步骤s220:当监测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的指定区域是否被触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指定区域可包括位于手持部的至少两个区域,例如,至少两个区域可以间隔设置于手持部靠近放音孔的一端,优选地,上述至少两个区域可以在靠近放音孔的一端相对设置;或者,至少两个区域可以间隔设置于手持部远离放音孔的一端,且优选地,上述至少两个区域可以可以在远离放音孔的一端相对设置;或者,其中至少一个区域设置于手持部靠近放音孔的一端,另外至少一个区域设置于手持部远离放音孔的一端,且该至少两个区域分布在手持部的两个半侧,以便检测用户的捏取动作。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4所示的耳机中,触摸传感器设置在手持部远离放音孔的一端。例如,在图4中,a耳机10的至少两个触摸传感器可分布设置在区域104中的至少两个子区域,或者可分布设置在区域104及其对侧区域(图未示),即两个区域均位于a耳机10的手持部102远离放音孔105的一端。b耳机11的至少两个触摸传感器可分布设置在区域114中的至少两个子区域,或者可分布设置在区域114及其对侧区域(图未示),即两个区域均位于b耳机11的手持部112远离放音孔的一端。

需要说明的是,为图中标识简洁清晰,并未对区域再作细分标识,即图4中所标识的区域可细分为多个区域作为指定区域,图5同理。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指定区域可包括位于耳机头部远离放音孔一端的至少两个区域。在一个示例中,如图5所示的耳机中,触摸传感器也可设置在位于a耳机20的耳机头部201远离放音孔一端的至少两个区域,如区域204以及与区域204相背对的对侧区域(图未示出),b耳机21的耳机头部211远离放音孔一端的至少两个区域,如区域214以及与区域204相背对的对侧区域(图未示出)。

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指定区域可包括位于手持部的至少一个区域以及位于耳机头部的至少一个区域。在一个示例中,如图4所示的耳机中,对于a耳机10,触摸传感器可设置在位于手持部102的至少一个区域以及位于耳机头部101的至少一个区域;对于b耳机11,触摸传感器可设置在位于手持部112的至少一个区域以及位于耳机头部111的至少一个区域。例如,可在手持部远离耳机头部的一端设置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并在耳机头部远离手持部的一端设置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以检测用户捏住耳机上下两端摘取耳机的操作。

由于实际应用中,用户摘下耳机一般会用至少两根手指捏住耳机,可以均捏住耳机的手持部,也可以均捏住耳机头部,还可以至少一根手指捏住耳机头部,至少一根手指捏住手持部,也就是说,这些区域是用户摘下耳机时大概率会触摸的区域,因此将这些区域的至少一个作为指定区域,通过在指定区域设置触摸传感器,可对包括至少两个区域的指定区域的触摸事件进行监测,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在非指定区域检测到的触摸事件,导致误判耳机并不处于异常状态,从而可降低对耳机异常状态的误判率,提高状态监测准确率。另一方面在不是摘下耳机时,用户一般不会同时接触两个或以上区域,因而经过如此配置后的耳机,再通过检测指定区域是否至少两个区域被同时触摸,若是才确定被触摸,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减小因误触而导致误判的情况,显著地提高了检测准确率。

在其他示例中,触摸传感器也可设置于其他在耳机被佩戴时会被遮挡的区域,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另外,触摸传感器可设置在耳机外壳的内表面,也可设置于外表面或外壳内腔等,具体可根据所用触摸传感器的类型、型号等进行确定,在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种方式,图4、5中每个区域可以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为图中表示简洁清楚,故未再对细分的区域进行标识,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图中所示的区域可按触摸传感器的数量再细分为多个区域,分别作为指定区域;作为另一种方式,也可多个区域设置同一触摸传感器,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s230: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未被触摸,则确定耳机处于异常状态。

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未被触摸,即当耳机处于异常状态时,可对该异常状态进行提示,使得用户可及时发现耳机处于异常状态,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耳机丢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处于异常状态的耳机记为第一耳机,且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分别与目标设备连接。则作为一种方式,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未被触摸,可发送提示信息至目标设备,以使目标设备控制第二耳机输出提示信息,其中,目标设备为耳机的充电设备以及与耳机连接的终端设备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充电设备是用于对耳机进行充电的设备,在一些示例中,还可容纳耳机,则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设备也可称为充电仓等。本申请实施例对充电设备的命名不作限定,只要符合上述定义,即可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充电设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处于异常状态时,还可先检测第二耳机的佩戴状态,若第二耳机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状态,第一耳机可发出异常标志,以使与第一耳机连接的目标设备可接收到该异常标志,并输出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第一耳机处于异常状态。由此,当一对耳机中的一个被检测到掉落,且当前没有一个耳机被佩戴时,掉落的耳机可以发出异常标志,负责控制耳机播放音频的终端设备与用于对耳机进行充电的充电设备中的至少一个接收到异常标志后,可提示用户耳机掉落,以使用户可及时获知耳机掉落,以便及时找回耳机,降低甚至可避免耳机丢失的风险。

其中,提示信息可包括但不限于由音频提示(包括语音提示、提示音等)、弹窗提示、文字提示、振动提示、亮灯提示等中至少一种提示方式生成的信息,本实施例对具体的提示方式并不作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处于异常状态时,第一耳机可发送异常标志给充电设备,则可由充电设备输出提示信息;也可检测第二耳机是否处于已佩戴状态,若是,充电设备也可经第二耳机输出提示信息;还可由充电设备通过终端设备输出提示信息。其中,通过第二耳机输出的提示信息可以是语音信息,例如,“耳机掉落,请注意”等,在此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耳机处于异常状态时,可执行前述方式的一种或多种,以输出提示信息。

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处于异常状态时,第一耳机可发送异常标志给终端设备,则可由终端设备输出提示信息;也可检测第二耳机是否处于已佩戴状态,若是,终端设备也可经第二耳机输出提示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种提示方式可根据目标设备之间、目标设备与耳机之间的无线通讯协议、音频播放途径等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将处于异常状态的耳机记为第一耳机,且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连接。则作为一种方式,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第一耳机未被触摸,也可通过与第一耳机连接的第二耳机进行提示。具体地,请参阅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异常提示方法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包括:

步骤s240: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第一耳机未被触摸,获取第二耳机的佩戴状态。

其中,获取第二耳机的佩戴检测的方式可参考前述监测耳机的佩戴状态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250:若第二耳机的佩戴状态为已佩戴状态,向第二耳机发送提示信息,以通过第二耳机播放提示信息。

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第一耳机未被触摸,即第一耳机处于异常状态时,可获取第二耳机的佩戴状态,以在第二耳机尚处于已佩戴状态时,通过第二耳机输出提示信息,使得用户可及时获知第一耳机的异常状态。其中,提示信息为音频提示信息,通过音频形式进行提示,可以是语音、还可以是提示音等,在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方式,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连接时,可在第一耳机处于异常状态时,发送异常状态标志至第二耳机,通过第二耳机播放提示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种提示方式可根据无线通讯协议、音频播放途径等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中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通过在监测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的指定区域是否被触摸,可对用户主动摘下耳机时大概率会触摸到的指定区域进行针对性的触摸检测,以避免因在非指定区域检测到的触摸事件,误判耳机并不处于异常状态。由此,可减小因其他非用户主动摘下耳机而检测到的触摸事件对异常状态判断的影响,降低对耳机处于异常状态的漏检率,可提高对耳机是否处于异常状态的判断准确率,实现更准确的监测。另外,在耳机处于异常状态时,通过对异常状态进行提示,可提示用户及时找回耳机,降低耳机丢失的风险,提高耳机的使用安全性。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被触摸,且耳机处于音频播放状态,此时可认为耳机被用户主动摘下,则可控制耳机停止播放音频。由此,可对耳机被主动摘下、还是掉落的状态进行识别,并在耳机被主动摘下时,控制耳机停止播放音频,可降低耳机功耗,另由于耳机还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连接,则摘下后可断开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因而还可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光电式方法或电容式方法来监测耳机的佩戴状态,实现佩戴检测。具体地,请参阅图7,其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于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0:根据电容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的输出信号,检测入耳部是否被遮挡。

本实施例中,耳机可配置有电容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以作为佩戴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耳机的佩戴状态,具体地,可根据电容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的输出信号,检测入耳部是否被遮挡。

其中,电容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可设置于入耳部,在耳机被佩戴时,入耳通常置于耳内因而被遮挡,则可根据电容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的输出信号检测入耳部是否被遮挡,从而确认耳机是否被佩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容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可具体设置于入耳部,如耳机头部靠近人体耳部的一侧,则在耳机被佩戴、被摘下或掉落时,得到对应的输出信号,用以判断入耳部是否被遮挡。在一些示例中,例如,如图4所示的耳机中,电容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可设置于区域103、113;再如,如图5所示的耳机中,电容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可设置于区域203、213。在其他示例中,也可设置于其他在耳机被佩戴时会被遮挡的区域,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以电容传感器进行检测为例,当根据电容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确定通过电容传感器获取到的电容值大于预设的电容阈值时,确定入耳部被遮挡;当通过电容传感器获取到的电容值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电容阈值时,确定入耳部未被遮挡。其中,预设的电容阈值可根据用户佩戴时所检测到的实际电容值确定,可以低于或等于该实际电容值,在此不对其具体数值作限定。另外,预设的电容阈值可以是程序预设好的,也可以是用户使用时可调的,在此不作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步骤s310之后,当检测到入耳部被遮挡时,可执行步骤s320;当检测到入耳部未被遮挡时,可执行步骤s330。

步骤s320:确定耳机的佩戴状态为已佩戴状态。

步骤s330:确定耳机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状态。

步骤s340:当监测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是否被触摸。

步骤s350: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耳机未被触摸,则确定耳机处于异常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中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将在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方法基础上,结合具体示例对本申请的耳机控制方法做进一步介绍。请参阅图8,图8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于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1:通过触摸传感器进行触摸操作的检测并获得当前的触摸信息;其中,触摸传感器可包括如电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特别是柔性压力传感器。

步骤s2:进行耳机佩戴状态检测,通过例如光电传感器、电容传感器进行检测。

步骤s3:将当前耳机的佩戴状态和前一次检测佩戴状态进行对比,判断当前是否从已佩戴状态转变为未佩戴状态?若否,可执行步骤s4,若是,可执行步骤s5。

步骤s4:此时将步骤s1检测到的触摸信息当作触摸按键事件进行相关的响应,例如,在已佩戴状态下,若触摸信息对应的是触摸双击事件,则可控制播放或暂停音频,还可执行切换歌曲等操作。

步骤s5:此时判断步骤s1是否检测到的有效的触摸操作,若是,可执行步骤s6,若否,可执行步骤s7。

步骤s6:此时判定为摘耳机的动作,从而做出相应功能的响应,例如,暂停播放,从而节省功耗。

步骤s7:判定为耳机掉落,并触发相应的提示机制。提示机制包括通过一个或多个途径提示用户耳机掉落。

例如,检测到掉落的耳机通过发送标志信号给另一只处于佩戴状态的耳机,由后者发出音频提示用户耳机掉落。

再如,检测到掉落的耳机通过发送异常标志信号给充电设备,由充电设备输出提示或者充电设备经另一只处于佩戴状态的耳机输出提示又或者充电设备通过终端设备输出提示。

还如,检测到掉落的耳机通过发送异常标志信号给终端设备,由终端设备输出提示或者终端设备经另一只尚处于佩戴状态的耳机输出提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为提示机制的部分示例,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上述提示机制,提示机制可根据具体的无线通讯协议和音频播放途径来实现,有多种选择,不影响本实施例可实现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中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在不额外在耳机上增加传感器和功耗的情况下,可对耳机尤其是真无线耳机的佩戴、摘下耳机和耳机掉落等多个状态进行细化识别,且对掉落的检测响应及时,减少了误判率。

请参阅图9,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耳机控制装置900可以包括:佩戴检测模块910、触摸检测模块920以及状态确定模块930。

佩戴检测模块910,用于监测耳机的佩戴状态;

触摸检测模块920,用于当监测到所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所述耳机是否被触摸;

状态确定模块930,用于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所述耳机未被触摸,则确定所述耳机处于异常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包括耳机头部以及与所述耳机头部连接的手持部,所述耳机头部包括用于播放音频的放音孔,所述触摸检测模块920,包括:指定触摸检测子模块,其中:

指定触摸检测子模块,用于当监测到所述耳机的佩戴状态从已佩戴状态切换为未佩戴状态时,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所述耳机的指定区域是否被触摸,其中,所述指定区域包括位于所述手持部的至少两个区域;或者,所述指定区域包括位于所述耳机头部远离所述放音孔一端的至少两个区域;或者,所述指定区域包括位于所述手持部的至少一个区域以及位于所述耳机头部的至少一个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包括耳机头部以及与所述耳机头部连接的手持部,所述耳机头部包括开设有放音孔的入耳部,所述佩戴检测模块910,包括:第一检测子模块以及第二检测子模块,其中:

第一检测子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所述入耳部被遮挡时,确定所述耳机的佩戴状态为已佩戴状态;

第二检测子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所述入耳部未被遮挡时,确定所述耳机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入耳部设有电容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佩戴检测模块910,还包括:指定检测子模块,其中:

指定检测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容传感器和所述光电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的输出信号,检测所述入耳部是否被遮挡。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为第一耳机,所述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分别与目标设备连接,所述耳机控制装置900还可包括:异常提示模块,其中:

异常提示模块,用于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所述耳机未被触摸,发送提示信息至所述目标设备,以使所述目标设备控制所述第二耳机输出所述提示信息,所述目标设备为所述耳机的充电设备以及与所述耳机连接的终端设备中的至少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为第一耳机,所述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连接,所述耳机控制装置900还可包括:第二耳机检测模块以及第二耳机提示模块,其中:

第二耳机检测模块,用于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所述第一耳机未被触摸,获取所述第二耳机的佩戴状态;

第二耳机提示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耳机的佩戴状态为已佩戴状态,向所述第二耳机发送提示信息,以通过所述第二耳机播放所述提示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所述耳机是否被触摸之后,所述耳机控制装置900还可包括:耳机控制模块,其中:

耳机控制模块,用于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所述耳机被触摸,且所述耳机处于音频播放状态,则控制所述耳机停止播放音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装置用于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应的耳机控制方法,并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装置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模块相互之间的耦合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形式的耦合。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请参考图10,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结构框图。10本申请中的耳机10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如下部件: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佩戴检测传感器1030、触摸传感器1040、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佩戴检测传感器1030、触摸传感器1040可与处理器1010连接。其中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1020中并被配置为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10执行,一个或多个程序配置用于执行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

处理器1010可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耳机100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020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020内的数据,执行耳机10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地,处理器1010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logic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1010可集成微处理单元(microcontrollerunit,mcu)、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unit,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计算机程序等;gpu用于负责显示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010中,单独通过一块通信芯片进行实现。

存储器1020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存储器1020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10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实现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下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还可以存储耳机1000在使用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等。

则如果上述图9所示的耳机控制装置中的各个单元作为程序包等函数模块的话,该耳机控制装置内的各个单元存储在存储器1020内,能够被处理器1010调用,并执行对应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1000还可包括无线通讯模块,可用于与其他终端设备进行通讯,其中,无线通讯模块可以是蓝牙模块、wifi模块等,在此不作限定。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1000在结构上,可包括耳机头部以及与耳机头部连接的手持部,耳机头部包括用于播放音频的放音孔,耳机头部在耳机1000处于已佩戴状态时靠近人体耳部,佩戴检测传感器设置于耳机头部靠近人体耳部的一侧。在一些示例中,前述具体结构及对应描述可如上述图4、5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摸传感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触摸传感器间隔设置于手持部。在一些示例中,触摸传感器可设置于前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区域。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触摸传感器可以为电容触摸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

请参考图11,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的结构框图。该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1100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

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1100可以是诸如闪存、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硬盘或者rom之类的电子存储器。可选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1100包括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computer-readablestoragemedium)。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1100具有执行上述方法中的任何方法步骤的程序代码1110的存储空间。这些程序代码可以从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读出或者写入到这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程序代码1110可以例如以适当形式进行压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