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光学防抖模组及具有其的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25728发布日期:2021-08-10 14:37阅读:53来源:国知局
微型光学防抖模组及具有其的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防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微型光学防抖模组及具有其的摄像头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微型摄像头模组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包括各种手持移动装置,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手持移动装置进行拍摄时,由于不可避免的人为晃动因素影响,拍摄出来的照片或视频往往比较模糊,特别是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影响更为显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相关技术中已有各种各样采用音圈马达作为驱动装置的微型防抖云台。此类微型防抖云台大多是将围绕光轴旋转的模组设置在云台最外围,导致光轴旋转模组的负担较大;此外,音圈马达驱动的旋转模组在模组旋转时磁场力衰减较为明显,不适合大角度的旋转调整,使得防抖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微型光学防抖模组及具有其的摄像头模组,z轴驱动负担较小,有利于提高光学防抖的灵敏性;sma驱动组件驱动力较大,有利于提高光学防抖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微型光学防抖模组,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设有框型的中空部;

水平运动组件,包括x轴致动器和y轴致动器,所述x轴致动器包括x轴翻转板和x轴sma驱动组件,所述x轴翻转板呈框型且和所述基板转动连接,所述x轴sma驱动组件连接所述x轴翻转板和所述基板,所述x轴sma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x轴翻转板相对所述基板沿x轴转动,所述y轴致动器包括y轴翻转板和y轴sma驱动组件,所述y轴翻转板和所述x轴翻转板转动连接,所述y轴sma驱动组件连接所述y轴翻转板和所述x轴翻转板,所述y轴sma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y轴翻转板相对所述x轴翻转板沿y轴转动;

z轴运动组件,设置于所述y轴翻转板上,包括z轴sma驱动组件和z轴旋转座,所述z轴sma驱动组件连接所述z轴旋转座和所述y轴翻转板,所述z轴sma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z轴旋转座相对z轴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x轴翻转板和y轴翻转板之间转动连接,有效减小水平致动器组件的厚度,使其体积轻薄,可以在空间极为有限的手持移动装置内部布置更多其他元器件。将z轴致动器设置在y轴翻转板上,z轴旋转座跟随y轴翻转板围绕y轴翻转、y轴翻转板跟随x轴翻转板围绕x轴翻转,z轴致动器仅带动z轴旋转座围绕光轴旋转,便可实现三轴防抖。相比相关技术中光轴旋转模组带动x、y轴旋转模组旋转,可极大减小z轴致动器的驱动负担,提高z轴旋转座的运动灵敏性。x、y、z轴的致动器均选择sma线组件,既可保证持续较大且稳定的驱动力又能避免产生磁场影响其他传感器运作;此外x、y、z轴的sma线各自运作互不干扰,有效提高模组的反应速度以及提高运动的准确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在所述y轴翻转板的中心位置设有圆孔;所述z轴旋转座包括旋转件和中心设有旋转台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y轴翻转板上表面接触,所述旋转台设置于所述圆孔中,所述旋转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旋转台外侧底面且与所述y轴翻转板下表面接触,所述z轴sma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y轴翻转板的底面上且连接旋转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在所述y轴翻转板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围绕所述圆孔设置,所述支撑板底面与所述y轴翻转板上表面的凸起抵接,所述旋转件与所述y轴翻转板下表面的凸起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所述z轴sma驱动组件设置有四组,所述z轴sma驱动组件均包括连接板和z轴sma线;在所述旋转件的底面中部设置有两个“v”形连接片,所述“v”形连接片的两端构成两个连接耳,两个所述“v”形连接片的开口相背设置,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y轴翻转板底面,每组所述z轴sma驱动组件中的所述连接板均通过所述z轴sma线连接至其中一个所述连接耳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所述旋转件包括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的一端连接所述y轴翻转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所述圆孔的孔壁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旋转件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配合,所述限位槽的宽度大于所述限位块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所述x轴翻转板和基板之间通过一对连接球活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还包括有上转接部和下转接部,所述上转接部和所述下转接部相对设置,所述上转接部和所述下转接部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转接槽,所述连接球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上转接部和所述下转接部的两个转接槽之间;所述上转接部、所述下转接部和所述连接球构成转接结构,其中两组所述转接结构设置于所述基板和所述x轴翻转板之间,所述基板和所述x轴翻转板中的其一个与所述连接球固定连接,另一个与所述上转接部和所述下转接部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所述x轴sma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公共端、第一控制端和x轴sma线,所述第一公共端设置于所述x轴翻转板上,且位于所述x轴翻转板与所述基板的转动连接处,所述第一控制端有两块,所述第一控制端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公共端的两侧,所述第一控制端均通过所述x轴sma线连接所述第一公共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摄像头模组,包括上述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sma线驱动组件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另一种sma线驱动组件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z轴sma驱动组件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基板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连接球处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基板1;

x轴翻转板21;x轴sma线组件22;x轴sma线221;第一控制端222;第一公共端223;

y轴翻转板31;y轴sma线组件32;圆孔33;限位槽331;y轴sma线321;第二控制端322;第二公共端323;

z轴旋转座41;支撑板411;旋转台4111;旋转件413;连接耳4131;弹性臂4132;限位块4133;z轴sma驱动组件42;凸起43;旋转架44;旋转臂45;

第一z轴sma线421a;第二z轴sma线421b;三z轴sma线421c;第四z轴sma线421d;第一连接板422a;第二连接板422b;第三连接板422c;第四连接板422d;

连接球51;转接结构52;

上转接部52a;半圆形槽52b;下转接部52c;

上层板a;中层板b;下层板c;

第一上层板a1;第二上层板a2;第三上层板a3;

第一中层板b1;第二中层板b2;第三中层板b3;

第一下层板c1;第二下层板c2;第三下层板c3;

摄像头模组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至图10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包括有:

基板1,基板1设有框型的中空部;

水平运动组件,包括x轴致动器和y轴致动器,x轴致动器包括x轴翻转板21和x轴sma驱动组件22,x轴翻转板21呈框型且和基板1转动连接,x轴sma驱动组件22连接x轴翻转板21和基板1,x轴sma驱动组件22用于驱动x轴翻转板21相对基板1沿x轴转动,y轴致动器包括y轴翻转板31和y轴sma驱动组件32,y轴翻转板31和x轴翻转板21转动连接,y轴sma驱动组件32连接y轴翻转板31和x轴翻转板21,y轴sma驱动组件32用于驱动y轴翻转板31相对x轴翻转板21沿y轴转动;

z轴运动组件,设置于y轴翻转板31上,包括z轴sma驱动组件42和z轴旋转座41,z轴sma驱动组件42连接z轴旋转座41和y轴翻转板31,z轴sma驱动组件42用于驱动z轴旋转座41相对z轴转动。

参照图1和图2,基板1呈中空框型,x轴翻转板21呈框型,例如图中所示,框型可以为矩形,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呈对称形状的形状,例如圆框。x轴翻转板21设置于基板1的框型内部,且与基板1转动连接,x轴翻转板21可以相对基板1沿x轴翻转;y轴翻转板31设置于x轴翻转板21的框型内部,且与x轴翻转板21转动连接,y轴翻转板31可以相对x轴翻转板21沿y轴翻转。

x轴sma驱动组件22沿x轴翻转板21的旋转轴对称设置,且连接基板1和x轴翻转板21,用于驱动x轴翻转板21在基板1中翻转;y轴sma驱动组件32沿y轴翻转板31的旋转轴对称设置,且连接x轴翻转板21和y轴翻转板31,用于驱动y轴翻转板31在x轴翻转板21中翻转。

参考图1和图2,z轴旋转座41设置于y轴翻转板31上;z轴sma驱动组件42包括设置于y轴翻转板31下表面的连接板422和z轴sma线;连接板422至少设置有两个、且沿圆孔33对称设置,z轴sma线至少设置有两条,z轴sma线一端连接其中一个连接板422,另一端连接z轴旋转座41且与z轴旋转座41旋转中心相隔一定距离。使用时,对其中一条z轴sma线施加电信号,使其通电收缩产生力矩带动z轴旋转座41旋转。

通过如此设置,使z轴旋转座41设置于y轴翻转板31上,z轴旋转座41只需直接带动设置于z轴旋转座41上的镜头模组转动,可以极大减小z轴旋转座41的旋转惯量,进而节省z轴sma线的驱动力,既可节省能耗又能提高转动灵敏性;此外,x、y、z轴的sma线各自运作互不干扰,有效提高模组的反应速度以及提高运动的准确性,提高光学防抖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y轴翻转板31的中心位置设有圆孔33;z轴旋转座41包括旋转件413和中心设有旋转台4111的支撑板411,支撑板411与y轴翻转板31上表面接触,旋转台4111设置于圆孔33中,旋转件413固定设置于旋转台4111外侧底面且与y轴翻转板31下表面接触,z轴sma驱动组件42设置于y轴翻转板31的底面上且连接旋转件413。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将z轴旋转座41设置于圆孔33中,有利于减小微型光学防抖模组的整体厚度。如图3所示,旋转件413固定设置于旋转台4111外侧底面上,支撑板411与基板1上表面抵接,旋转件413与支撑板411下表面抵接,以共同限制旋转座在z轴上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y轴翻转板31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凸起43,凸起43围绕圆孔33设置,支撑板411底面与y轴翻转板31上表面的凸起43抵接,旋转件413与y轴翻转板31下表面的凸起43抵接。

参考图3,凸起43可以为圆形盘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当z轴sma线收缩产生力矩拉动旋转件413旋转时,由于支撑板411底面与y轴翻转板31上表面的凸起43抵接、旋转件413与y轴翻转板31下表面的凸起43抵接,支撑板411、旋转件413与y轴翻转板31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有利于减小支撑板411底面与y轴翻转板31上表面、旋转件413与y轴翻转板31下表面之间接触过于紧密而存在的吸力,因此可以减小支撑板411、旋转件413与y轴翻转板31之间的摩擦,进而减小z轴sma线的驱动力,有利于节省能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z轴sma驱动组件42设置有四组,z轴sma驱动组件42均包括连接板422和z轴sma线;在旋转件413的底面中部设置有两个“v”形连接片,“v”形连接片的两端构成两个连接耳4131,两个“v”形连接片的开口相背设置,连接板422设置于y轴翻转板31底面,每组z轴sma驱动组件42中的连接板均通过z轴sma线连接至其中一个连接耳4131上。

参考图2、图3和图7,z轴sma驱动组件42包括第一z轴sma线组件和第二z轴sma线组件。第一z轴sma线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422a、第二连接板422b、第一z轴sma线421a和第二z轴sma线421b,第一z轴sma线421a连接第一连接板422a和其中一个连接耳4131,第二z轴sma线421b连接第二连接板422b和其中一个连接耳4131,从仰视看,第一z轴sma线421a和第二z轴sma线421b互相垂直;第二z轴sma线组件包括第三连接板422c、第四连接板422d、第三z轴sma线421c和第四z轴sma线421d,第三z轴sma线421c连接第三连接板422c和其中一个连接耳4131,第四z轴sma线421d连接第四连接板422d和其中一个连接耳4131,从仰视看,第三z轴sma线421c和第四z轴sma线421d互相垂直。其中,两个“v”形连接片高度不一致;第一连接板422a与第四连接板422d高度一致,且与其中一个“v”形连接片在同一高度上;第二连接板422b与第三连接板422c高度一致,且与另外一个“v”形连接片在同一高度上;第一连接板422a和第二连接板422b相邻设置,第三连接板422c和第四连接板422d相邻设置。通过如此设置,使第一z轴sma线421a与第二z轴sma线421b间隔一定高度距离、第三z轴sma线421c与第四z轴sma线421d间隔一定高度距离,可防止sma线之间短路,或者距离过近导致散热不良。通过如此设置,可以对任意一条z轴sma线通电使其收缩产生力矩,即可拉动旋转件413旋转;也可对第一z轴sma线421a和第二z轴sma线421b、或第三z轴sma线421c和第四z轴sma线421d同时通电,使其同时收缩产生力矩拉动z轴旋转座41往一个方向微量平移,增大调整范围;此外,两个“v”形连接片设置于旋转件413的旋转中心,z轴sma线连接“v”形连接片上的连接耳4131与各连接板422,可以缩小各条z轴sma线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当z轴sma线收缩长度一定时,越靠近旋转中心,z轴旋转座41的可旋转角度越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旋转件包括有弹性臂4132,弹性臂4132的一端连接y轴翻转板31。

参考图3,弹性臂4132为蛇形且多次弯折,弹性臂4132设置有2条,且分别位于第一z轴sma线421a与第四z轴sma线421d之间、第三z轴sma线421c与第二z轴sma线421b之间,如此设置可避免弹性臂4132影响到z轴sma线的收缩。由于sma线通电收缩,不通电状态下呈松弛状态,并不能恢复原状,因此,设置弹性臂4132可起复位作用。将弹性臂4132设置成多次弯折的蛇形,有利于提高弹性臂4132的弹性,当z轴sma驱动组件42通电收缩时,弹性臂4132由于具有较佳的弹性,对z轴sma驱动组件42的运动阻碍影响较小;当z轴sma驱动组件42停止通电时,弹性臂4132较佳的弹性使其可以较快将z轴旋转座41旋转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圆孔33的孔壁设置有限位槽331,旋转件413上设置有限位块4133,限位块4133与限位槽331配合,限位槽331的宽度大于限位块4133宽度。

参考图3,在旋转件413上沿旋转台4111圆周方向设置有限位块4133,限位块4133伸入圆孔33中的限位槽331,与限位槽331配合起到限位作用。具体地,当z轴旋转座41受到外力往x或y轴方向晃动时,限位槽331和限位块4133的配合可将晃动幅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晃动幅度过大导致z轴sma驱动组件42中的sma线扯断。

参考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旋转件413包括旋转臂45和旋转架44,旋转架44固定设置于旋转台4111外侧底面,旋转架44设有多个支撑脚,各个支撑脚分别均与凸起43抵接,弹性臂4132与旋转架44一体成型;旋转臂45固定贴合于旋转架44底面,“v”形连接片固定设置于旋转臂45底部中心。通过如此设置,可以简化加工装配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x轴翻转板21和基板1之间通过一对连接球51活动连接;y轴翻转板31与x轴翻转板21之间也通过一对连接球51活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有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相对设置,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转接槽,连接球51可转动地设置于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的两个转接槽之间;上转接部52a、下转接部52c和连接球构成转接结构52,其中两组转接结构52设置于基板1和x轴翻转板21之间,基板1和x轴翻转板21中的一个与连接球51固定连接,另一个与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固定连接。

当连接球51设置于x轴翻转板21框型外边时,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设置于基板1的框型内边;当连接球51设置于基板1的框型内边时,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设置于x轴翻转板21的框型外边。在下面的实施例中,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设置于基板1的框型内边,连接球51设置于x轴翻转板21的框型内边。连接球51如此设置,可以减小x轴翻转板21相对基板1转动时的转动阻力,使x轴翻转板21转动更顺畅;将连接球51转动设置于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之间,可使x轴翻转板21受到足够的支撑力,提高x轴翻转板21转动时的稳定性。

需要理解的是,为了实现y轴翻转板31与x轴翻转板21之间的转动连接,x轴翻转板21和y轴翻转板31之间同样设置有两组转接结构52;其中,x轴翻转板21和y轴翻转板31中的其中一个与连接球51固定连接,另一个与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固定连接。具体地,连接球51设置于y轴翻转板31外边时,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设置于x轴翻转板21的框型内边;当连接球51设置于x轴翻转板21的框型内边时,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设置于y轴翻转板31的外边。

参考图10,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的转接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等于连接球51直径,可以限制连接球51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转接槽除槽底之外的槽壁与连接球51存在间隙,以使连接球51可以左右微量移动,减小连接球51转动时与转接槽之间的摩擦,防止连接球51在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之间卡死而无法移动。

通过设置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可让x轴翻转板21和y轴翻转板31的转动及移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翻转角度过大而扯断sma线或者与其他元器件碰撞。

本实用新型还有另外一些实施例,具体参考图9。如图9所示,基板1、x轴翻转板21和y轴翻转板31均为复合板结构,复合板结构包括上层板a、中层板b和下层板c,即:基板1包括第一上层板a1、第一中层板b1和第一下层板c1,x轴翻转板21包括第二上层板a2、第二中层板b2和第二下层板c2,y轴翻转板31包括第三上层板a3、第三中层板b3和第三下层板c3。将基板1、x轴翻转板21和y轴翻转板31设置成复合板,上层板a和下层板c选用金属材料,可以提高板材的结构强度,防止在z轴旋转座41上安装其他元件后产生板材变形进而导致连接球51转动不顺畅的问题。在装配前,只需先将上层板a、中层板b和下层板c各自加工完成后粘接在一起即可完整装配,极大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

第一上层板a1、第二上层板a2、第三上层板a3由一整块金属板材经冲压裁切形成,第一下层板c1、第二下层板c2、第三下层板c3也是由一整块金属板材经冲压裁切形成。参考图9,基板1上的上转接部52a由第一上层板a1冲压裁切一体成型、下转接部52c由第一下层板c1冲压裁切一体成型,x轴翻转板21上的上转接部52a由第二上层板a2冲压裁切一体成型、下转接部52c由第二下层板c2冲压裁切一体成型。采用一次冲压裁切成型可保证装配精度,以使基板1、x轴翻转板21、y轴翻转板31之间运动顺畅。此外,在中层板a上、位于上转接部52a和下转接部52c之间还设有半圆形槽52b,具体地,半圆形槽52b开设于第一中层板b1和第二中层板b2上,如图9和图10所示。半圆形槽52b的半径大于连接球51半径,且其圆心与连接球51的球心重合,在中层板b上开设半圆形槽可使连接球51左右微量移动,同时控制连接球51的移动范围,防止连接球51移动范围过大扯断sma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x轴sma驱动组件22包括第一公共端223、第一控制端222和x轴sma线221,第一公共端223设置于x轴翻转板21上,且位于x轴翻转板21与基板1的转动连接处,第一控制端222有两块,第一控制端222设置于基板1上且位于第一公共端223的两侧,第一控制端222均通过x轴sma线连接221第一公共端。

需要理解的是,y轴sma驱动组件32设置的方式与x轴sma驱动组件22一样,即:y轴sma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公共端323、第二控制端322和y轴sma线321,第二公共端323设置于y轴翻转板31上,且位于y轴翻转板31与x轴翻转板21的转动连接处,第二控制端322有两块,第二控制端322设置于x轴翻转板21上且位于第二公共端323的两侧,第二控制端322均通过y轴sma线321连接第二公共端323。

具体地,x轴sma驱动组件22和y轴sma驱动组件32均可以设置有多个。例如图3所示,x轴sma驱动组件22设置有两个,两个x轴sma驱动组件22均位于x轴翻转板21的一侧,且对称设置于x轴翻转板21和基板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y轴sma驱动组件32也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于y轴翻转板31和x轴翻转板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sma线组件运行原理可以参考图4,当需要对x轴翻转板21相对基板1转动时,可通过某一x轴sma线221两端的第一公共端223和第一控制端222向x轴sma线221通电,即让x轴sma线221的221a段和221c段同时通电收缩,221b段和221d段没有电信号则保持松弛状态,x轴翻转板21相对基板1往逆时针方向翻转;对x轴sma线221的221b段和221d段同时通电使其收缩,221a段和221c段没有电信号则保持松弛状态,x轴翻转板21相对基板1往顺时针方向翻转。同理,参考图5,当需要使y轴翻转板31相对x轴翻转板21转动时,可以对y轴sma线321的321a段和321c段同时通电收缩,或者对y轴sma线321的321b段和321d段同时通电使其收缩,即可使y轴翻转板31相对x轴翻转板21往逆时针或者顺时针方向翻转,达到防抖目的。

需要理解的是,x轴sma驱动组件22和y轴sma驱动组件32还有第二种设置方式,如图6所示。x轴sma驱动组件22设置有四个,每两个一组;其中一组x轴sma驱动组件22中的第一公共端223对称设置于x轴翻转板21上表面的两个转动连接处,第一控制端222对称设置于基板1的相应位置;另一组x轴sma驱动组件22对称设置于x轴翻转板21和基板1的下表面。y轴sma驱动组件32也设置有四个,每两个一组;其中一组y轴sma驱动组件32中的第二公共端323对称设置于y轴翻转板31上表面的两个转动连接处,第二控制端322对称设置于y轴翻转板31的相应位置;另一组y轴sma驱动组件32对称设置于x轴翻转板21和y轴翻转板31的下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摄像头模组,包括有上述的微型光学防抖模组。参考图11,摄像头模组6设置于微型光学防抖模组上的z轴旋转座41中,微型光学防抖模组可带动摄像头模组6进行x、y、z轴方向上的运动从而实现防抖效果,且驱动力大、调整迅速,使摄像头模组6具备较好的光学防抖性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