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员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97234发布日期:2022-06-14 20:00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员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人员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2.评标是招标投标活动中十分重要的阶段,评标是否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决定着整个招标投标活动是否公平和公正;评标的质量决定着能否从众多投标竞争者中选出最能满足招标项目各项要求的中标者,因此,需要对评标基地内评标人员进行监控。
3.目前对评标人员的监控采用的是一对一的人工监控,采用人工监控的方法难以实现对评标人员的有效监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员监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采用人工监管难以对评标人员进行监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佩戴于评标人员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实时获取评标人员的相关信息,实现对评标人员的有效监控。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员监控装置,包括:可穿戴设备、网关和监控平台;
6.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监控设备和配置于所述监控设备两侧的紧固带;
7.所述监控设备包括环状壳体和安装在所述环状壳体上的电源模块、处理模块、心率检测模块、uwb定位芯片、rfid标签芯片、显示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
8.所述处理模块、所述心率检测模块、所述uwb定位芯片、所述rfid标签芯片、所述显示模块和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电连接;
9.所述心率检测模块、所述uwb定位芯片、所述rfid标签芯片、所述显示模块和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分别与所述处理模块电连接;
10.所述无线通信模块通过所述网关与所述监控平台通信连接;
11.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rfid天线和uwb天线;所述uwb天线设于所述环状壳体的上部;所述rfid天线环绕在所述环状壳体内部的边缘。
1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人员监控装置还包括:物联网平台;
13.则,所述无线通信模块通过网关与监控平台通信连接,具体包括:
14.所述无线通信模块通过网关与所述物联网平台通信连接;
15.所述物联网平台与监控平台通信连接。
16.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人员监控装置还包括:业务系统;
17.所述业务系统与所述物联网平台通信连接。
1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业务系统包括:消费系统、门禁系统、声光自动控制系统和多媒体系统。
1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网关包括定位基站和物联网ap;
20.则,所述无线通信模块通过网关与监控平台通信连接,具体包括:
21.无线通信模块通过所述定位基站和所述物联网ap,与所述监控平台通信连接。
2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佩戴于评标人员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实时获取评标人员的相关信息,通过网关实现可穿戴设备与监控平台的通信连接,评标人员的相关信息能传输至监控平台,实现对评标人员的有效监控。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人员监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人员监控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uwb天线和rfid天线位置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人员监控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业务系统与物联网平台的通信连接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业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人员监控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人员监控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1.其中,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32.1、可穿戴设备;11、监控设备;111、电源模块;112、处理模块;113、心率检测模块;114、uwb定位芯片;115、rfid标签芯片;116、显示模块;117、无线通信模块;1171、uwb天线;1172、rfid天线;2、网关;21、定位基站;22、物联网ap;3、监控平台;4、物联网平台;5、业务系统;51、消费系统;52、门禁系统;53、声光自动控制系统;54、多媒体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员监控装置,包括:可穿戴设备1、网关2和监控平台3;
35.可穿戴设备1包括监控设备11和配置于监控设备11两侧的紧固带(图中未示出);其中,在实际应用中,为方便评标人员的佩戴,可选地,可穿戴设备1为智能手环;
36.监控设备11包括环状壳体(图中未示出)和安装在环状壳体上的电源模块111、处理模块112、心率检测模块113、uwb定位芯片114、rfid标签芯片115、显示模块116和无线通信模块117;
37.处理模块112、心率检测模块113、uwb定位芯片114、rfid标签芯片115、显示模块116和无线通信模块117,分别与电源模块111电连接;其中,电源模块111为处理模块112、心率检测模块113、uwb定位芯片114、rfid标签芯片115、显示模块116和无线通信模块117提供能源;
38.心率检测模块113、uwb定位芯片114、rfid标签芯片115、显示模块116和无线通信模块117,分别与处理模块112电连接;其中,心率检测模块113用于对评标人员心率的监测,uwb定位芯片114用于支持评标人员的定位,rfid标签芯片115用于通过处理模块112以及
rfid天线1172,与外界的rfid读卡设备进行信息交互,rfid读卡设备可以设置在门锁、消费终端、声光电控设备等各种服务终端设备上;显示模块116可用于显示心率、地理位置信息或监控平台下发的通知信息等;处理模块112用于对各种数据信息的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可穿戴设备1在使用过程中,与使用者进行身份信息的绑定。
39.无线通信模块117通过网关2与监控平台3通信连接;其中,可穿戴设备1与监控平台的通信为双向通信,无线通信模块117将经处理模块112处理的数据发送至网关2,由网关2转发至监控平台3;监控平台3下发信息,例如,主动下发通知信息(当监控平台接收到评标人员的地理位置信息位于禁入区域时,向可穿戴设备发送警示信息,以警示评标人员),由网关2转发至无线通信模块117,无线通信模块117将接收的信息传输给处理模块112,由处理模块112作进一步处理。
40.无线通信模块117包括uwb天线1171和rfid天线1172(rfid线圈天线);uwb天线1171设于环状壳体的上部;rfid天线1172环绕在环状壳体内部的边缘,参见图3。
4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佩戴于评标人员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实时获取评标人员的相关信息,包括地理位置信息、心率、消费信息等,通过网关实现可穿戴设备与监控平台的通信连接,评标人员的相关信息能传输至监控平台,实现对评标人员的有效监控;其中地理位置信息采用uwb技术进行定位获取,具有以下优势:低功耗、对信道衰落(如多径、非视距等信道)不敏感、抗干扰能力强、不会对同一环境下的其他设备产生干扰、穿透性较强、定位准确度和定位精度高。
42.进一步地,参见图4,人员监控装置,还包括:物联网平台4;
43.则,无线通信模块117通过网关2与监控平台3通信连接,具体包括:
44.无线通信模块117通过网关2与物联网平台4通信连接;
45.物联网平台4与监控平台3通信连接。
46.需要说明的是,物联网平台4除了完成数据的通信传输外,还用于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例如定位计算),物联网平台4通过http/rest api与监控平台3无缝对接,将分析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监控平台3。
47.进一步地,参见图5,人员监控装置,还包括:业务系统5;
48.业务系统5与物联网平台4通信连接。其中,物联网平台4除了完成数据的通信传输外,还用于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分析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业务系统5;业务系统4与物联网平台4的通信连接为双向通信连接。
49.进一步地,参见图6,业务系统5包括:消费系统51、门禁系统52、声光自动控制系统53和多媒体系统54。
50.进一步地,参见图7,网关2包括定位基站21和物联网ap22;
51.则,无线通信模块117通过网关2与监控平台3通信连接,具体包括:
52.无线通信模块117通过定位基站21和物联网ap22,与监控平台3通信连接。
53.请参见图8,以下对人员监控装置的一种具体例子的工作原理进行介绍:
54.可穿戴设备1依次通过定位基站21和物联网ap22,与物联网平台4通信连接,物联网平台4与客户应用(客户应用包括监控平台3和业务系统5),利用评标人员佩戴的可穿戴设备1进行定位,将可穿戴设备1采集的定位信息发送至定位基站21,由定位基站21发送至物联网ap22,再转至物联网平台4,物联网平台4对定位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进行定位计算,
将计算后的定位信息发送至客户应用,在客户应用处可根据定位信息对评标人员的历史运动轨迹进行查询,达到对评标人员的运动轨迹进行有效监控的目的。
55.其中,定位采用的是超宽带(ultra wide-band,uwb)无线通信技术,uwb技术的工作频带为3.1~10.6ghz,系统-10db带宽与系统中心频率之比大于20%或系统带宽至少为500mhz,uwb信号的发生可通过发射时间极短(如2ns)的窄脉冲(如二次高斯脉冲)通过微分或混频等上变频方式调制到uwb工作频段实现;采用uwb技术进行定位具有以下优势:低功耗、对信道衰落(如多径、非视距等信道)不敏感、抗干扰能力强、不会对同一环境下的其他设备产生干扰、穿透性较强、定位准确度和定位精度高。
56.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