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5]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0066]在很多用户不方便查看手机屏幕的通话场景中,例如,用户佩戴蓝牙耳机开车的过程中,当来电被云端标记为骚扰来电时,由于用户无法查看手机屏幕,用户无法看到该来电的标记信息,因此用户对于这类已被标记的骚扰来电可能仍然会正常接听,从而仍然会对用户造成骚扰。
[0067]有鉴于次,本公开提出一种来电提醒方法,将语音播报技术和来电识别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在接收到来电时,根据所述来电的号码信息确定所述来电的语音识别信息,并将所述来电的语音识别信息向用户播报;当所述语音识别信息中携带所述来电的号码信息对应的识别标签信息时,可以实现用户在不方便查看手机屏幕的通话场景中,也可以获取到来电的识别标签。
[0068]如图1所示,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来电提醒方法,该来电提醒方法用于终端中,包括以下步骤:
[0069]在步骤101中,在接收到来电时,根据所述来电的号码信息确定所述来电的语音识别?目息;
[0070]在步骤102中,将所述来电的语音识别信息向用户播报。
[007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当然,在实现时所述终端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具有通话功能的智能终端,以下以所述终端为智能手机为例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在初始状态下,当智能手机接收到来电时,此时智能手机上的电话服务可以立即对该来电的号码进行提取,然后在本地针对提取出的该来电的号码进行用户识别,并根据用户识别结果来确定该来电的语音识别信息。
[0072]其中,智能手机上的电话服务在针对该来电的号码进行用户识别时,通常可以将该来电的号码在本地的通讯录、黄页数据库以及服务端的识别标签数据库中分别进行查询来实现。在将该来电的号码在本地的通讯录中进行查询时,通常可以将该来电的号码与本地的通讯录进行匹配,如果该来电的号码匹配到了本地通讯录中的联系人时,该来电则为正常来电,此时可以直接从通讯录中读取出该联系人的基本信息在通话界面中向用户呈现。当然,如果该智能手机启用了云端通讯录的功能,已经提前将本地的通讯录上传到了服务端,那么以上将该来电的号码与本地的通讯录进行匹配的过程,则可以通过网络在云端服务器上执行。
[0073]如果该来电的号码与本地的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均不匹配时,此时该来电为陌生来电。对于陌生来电,如果智能手机在本地植入了黄页数据库,可以继续针对该来电的号码在本地的黄页数据库中进行联系人信息查询,以确定该陌生来电是否是黄页数据库中包含的号码,例如,黄页数据库中通常包含常用的公共服务号码(比如移动运营商、银行、大公司、大机构的服务号码)、实名认证的商户号码等等。如果该陌生来电命中了黄页数据库中的号码时,可以直接从黄页数据库中读出对应的联系人信息在通话界面中向用户呈现。当然,如果智能手机未在本地植入黄页数据库,以上针对该来电的号码在本地的黄页数据库中进行联系人信息查询的过程,则可以通过网络在植入了黄页数据库的服务端上执行。在本实施例中,当智能手机上的电话服务针对提取出的来电的号码在本地的通讯录以及黄页数据库中进行查询后,未查询到与该来电的号码关联的联系人信息时,此时可以进一步确定该来电的号码是否携带识别标签。
[0074]在确定该来电的号码是否携带识别标签时,通常可以向服务端发送一个携带该来电的号码的查询请求。所述服务端在收到该查询请求后,可以在本地的识别标签数据库中查询该号码是否已经被其他用户进行了标记,如果该号码已经被其他用户进行了标记,月艮务端可以将该标记作为查询结果返回给智能手机。其中,值得说明的是,所述服务端在实现时可以是面向用户提供安全服务的安全中心,所述安全中心可以是服务器、服务器集群或者云平台。
[0075]当智能手机收到服务端返回的查询结果,可以对查询结果进行解析,如果该查询结果中携带识别标签,此时智能手机的电话服务可以确定该来电的号码已经被其它用户进行了标记,该来电的号码携带识别标签。当然,在实现时,所述识别标签数据库也可以植入在终端本地;例如,在实现时,终端可以将服务端的识别标签数据库同步到本地,从而在基于本地的通讯录以及黄页数据库均未查询到与该来电的号码关联的联系人信息时,可以进一步查询同步到本地的识别标签数据库来确定该来电的号码是否携带识别标签。
[0076]在本实施例中,当针对提取出的该来电的号码分别在本地的通讯录、黄页数据库以及识别标签数据库中分别进行查询后,成功识别出该来电的号码,则可以根据该识别结果来确定该来电的语音识别信息,然后将确定出来的语音识别信息向用户播报。其中,该来电的语音识别信息可以根据识别出的来电的号码的类型,提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0077]在实现时,如果该来电的号码匹配到了本地通讯录中的联系人时,此时可以确定该来电的语音提示消息为第一类型的语音识别信息;所述第一类型的语音识别信息可以包括匹配到的本地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信息;例如,在本地针对提取出的来电的号码在本地的通讯录中进行查询后,如果该来电的号码匹配本地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可以直接从本地通讯录中读出该联系人的信息,然后面向用户播报一条“XXX给您来电话了”的语音播报消息。
[0078]如果该来电的号码命中黄页数据库中的号码时,此时可以确定该来电的语音识别消息为第二类型的语音识别信息;所述第二类型的语音提示信息中可以包括查询到的与所述来电的号码信息关联的黄页信息;例如,如果该来电的号码命中本地黄页数据库中的联系人时,可以直接从黄页数据库中读出该联系人的信息,然后面向用户播报一条“XXX公司您来电话了 ”的语音播报消息。
[0079]如果该来电的号码与本地的通讯录以及黄页数据库中的联系人信息均不匹配,通过在识别标签数据库中查询后,查询到该来电的号码携带识别标签,此时可以确定该来电的语音识别消息为第三类型的语音识别信息;所述第三类型的语音提示信息中包括所述识别标签信息;例如,假设来电的号码为13100000000,该来电的号码的识别标签为“推销”,那么可以面向用户播报一条“来电了,可能为推销电话,号码为13100000000”的语音播报消息。
[0080]当然,如果将该来电的号码分别在通讯录、黄页数据库以及识别标签数据库中进行查询后,仍然未查询到任何的联系人信息,那么可以确定该来电的语音识别消息为第四类型的语音识别信息;所述第四类型的语音提示信息中可以只包括所述来电的号码信息;例如,假设来电的号码为13100000000,如果在通讯录、黄页数据库以及识别标签数据库中进行查询后,仍然未查询到任何的联系人信息时,可以面向用户播报一条“13100000000给您来电话了 ”的语音播报消息。
[0081]在本实施例中,在面向用户播报所述语音识别信息时,首先可以将该语音识别信息转换为语音消息,然后将转换后的语音消息通过本地的音频输出装置(例如智能手机中的扬声器或者听筒)向用户输出,或者将转换后的所述语音消息通过预先建立的音频通路传输到音频输出外设(例如蓝牙耳机)向用户输出,从而使得用户在不方便查看手机屏幕的通话场景中,如果所述语音识别信息中包括该来电的号码的识别标签时,仍然能够获取到来电的识别标签。
[0082]其中,值得说明的是,当所述音频输出外设为蓝牙耳机时,在将语音播报的媒体音频(STREAM_MEDIA)传输到蓝牙耳机时,需要建立蓝牙耳机与智能手机之间的音频通路,而蓝牙耳机与智能手机之间的音频通路通常可以包括A2DP (Advanced Aud1 Distribut1nProfile,蓝牙音频传输模型协定)通路和 SCO (Synchronous Connect1n Oriented link,面向连接的同步链路)通路。
[0083]A2DP通路,通常可以用于蓝牙设备之间的媒体音频传输,音频效果较高,在采用A2DP通路传输语音播报的媒体音频时,可以通过将智能手机原生系统中蓝牙的音频路由修改为A2DP通路来实现,由于需要修改智能手机的原生系统因此实现成本较高。SCO通路,通常可以用于蓝牙设备之间的通话音频,因此在采用SCO通路传输语音播报的媒体音频时,可以将媒体音频修改为通话音频(STREAM_CALL)进行传输,采用SCO通路传输语音播报的媒体音频时实现较简单,但是音频效果不及A2DP通路。
[0084]在以上实施例中,将语音播报技术和来电识别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在接收到来电时,根据所述来电的号码信息确定所述来电的语音识别信息,并将所述来电的语音识别信息向用户播报;当所述语音识别信息中携带所述来电的号码信息对应的识别标签信息时,可以实现用户在不方便查看手机屏幕的通话场景中,也可以获取到来电的识别标签。
[0085]如图2所示,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来电提醒方法,应用于终端中,包括以下步骤:
[0086]在步骤201中,根据来电的号码信息进行联系人信息查询;当查询到与所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