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时分双工载波聚合的电路和方法_3

文档序号:9866618阅读:来源:国知局
合至RF多工器电路54,如图6B所示。因此,来自天线48的RF接收信号被提供至RF多工器电路54,在所述RF多工器电路处,所述信号被分成超高频带RF接收信号、高频带RF接收信号、中频带RF接收信号和低频带RF接收信号。超高频带接收信号被递送至第一输入/输出节点52A,高频带接收信号被递送至第二输入/输出节点52B,中频带RF信号被递送至第三输入/输出节点52C,并且低频带RF信号被递送至第四输入/输出节点52D。第一双工器58A从超高频带RF接收信号隔离出处于一个或多个超高频带操作频带内的RF接收信号,从而将所隔离的RF接收信号递送至第二收发器节点56B。第二双工器58B从高频带RF接收信号隔离出处于一个或多个高频带操作频带内的RF接收信号,从而将所隔离的RF接收信号递送至第四收发器节点56D。第三双工器58C从中频带RF接收信号隔离出处于一个或多个中频带操作频带内的RF接收信号,从而将所隔离的RF接收信号递送至第六收发器节点56F。第四双工器58D从低频带RF接收信号隔离出处于一个或多个低频带操作频带内的RF接收信号,从而将所隔离的RF接收信号递送至第八收发器节点56H。因此,四个RF接收信号可同时通过RF前端电路46接收。
[0043]当传输时,即在TDD帧中指定用于上行链路的时隙期间,旁路控制电路62被配置来将天线节点50直接耦合至输入/输出节点52中的一个,并因此减少RF前端电路46的传输路径中的插入损失,如图6C所示。另外,天线节点50和剩余输入/输出节点52可与RF多工器电路54隔离,以避免加载传输路径。在图6C中所示的实例中,RF传输信号被提供在第一收发器节点56A处,并且仅第一输入/输出节点52A被耦合至天线节点50,以使得提供从第一收发器节点56A至天线48的直接路径。剩余开关保持断开以避免间接地加载传输路径。因此,提供在第一收发器节点56A处的RF传输信号通过第一双工器58A来滤波,并且被直接地提供至天线48,从而完全绕过RF多工器电路54。这产生传输路径的插入损失的显著减少,从而增加效率并延长电池寿命。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传输期间(当绕过RF多工器电路54时)输入/输出节点52与天线节点50之间的插入损失在约0.3dB与1.0dB之间,而在接收期间输入/输出节点52与天线节点50之间的插入损失在约1.3dB与2.2dB之间。虽然以上相对于在第一收发器节点56A处的RF传输信号来讨论,但是相同操作原理适用于提供在第三收发器节点56C、第五收发器节点56E和第七收发器节点56G处的RF传输信号,如将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了解的。
[0044]旁路控制电路62操作旁路电路60中的开关,以与TDD帧内的时隙同步。如以上所讨论的,开关的配置基于特定时隙是否为上行链路时隙还是下行链路时隙而改变。另外,开关的配置基于RF传输信号被提供在第一收发器节点56A、第三收发器节点56C、第五收发器节点56E处还是提供在第七收发器节点56G处而改变。以这种方式提供旁路电路60并操作所述旁路电路允许RF前端电路46以载波聚合操作模式来操作,在所述载波聚合操作模式中,来自两个或更多个TDD操作频带的带宽被聚合,同时避免通常与这类配置相关联的减小的传输性能。
[0045]图7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的RF前端电路46。图7A中所示的RF前端电路46实质上类似于以上相对于图5A示出的RF前端电路,例外的是:第一双工器58A被分成第一传输滤波器64A和第一接收滤波器64B,并且第二双工器58B被分成第二传输滤波器66A和第二接收滤波器66B。另外,提供第三输入/输出节点52C和第四输入/输出节点52D。第一传输滤波器64A被親合在第一收发器节点56A与第一输入/输出节点52A之间。第一接收滤波器64B被耦合在第二收发器节点56B与第二输入/输出节点52B之间。第二传输滤波器66A被耦合在第三收发器节点56C与第三输入/输出节点52C之间。第二接收滤波器66B被耦合在第四收发器节点56D与第四输入/输出节点52D之间。
[0046]简单来说,图7A仅仅示出:当第一双工器58A和第二双工器58B的功能性被提供在单独的滤波元件中时,可使用以上所述的本公开的概念。当接收时,即在TDD帧中指定用于下行链路的时隙期间,旁路控制电路62被配置来将天线节点50、第二输入/输出节点52B和第三输入/输出节点52C耦合至RF多工器电路54,如图7B所示。因此,来自天线48的RF接收信号被提供至RF多工器电路54,并且如以上相对于图5A至5C所讨论来适当地路线安排。因此,两个RF接收信号可同时通过RF前端电路46接收。
[0047]当传输时,即在TDD帧中指定用于上行链路的时隙期间,旁路控制电路62被配置来将天线节点50直接耦合至第一输入/输出节点52A或第三输入/输出节点52C,以使得提供RF传输信号的输入/输出节点被直接耦合至天线48并绕过RF多工器电路54,如以上所讨论。图7C示出第一输入/输出节点52A被直接耦合至天线节点50并因此耦合至天线48的实例。这产生传输路径的插入损失的显著减少,从而增加效率并延长电池寿命。
[0048]图8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的RF前端电路46。图8A中所示的RF前端电路46实质上类似于以上相对于图5A讨论的RF前端电路,例外的是:不提供RF多工器电路54。因此,第一旁路电路60A被耦合在收发器节点56与双工器电路58之间,并且第二旁路电路60B被耦合在输入/输出节点52与天线节点50之间。在一些载波聚合配置中(例如,在彼此相对接近的两个操作频带之间,如在邻接频带内载波聚合配置中),RF多工器电路54可不必分离较大RF信号频带(例如,从高频带分离低频带)。图8A中所示的RF前端电路46可用于这类情形。一般说来,图8A示出:即使当RF多工器不存在时,仍可使用本公开的原理。
[0049]当接收时,即在TDD帧中指定用于下行链路的时隙期间,旁路控制电路被配置来将天线节点50耦合至输入/输出节点52中的每一个,如图SB所示。另外,仅第二收发器节点56B和第四收发器节点56D可分别被耦合至第一双工器58A和第二双工器58B。因此,来自天线48的RF接收信号被提供至第一双工器58A和第二双工器58B。处于一个或多个第一操作频带内的RF接收信号通过第一双工器58A隔离,并且被提供至第二收发器节点56B。处于一个或多个第二操作频带内的RF接收信号通过第二双工器58B隔离,并且被提供至第四收发器节点56D。如以上所讨论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操作频带和一个或多个第二操作频带可为邻接或彼此接近的,以使得一个或多个第一操作频带和一个或多个第二操作频带两者都为低频带操作频带、中频带操作频带、高频带操作频带或超高频带操作频带。因此,两个RF接收信号可同时通过RF前端电路46接收。
[0050]当传输时,即在TDD帧中指定用于上行链路的时隙期间,旁路控制电路62被配置来仅将输入/输出节点52中的一个耦合至天线节点50。另外,提供RF传输信号的收发器节点56中的仅一个被提供来耦合至适当双工器。在图SC中所示的实例中,RF传输信号被提供在第一收发器节点56A处,并且因此第一收发器节点56A被親合至第一双工器58A,并且第一输入/输出节点52A被耦合至天线节点50 ο剩余开关保持断开以避免加载RF前端电路46的传输路径。通过提供第一收发器节点56A与天线48之间的直接连接,并且通过在传输期间使第二双工器58B与天线节点50断开连接,在第一输入/输出节点52与天线节点50之间的插入损失被显著地减少,从而产生增加的效率和延长的电池寿命。
[0051]图9为流程图,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操作RF前端电路的方法。流程图是在它涉及图5A中所示的RF前端电路46的情况下加以论述,然而,此方法可适用于任何类型或配置的RF前端电路。首先,做出关于TDD帧中的当前时隙是否为上行链路时隙的决定(步骤100)。如果当前时隙为上行链路时隙,那么将输入/输出节点52中的一个直接耦合至天线节点50以供RF传输信号从天线48的传输,同时使其他输入/输出节点52与RF多工器电路5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