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羽绒制品,尤其涉及一种抗剥离、拉伸强度高的无绗缝羽绒制品。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羽绒制品,例如羽绒服、床上用品等,这些羽绒制品的结构都基本相同,大都是由里料层、面料层、防钻绒胆布层和羽绒构成,但由于羽绒的自身特性,在使用过程中羽绒易从里、面料的孔隙中钻出,因此,羽绒制品对里、面料密度要求高,因而所采用的面料极受限制,不能够使用棉、麻、丝等低密度织物。同时,由于里、面料密度高,其横、纵向没有延伸性、弹性,所以只能制作具有一定宽松度的外衣,而不能制作贴身、束身的羽绒制品。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羽绒制品钻绒,均是利用防绒胆布来解决普通面料和弹性面料羽绒制品的钻绒问题。但由于防绒胆布本身不具有弹性,因此防绒胆布就会限制弹性面料羽绒制品的弹性,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羽绒制品即使采用了弹性面料,但由于防绒胆布的限制,使得弹性面料的弹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样的羽绒制品仍不适用于贴身穿着。同时,现有技术中的羽绒制品,为了防止羽绒因重力等原因发生移位,均是采用横向、纵向或格子式的明线方式,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起到限制羽绒移位的作用,但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弹性面料的张力和弹力,而且采用横向、纵向或格子式的明线方式的羽绒制品表面形成了凸凹非常明显的沟壑状,造型不美观且形式单一、呆板。不仅如此,现有技术中的一些羽绒制品,由于其限制羽绒移位的结合部位其结合的强度不够,通常稍用力拉扯,其结合部位就会分开,使得羽绒失去限制,产生移 位,甚至跑绒,大大降低了羽绒制品的保暖性能,使得羽绒制品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及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首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剥离、拉伸强度高、外表面平整美观、无任何绗缝痕迹的羽绒制品。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绗缝羽绒制品,包括两层面料层、防绒层、锁绒层、连接点和羽绒,所述羽绒填充于锁绒层内,所述锁绒层设置于两层面料层之间,所述防绒层设置于面料层外表面或面料层与锁绒层之间,所述连接点设置于锁绒层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使羽绒呈网状分布。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防绒层贴合在两层面料层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多个所述连接点设置于锁绒层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使羽绒呈网状分布。
进一步改进为,多个所述连接点设置于锁绒层上,所述防绒层贴合在锁绒层外表面或内表面。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两层面料层和/或锁绒层为针织物、梭织物或毛织物。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两层面料层和/或锁绒层为弹性织物或无弹织物。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防绒层为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为TPU、PU、PVC、或PA材质。
进一步改进为,每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0.1cm-80cm。
进一步改进为,若干所述连接点组成连接点阵列。
进一步改进为,相邻两列所述连接点相错位设置。
进一步改进为,每两个相邻所述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或不等。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羽绒可替换为纤维、桑蚕丝或其他散状填充物。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连接点的连接方式为绣花、提花、车缝、套结、订线、粘合、缝纫、绗棉、编织、交织、针织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锁绒层为一层或多层。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锁绒层为多层,相邻两层所述锁绒层上的连接点位于同一处或错位设置。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锁绒层内填充羽绒,且锁绒层上设置若干连接点,通过连接点对羽绒进行限位,且连接点通过编织或提花等方式连接固定,即使使用较大力量拉伸时,连接点也不会被拉开,防止羽绒失去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了羽绒制品的抗剥离、拉伸强度,延长了羽绒制品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中,锁绒层与面料层分开设计,用于防止羽绒移位的连接点设置在锁绒层上,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方案中的面料层上无任何点状或沟壑状痕迹,使得羽绒制品的外表面更加平整、美观。
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连接点,使得羽绒在面料层内位置固定且分布均匀,而不会因为清洗、揉搓、重力等原因发生移位,同时又不破坏弹性面料层的弹力及面料原有性能,而且使用过程中可自由卷曲,用途更加广泛,适用性更强。
4、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点,与现有技术中全部采用横向或纵向的明线方式相比,制造工艺上更加简单节约,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节约了成本。
5、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点呈网状分布为阵列,且阵列中相邻两列的连接点相错位或平行设置,从而使得羽绒在面料层内的固定更加稳定,并防止了羽绒因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发生移位。
6、本实用新型中的相邻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相等,从而使得羽绒在面料层内分布更加均匀,羽绒制品更加美观、保暖性更好。
7、本实用新型中具有防绒层,该防绒层不仅提高了织物面料内羽绒的防钻出性能,而且对面料层的密度无要求,因此面料层可选用低密度织物,从而降低了织物面料的重量,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制成品的舒适性。同时,面料选择更具广泛性,提升了设计空间,增强了羽绒制品的美观度。
8、本实用新型中的防绒层采用TPU材质薄膜,TPU材质薄膜属纳米级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透气性、耐油性和耐寒性,在近零下40°时仍能保持良好的弹性、柔顺性和其他物理性能,因此使得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织物面料具有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
9、本实用新型中的两层面料层和锁绒层均可采用弹性材质,而且其内表面附有弹性透气薄膜,从而使得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羽绒制品具有良好的延伸性和弹性,可用于制作贴身、束身服装等。同时,也可采用无弹梭织面料、棉麻丝等天然材料织物增加舒适性及美观度。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造工艺,与现有技术相比,工艺简单,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能源、减少了生产成本,利于产品的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绗缝羽绒制品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绗缝羽绒制品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绗缝羽绒制品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绗缝羽绒制品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绗缝羽绒制品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绗缝羽绒制品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无绗缝羽绒制品,包括两层面料层1、防绒层2、锁绒层3、连接点4和羽绒5,所述羽绒5填充于两层锁绒层3内,所述锁绒层3设置于两层面料层1之间,且锁绒层3与面料层1分开不贴合设计,所述防绒层2设置于面料层1外表面或面料层1与锁绒层3之间,若干个所述连接点4设置于锁绒层3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5、使羽绒5呈网状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绒层2贴合在两层面料层1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多个所述连接点4设置于锁绒层3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5、使羽绒呈网状分布。本实施例中,防绒层2贴合在面料层1外表面,防绒层在面料层外,有利于户外制品的防寒,防水处理和成品制品的特殊设计要求。
优选地,所述两层面料层1和/或锁绒层3为经编或纬编等针织物或棉麻丝化纤等梭织物。
优选地,所述防绒层2为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
优选地,所述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为TPU、PU、PVC、或PA材质。
优选地,每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0.1cm-80cm。
优选地,若干所述连接点4组成连接点阵列。
优选地,相邻两列所述连接点4相错位设置。
优选地,每两个相邻所述连接点4之间的距离相等或不等。
优选地,所述羽绒5可替换为纤维、桑蚕丝或其他散状填充物。
优选地,所述连接点4的连接方式为绣花、提花、车缝、套结、订线、粘合、缝纫、绗棉、编织、交织、针织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且连接点4的形状可以为点状、花状、条状等,其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一种无绗缝羽绒制品,包括两层面料层1、防绒层2、锁绒层3、连接点4和羽绒5,所述羽绒5填充于两层锁绒层3内,所述锁绒层3设置于两层面料层1之间,且锁绒层3与面料层1分开不贴合设计,所述防绒层2设置于面料层1外表面或面料层1与锁绒层3之间,若干个所述连接点4设置于锁绒层3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5、使羽绒5呈网状分布。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连接点4设置于锁绒层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5、使羽绒呈网状分布,所述防绒层贴合在锁绒层外表面,从而其制造工艺更加简单,并且可以使锁绒层独立,制成类似喷胶棉,仿丝棉这样的整片填充物,当做整片羽绒内胆填充物使用,节省加工环节时间和加工工艺。
优选地,所述两层面料层1和/或锁绒层3为针织物或梭织物。
优选地,所述防绒层2为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
优选地,所述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为TPU、PU、PVC、或PA材质。
优选地,每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0.1cm-80cm。
优选地,若干所述连接点4组成连接点阵列。
优选地,相邻两列所述连接点4相错位设置。
优选地,每两个相邻所述连接点4之间的距离相等或不等。
优选地,所述羽绒5可替换为纤维、桑蚕丝或其他散状填充物。
优选地,所述连接点4的连接方式为绣花、提花、车缝、套结、订线、粘合、缝纫、绗棉、编织、交织、针织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且连接点4的形状可以为点状、花状、条状等,其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一种无绗缝羽绒制品,包括两层面料层1、防绒层2、锁绒层3、连接点4和羽绒5,所述羽绒5填充于两层锁绒层3内,所述锁绒层3设置于两层面料层1之间,且锁绒层3与面料层1分开不贴合设计,所述防绒层2设置于面料层1外表面或面料层1与锁绒层3之间,若干个所述连接点4设置于锁绒层3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5、使羽绒5呈网状分布。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连接点4设置于锁绒层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5、使羽绒呈网状分布,防绒层2设置在面料层1与锁绒层3之间,且防绒层2不与面料层1、锁绒层3贴合。防绒层在面料层内,在保暖、防绒的基础上,有利于保持面料本身的性能。
优选地,所述两层面料层1和/或锁绒层3为针织物或梭织物。
优选地,所述防绒层2为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
优选地,所述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为TPU、PU、PVC、或PA材质。
优选地,每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0.1cm-80cm。
优选地,若干所述连接点4组成连接点阵列。
优选地,相邻两列所述连接点4相错位设置。
优选地,每两个相邻所述连接点4之间的距离相等或不等。
优选地,所述羽绒5可替换为纤维、桑蚕丝或其他散状填充物。
优选地,所述连接点4的连接方式为绣花、提花、车缝、套结、订线、粘合、缝纫、绗棉、编织、交织、针织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且连接点4的形状可以为点状、花状、条状等,其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
实施例四
一种无绗缝羽绒制品,包括两层面料层1、防绒层2、锁绒层3、连接点4和羽绒5,所述羽绒5填充于两层锁绒层3内,所述锁绒层3设置于两层面料层1之间,且锁绒层3与面料层1分开不贴合设计,所述防绒层2设置于面料层1外表面或面料层1与锁绒层3之间,若干个所述连接点4设置于锁绒层3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5、使羽绒5呈网状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绒层2贴合在两层面料层1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多个所述连接点4设置于锁绒层3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5、使羽绒呈网状分布。
优选地,所述两层面料层1和/或锁绒层3为弹性织物。
优选地,所述防绒层2为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
优选地,所述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为TPU、PU、PVC、或PA材质。
优选地,每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0.1cm-80cm。
优选地,若干所述连接点4组成连接点阵列。
优选地,相邻两列所述连接点4相错位设置。
优选地,每两个相邻所述连接点4之间的距离相等或不等。
优选地,所述羽绒5可替换为纤维、桑蚕丝或其他散状填充物。
优选地,所述连接点4的连接方式为绣花、提花、车缝、套结、订线、粘合、缝纫、绗棉、编织、交织、针织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且连接点4的形状可以为点状、花状、条状等,其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
实施例五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绒层2设置于锁绒层3内,且防绒层2可贴合设置在锁绒层3内表面,也可以不贴合设计,多个所述连接点4设置于锁绒层3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5、使羽绒呈网状分布。防绒层在锁绒层内部,防绒层内壁光滑,有利于成品,成衣生产环节充绒工艺,节省工时,另外使面料层和防绒层结合更加牢固。并且可以使锁绒层独立,制成类似喷胶棉,仿丝棉这样的整片填充物,当做整片羽绒内胆填充物使用。节省加工环节时间和加工工艺。
实施例六
如图5所示,一种无绗缝羽绒制品,包括两层面料层1、防绒层2、锁绒层3、连接点4和羽绒5,所述羽绒5填充于两层锁绒层3内,所述锁绒层3设置于两层面料层1之间,且锁绒层3与面料层1分开不贴合设计,所述防绒层2设置于面料层1外表面或面料层1与锁绒层3之间,若干个所述连接点4设置于锁绒层3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5、使羽绒5呈网状分布。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连接点4设置于锁绒层上,用于定位所述羽绒5、使羽绒呈网状分布,防绒层2设置在面料层1与锁绒层3之间,且防绒层2贴合与面料层1的内表面上。
进一步改进为,锁绒层2为多层,且多层锁绒层2上的连接点4设置在同一位置处。多层锁绒层且连接点位于同一位置处,有效提高了羽绒制品的保暖效果。使成品制品外观保持连接点部位凹凸有致的效果,并饱满美观。
优选地,所述两层面料层1和/或锁绒层3为针织物或梭织物。
优选地,所述防绒层2为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
优选地,所述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为TPU、PU、PVC、或PA材质。
优选地,每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0.1cm-80cm。
优选地,若干所述连接点4组成连接点阵列。
优选地,相邻两列所述连接点4相错位设置。
优选地,每两个相邻所述连接点4之间的距离相等或不等。
优选地,所述羽绒5可替换为纤维、桑蚕丝或其他散状填充物。
优选地,所述连接点4的连接方式为绣花、提花、车缝、套结、订线、粘合、缝纫、绗棉、编织、交织、针织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且连接点4的形状可以为点状、花状、条状等,其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
实施例七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六的区别在于:锁绒层2为多层,且相邻两层锁绒层2上的连接点4相错位设置。通过两层以上或多层错位连接的锁绒层,有效提高保暖效果。并使追求厚度的成品制品外观饱满美观,适合做深冬,或严酷气候条件下的户外羽绒制品。例如:加厚外套,滑雪服,登山服,睡袋等。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的无绗缝羽绒制品,包括防绒层2和两层面料层1,防绒层2贴合于面料层1外表面,两层面料层1之间填充有羽绒,且两层面料层通过交织的方式形成多个连接点4,所述连接点4用于定位所述羽绒5、使羽绒5呈网状分布,且连接点4的形状可以为点状、花状、条状等,其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
优选地,所述两层面料层1为弹性织物、无弹织物、棉、麻、丝等。
优选地,所述防绒层2为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
优选地,所述弹性透气薄膜或涂胶层为TPU、PU、PVC、或PA材质。
优选地,每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0.1cm-80cm。
优选地,若干所述连接点4组成连接点阵列。
优选地,相邻两列所述连接点4相错位设置。
优选地,每两个相邻所述连接点4之间的距离相等或不等。
优选地,所述羽绒5可替换为纤维、桑蚕丝或其他散状填充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羽绒制品采用如下工艺制造完成:
步骤1:采用制布材料编织面料层。
步骤2:将薄膜或涂胶贴合于织物层的内表面和外表面。
步骤3:采用绣花、提花、车缝、套结、订线、粘合、缝纫、绣花、绗棉、编织、交织、针织等连接方式,在织物层面及织物复合薄膜或涂胶的层面上设置连接点。
步骤4:将面料层进行裁片,制成成品所需要的形状。
步骤5:对裁片过的面料层的四周进行密封缝制,同时,预留羽绒填充口。步骤6:通过填充口向织物层面及织物复合薄膜或涂胶的层面中间充进羽绒,并使羽绒均匀分布。
步骤7:按照成品形状对充满羽绒后的面料层进行缝制,制成成品。
进一步地,其中所诉步骤一至七之间的顺序可互换。
其中,所诉步骤二包括:将涂胶和刮胶工艺用于面料层的内表层或外表层。
对上述本实用新型制造工艺步骤,显然,所描述的制造工艺步骤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制造工艺步骤,而不是全部的制造工艺步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制造工艺步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制造工艺步骤,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方位词均是结合操作者和使用者的日常操作习惯以及说明书附图而设立的,它们的出现不应当影响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