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SIP墙板冷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4731阅读:830来源:国知局
一种SIP墙板冷压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SIP墙板冷压设备。



背景技术:

原SIP墙板在老式冷压机是采用双液压缸驱动,只能上下往复运动,在冷压工作时,上料卸料时需要叉车人工移动SIP墙板进出冷压机内,并为了保证产品厚度尺寸需要特制垫块垫在各层墙板之间,并手动测量尺寸,确定SIP墙板上下板和中间EPS聚苯板(或同类产品)的位置尺寸,需要调整多个挡块的位置,不能同步调整,工作繁琐,手动工作量大,定位尺寸不精确;冷压上平台倾斜时不能自动调整尺寸,容易造成液压管路瞬时高压而产生漏油故障,设备故障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新颖、机械化上料、自动化程度高的SIP墙板冷压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SIP墙板冷压设备,包括冷压机,所述冷压机具有上压板和下压板,所述冷压机的上压板与下压板之间安装有油缸,所述油缸一端固定于上压板下端,一端固定于下压板上端,所述下压板的一侧安装有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机构上部贴靠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的SIP墙板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油缸的上部设置有吊耳,油缸的上端通过吊耳与上压板的下表面固定,所述油缸的下部设置有底座,所述油缸的下端固定于底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油缸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吊耳和底座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机构为顶升油缸,所述顶升机构的下端与冷压机固定,其上端为顶升输出端,所述顶升机构的上端与SIP墙板的下表面贴靠,并带动所述SIP墙板上移或下移。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机构的上部设置有输送辊,所述顶升机构带动SIP墙板上移时,所述输送辊的上表面贴靠SIP墙板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油缸的数量为4-8台。

进一步的,所述油缸的数量为6台,并等间距固定于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SIP墙板冷压设备的有益效果:

SIP墙板在冷压机进行冷压复合时,SIP墙板置于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为了保证冷压作业时压板不会倾斜,满足复合作业的平整度要求,在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固定了6台油缸,本实用新型的油缸为吊耳式油缸,自由度可以随意调节,当压板倾斜时,可以自动调节压板的平整度,保证冷压复合作业的正常运行;同时,在下压板处安装了顶升机构和输送辊,在冷压作业完成后,顶升机构可以将SIP墙板上移,并通过输送辊将SIP墙板输送处冷压机,减少了人工搬运作业,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SIP墙板冷压设备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一种SIP墙板冷压设备的侧视图。

1、冷压机;2、上压板;3、下压板;4、油缸;5、SIP墙板;6、顶升机构;7、输送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图2,一种SIP墙板冷压设备,包括冷压机1,冷压机1具有上压板2和下压板3,冷压机1的上压板2与下压板3之间安装有油缸4,油缸4一端固定于上压板2下端,一端固定于下压板3上端,下压板3的一侧安装有顶升机构6,顶升机构6上部贴靠上压板2和下压板3之间的SIP墙板5的下表面。

油缸4的上部设置有吊耳,油缸4的上端通过吊耳与上压板2的下表面固定,油缸4的下部设置有底座,油缸4的下端固定于底座上。油缸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吊耳和底座铰接。

顶升机构6为顶升油缸,顶升机构6的下端与冷压机1固定,其上端为顶升输出端,顶升机构6的上端与SIP墙板5的下表面贴靠,并带动SIP墙板5上移或下移。顶升机构6的上部设置有输送辊7,顶升机构6带动SIP墙板5上移时,输送辊7的上表面贴靠SIP墙板5的下表面。

为了满足自动调节压板平整度的需要,上压板2和下压板3之间的油缸4的数量为4-8台。其中本实用新型最优选的油缸4的数量为6台,并等间距固定于上压板2和下压板3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SIP墙板冷压设备的有益效果:

SIP墙板5在冷压机1进行冷压复合时,SIP墙板5置于上压板2和下压板3之间,为了保证冷压作业时压板不会倾斜,满足复合作业的平整度要求,在上压板2和下压板3之间固定了6台油缸4,本实用新型的油缸4为吊耳式油缸,自由度可以随意调节,当压板倾斜时,可以自动调节压板的平整度,保证冷压复合作业的正常运行;同时,在下压板3处安装了顶升机构6和输送辊7,在冷压作业完成后,顶升机构6可以将SIP墙板5上移,并通过输送辊7将SIP墙板5输送处冷压机1,减少了人工搬运作业,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